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doc

    • 资源ID:9266173       资源大小:11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doc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橘颂(j)招徕(li) 萧萧落木(s)B涔阳(cn) 无妨(fng)陇首(lng)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n) 桅杆(wi)漂泊(p) 秋风袅袅(nio)D疏朗(sh) 窸窣(x)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gkstk导学号69550162解析:选D。A项中“萧”读“xio”;B项中“妨”读“fng”;C项中“泊”读“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洗练钟爱排斥相去无几B留传繁密慨念得意忘形C跂路领域究竞翩翩起舞D干躁察觉捣衣一言难尽gkstkgkstkgkstkgkstkgkstk导学号69550163解析:选A。B项,慨念概念;C项,跂路歧路,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2)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_、形象鲜明的诗句。(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我们的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A钟爱留传熏染B钟爱流传熏陶C喜爱流传熏染 D喜爱留传熏陶gkstk导学号69550164解析:选B。(1)“钟爱”指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前者的程度较重。(2)“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用于遗留下来。“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于传播开。(3)“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二者感情色彩不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B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gkstk导学号69550165解析:选B。B项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而句中说“言之有物”,相对的应是“言之无物”,所以无所谓“败絮其中”。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D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gkstk导学号69550166解析:选A。A项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6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及其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D“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引用这些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是常见的,而“树叶”不常见。gkstk导学号69550167解析:选B。引用这些诗句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二、课内精研阅读课文第6段,完成79题。7分条简述“木”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答:_gkstk导学号69550168答案:暗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暗示诗人的情感;暗示人物的性格形象。8分别写出“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特征。答:_gkstk导学号69550169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9请分别写出屈原笔下的“木叶”、曹植笔下的“落叶”和司空曙笔下的“黄叶”所表现出的意境。答:_gkstk导学号69550170答案:屈原:通过窸窣飘零而又透些微黄的叶子的生动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曹植: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司空曙: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境况。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作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gkstk中心意旨本文提出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两种自然审美观“比德”说和“畅神”说,阐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经过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中西方自然美学观的异同。gkstk结构图示10下列关于“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想。B“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C“比德”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D屈原善用“善鸟香草”喻指忠贞的品行,元、明、清的画家用梅、兰、竹、菊喻指崇高的品德,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gkstk导学号69550171解析:选A。“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表述有误。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即都关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C和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gkstk导学号69550172解析:选D。“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理解有误。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陶醉在大自然中,怡神悦性;山水诗、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比德”说、“畅神”说应运而生。B西方人对自然美的认识较大程度上源于西方的哲学,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有功利性因素。C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D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gkstkgkstkgkstkgkstk导学号69550173解析:选A。“比德说”“应运而生”的分析有误。四、语言表达13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林庚成了北大名师。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答:_gkstk导学号69550174解析:先找出核心句,从四个句子来看,第句能够包含其他三个句子,可以定为中心句;然后将前三个语句进行调整,作为附加成分融入中心句中。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_。成土过程必须要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生,因此,_,而且成土过程一经发生,便一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两个过程是无法分离的。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_。gkstk导学号69550175答案: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它只能发生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后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1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其意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说说下面李商隐的两首诗中“柳”的暗示性。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答:_gkstk导学号69550176解析:要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不同意境中的“柳”的暗示性。答案:前一首中“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盛写到极致。后一首写秋柳,与春柳作比,用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之柳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五、微写作16请以“沉稳”为话题,采取“妙用古诗文”的手法写一个语言片段,要求语言富有文化底蕴。200字左右。gkstkgkstkgkstkgkstk导学号69550177答案:(示例1)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之中,心浮气躁,毫无沉稳。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示例2)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度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注意事项

    本文(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形势分析解读(原创).doc)为本站会员(rrsccc)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