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起泡和消泡作用.doc
《表面活性剂起泡和消泡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面活性剂起泡和消泡作用.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表面活性剂起泡和消泡作用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称为泡沫。 啤酒、香槟、肥皂水、皂角或水溶液等在搅拌下形成的泡沫 称为液体泡沫;面包、蛋糕、山药汁等弹性大的物质,以及 饼干、泡沫水泥、泡沫塑料、泡沫玻璃等为固体泡沫。在液 体泡沫中,液体和气体的界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液体和气体 形成的泡沫称为两相泡沫,当其中有固体粉末时,例如在选 矿时形成的泡沫称为多相泡沫。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只有 溶液才能明显起泡,而纯液体则不能,即使压入气泡也不能 形成泡沫。根据吉布斯吸附公式,在形成泡沫过程中,溶液 中的溶质 (表面活性剂 )吸附在气 -液界面上。无论是天然泡沫,还是人工泡沫,有时有利于生产,
2、有 时则不利于生产。在选矿、肥皂工业及泡沫灭火等中,起泡 和泡沫是有利的,而在烧锅炉、溶液浓缩和减压蒸馏中,起 泡和泡沫是有害的。特别是现在家庭中广泛使用合成洗涤 剂,起泡给下水处理带来困难。因此,起泡现象与化学工业 的各种过程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过有时需强化起泡,有 时需减弱起泡,所以必须了解泡沫稳定性机理。在液体泡沫中各气泡相交外形成所谓拉普拉斯交界,如图1 28的P点处。根据拉普拉斯公式(Ap=2r / R),溶液中 P点的压力小于 A点,故液体自发地从 A向P处流动,于是 液膜逐渐变薄,此过程称为泡沫排液过程,当液膜变薄到一 定程度,便导致液膜破裂,泡沫破坏。所以纯液体不能形成 稳定
3、泡沫。图一 泡沫交界一、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一)起泡力 若将丁醇稀水溶液和皂角苷稀溶液分别置于试管并加 以摇动,发现前者形成大量泡沫,后者形成少量泡沫,但丁 醇水溶液泡沫很快消失,而皂角苷水溶液泡沫不易消失。因 此不能简单地讲哪种溶液起泡力好,因为起泡和泡沫稳定两 者的标准是不同的。由丁醇水溶液形成的稳定性小的泡沫, 称为不稳定泡沫;由皂角苷水溶液形成的寿命长的泡沫,称 为稳定泡沫。起泡力的大小是以在一定条件下,摇动或搅拌 时产生的泡沫多少来评定的。起泡性能良好的物质称为起泡剂,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 剂,如脂肪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硫酸钠等均具有良好 的起泡能力,它们都是良好的起泡剂 (发泡剂
4、 )。应提起注意 的是,起泡剂只是在一定条件下 (搅拌、通气等 )具有良好的 起泡能力,而形成的泡沫不一定持久。一般地说,凡是能使 液体表面张力降低、膜强度增高的起泡剂,不论生成的泡沫是否稳定,均具有较高的起泡力。形成泡沫时,液体表面积增大,因此,表面张力小有利于起泡。这只是从泡沫形成与 表面张力平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外观上泡沫是静止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构成泡沫膜壁的液体不停地流动、 蒸发、 收缩,处于非平衡状态。所以,这里考虑平衡时的表面张力 意义不大,必须了解表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形。表 1 列出了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表1. 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质量分数为0. 1%, 30
5、C )质量分数为0. 25%。温度为35C质量分数为0.5%。由表可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泡力最大,聚氧乙烯醚 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次之,脂肪酸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起 泡力最小。因此,肥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 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起泡剂。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是决定起泡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条 件也很重要。例如,温度、水的硬度、溶液的 pH 值和添加 剂等对起泡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起泡力的影响不同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例如,对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来说,温度低于浊点时起泡力大,达到浊点时发生转折,高于浊点 起泡力急剧下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温度敏感性不大,相
6、 反,有的随温度升高起泡力增大,所以在使用时不必担心。(二)泡沫稳定性 泡沫稳定性是指生成的泡沫存在时间的长短,即泡沫的 持久性或存在的寿命,也可以理解为泡沫破灭的难易程度。 下面根据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的涵义来讨论泡沫稳定的机 理。首先考虑不稳定泡沫。图二为在丁醇水溶液中以一定速 率通入空气,所形成的泡沫高度 h图二 .丁醇水溶液泡沫与溶液浓度 C 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当丁醇的浓度为 零或饱和时,起泡不良,而在两者之间的区域内起泡良好, 但泡沫极不稳定。这表明,泡沫是热力学上不稳定体系,之 所以不稳定是由于泡沫生成后体系的总表面积增大,能量增 高,它自发地向能量降低、总表面积减小的方向进
7、行,即发 生泡沫破灭。泡沫的破灭主要是由于气体通过膜进行扩散、液膜中的液体受重力作用及膜中各点的压力不同而导致流动(排液 )引起的。在形成的泡沫中,气泡的大小通常是不均匀的,根据拉 普拉斯关系式,小气泡中的压力大于大气泡中的压力,故小 气泡中的气体有自动扩散至大气泡的倾向,于是小气泡逐渐 变小,而大气泡逐渐变大,最终泡沫消失。由于重力的作用,液膜中的液体自动地向下流动。在液 膜排液过程中流下的液体分子较容器底部的液体分子有较 大的自由能,自发过程是向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所以气 泡不断地排液使膜壁变薄而破裂,从而导致泡沫消失。 下面讨论促使泡沫稳定的一些主要因素。1表面张力如前所述,泡沫生成时
8、体系的总表面积增大,体系的能 量也相应增高;泡沫破灭时体系的总表面积减小,体系的能 量也相应降低。因此可以认为,液体的表面张力是影响泡沫 稳定性的因素之一。这可以从丁醇水溶液不能生成稳定泡沫 的事实,及纯水的表面张力大,不能得到稳定的泡沫加以佐 证。然而,单纯的表面张力这一因素并不能决定泡沫的稳定 性。比如,一些有机液体,如乙醇、正乙醇等,它们的表面 张力较水低得多,甚至比肥皂水溶液还要低,为什么也不易 生成稳定的泡沫呢 ?这可做如下解释。液体的表面张力低有利于生成泡沫,这是仅就与表面张 力高的液体相对而言的,即生成泡沫时,外部对其作功相对 地较少。而体系由于总表面积增大,毕竟还是不稳定的,也
9、 就是说,不能保证泡沫有较好的稳定性。只有当泡沫的表面 膜有一定强度、能形成多面体的泡沫时,低表面张力才有助 于泡沫稳定。根据拉普拉斯公式,液膜的交界处与平面膜之 间的压力差与表面张力成正比,表面张力低,压力差小,所 以排液较慢,液膜变薄也较慢,有利于泡沫稳定。许多事实均说明,液体的表面张力不是泡沫稳定性的决 定因素。比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为 38mN / m, 一些蛋白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较此值还要高, 它们均能生成稳定性较高的泡沫,而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为25mN/m,却不能生成稳定的泡沫。2表面黏度实验和理论表明,决定泡沫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液膜的 强度,而液膜的强度取决
10、于界面吸附膜的坚固度,可由表面 黏度来度量。当液体膜表面上吸附有表面活性剂时,由于表面膜上表 面活性剂分子的存在,使表面黏度增高,阻碍膜上液体流动 排出,从而使泡沫稳定。 在液体中加入蛋白质或阿拉伯胶后, 由于生成的泡沫液膜有较大的黏度,也能阻止液膜上液体流 动排出,可见表面黏度越高,此效 应越大,泡沫越稳定。使表面黏度增高的物质很多,特别是 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皂角苷、淀粉、阿拉伯胶、琼胶、 合成高分子等。此外,一些表面活性剂也具有很好的增高表 面黏度的能力。表 2列出了三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 度与泡沫稳定性的关系。表 2. 一些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度与泡沫稳定性的关从表中数据可
11、看出,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黏度越 大,由其生成的泡沫的寿命也越长。表中所列十二烷基硫酸 钠为含相当量十二醇的非纯品。若将十二烷基硫酸钠用石油 醚或乙醚进行提纯处理后再做起泡实验,发现溶液的表面黏 度显著降低,与此相应,泡沫的寿命大大缩短。若在纯十二 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量十二醇做同样的起泡实 验,含不同量十二醇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的表面黏度各不 相同,所生成的泡沫的寿命增长情况也不同,随表面黏度增 高,泡沫稳定性增大 (见表 3)。这种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 后使泡沫稳定性显著增大的物质称为泡沫稳定剂。 表 3. 十二醇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表面黏度与泡沫稳 定性的关系泡沫稳定剂的
12、作用除能增高泡沫液膜的黏度外,主要是 增大液膜吸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作用,使液膜强度增高。由 于泡沫液膜的强度增大,泡沫的稳定性增大。泡沫稳定剂增 大表面膜强度的机理可用下例加以说明。在月桂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少量十二醇或月桂酰异丙醇胺(泡沫稳定剂 )后,泡沫的液膜上构成密度较大的混合吸附分子 膜,混合膜中分子间的作用较强。这是因为在加入十二醇或 月桂酰异丙醇胺之前,表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直链 烷基由于极性基带有负电荷而产生排斥不能靠近;加入之 后,由于十二烷的插入, 表面上烷基的总数增多, 密度增大; 此外,两种极性基之间还可能形成氢键,这就更增大了分子 间的作用,因此使表面
13、的强度增大。蛋白质分子较大,分子链中有很多极性键,分子间的作 用较强,其水溶液形成的泡沫的稳定性很高。一般疏水基中 支链较多的表面活性剂,其分子间的作用力较直链疏水基表 面活性剂分子弱,故泡沫稳定性差。例如,不饱和烯烃经硫 酸化后制得的烷基硫酸盐带有两条烷链,其水溶液生成的泡 沫远不及正烷基硫酸盐生成的泡沫稳定。既然表面上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膜强度增大、 泡沫稳定性增高的主要因素,那么若使用阴离子和阳离子复 配型表面活性剂又当如何呢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 面活性剂吸附于表面膜上后,正、负离子间的作用很强,表 面强度变得很大,由这种复配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生成的泡 沫,其稳定性极高。下
14、面以一实例来说明。分别由浓度为 0 0075molL 的辛基硫酸钠和辛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生成 的气泡,在25 C下它们的寿命相应为19s和18s;而浓度分 别为 00075mol L 的辛基硫酸钠和辛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 按 l : 1 比例混合形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溶液所生成的气泡, 在25C下长达26 100s尚未破裂,尽管此时气泡中的气体已 全部扩散到泡外,气泡仍未消失。由此可见,阴离子表面活 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表面膜上相互作用非常强烈,除 碳氢链间的相互作用外,还有强烈的静电引力作用,从而导 致气泡极为稳定。3溶液黏度 高黏度溶液生成的泡沫,其液膜的黏度也必然大,使泡 沫稳定性提高,
15、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另一原因是,体相液体 黏度大,液体不易流动,阻碍了液膜排液,其厚度变小的速 率减慢,延缓了液膜破裂,从而使泡沫的稳定性增高。4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 当泡沫的局部液膜受到冲击 (外力作用 )时会变薄,同时 液膜表面积增大,吸附于其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密度发生 急剧变化,表面变薄处的密度减小,未受冲击处与受冲击的 连接处密度增大 (在外力作用下, 表面活性剂分子向未受作用 处移动导致的 )。这就引起表面变薄处表面张力增大 (表面自 由能增大 ),而表面薄厚连接处 (此外,由于受外力挤压液膜 亦变厚 )表面张力减小 (表面自由能减小 ),于是体系变为非平 衡状态。根据热力学观点,
16、该非平衡体系能自发地向原平衡 状态移动或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表面活性剂密度大处的 分子会向密度小处移动并带去一部分液体,同时由于表面薄 处的表面张力大而有使表面缩小的作用,最终使表面张力复 原(即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密度复原 ),液膜厚度复原, 液膜强度亦复原,这时泡沫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种情况 称为表面张力的“修复”作用。而当受冲击处,即表面活性 剂的分子密度小、表面薄处的分子不足以由溶液中的表面活 性剂分子吸附至该处来填补的,体系则不能达到原来未受冲 击时的初始状态,即变薄的液膜不能恢复原厚度,这样的液 膜强度较小,泡沫稳定性也就较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适当 (低于临界胶束浓度 )
17、时,表 面的修复靠表面张力的作用,泡沫的稳定性较高;表面活性 剂溶液的浓度过高 (超过临界胶束浓度 )时,表面吸附表面活 性剂分子的速率较快,以第二种方式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因 此,泡沫的稳定性往往较低。一般低级醇水溶液的泡沫稳定 性不高,这与醇分子自溶液中吸附于表面的速率快有关。5气泡内的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 液体生成的泡沫中气泡有大有小,根据拉普拉斯关系 式,小气泡的压力高于大气泡,气体能自发地由小气泡中扩 散转移人大气泡中。因此,小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大气 泡逐渐增大最终破裂。浮于液体表面上的独立气泡,其中的 气体不断地透过液膜扩散到大气中,而气泡逐渐变小最终导 致消失。气泡中气体扩散透过
18、液膜的速率 (或难易 )与气泡液膜的 厚度、 黏度、 表面吸附膜的紧密程度 (如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 膜上吸附的数量和排列的紧密程度 )等有关。气泡液膜的厚度 越小,黏度越低,表面吸附膜越松散不紧密,气泡中的气体 越容易扩散透过液膜,即气体透过性越大,气泡越不稳定, 越容易消失;反之,气泡的液膜厚度越大,黏度越高,表面 吸附膜越紧密,气泡越稳定,寿命越长。例如,在十二烷基 硫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十二醇,表面吸附膜即会含有大量十 二醇分子,使吸附膜中分子间力加强,分子排得更为紧密, 气体透过性降低,较由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生成的泡沫的稳 定性高得多。6液膜电荷 如果泡沫的液膜带有电性相同的电荷,液膜的
19、两液面相 互排斥,能防止液膜变薄而破裂。以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起 泡剂,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富集于表面。如用十二烷基 硫酸钠作为起泡剂,当生成泡沫时,泡沫液膜的两表面吸附 一层十二烷基硫酸基, 而反离子 (Na )则分散于液膜的内部 (当 然,液膜的内部也有表面活性剂离子 ),液膜的两表面构成了 表面双电层。当液膜变薄时,两表面电层的排斥力增强,防 止液膜进一步变薄。显然,当泡沫的液膜厚度较大时,这种 静电排斥作用不大。 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过高 ( 或电解质的 浓度过高 ),双电层的扩散层会被反电荷离子所压缩, ;电位 降低,液膜两表面的排斥作用减弱,液膜厚度变小,泡沫稳 定性变差。上述六种
20、作用对泡沫的稳定性均有影响,而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表面膜强度因素。以表面活性剂作为起泡剂时,表面 活性剂分子 (离子 )在液膜上排列的紧密程度对液膜的强度起 主要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 (离子 )在液膜上吸附得越强烈, 排列得越紧密,液膜的强度越高。此外,液膜上表面活性剂 分子(离子 )排列得紧密还能使表面层下面邻近的溶液层中的 液体不易流走,使液膜排液相对较困难,液膜不易变薄。另 外,液膜的强度高、吸附分子排列紧密,还能减缓泡内气体 透过液膜,使泡沫的稳定性增高。因此,为获得稳定性高的泡沫,或破坏不需要的无益泡 沫,应首先考虑构成表面膜物质 (表面活性剂, 即起泡剂和助 泡剂 )的分子结构、 性
21、质,分析它是否在液膜上有利于形成目 的表面膜。 对于具体情况必须深入分析, 采取最适宜的措施。 二、抑泡和消泡在许多情况下,起泡和泡沫会给工业生产、日用生活带 来很多麻烦。例如在微生物工业、发酵酿造工业中,以及减 压蒸馏、溶液浓缩、烧锅炉、机械洗涤等中,起泡和泡沫是 有弊的。因此,必须防止泡沫,防止泡沫可采取抑泡法和消 泡法。一 ) 抑泡法抑泡法是采用抑泡剂防止泡沫产生的方法。目前还没有 有效的、 普遍通用的抑泡剂, 对各种不同情况必须具体分析, 采用适宜的抑泡剂才能达到满意的抑泡效果。一般采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抑泡剂。具有良好抑泡效果的 表面活性剂应具有如下的性质:它们在溶液表面不形成紧密 的吸
22、附膜,形成膜的表面弹性不会过高或过低,吸附分子的 分子间力小。据此,带短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具有良好的 抑泡性能,为常用的抑泡剂。抑泡剂的选择一般是通过实验衡量其抑泡效果来取舍 的。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动态发泡法,该法系由 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美国材料 试验学会 )制定的检验润滑油泡沫的方法演变而来的, 适用于 检验低黏度介质中易分散的抑泡剂效率;另一种是塞尔维森 (Silverson)法,该法是用一个高转速的泵送混合装置,进行 抑泡剂效率试验,适用检验高黏度的
23、抑泡剂。合成脂肪酸、合成脂肪酰胺、硬脂酸聚氧乙烯酯、 Stearox-61-85%硬脂酸聚氧乙烯(6)酯、5%异辛基酚聚氧乙烯 醚和10 %鲸蜡醇聚氧乙烯(20)醚的复配物均可用作加异 辛基酚聚氧乙烯 (10)醚处理的黏土分散液的抑泡剂。合成脂肪酸可用作钻探、灭火用的非离子型泡沫剂UFE。(用煤焦油制得的非烷基化苯酚与 8tool环氧乙烷的加成物 )的抑泡剂。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的乳液可用作加异辛基酚聚氧乙 烯(10)醚的漂白液的抑泡剂。聚乙二醇的两端接上疏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 良好的抑泡性能,它在泡沫的液膜上能防止表面活性剂分子 垂直排列、密集吸附,使分子间的氢键减少;液膜强度显著 降低
24、变得极易破裂。(二)消泡法 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时,将表面活性剂置于容量瓶内, 然后加水溶解,产生的泡沫超过标线后还要加一定体积的 水,为配得准确浓度的溶液需采取消泡措施。方法有空气压 力消泡和用赤热白金丝插入容量瓶消泡,此外还可以添加试 剂消泡。从理论上讲,消除泡沫的稳定因素即可达到消泡目 的。下面讨论在皂角苷水溶液的泡沫中加入丁醇和硅油时 发生变化的情形。在皂角苷水溶液泡沫中加入丁醇,泡沫明 显破坏。因此,丁醇对稳定的泡沫具有破坏作用,一般低级 醇均具有这种消泡作用。然而,添加丁醇的皂角苷水溶液的 起泡力无明显减小,这表明醇的破泡能力强,抑泡能力弱。 与此相反,硅油对皂角苷泡沫没有破泡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面活性剂 起泡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