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

    • 资源ID:103669       资源大小:2.47MB        全文页数:20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

    1、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二六年二月项目名称: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委托单位: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资质编号:林资证字甲字C005号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名单总负责谢宏有中共沅陵县委员会书记组 长李自成沅陵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黄泽春中共沅陵县委员会副书记李定良中共沅陵县委员会副书记曹国基沅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建平沅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振华沅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成 员陈兴明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谢 勇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蒋晖军沅陵县林业局局长敬泽平沅陵县发展计划局局长张德美沅陵县环境保护

    2、局局长王德宝沅陵县旅游局局长宋清书沅陵县财政局局长向卫国沅陵县教育局局长李世雄沅陵县借母溪乡党委书记雷辉州沅陵县明溪口镇党委书记办公室陈延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黄仁俊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科考人员名单技术总负责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要完成人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曹国基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罗艳菊讲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曹铁如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方英才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植物园颜立红研究员、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张旋凯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健屏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任衡高级工程师湖

    3、南省国土局地质研究所陈孝青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钟家雨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冯 斌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杜平广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王儒竑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李建军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魏良春高级工程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王劲松副教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李 义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 新工程师湖南省沅陵县林业局周丰杰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 图刘其峰助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 言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9451102916,北纬284551285404,总面积

    4、13041.0hm2,森林覆盖率为89.8%。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2003年4月25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借母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为了弄清其生境特点和自然资源,更好的规划建设保护区,2003年8月份,沅陵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完成保护区的综合考察这一任务。我们从2003年9月25日开始,组织了包括动物、植物、昆虫、地质、土壤、气候、旅游、大气、环境、历史、经济等专业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与沅陵县林业局、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种

    5、类、陆生脊椎动物、鱼类资源、昆虫种类、大型真菌、水资源、景观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微生物数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环境噪声、天然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保护区的经营管理现状、基础设施现状、周边社区经济状况等20多个项目进行了专题考察,编写了这本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目的是为保护区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考察将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成分及含量、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环境噪声等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中不多见。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将有助于增加社会各界对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了解,有助于与国内同行进

    6、行交流。考察期间得到了湖南省林业厅、沅陵县人民政府、沅陵县林业局、沅陵县气象局、沅陵县统计局、沅陵县档案局、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有关乡镇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组 二六年二月目 录前 言1第1章 总论11.1自然地理概况11.2自然资源概况61.3社会经济12第2章 自然环境152.1地质152.2地貌的形成及特征162.3气候302.4水文322.5土壤33第3章 植被与植物资源433.1植物区系433.2植被503.3植物资源及分布65第4章 脊椎动物704.1脊椎动物区系特征704.2种类及其分布714.3动物群及其特征74第5章 昆虫81

    7、5.1昆虫种类及分布815.2昆虫区系特征815.3昆虫资源815.4有害昆虫防治83第6章 大型真菌846.1 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分布846.2大型真菌资源95第7章 旅游资源967.1自然旅游资源967.2人文旅游资源987.3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9第8章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1008.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1008.2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1018.3环境天然外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1028.4空气微生物数量测定1068.5空气负离子含量测定1078.6植物精气测定分析报告109第9章 社区及社区经济1119.1社区社会经济概况1119.2产业结构1119.3人口民族1119.4社区发展概

    8、况112第10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1310.1基础设施11310.2机构设置11310.3保护管理11310.4科学研究114第11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11611.1生物资源评价11611.2经济价值评价12011.3管理评价122附录124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124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173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名录182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186附图1自然保护区位置图2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3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图4自然保护区水文地质图14- -第1章 总论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

    9、的第二级阶地,是武陵山脉南支向东南方向伸展的中低山部分,位于沅水与澧水分水岭南侧,距离沅陵县城仅40km。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1019451102916,北纬284551285404。保护区东与借母溪乡为邻,南与借母溪乡、明溪口镇相连,西与永顺县以武陵山锅锅垴支脉山脊线为界,北与张家界市永定区以武陵山山脊线相隔。南北宽15km,东西长15.5km,土地总面积13041.0hm2,占沅陵县总面积的2.7%、湖南省总面积的0.62。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9.6%。1.1.2地质地貌 1.1.2.1地质(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晚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下古生界寒武系

    10、下统牛蹄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统敖溪组、花桥组,新生界第四系。(2)构造 本区从大地构造部位属扬子地台江南地轴武陵复背斜。自元古代末武陵运动使本区结束地槽转入地台,自晚期元古代到侏罗纪这一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所沉积的地层多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表明地壳运动是以水平升降为主。在晚侏罗纪至早白垩时期,燕山运动使该区发生在褶皱和断裂,在区域上是白垩地层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新生代第三纪以喜马拉雅山运动继续抬升倾斜,从而形成现今的山川格局。(3)矿产 区内已知有牛蹄塘组石煤和钼镍钴钒,陡山沱组中的磷矿、清虚洞组石灰岩以及沿小断裂充填石英脉中含黄金。溪谷中堆积大小不等的砾石,可作为文化石、观赏石。1

    11、1.2.2地貌借母溪保护区位于武陵山中脉中部,地倾东南,山峦重叠。保护区的最高峰锅锅垴海拔1294m,众小溪汇集为向南倾斜的山间槽状盆谷,形成了如下地貌格局:(1)中低山两级地貌面呈层状起伏递降 中山为标高800m以上的地貌面,自锅锅垴沿细沙溪南侧沿张家界北侧至东北边境,这一略成弧形圈内的山体大多高达8001000m。其中高出1000m的山峰有17座,此处可达两级夷平面。第一级高程11001280m,由碳酸盐组成,顶部平缓。第二级高程8001000m为平顶山梁呈已经历剥蚀和改造变形,呈峰岭或断续条带展布,而各峰岭的天际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低山为标高450800m的地貌面,大致为另一级表面,表

    12、现为高度趋缓,谷形渐显开阔,起伏频率逐渐增大。自北缘分水岭居中制高点1148m往南至陈家溪谷地304m,直线距离6km,高差为844m,顺河道纵坡,乐溪坡为11.7,熊溪则为26.5。(2)岭谷平行相间,河道上游的溪流和山梁大多为东南走向 一般为平行状水系和平行岭脊,均表现为两岭夹一溪的重复交替出现,纵向行程多沿沟谷,横向行程则需翻越山梁。(3)槽形主沟为轴的集水盆群体结构 乐怡溪上源、金竹溪,会同借母溪、细纱溪贯穿山体腹地。各支流分别以瓢勺形、菱状以及串珠状形式出现,集水盆谷纵横并接,左侧梯级悬崖屏列,下部岩矶山咀曲折交错,保护区范围的核心部位,从三度空间看,是一个深遂内嵌的槽形盆谷。(4)

    13、多种形式镶嵌组合的沟谷系统 沟谷充分发育,大小蔓延,网络全境。有如下组合形式,主溪斜列的羽状水系,乐怡溪和熊溪主谷两侧一般呈锐角汇注,山咀交锁,间续斜列高骏的边幕式谷坡。盆、谷的聚式水系,借母溪盆谷集水面积约5.5km2。北承陈家溶与乌龙溪,左接金竹溪右纳细纱溪,汇合点海拔470m。坡多为梯状陡崖,又因山梁与山咀交叉形成交叠椅式谷坡,支沟为树枝状、梳状水系。1.1.2.3地质地貌评价保护区内出露地层单元较少,均属古老地层。除第四层系有零星分布外,其余限于元古界板溪群上部的五强溪组至下古生界寒武系中统的花桥组。板溪群上部的五强溪组出露甚宽,组成背斜核部,分布于金竹溪与借母溪主谷相汇处至保护区的南

    14、界。出露岩相以浅变质岩系为主。全组自上而下均以含火山碎屑岩相为主,下部为灰绿色偶见灰紫色浅变质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长石砂岩,前者中偶夹1015cm厚的灰绿色砂质板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少量灰绿色浅变质长石砂岩、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局部见有砾砂岩,总厚可达1100多米。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中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主要分布于金竹溪以北。震旦系南陀组为一套古冰碛岩相,与下伏五强溪组之间有一波状侵蚀面,两者为假整合接触,几乎全由青灰、灰绿、暗灰绿色冰碛泥砾岩与含砾泥岩组成。陡山沱组与下伏南沱组岩相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至中层灰岩为主,富含黑色硅质条带与团块,夹少量黑色炭质页岩与青灰色至黑色

    15、硅质岩和硅质页岩。灯影组几乎全由灰黑色、深灰色薄板状硅质岩组成,上部偶含稀疏的含磷结核。寒武系下统含牛蹄塘等三组。牛蹄塘与杷榔组以页岩为主。前者均为黑色炭质页岩及黑色页岩,其底部亦含磷结核,含磷附近的页岩含炭量高。据区域地质调查探明,含磷层与高炭质页岩中均含钼、钒等元素,局部富集地段可达工业品位。清虚洞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寒武系中统含敖溪、花桥两组地层,以碳酸盐类岩石占绝对优势。第四系主要沿沟谷或沟间平台发育,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保护区褶皱属北东向构造,为武陵复背斜构造中段的一部分。本区以大风垭小山背斜为主体。区内地层产状无多大变化,大部分岩层均以较缓的角度倾向北面,使核心地段几成单斜构造。

    16、该区无大的断裂带通过,但小断层却较多。借母溪地貌表现为背靠武陵山脊,地倾东南,层峦交叠,众溪辐奔的山间复式槽状盆谷。其特点为:区内中低山两级地貌面呈层状起伏递降。自锅锅垴斜绕细纱溪南侧,再沿张家界北侧延至东北边境的弧形线圈以内地区,山体大都高达8001000m,其中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17座,沿西北边缘脊线就集中排列了15座。在中山范围内,自高而低,依次出现两级剥夷面。第一级海拔11001280m,第二级海拔8501000m。低山延展于中山东南地带,海拔450800m,大致构成另一级剥夷面。高度趋缓,谷形断显开阔。岭谷平行相间,略呈南东走向。槽形主沟为轴带的集水盆群体结构。多种形式镶嵌组合

    17、的沟谷系统。在层状、条状、盆状的地表结构面与富含节理的岩层上,活跃的流水作用过程,导致了沟谷的充分发育,大小沟谷蔓延,网络全境,组合形式多样,具体有主溪斜列的羽状水系、盆谷合围的辐聚式水系和支沟树枝形及梳状水系等。沟谷水系的多样性反映和造成了保护区复杂的地貌特征。沟谷地貌为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沟谷地貌一般隶属于负地貌。它不仅有其自身形态和发育的差异,而且还是山地地貌特征及其发育演化的直接显示。从宏观上看,借母溪全境为岭脊包抄、向南倾斜的山窝腹地,沟壑镶嵌深切,沟谷坡面形态有悬崖面、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等。悬崖面较发育,成为该区最具特色的地貌景观。从谷底到谷坡直至悬崖面的整个沟谷地带,对森林自

    18、然植被的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形成以沟谷森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景观。岩溶地貌在借母溪也十分发育,石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岩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由于岩性、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地段岩溶作用不完善,且均遭受后期侵蚀破坏,表现为残留的地貌形态特点。具体类型有岩溶台地、孤峰和石芽以及溶洞等。岩溶台地分布在最高一级夷平面上,高出周围300600m,其上无各类埋藏或裸露的石芽等岩溶微地貌发育。台地上低丘散布,比高50m左右。因受岩性和地形影响,岩溶现象均成线状断续出现于沟间海拔9001000m的分水岭部位,而谷坡地带可能由于切割较新,其岩溶化程度反而远比谷间分水岭低,打破了岩溶学“从

    19、河谷到分水岭,岩溶程度逐渐减弱”的规律。岩溶地貌中除石峰、石芽为主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石墙、石柱芽形态类型。1.1.3水文1.1.3.1水系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属沅水水系,位于沅水与澧水分水岭以南,有借母溪及支流大洞溪、深溪及支流熊溪,自北向南经全区,前者注入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后者则直接流入沅水,次一级沟谷小溪则成树枝状分布,汇水面积达100余km2。保护区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年降雨量平均1613.8mm,蒸发量平均1190mm,良好植被的给地表水蓄积补给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溪水径流终年不断,水质清澈,加以水源区无工厂、矿山的污染,水质良好,是当地居民良好的生活水源,季节性降水是溪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因

    20、此每年4月至7月水位达到最高位,自8月至次年3月水位达到最低位。1.1.3.2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水位流量、水化学成份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地下水位、泉水流量达到最低值,4月至7月雨季地下水位,泉水流量达到最高峰,因区内地下水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和近源排泄,浅变质岩裂隙水由于植被良好,基岩裂隙发育,泉水流量相对稳定,水质、水温变化不大;裂隙岩溶水由大气降水通过喀斯特漏斗、凹地进行补给,同时有地表水渗入,水质水温则变化明显。在雨季,则矿化度降低,PH值减少,水温增高。根据地层岩性以及地下水赋空间和水动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区,即浅变质岩裂隙水区、碳酸岩夹碎屑岩

    21、裂隙岩溶水区和碳酸岩裂隙岩溶水区。1.1.4土壤1.1.4.1土壤形成过程的特征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境内以碳酸盐岩石为主,植被一般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这种生物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化学风化强烈,矿物彻底分解,其中可溶性盐基大部分被流失,硅酸也易遭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在土体中积累;次生黏土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和水化作用,土体中三氧化铁成为多氧化铁,将土壤染成黄色,这是山地黄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石灰岩形成过程总的特点是碳酸岩类中的碳酸盐在风化过程中受到淋溶,流水中钙含量高,其他矿物风化蚀变作用微弱,新形成次生黏土矿物较少,一般游离铁铝含量较本区山地黄壤少。本区山

    22、地黄壤的盐基饱和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最少的也有11.79%,这与母质的特性或受富含盐基的渗流水浸染有密切关系。生物积累过程也是森林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植被生长旺盛,树木每年给地表遗留了大量的凋落物。据对借母溪9个土壤剖面调查资料统计,枯枝落叶层厚210cm。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8.3%,最高达12.04%。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积累,提供了母质中缺乏的氮素,同时直接参与土壤形成过程,使分散在土体和风化物中的矿物质养分集中于表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1.1.4.2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该保护区的出露地层单元较少,但大多形成于古老的元古界和古生界。保护

    23、区的主要成土母岩母质是以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风化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等岩类,和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等砂页岩类的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冰碛岩等砂砾岩风化物,及碳质板岩、硅质板岩等板、页岩风化物,还有少量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又叫古河流冲积物。 保护区由于属于中亚热带北部地区范围内,除地带性土壤外,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土壤随气候、植被生物带的变化而不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保护区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最高海拔锅锅垴1294m,最低海拔黄连坪180m,保护区中低山地貌山地垂直气候及原始次生森林植被生物系统的变化而导致山地地带性土壤的形成。据对保护区山地的土壤垂直剖面调查:海拔50

    24、0m以下为红壤,海拔500800m为山地黄壤,海拔8001294m为山地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红色石灰土在海拔240m以下,黑色石灰土在海拔300m以上。保护区的土壤主要由石灰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其土色为黄褐色或栗色,质地较粘,通透性差,因母岩钙丰富,氮磷养分含量较少。由于淋溶作用土壤大部分呈酸性反应,部分呈中性和弱碱性反应。由于基岩易受水作用的溶蚀,常构成面积不大的漏斗型洼地。洼地土层深厚,肥力较好。但是其上的植被一旦破坏,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出现基岩裸露的岩溶地貌。保护区内土壤其次由紫色砂页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其土层较浅薄、易物理风化,土体中夹有半风化的岩石碎片,

    25、质地疏松,易遭冲刷流失。土体为紫色,因母岩富含钙、磷、钾,自然肥力较好,但是遇雨淋溶养分易流失。土体呈碱性。保护区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土壤垂直带谱不完整,但是比较明显,且根据土壤剖面调查资料及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其生产力性能好,共同特点是:土壤质地适中,结构较优。土壤质地与结构是土壤的重要属性,对土壤热、水、气、肥状况及耕性影响很大。借母溪绝大多数地方为壤质土,粘土类极少,未见砂质土。壤土砂粘适中,既保水保肥,又透气通水,有利于植物生长。由于森林繁茂,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加之质地适中,因此土壤结构比较优良,多为小团粒状与粒状,块状结构不多且位于底层。土壤疏松湿润,养分含量较高。

    26、由于土壤质地与结构性能优良,植被保存完好,土壤既不积水也不干旱板结,有机质与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地表腐殖质层厚617cm,平均11cm左右,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13%,最高达12.04%。全氮含量平均为0.372%,最高达0.516%。土壤反应不过酸也不过碱。山地黄壤是本区的地带性土类,PH值一般5.56.5之间,呈酸性与弱酸性反应。石灰土PH值在6.47.8之间,呈弱酸性至碱性反应,未出现强酸或强碱性土壤。这对植物的生长、微生物活动、养分有效化以及土体中各种化学反应都有良好作用。土层不深厚,石块含量较多。据剖面调查统计,土层厚度小于40cm的薄层土占总数的19%;4080cm的中层土占62%;

    27、80cm以上厚层土只占19%。本区气候植被条件优越,有利于岩石风化与成土过程。但因地势陡峻(据调查剖面位置的坡度统计,平均坡度为31.3),崩塌侵蚀现象严重,因此土层不深厚,山顶部多出现裸岩地。土体中石块含量较多,通常在30%以上。1.1.4.3保护区土壤的总体特征保护区土壤类型较多,生产力性能好,其共同特点是:土壤质地适中,结构较优;土壤疏松湿润,养分含量较高;土壤反应不过酸也不过碱;土层不深厚,石块含量较多。1.1.5 气候条件借母溪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夏秋多旱。由于东西地形复杂的影响,因而气候差异大,垂直立

    28、体气候变化明显。根据相关气象站资料,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4.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8,多年年平均辐射21.26103J/cm2,生理辐射9.111.29103J/cm2,年日照时数1280.6h,年日照百分率为27%,年降水量1613.8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频率为21%,年平均风速为1.5m/s。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暴雨、冰冻、冰雹。1.2自然资源概况 1.2.1植被概况 由于地形条件复杂,人为破坏相对较少,保护区内从山脚至山顶海拔1200m处,均有森林分布,且组成复杂、类型多样,据湖南植被该区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中亚热带典

    29、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武陵山脉山地丘陵植被小区。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群落多样,以中国植被中关于植被类型划分的原则为依据,将借母溪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类型可以分为3个植被型组,8个植被型,9个植被亚型,34个群系;人工栽培植被为2类4型6亚型6个林(园)。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黄心夜合群系、青冈栎群系、刨花楠群系、豹皮樟群系、杨梅叶蚊母树群系、栲树群系、闽楠群系、甜槠群系、桂花群系、钩栗群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青钱柳+仿栗群系、华桑+黑壳楠群系、红椿+利川润楠群系、青檀+利川润楠群系、多脉青冈+多脉鹅耳枥群系、小叶青冈+雷公鹅耳枥群系、三峡槭+青冈栎群系、黄连

    30、木+乌冈栎群系;落叶阔叶林:珂楠树群系、苦枥木群系、枫香群系、华榛群系、多脉鹅耳枥群系、伯乐树群系;山顶矮林:岩栎群系、乌冈栎群系、巴东栎群系;针叶林:马尾松群系、杉木群系、黄杉群系;灌丛和灌草丛:檵木灌丛、白栎灌丛、水马桑灌丛、圆锥绣球灌丛、蕨类灌草丛。主要栽培植被类型有:木本类:柳杉林、茶园、板栗林、柑桔园、梨园;草本类:一季稻闲冬或冬泡。保护区内植被组成具有中亚热带偏北的特性: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部。而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由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组成的常绿阔叶林,而该区具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多个植被型,并且常绿阔叶林中有一些落叶的成份,充分说明其植被具有中

    31、亚热带的基本特性,但又体现了中亚热带偏北的一些特性,因此在植被群落组成,树种结构,森林植被的外貌等方面反映了该区植被群落的多样性、复杂性。保护区有保存面积最大、发育时间最长的陡峭山顶矮林由岩栎、乌冈栎、巴东栎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在该区的山脊和陡峭岩面上有保存完好的由岩栎、乌冈栎、巴东栎组成的纯林。这一群落类型多分布于我国西藏东南、川西、滇北等地的海拔26004400m处,在借母溪分布有数千亩,这充分说明该区植被与我国藏东南、川西、滇北的联系,体现了该区植被过渡、复杂、特殊性质。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干寒环境下的一类生态顶极群落,它的出现说明借母溪沟谷地貌和岩溶地貌条件下,存在着一种不同于湖南省乃至

    32、全国其它中低山区域的山地条件类型,体现了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和价值。保护区熊溪有较大面积的野生桂花群落:该群落同样为该区植被中的一大特色,因为桂花多为栽培,野生桂花很少,如此较大面积的野生桂花非常罕见,因此对该类群落也必须进行严格保护。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结构复杂:从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分析,常绿种类的科有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松科、杉科。其中以壳斗科种类最多。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11.56,但常绿树种的株数偏多。从各种类的重要地位来分析,所有群落中存在最高(级)的是青冈栎、其次(级)为黑壳楠、乌冈栎、多脉鹅耳枥、青榨槭、朴树等5种,其余树种的存在度为级。群落乔木层种类的这种层片结构和

    33、树种组成,进一步表明了借母溪保护区内的环境条件的复杂性。1.2.2野生动植物概况1.2.2.1野生动物资源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现已发现陆生脊椎动物242种,隶属4纲27目73科。占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632种的38.29%。其中两栖纲24种,隶属2目8科;爬行纲39种,隶属3目7科;鸟纲133种,隶属15目36科;哺乳纲46种,隶属7目22科。另记录水生脊椎动物鱼类18种,隶属3目7科。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在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其西北面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经纬度仅一度之差,成分比例基本近似。但借母溪更接近中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和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分

    34、界线。更由于两者的海拔高度,山体大小,森林植被,地形地貌等多种生态因素的不完全一致,成分上也显示有一定的差异。借母溪的陆栖脊椎动物虽无特有种类,但成分仍相当复杂,东洋界的种类占总数的59.5%,古北种和广布种占40.5%,东洋种明显占优势。再从其与华北、华南以及西南区系共有种的比例来看,溪沟谷地带的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混杂和过渡现象,且更富有华南区系的特色,与湖南省动物区系的特征相吻合。鱼类区系,东亚江河平原类群的鲢亚科和鲇形目的部分种类,共计2种,约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11.11%,南亚暖水性类群的斗鱼科、鳢科和刺鳅科种类,共计7种,亚种约占该地区鱼类总数的38.89%,该类群是湖南鱼类区系的

    35、主体。总体而言,由于借母溪沅水的支、干流长度长,生境因子较复杂,鱼类种类繁多,形成了该区较为复杂的鱼类区系成分。两栖动物区系具有华中区物种和华南区物种共存、华中区物种向西南区物种过渡的特征。爬行动物区系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成份为主,亦有华中区物种以及华中区和华南区、西南区的共有成份,表现出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成份为主,南北混杂、中西渗透的复杂特征。鸟类区系组成仍以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东洋界种类中,以华中区与西南区共有种、华中区物种为主,混杂华中区与西南区共有种、华南区物种。此外,该区鸟类区系表现出明显的东洋界物种和古北界物种相混杂的现象。哺乳动物以东洋界种类种占明显优势,区内大多

    36、数哺乳动物为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或为东洋界广布种,而古北界种类豺和貉亦在保护区内有分布,反映出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南北混杂的特征。保护区内栖息的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35种,占保护区242种陆生脊椎动物的14.46%。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白颈长尾雉、林麝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虎纹蛙、大鲵、凤头鹃隼、普通鵟、游隼、红隼、红脚隼、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红腹锦鸡、草鸮、斑头鸺鹠、领鸺鹠、领角鸮、红角鸮、长耳鸮、短耳鸮、褐林鸮、鸢、赤腹鹰、松雀鹰、苍鹰、燕隼、白鹇、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青鼬、水鹿、豺、獐、苏门羚等33种。其中白颈长尾雉是湖南省的首次

    37、发现地。保护区还保存有168种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占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69.84%。保护区所有野生动物资源中,有31种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中列入附录的5种,即白颈长尾雉、大鲵、水獭、游隼、苏门羚,列入附录的2种,即虎纹蛙、滑鼠蛇、鸢、凤头鹃隼、松雀鹰、赤腹鹰、苍鹰、普通鵟、燕隼、红隼、红脚隼、草鸮、斑头鸺鹠、领角鸮、红角鸮、短耳鸮、长耳鸮、褐林鸮、领鸺鹠、画眉、红嘴相思鸟、狼、豺、豹猫、穿山甲、林麝。保护区内栖息的经济动物资源潜在的开发价值大。保护区内许多动物,如可食用蛙类、经济蛇类、部分鸟类等具有合理利用的潜在价值

    38、可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获得经济效益。野生动物资源利用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2.2.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06科,894属、2368种(含变种),分别占湖南的78.33%、61.27%、42.46%。保护区植物区系历史古老 该区有起源古老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38科、85属、311种,裸子植物有7科、19属、28种。如蕨类植物中有古生代出现的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莲座蕨科等;中生代出现的紫箕科、里白科;白垩纪的蚌壳蕨科,第三纪的海金沙科、乌毛蕨科等。裸子植物中杉木为第三纪的残遗类型。保护区植物地理成分复杂,东西南北植物交汇 据吴征

    39、镒先生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科的分布型有12类,仅缺温带亚洲,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和中亚三个分布类型。同样,据吴征镒先生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该区属有14个地理分布成分,仅缺中亚分布。据赵运林著湘黔桂交界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该区有22个种的地理分布成分。由于借母溪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所在的武陵山及相距仅约75km的雪峰山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因而极易沟通东西南北植物,加之该区地形相当复杂,有适应多种植物生长的生境,致使华北、华东、华南、云贵高原等区域的植物在此汇集,生长良好。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多 该区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地质古老,植物

    40、区系具有过渡特性,因此具有大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依据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该区共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级4种,即珙桐、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级19种,即篦子三尖杉、白豆杉、巴山榧、黄杉、樟树、闽楠、野大豆、花榈木、鹅掌楸、凹叶厚朴、红椿、喜树、金荞麦、香果树、黄皮树、伞花木、榉树、红豆树、中华结缕草。另外还有兰科植物61种,即黄花白芨、白芨、广东石豆兰、斑唇卷瓣兰、泽泻虾脊兰、流苏虾脊兰、剑叶虾脊兰、虾脊兰、钩距虾脊兰、反瓣虾脊兰、金兰、独花兰、杜鹃兰、双叶杜鹃兰、斑叶杜鹃兰、建兰 、蕙兰 、送春、春蕙、春兰、线叶春兰、春剑、寒兰、兔

    41、耳兰、夏寒兰、长叶兰、扇脉杓兰、钩状石斛、罗河石斛、细茎石斛、铁皮石斛、广东石斛、单叶厚唇兰、大叶火烧兰、天麻、大花斑叶兰、小斑叶兰、斑叶兰、绒叶斑叶兰、毛葶玉凤花、长距玉凤花、鹅毛玉凤花、裂瓣玉凤花、橙黄玉凤花、叉唇角盘兰、镰翅羊耳蒜、小羊耳蒜、见血清、长唇羊耳蒜、柄叶羊耳蒜、黄花鹤顶兰(斑叶鹤顶兰)、鹤顶兰、云南石仙桃、舌唇兰、尾瓣舌唇兰、小舌唇兰、独蒜兰、朱兰、绶草、小叶白点兰、小花蜻蜓兰。保护区内的中国特有科有银杏科、杜仲科和大血藤科,中国特有属有银杏属、杉木属、白豆杉属等22属,湖南特有种11种,其中沅陵长蒴苣苔、沅陵悬钩子、沅陵葡萄等为该区特有。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

    42、植物区系特性 借母溪植物区系在区划上应归入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地区、湘西北片。从科、属、种的区系成分分析,均反映了该区具有中亚热带北缘的特点。1.2.3其它自然资源概况1.2.3.1大气质量本次考察采样共设空气采样点位1个,共采样3天,每天4次,监测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一项,监测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共获取有效监测数据12个。结果表明:该测点TSP日均浓度范围是0.0300.052mg/Nm3,三日平均值为0.040mg/Nm3。TSP的超标率均为0,超标倍数亦为0。保护区环境空气TSP质量等级为一级,空气质量优。1.2.3.2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具有杀菌、降尘、

    43、清洁空气的功效,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空气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具有强身健体、治病的生理功能。采用测量仪为DLY3F型森林大气测量仪对保护区空气负离子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1)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内负离子资源较为丰富,各测点含量多在700个/cm3以上,负离子空间分布比较均匀。(2)以借母溪上游和熊溪上中游,森林覆盖率高、瀑布跌水众多的地方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其中瀑布、跌水的负离子含量最高,最高可达39000个/cm3;其次为溪流、水潭,负离子的浓度大都在7003000个/cm3。(3)根据日本国家空气清洁度CI评价标准,所有测点的q值均小于1,75%的测点CI值大于1

    44、说明保护区内空气清洁。(4)保护区内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利于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建立空气负离子呼吸区、休闲度假村(区)、森林疗养区等场所。1.2.3.3植物精气植物精气又被称为芬多精(PHytoncidere),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植物精油,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茎、叶、根、果及木材中,是一种挥发性有机物,能杀死细菌和真菌,并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利尿、消炎和杀菌等多种生理功效,可以治疗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水肿、体癣、烫伤等多种疾病。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自然保护区采集了马尾松、杉树、樟树、细叶青冈等10个树种的叶的精气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本均

    45、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精气成分,其中,除木犀叶外,精气化学成分中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类物质含量均很高。其中,单萜烯与倍半萜烯总含量在85%的以上树种有马尾松、枫香、杉木、粗榧、樟、闽楠等6种,其余树种如冬青、细叶青冈、椴树等叶中的单萜烯与倍半萜烯总含量均在40%以上。测定结果说明借母溪的森林植物中有许多优秀的精气植物树种,这些树种释放出来的植物精气有益于人体健康,为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度假旅游、康体保健旅游,建立森林医院、森林浴场、静养场和生态度假区等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1.2.3.4天然外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由于、射线辐射距离短,对人体危害可忽略不计,而射线穿透能力强,对人体危害

    46、大,因此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射线。测点主要布设在拟建开发区域及主要旅游景区,测量仪器采用34#FT-620环境x-照射量率仪。监测结果表明:(1)本次监测设置室外测点41个,辐射剂量率的范围是3.856.6410-8GYh-1,按测点平均为:8.580.5010-8GYh-1、室内测点共13个,范围5.078.6510-8GYh-1;按测点平均为:10.331.0210-8GYh-1。室内、室外测点(Dr)均属正常水平。室内对室外的比值为1.20,比湖南省比值1.59低24.5%,亦属正常状态。(2)按测点平均贯穿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为852.9 uSv 。其中天然辐射所致剂量当量为601.2uSv,占70.5%,宇宙射线电离成份所致剂量当量为251.7uSv,占29.5%。贯穿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辐射防护规定(GB870388)中对个人剂量的限制值比较:低于某些年份里以每年5000uSv的限值标准,仅占限制值的17.1。1.2.3.5土壤环境质量在保护区内榔树岗取森林土壤作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