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doc(2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二六年二月项目名称: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委托单位: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编制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沅陵县人民政府资质编号:林资证字甲字C005号科学考察领导小组名单总负责谢宏有中共沅陵县委员会书记组 长李自成沅陵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黄泽春中共沅陵县委员会副书记李定良中共沅陵县委员会副书记曹国基沅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建平沅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振华沅陵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成 员陈兴明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谢 勇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蒋晖军沅陵县林业局局长敬泽平沅陵县发展计划局局长张德美沅陵县环境保护
2、局局长王德宝沅陵县旅游局局长宋清书沅陵县财政局局长向卫国沅陵县教育局局长李世雄沅陵县借母溪乡党委书记雷辉州沅陵县明溪口镇党委书记办公室陈延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黄仁俊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2科考人员名单技术总负责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要完成人吴楚材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曹国基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罗艳菊讲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曹铁如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方英才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植物园颜立红研究员、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张旋凯高级工程师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黄健屏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王任衡高级工程师湖
3、南省国土局地质研究所陈孝青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钟家雨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冯 斌工程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杜平广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王儒竑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李建军工程师湖南省永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魏良春高级工程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王劲松副教授、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李 义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 新工程师湖南省沅陵县林业局周丰杰工程师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制 图刘其峰助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 言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沅陵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9451102916,北纬284551285404,总面积
4、13041.0hm2,森林覆盖率为89.8%。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2003年4月25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湖南借母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湖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完成了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为了弄清其生境特点和自然资源,更好的规划建设保护区,2003年8月份,沅陵县人民政府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完成保护区的综合考察这一任务。我们从2003年9月25日开始,组织了包括动物、植物、昆虫、地质、土壤、气候、旅游、大气、环境、历史、经济等专业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与沅陵县林业局、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对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物区系、植被类型、植物种
5、类、陆生脊椎动物、鱼类资源、昆虫种类、大型真菌、水资源、景观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空气微生物数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环境噪声、天然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保护区的经营管理现状、基础设施现状、周边社区经济状况等20多个项目进行了专题考察,编写了这本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目的是为保护区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次考察将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成分及含量、天然放射性剂量水平、环境噪声等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标准之一,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中不多见。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将有助于增加社会各界对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的了解,有助于与国内同行进
6、行交流。考察期间得到了湖南省林业厅、沅陵县人民政府、沅陵县林业局、沅陵县气象局、沅陵县统计局、沅陵县档案局、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有关乡镇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组 二六年二月目 录前 言1第1章 总论11.1自然地理概况11.2自然资源概况61.3社会经济12第2章 自然环境152.1地质152.2地貌的形成及特征162.3气候302.4水文322.5土壤33第3章 植被与植物资源433.1植物区系433.2植被503.3植物资源及分布65第4章 脊椎动物704.1脊椎动物区系特征704.2种类及其分布714.3动物群及其特征74第5章 昆虫81
7、5.1昆虫种类及分布815.2昆虫区系特征815.3昆虫资源815.4有害昆虫防治83第6章 大型真菌846.1 大型真菌的种类及分布846.2大型真菌资源95第7章 旅游资源967.1自然旅游资源967.2人文旅游资源987.3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9第8章 生态环境监测报告1008.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1008.2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1018.3环境天然外照射贯穿辐射剂量水平1028.4空气微生物数量测定1068.5空气负离子含量测定1078.6植物精气测定分析报告109第9章 社区及社区经济1119.1社区社会经济概况1119.2产业结构1119.3人口民族1119.4社区发展概
8、况112第10章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11310.1基础设施11310.2机构设置11310.3保护管理11310.4科学研究114第11章 自然保护区评价11611.1生物资源评价11611.2经济价值评价12011.3管理评价122附录124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植物名录124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名录173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名录182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186附图1自然保护区位置图2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3自然保护区动物分布图4自然保护区水文地质图14- -第1章 总论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湖南借母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
9、的第二级阶地,是武陵山脉南支向东南方向伸展的中低山部分,位于沅水与澧水分水岭南侧,距离沅陵县城仅40km。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1019451102916,北纬284551285404。保护区东与借母溪乡为邻,南与借母溪乡、明溪口镇相连,西与永顺县以武陵山锅锅垴支脉山脊线为界,北与张家界市永定区以武陵山山脊线相隔。南北宽15km,东西长15.5km,土地总面积13041.0hm2,占沅陵县总面积的2.7%、湖南省总面积的0.62。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9.6%。1.1.2地质地貌 1.1.2.1地质(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有晚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震旦系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下古生界寒武系
10、下统牛蹄组、杷榔组、清虚洞组,中统敖溪组、花桥组,新生界第四系。(2)构造 本区从大地构造部位属扬子地台江南地轴武陵复背斜。自元古代末武陵运动使本区结束地槽转入地台,自晚期元古代到侏罗纪这一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所沉积的地层多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表明地壳运动是以水平升降为主。在晚侏罗纪至早白垩时期,燕山运动使该区发生在褶皱和断裂,在区域上是白垩地层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新生代第三纪以喜马拉雅山运动继续抬升倾斜,从而形成现今的山川格局。(3)矿产 区内已知有牛蹄塘组石煤和钼镍钴钒,陡山沱组中的磷矿、清虚洞组石灰岩以及沿小断裂充填石英脉中含黄金。溪谷中堆积大小不等的砾石,可作为文化石、观赏石。1
11、1.2.2地貌借母溪保护区位于武陵山中脉中部,地倾东南,山峦重叠。保护区的最高峰锅锅垴海拔1294m,众小溪汇集为向南倾斜的山间槽状盆谷,形成了如下地貌格局:(1)中低山两级地貌面呈层状起伏递降 中山为标高800m以上的地貌面,自锅锅垴沿细沙溪南侧沿张家界北侧至东北边境,这一略成弧形圈内的山体大多高达8001000m。其中高出1000m的山峰有17座,此处可达两级夷平面。第一级高程11001280m,由碳酸盐组成,顶部平缓。第二级高程8001000m为平顶山梁呈已经历剥蚀和改造变形,呈峰岭或断续条带展布,而各峰岭的天际线大致在同一平面上。低山为标高450800m的地貌面,大致为另一级表面,表
12、现为高度趋缓,谷形渐显开阔,起伏频率逐渐增大。自北缘分水岭居中制高点1148m往南至陈家溪谷地304m,直线距离6km,高差为844m,顺河道纵坡,乐溪坡为11.7,熊溪则为26.5。(2)岭谷平行相间,河道上游的溪流和山梁大多为东南走向 一般为平行状水系和平行岭脊,均表现为两岭夹一溪的重复交替出现,纵向行程多沿沟谷,横向行程则需翻越山梁。(3)槽形主沟为轴的集水盆群体结构 乐怡溪上源、金竹溪,会同借母溪、细纱溪贯穿山体腹地。各支流分别以瓢勺形、菱状以及串珠状形式出现,集水盆谷纵横并接,左侧梯级悬崖屏列,下部岩矶山咀曲折交错,保护区范围的核心部位,从三度空间看,是一个深遂内嵌的槽形盆谷。(4)
13、多种形式镶嵌组合的沟谷系统 沟谷充分发育,大小蔓延,网络全境。有如下组合形式,主溪斜列的羽状水系,乐怡溪和熊溪主谷两侧一般呈锐角汇注,山咀交锁,间续斜列高骏的边幕式谷坡。盆、谷的聚式水系,借母溪盆谷集水面积约5.5km2。北承陈家溶与乌龙溪,左接金竹溪右纳细纱溪,汇合点海拔470m。坡多为梯状陡崖,又因山梁与山咀交叉形成交叠椅式谷坡,支沟为树枝状、梳状水系。1.1.2.3地质地貌评价保护区内出露地层单元较少,均属古老地层。除第四层系有零星分布外,其余限于元古界板溪群上部的五强溪组至下古生界寒武系中统的花桥组。板溪群上部的五强溪组出露甚宽,组成背斜核部,分布于金竹溪与借母溪主谷相汇处至保护区的南
14、界。出露岩相以浅变质岩系为主。全组自上而下均以含火山碎屑岩相为主,下部为灰绿色偶见灰紫色浅变质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与凝灰质长石砂岩,前者中偶夹1015cm厚的灰绿色砂质板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少量灰绿色浅变质长石砂岩、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局部见有砾砂岩,总厚可达1100多米。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中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主要分布于金竹溪以北。震旦系南陀组为一套古冰碛岩相,与下伏五强溪组之间有一波状侵蚀面,两者为假整合接触,几乎全由青灰、灰绿、暗灰绿色冰碛泥砾岩与含砾泥岩组成。陡山沱组与下伏南沱组岩相以深灰色、灰黑色薄层至中层灰岩为主,富含黑色硅质条带与团块,夹少量黑色炭质页岩与青灰色至黑色
15、硅质岩和硅质页岩。灯影组几乎全由灰黑色、深灰色薄板状硅质岩组成,上部偶含稀疏的含磷结核。寒武系下统含牛蹄塘等三组。牛蹄塘与杷榔组以页岩为主。前者均为黑色炭质页岩及黑色页岩,其底部亦含磷结核,含磷附近的页岩含炭量高。据区域地质调查探明,含磷层与高炭质页岩中均含钼、钒等元素,局部富集地段可达工业品位。清虚洞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寒武系中统含敖溪、花桥两组地层,以碳酸盐类岩石占绝对优势。第四系主要沿沟谷或沟间平台发育,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保护区褶皱属北东向构造,为武陵复背斜构造中段的一部分。本区以大风垭小山背斜为主体。区内地层产状无多大变化,大部分岩层均以较缓的角度倾向北面,使核心地段几成单斜构造。
16、该区无大的断裂带通过,但小断层却较多。借母溪地貌表现为背靠武陵山脊,地倾东南,层峦交叠,众溪辐奔的山间复式槽状盆谷。其特点为:区内中低山两级地貌面呈层状起伏递降。自锅锅垴斜绕细纱溪南侧,再沿张家界北侧延至东北边境的弧形线圈以内地区,山体大都高达8001000m,其中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17座,沿西北边缘脊线就集中排列了15座。在中山范围内,自高而低,依次出现两级剥夷面。第一级海拔11001280m,第二级海拔8501000m。低山延展于中山东南地带,海拔450800m,大致构成另一级剥夷面。高度趋缓,谷形断显开阔。岭谷平行相间,略呈南东走向。槽形主沟为轴带的集水盆群体结构。多种形式镶嵌组合
17、的沟谷系统。在层状、条状、盆状的地表结构面与富含节理的岩层上,活跃的流水作用过程,导致了沟谷的充分发育,大小沟谷蔓延,网络全境,组合形式多样,具体有主溪斜列的羽状水系、盆谷合围的辐聚式水系和支沟树枝形及梳状水系等。沟谷水系的多样性反映和造成了保护区复杂的地貌特征。沟谷地貌为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沟谷地貌一般隶属于负地貌。它不仅有其自身形态和发育的差异,而且还是山地地貌特征及其发育演化的直接显示。从宏观上看,借母溪全境为岭脊包抄、向南倾斜的山窝腹地,沟壑镶嵌深切,沟谷坡面形态有悬崖面、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等。悬崖面较发育,成为该区最具特色的地貌景观。从谷底到谷坡直至悬崖面的整个沟谷地带,对森林自
18、然植被的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形成以沟谷森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景观。岩溶地貌在借母溪也十分发育,石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岩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由于岩性、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地段岩溶作用不完善,且均遭受后期侵蚀破坏,表现为残留的地貌形态特点。具体类型有岩溶台地、孤峰和石芽以及溶洞等。岩溶台地分布在最高一级夷平面上,高出周围300600m,其上无各类埋藏或裸露的石芽等岩溶微地貌发育。台地上低丘散布,比高50m左右。因受岩性和地形影响,岩溶现象均成线状断续出现于沟间海拔9001000m的分水岭部位,而谷坡地带可能由于切割较新,其岩溶化程度反而远比谷间分水岭低,打破了岩溶学“从
19、河谷到分水岭,岩溶程度逐渐减弱”的规律。岩溶地貌中除石峰、石芽为主外,还有比较特殊的石墙、石柱芽形态类型。1.1.3水文1.1.3.1水系保护区内地表水系属沅水水系,位于沅水与澧水分水岭以南,有借母溪及支流大洞溪、深溪及支流熊溪,自北向南经全区,前者注入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后者则直接流入沅水,次一级沟谷小溪则成树枝状分布,汇水面积达100余km2。保护区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年降雨量平均1613.8mm,蒸发量平均1190mm,良好植被的给地表水蓄积补给提供了良好条件。因而溪水径流终年不断,水质清澈,加以水源区无工厂、矿山的污染,水质良好,是当地居民良好的生活水源,季节性降水是溪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因
20、此每年4月至7月水位达到最高位,自8月至次年3月水位达到最低位。1.1.3.2地下水保护区地下水水位流量、水化学成份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地下水位、泉水流量达到最低值,4月至7月雨季地下水位,泉水流量达到最高峰,因区内地下水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和近源排泄,浅变质岩裂隙水由于植被良好,基岩裂隙发育,泉水流量相对稳定,水质、水温变化不大;裂隙岩溶水由大气降水通过喀斯特漏斗、凹地进行补给,同时有地表水渗入,水质水温则变化明显。在雨季,则矿化度降低,PH值减少,水温增高。根据地层岩性以及地下水赋空间和水动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区,即浅变质岩裂隙水区、碳酸岩夹碎屑岩
21、裂隙岩溶水区和碳酸岩裂隙岩溶水区。1.1.4土壤1.1.4.1土壤形成过程的特征借母溪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境内以碳酸盐岩石为主,植被一般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这种生物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化学风化强烈,矿物彻底分解,其中可溶性盐基大部分被流失,硅酸也易遭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在土体中积累;次生黏土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和水化作用,土体中三氧化铁成为多氧化铁,将土壤染成黄色,这是山地黄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石灰岩形成过程总的特点是碳酸岩类中的碳酸盐在风化过程中受到淋溶,流水中钙含量高,其他矿物风化蚀变作用微弱,新形成次生黏土矿物较少,一般游离铁铝含量较本区山地黄壤少。本区山
22、地黄壤的盐基饱和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最少的也有11.79%,这与母质的特性或受富含盐基的渗流水浸染有密切关系。生物积累过程也是森林土壤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植被生长旺盛,树木每年给地表遗留了大量的凋落物。据对借母溪9个土壤剖面调查资料统计,枯枝落叶层厚210cm。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8.3%,最高达12.04%。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积累,提供了母质中缺乏的氮素,同时直接参与土壤形成过程,使分散在土体和风化物中的矿物质养分集中于表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1.1.4.2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该保护区的出露地层单元较少,但大多形成于古老的元古界和古生界。保护
23、区的主要成土母岩母质是以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风化物、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硅质岩等岩类,和页岩、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等砂页岩类的紫色砂、页岩风化物,冰碛岩等砂砾岩风化物,及碳质板岩、硅质板岩等板、页岩风化物,还有少量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又叫古河流冲积物。 保护区由于属于中亚热带北部地区范围内,除地带性土壤外,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土壤随气候、植被生物带的变化而不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保护区的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最高海拔锅锅垴1294m,最低海拔黄连坪180m,保护区中低山地貌山地垂直气候及原始次生森林植被生物系统的变化而导致山地地带性土壤的形成。据对保护区山地的土壤垂直剖面调查:海拔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借母溪 自然保护区 综合 科学考察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