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小学自然灾害预案(1).docx

    • 资源ID:111612       资源大小:14.3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小学自然灾害预案(1).docx

    1、中小学自然灾害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有效应对地震、台风、暴雨、雷电、极端高温/低温等自然灾害,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第二条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后勤人员及所有在校园内活动的人员,涵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雷电)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及灾后恢复等全过程。第三条责任分工1 .学校领导主体责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统筹防灾工作;分管副校长负责具体协调,确保预警信息传达、物资储备、演练培训等工作落实。2 .教职工职责:教师负责班级防灾教育和应急疏散引导,后勤人员保障设施安全

    2、和物资供应,门卫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防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负责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全局调度(如决定是否停课、疏散路线调整)。成员分工:分管副校长:对接上级部门,发布预警通知,监督各班应急准备情况。教务处主任:组织师生防灾培训I,检查教室门窗加固、应急通道畅通情况。总务处主任:管理应急物资(如手电筒、灭火器、急救箱),检修校园排水系统、防雷设施。班主任:带领班级小组,开展防灾主题班会,记录学生特殊需求(如行动不便学生位置)。第五条教务处职责1 .每学期初制定防灾教育计划,确保每月至少1次专题课(如“地震逃生要点”“台风来临时的注意事项”)。2 .定期检查教学楼、实验室

    3、的安全隐患:门窗是否能牢固关闭,阳台花盆是否固定,走廊有无积水易滑点。第六条总务处职责1 .每周巡查校园基础设施:排水系统:暴雨前清理下水道、窖井盖杂物,确保排水通畅;防雷设施:每年雨季前检测避雷针、接地线,保证有效避雷;应急照明:每月测试楼梯间、走廊的应急灯,确保断电后自动点元。2 .储备应急物资:手电筒、电池、急救药品、毛毯、雨衣、防滑垫等,放置在各楼层固定位置,张贴明显标识。第七条班级防灾工作小组日常任务:1 .班主任带领学生熟悉教室附近的安全躲避点(如地震时躲在课桌下,台风时远离窗户);2 .班干部协助教师清点应急物资(如班级急救箱药品是否齐全),记录班级防灾检查表。第三章自然灾害防范

    4、和应对措施第八条宣传教育常态化1 .课堂教育:通过图片、视频讲解不同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方法(如:地震:“伏地、遮挡、手抓牢,避开玻璃窗、吊扇;暴雨:不轻易蹿水,远离变压器、广告牌等危险物)。2 .实践引导:组织学生绘制“家庭防灾逃生图”,开展“防灾知识竞赛”,强化“生命第一、科学避险”意识。第九条应急演练制度化1 .演练频率:每学期至少2次全校性演练,分别模拟地震、台风等场景,覆盖“预警发布一紧急避险一安全疏散一清点人数一灾后安置”全流程。2 .细节要求:地震演练:听到警报后,学生迅速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待“余震”结束后,按“低姿、捂鼻、靠右”原则撤离至操场空旷区;台风演练:关闭所有门窗,用胶

    5、带在玻璃上贴“米”字防裂,转移阳台物品至室内。第十条预警机制高效化1 .信息获取:与当地气象局、应急管理局建立实时联络,通过短信、校园广播、班级群等渠道,第一时间接收暴雨红色预警、地震预报等信息。2 .预警发布:蓝色/黄色预警:通过校园广播提醒师生“关好门窗,注意安全”;橙色/红色预警:启动“停课机制”,通过短信平台通知家长,同时在校门口张贴公告。第十一条基础设施安全化1 .建筑标准:校舍建设符合国家抗震、防洪规范(如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当地标准),定期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墙体、地基安全性。2 .隐患整改:对老旧教学楼的阳台护栏、楼梯扶手进行加固,在易积水区域增设防滑地砖和排水明沟。第十二条应急物资

    6、储备制度学校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确保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取用便捷,具体如下:1 .通讯设备:配备对讲机、应急喇叭、充电宝等,保证每个楼层至少存放2台对讲机,确保灾害期间通讯畅通。2 .急救物资:储备绷带、碘伏、止血药、烫伤膏、担架等医疗用品,校医室和每个班级的急救箱需按标准配齐常用药品和器械,定期检查有效期(每学期更新一次)。3 .防护用品:准备安全帽、雨衣、手电筒、应急灯等,按全校师生人数Ll比例储备,放置在各楼层指定位置(如楼梯间储物柜),确保紧急情况下每人可快速领取。4 .生活物资:储备饮用水、方便食品(如面包、饼干)、毛毯等,满足全校师生4小时以上基本生活需求,存放于防潮、通风的仓库

    7、定期更换过期食品(每3个月检查一次)。5 .工具器材:配备铁锹、沙袋、灭火器、应急电源等,在操场、食堂、配电室等重点区域定点存放(如沙袋堆放在地下室入口处,灭火器张贴明显标识),每周检查功能是否正常(如灭火器压力值、应急电源电量)。各类物资实行“专人管理、定期盘点”,建立应急物资台账,记录入库时间、数量、存放位置及领用情况,确保紧急情况下“调得出、用得上”。第十三条部门协作联动化1.与当地政府、消防、医院、社区建立24小时联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学期1次),明确分工:消防部门:指导校园消防设施布局,协助开展火灾逃生演练;医院:开通“校园急救绿色通道”,优先救治受伤师生;社区:提供临时安

    8、置点(如附近体育馆),协助转移低洼区域师生。第四章应急处置与事故报告第十四条应急预案具体化1 .分级响应:一级响应(重大灾害):如地震震感明显、台风红色预警,立即停止教学活动,启动全校疏散至安全区域;二级响应(较大灾害):如暴雨黄色预警,暂停室外活动,教师在教室组织学生避险。2 .责任到人:明确各岗位在灾害中的具体任务(如:门卫:灾害期间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守护校门应急通道;校医:在操场集合点设置临时医疗站,随时处理轻伤。)第十五条现场处置流程化1 .灾害发生时:地震:教师指挥学生“先躲避、后撤离,避开掉落物,严禁乘坐电梯;暴雨洪水:引导学生向教学楼高层或操场高地转移,远离下水道、配电房;极端高

    9、温:开放空调教室,提供着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暂停室外体育课。2 .次生灾害防范:灾害期间安排后勤人员每30分钟巡查校园,重点检查围墙是否倾斜、电线是否漏电,发现隐患立即拉警戒线并报告。第十六条事故报告规范化1 .校内报告:现场教师发现险情(如围墙开裂、学生受伤),5分钟内通过对讲机报告领导小组;2 .校外报告:校长确认灾情后,30分钟内向上级教育局、应急管理局电话报告,内容包括:3 害类型(如“6级地震”“特大暴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师生伤亡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如“已疏散至操场,无人员受伤”)。第五章培训与宣传第十七条培训内容实用化1 .教职工培训:每学年开展2次防灾专题培训,学习中小学防灾应急手册,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法”等急救技能;进行“灾害预警信息判读”培训,明确不同预警级别对应的处置措施(如橙色预警需启动停课流程)。2 .学生培训:结合不同年级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低年级:通过绘本、动画学习“灾害来了怎么办”(如“不跟陌生人走,听老师指挥”);高年级:参与“灾害应急方案设计”,模拟灾害场景撰写逃生路线图。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制度执行与更新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每年根据实际灾害应对情况和上级要求修订完善,确保科学有效。学校通过“教育在前、防范到位、应急有序”,为师生筑牢自然灾害安全防线。


    注意事项

    本文(中小学自然灾害预案(1).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