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1240-20xx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Standardforsoilandwaterconservation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projects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4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24)41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系统研究,全面梳理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本标准共分为8章和18个附录
2、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监测点布设,开发区统一监测,水土流失情况及防治成效评价,监测程序与成果要求。本标准主要修订内容是:1 .完善扰动土地等不同情景水土保持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要求;2 .新增表土剥离保护利用、三色评价、开发区统一监测等的内容、指标和频次要求;3 .新增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临时措施监测记录表等记录表式;4 .新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制提纲、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意见书等格式要求。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
3、100053)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陕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生态环保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续军王海燕李智广牛俊文戚德辉熊锐张勇姜学兵顾再柯曹雪峰杨恺常丹东李健王志齐刘世海姚赫宋立旺张文星于来会张宇星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1 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1.1 一般规定31.2 监测重点41.3 特殊规定54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64.1 本底值监测64.2
4、 扰动土地情况64.3 水土流失情况74.4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85监测点布设95.1 一般规定95.2 植物措施监测点布设95.3 工程措施监测点布设95.4 土壤流失量监测点布设106开发区统一监测136.1 监测范围与时段136.2 监测内容136.3 监测方法与频次136.4 监测程序137水土流失情况及防治效果评价157.1 水土流失情况评价157.2 水土保持效果评价157.3 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168监测程序与成果要求178.1 监测程序178.2 成果要求17附录A地表组成物质监测记录表19附录B植被(扰动前)监测记录表20附录C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21附录D取土(石、料)场
5、监测记录表22附录E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23附录F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计算方法24附录G水土流失监测记录表25附录H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32附录I水土保持措施监测记录表33附录J表土剥离保护利用监测记录表37附录K开发区水土保持统一监测季度报告表40附录L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指标及赋分表41附录M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编制提纲42附录N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编制提纲44附录O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年度报告编制提纲47附录P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专项报告编制提纲49附录Q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编制提纲50附件R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意见书
6、52本标准用词说明53引用标准名录54.o.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障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质量,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与评价。生产运营期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单位应按本标准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依据。1.0.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全坡面径流小区wholesloperunoffplot布设在自坡顶到坡脚的全长坡面、用于观测径流和泥沙的集流区。2.0.2监测分区subdivisionofmonitoringarea根据水土
7、流失类型、成因以及影响水土流失发生的主导因素,结合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布局和建设特点,对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区域。2.0.3监测点monitoringsite为定位、定量、动态采集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治理措施状况等指标而设立的具有确定位置和面积的样点。按监测对象及主要指标,可分为植物措施监测点、工程措施监测点、土壤流失量监测点及监测前述多个对象的综合监测点。2.0.4监测实施方案implementationschemeformonitoring在现场查勘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建设项目特点,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和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内容、指标、方法、频次、监测
8、点布局及实施安排等的技术文件。2.0.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high-resolutionremotesensingimage空间分辨率优于2米的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本标准若无特殊强调,所述影像皆指高分辨率光学影像。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根据不同监测重点,采取卫星遥感、无人机航空遥感、视频监控、地面观测、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监测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其防治效果,为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监管提供依据。3.1.2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应为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3.1.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时段应从项目施工准备期开始,至
9、设计水平年结束。项目施工准备期前应至少开展一次本底值监测。3.1.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应以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基础,结合项目工程布局进行划分。跨度大、范围广的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在划分监测分区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 一级监测分区应按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划定的土壤侵蚀类型区的二级类型区执行;2二级监测分区应在一级监测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布局进一步划分。3.1.5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设置监测点。监测点应位置固定、设立标志、配置相关设施设备。3.2 .6采用卫星遥感监测,监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2人工解译判读时,2米分辨率影像显示
10、缩放比例不小于1:2000,亚米级影像显示缩放比例不小于1:1000;3点型扰动面积与实地测量误差不超过5%,线型扰动面积与实地测量误差不超过10%;4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方量与实地测量误差不超过10%;5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与实地测量误差不超过10%;6水土保持措施量与实地测量误差不超过5%。3.1.7 采用航空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摄飞行质量、影像质量、定姿与定位数据质量应满足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GB/T39612要求。3.1.8 3级以上弃渣场应采取视频监控,全过程记录弃渣和防护措施实施情况。视频实时监控设备应满足下列条件:1监控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或行业监控设备标准,并通过具
11、有计量认证、检验资格许可的省级以上专业检测机构的检验;2监控设备应当以项目为单位统一编号;3生产建设单位应提供供电、通信等条件,并应定期开展维护,保障监控设备正常运行;4带有测绘功能、智能识别功能的视频监控设备宜优先使用。3.2监测重点3.2.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应为易发生水土流失、潜在流失量较大或发生水土流失后易造成严重影响的区域。3.2.2 不同监测时段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施工期应重点监测扰动土地、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表土剥离保护利用、水土流失危害等;2试运行期应重点监测植被措施恢复、工程措施运行及其防治效果。3.2.3 不
12、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应按下列规定选取:1点型项目的监测重点区域主要应为主体工程施工区、大型开挖(填筑)面、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临时堆土(石、渣)场、施工道路、集中排水区周边和施工生产生活区;2线型项目的监测重点区域主要应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道路、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穿(跨)越工程、临时堆土(石、渣)场、集中排水区周边和施工生产生活区。3.2.4 不同行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应按下列规定选取:1采掘类工程应为露天矿的排土(石、渣)场、地下采矿的弃土(石、渣)场和地面沉陷区、施工道路、集中排水区周边、工业场地边坡区、平洞等井口出口;2铁路
13、公路工程应为弃土(石、渣)场、取土(石、料)场、大型开挖(填筑)面、临时堆土(石、渣)场、集中排水区下游、施工道路、桥梁下区域;3火力发电工程应为弃土(石、渣)场、取土(石、料)场、临时堆土(石、渣)场、施工道路和贮灰场。核电工程应为大型开挖(填筑)面、弃土(石、渣)场、施工道路。风电工程应为大型开挖(填筑)面、施工道路、检修道路、弃渣场等。光伏发电应为施工道路、光伏板阵列区等。输变电工程应为变电站、塔基、施工道路和施工场地;4冶炼工程应为弃土(石、渣)场、堆料场、尾矿(渣)场、施工道路;5水利水电工程应为弃土(石、渣)场、取土(石、料)场、施工道路、大型开挖(填筑)面、排水泄洪区下游和临时
14、堆土(石、渣)场;6管道工程应为弃土(石、渣)场、伴行(临时)道路、穿(跨)越河(沟)道、坡面上的开挖沟道和临时堆土(石、渣)场;7城镇建设工程应为地面开挖、弃土(石、渣)场和土石料临时堆放场;8农林开发建设工程应为土地整治区、施工道路、集中排水区周边;9其他工程应为生产建设过程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3.3特殊规定3.3.1 监测过程中,对比水土保持方案及后续设计文件,扰动范围超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弃土(石、渣)场的数量、位置、规模发生变化、涉及变更的应及时告知建设单位办理变更手续。3.3.2 监测过程中,发现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临时堆土(石、渣)场涉及下述情形之一
15、存在水土流失危害隐患的,应补充调查有关情况,并及时告知建设单位。1周边有居民点、学校、公路、铁路等重要设施;2位于沟道内,上游汇水面积较大;3靠近水源地、江河湖泊、水库、塘坝等,防治措施不完善;4其他存在水土流失危害隐患、未落实防治措施的。3.3.3监测过程中,发现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应现场通知建设单位,填写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一周内编制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并提交建设单位。4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4.1 本底值监测4.1.1 本底值监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2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面积、强度和危害;3水土保持措施
16、的类型、分布、面积、完好程度和防治效果。4.1.2 地形地貌状况可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4.1.3 降水和风力等气象资料可通过监测范围内或临近地区地理气候特征相似的气象站、水文站收集,或设置相关设施设备观测,统计每月的降水量、平均风速和风向。日降水量超过25mm或1小时降水量超过8mm的降水应统计降水量和历时,风速大于5ms时应统计风速、风向、出现的次数或频率。4.1.4 植被状况应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主要确定植被类型和优势种。应按植被类型选择3个5个有代表性的样地,测定林地郁闭度和灌草地盖度,取其计算平均值作为植被郁闭度(或盖度)。郁闭度可采用样线法和照相法测定。盖度可采用针
17、刺法、网格法和照相法测定。4.1.5 地表组成物质应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取。4.1.6 本底值监测应在生产建设项目施工准备期前至少监测记录1次。4.1.7 地表组成物质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A执行。植被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4.2 扰动土地情况4.2.1 扰动土地情况应重点监测扰动范围、地表植被,表土剥离保护利用,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等。4.2.2 扰动范围、地表植被应监测实际发生的永久和临时占地面积、扰动地表植被面积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等。4.2.3 表土剥离保护利用应监测下列内容:1表土剥离范围、厚度、数量;2表土堆存数量、堆存位置和防护情况;3表土利用
18、途径、覆土厚度和利用数量。4.2.4 取土(石、料)、弃土(石、渣)应监测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及临时堆场的数量、位置、占地面积、方量、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4.2.5 扰动土地情况监测应采用实地量测、遥感监测等方法。4.2.6 应全面量测;2线型项目可采用抽样量测,山区、丘陵区抽样间距不大于3km,平原、高原、盆地抽样间距不大于5km。4.2.7 监测频次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扰动范围、地表植被情况至少每月调查记录1次;2在施工准备期,表土资源情况应至少监测记录1次。在施工期,表土剥离、保护和利用情况至少每月监测记录1次;3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面积、水土保持措施每月至少
19、监测记录1次。正在使用的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方量、表土剥离保护情况至少每两周监测记录1次;临时堆土(石、渣)场至少每两周监测记录1次。4.2.8 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C执行,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D执行,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E执行。4.3 水土流失情况4.3.1 水土流失情况重点监测土壤流失量、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等内容。4.3.2 土壤流失监测应包括土壤流失类型、形式、面积、分布、强度及土壤流失量。4.3.3 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监测应包括未按水土保持方案
20、实施防护措施的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数量及未履行变更手续的弃土(石、渣)数量;4.3.4 水土流失危害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1水土流失对主体工程造成危害的方式、数量和程度;2水土流失掩埋冲毁农田、道路、居民点等的数量、程度;3对高等级公路、铁路、输变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造成的危害;4造成的沙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5对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江河湖泊、水库、塘坝、航道的危害,有可能直接进入江河湖泊或产生行洪安全影响的弃土(石、渣)情况;6其他造成直接危害的情况。4.3.5 水土流失情况监测采用地面观测、实地量测、遥感监测的方法。其中土壤流失量结合拦挡、排水等措施,设置必要的控制站
21、进行定量监测。水土流失危害应结合上述监测内容一并开展。4.3.6 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潜在土壤流失量应至少每月监测记录1次,遇暴雨、大风等应加测。4.3.7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发生后1周内应完成监测工作。4.3.8 水土流失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G执行。水土流失危害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H执行。4.4水土流失防治情况4.4.1 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应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1工程措施应监测类型、数量、分布、开(完)工日期、形象进度和运行情况;2植物措施应监测种类、面积、分布、生长状况、成活率、保存率和林草覆盖率;3临时措施监测应根据实
22、际情况,分别按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监测规定执行。4.4.2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采用实地量测、遥感监测和资料分析的方法。4.4.3 监测频次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工程措施及防治效果至少每月监测记录1次;2植物措施生长情况至少每季度监测记录1次;3临时措施至少每月监测记录1次。4.4.4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I执行。5监测点布设5.1 一般规定5.1.1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的分布应反映项目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2监测点应与项目构成和工程施工特性相适应;3监测点应按监测分区,根据监测重点布设,同时兼顾项目所涉及的行政区;4监测点布设应统筹考虑监测内容,尽量布设综合监测
23、点;5监测点应相对稳定,满足持续监测要求。5.2 植物措施监测点布设5.2.1 植物措施监测点数量应满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监测与评价的要求,根据抽样设计确定,每个有植物措施的监测分区和县级行政区应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5.2.2 综合分析植物措施的立地条件、分布与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内选择3个不同生长状况的样地进行监测。5.2.3 植物措施监测样地的规格应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乔木林应为10mIOm30m30m,依据乔木规格选择合适的样方大小;2灌木林应为2m2m5nx5rn,依据灌木规格选择合适的样方大小;3草地应为lmlm2m2m,依据草地规格选择合适的样方大小;
24、4绿篱、行道树、防护林带等植物措施样地长度不应小于20m。5.3 工程措施监测点布设5.3.1 工程措施监测点数量应满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监测与评价的要求,综合分析工程特点合理确定。1点型项目,弃土(石、渣)场、取土(石、料)场、大型开挖(填筑)区、贮灰场等重点对象应至少各布设1个工程措施监测点;2线型项目,应选取不低于30%的弃土(石、渣)场、取土(石、料)场、穿(跨)越大中河流两岸、隧道进出口布设工程措施监测点,施工道路应选取不低于30%的工程措施布设监测点。5.3.2 工程措施监测点应根据工程措施设计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结合现场调查进行布设。5.3.3 工程措施应以单位工程或分部工
25、程作为工程措施监测点。每个重要单位工程都应布设监测点。重要单位工程的界定应按GB/T22490的规定执行。5.3.4 当某种类型的工程措施在多处分布时,应选择2处以上作为监测点。5.4 土壤流失量监测点布设5.4.1 土壤流失量监测点数量应满足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监测与评价的要求,按项目类型确定。5.4.2 ,每个监测分区应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2线型项目,每个监测分区应至少布设1个监测点。当一个监测分区中的项目长度超过100km时,每100km应增加2个监测点。5.4.3 径流小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设径流小区的坡面应具有代表性,且交通方便、观测便利;2径流小区的规格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全
26、坡面径流小区长度应为整个坡面长度,宽度不应小于5m。简易小区面积不应小于Iom2,形状宜采用矩形;3径流小区的组成和平面布设应按SL419的规定执行。5.4.4 控制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站的选址与布设应按SL277和SL419相关规定执行。与未扰动原地貌的流失状况对比时,可选择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邻近的小流域控制站作参照;2控制站建设时,应根据沟道基流情况确定监测基准面。水尺应坚固耐用,便于观测和养护;所设最高、最低水尺应确保最高、最低水位的观测;应根据水尺断面测量结果,率定水位流量关系。断面设计时,应注意测流槽尾端堆积;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选择应保证测流断面坚固耐用。5.4.5 测钎
27、法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择有代表性的坡面布设测钎,选址应避免周边来水的影响;2应将直径小于0.5cm、长50cm100cm测钎,根据坡面面积,按网格状等间距设置。测钎间距宜为lm311,数量不应少于9根。测钎应在顶部标记原始刻度,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编号登记入册。5.4.6 侵蚀沟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侵蚀沟监测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能够保存一定时间的开挖面或填筑面;2侵蚀沟监测点长度应为整个坡面长度,宽度不应小于5m。监测断面宜均匀布设在侵蚀沟的上、中、下部。当侵蚀沟变化较大时,应加密监测断面。5.4.7 集沙池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沙池宜修建在项目区内坡面下方、堆渣体坡
28、脚的周边、排水沟出口等部位;2集沙池规格应根据控制的集水面积、降水强度、泥沙颗粒和集沙时间确定;3具备观测条件的地区和项目,可与工程规划的沉沙池合并设计;4监测实施方案中应明确集沙池泥沙观测方法和泥沙清理频次。5.4.8 风力侵蚀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无较大干扰的地面作为监测点,一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不应小于IOmxlOm,短边与主风向垂直。与未扰动原地貌的风力侵蚀状况对比时,可选择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邻近的风力侵蚀观测场作参照;2风力侵蚀观测场内可布设测钎、集沙仪等设备中的一种或几种,应按下列规定执行:1)测钎布设可按照本标准第644条规定执行,也可采用标桩代替
29、测钎。标桩不应少于9根,间距不宜小于2m,标桩长度宜为1.0m1.5m,宜埋入地面下0.6m0.8m,宜出露地面0.4m0.9m;2)集沙仪不宜少于3组,进沙口应正对主风向。根据监测区风向特征,可选择单路集沙仪或多路集沙仪。5.4.9 重力侵蚀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述规定:5.4.10 测宜采用自动化监测设备;2重力侵蚀固定监测点必须配备保证监测设施和观测人员安全的设施设备,监测设备及监测人员应在安全环境下工作;3滑坡、泥石流监测点选址和监测方法应符合SL277规定;4应布设于受生产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而且危害较大,有代表性的地区;5应结合主体工程对崩塌、滑坡调查或勘测及其
30、危险性评价资料,确保崩塌、滑坡监测点满足对弃土弃渣等散堆积物或开挖临空面产生的崩塌、滑坡进行监测的条件;6应结合主体工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资料,对开挖或弃土弃渣可能引起的泥石流沟道重点监测;7行业有特殊规定的,应结合行业规定,确定监测点位和方法。5.4.11 融侵蚀监测点设计应符合下述规定:1应布设于受生产建设项目直接影响的寒冻剥蚀、热融滑塌、融冻泥流、冰雪侵蚀频繁发生,且侵蚀土石方量大、有代表性的地区;2冻融侵蚀监测点可结合水蚀监测点一并布设;3冻融侵蚀监测点选址和监测方法应符合SL277的规定;4应结合遥感监测技术,优先采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水土保持监测站、临近的国家气象站数据;5行业有特
31、殊规定的,应结合行业规定,确定监测点位和方法。6开发区统一监测6.1 监测范围与时段6.1.1 开发区水土保持统一监测的范围应为开发区规划范围,以及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扰动与危害的其他区域。6.1.2 开发区水土保持统一监测时段应为开发区整个建设期。6.2 监测内容6.2.1 开发区水土保持统一监测应重点监测园区开发过程中土石方工程情况,包括开发区建设进度情况、扰动土地情况、表土剥离保护利用、土石方调配情况、临时堆土及防护情况等。6.2.2 扰动土地情况主要包括“五通一平”工程及其它各类项目实施进度情况、扰动地表面积。6.2.3 土石方调配情况包括区域内土(石)方开挖、回填数量、借方数量,余方数
32、量、去向,综合利用和外弃情况,以及开发区输出周边的泥沙量;项目之间土石方周转、堆放,运管情况。6.2.4 水土流失危害情况重点监测对入驻项目、区域基础设施(道路、排水系统等)危害的方式、数量和程度;对周边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江河湖泊、水库、塘坝等的危害。6.2.5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监测包括植物措施的种类、面积、分布、生长状况、成活率、保存率和林草覆盖率;工程措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及进度达标率。6.2.6 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应重点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对区域及进驻项目安全建设和运行、区域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作用。6.3 监测方法与频次6.3.1 开发区统一监测应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观测、实地量测、遥感
33、监测的方法。6.3.2 开发区统一监测每季度应至少监测记录1次。6.4 监测程序6.4.1 “五通一平”前,根据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文件等,建立开发区建设进度情况、表土剥离保护利用、水土流失情况、土石方调配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台账。6.4.2 开发区监测点位布设应遵循代表性、方便性、少受干扰的原则。监测点位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园区内部有代表性的边坡、平台、临时堆土区和其他重要地段布设固定监测点;2园区汇流出口应设置径流含沙量监测点;3园区及周边重要设施和水土保持敏感区附近布设水土流失危害监测点。6.4.3 开发区建设过程中,根据监测分区、监测点和设施布设情况,按照监测频次,监测水土流失
34、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土石方调配情况等,采集影像资料,填写记录表。6.4.4 按监测分区,整理记录表,提出监测意见,编写监测季报。6.4.5 开发区统一监测记录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K规定执行。7水土流失情况及防治效果评价7.1 水土流失情况评价7.1.1 水土流失情况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地表扰动面积、弃土(石、渣)状况以及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与强度等的变化情况。7.1.2 应按监测分区、监测时段分别统计地表扰动面积、弃土(石、渣)量及有效拦挡量,分析动态变化情况。7.1.3 应根据监测点和实地调查获得的土壤流失量,按监测分区、监测时段评价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与强度
35、的变化情况。7.2 水土保持效果评价7.2.1 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防治效果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达标情况。7.2.2 水土保持效果评价应按监测分区、监测时段统计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并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措施体系进行对比。发生变化时,应分析原因。7.2.3 水土保持效果评价应分别对施工期、设计水平年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防治效果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GB50434的规定,从治理水土流失、林草植被建设、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状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7.2.4 施工期,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50434规定分析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与土壤流失控制比
36、评价弃渣资源化、减量化情况,并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进行对比,评价达标情况。7.2.5 设计水平年及生产建设项目验收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T50434规定分析表土保护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渣土防护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评价弃渣资源化、减量化情况,并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达标情况。7.2.6 未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时,应分析原因,及时提出改进建议。7.2.7 监测期末,应评价项目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7.3 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7.3.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色评价依据扰动土地情况、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情况、水土流失
37、状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及水土流失危害等监测结果,对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进行评价,在监测季报、年报和总结报告中明确“绿黄红”三色评价结论。7.4 .2三色评价以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目标为基础,以监测获取的实际数据为依据,针对不同监测内容,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方式进行评分。1监测季报三色评价得分为本季度实际得分;2监测年报三色评价得分为当年全部监测季报得分的平均值;3工期3年以下的项目,监测总结报告三色评价得分为全部监测季报得分的平均值;4工期3年以上的项目,监测总结报告三色评价得分为全部监测年报得分与验收当年监测季报得分的平均值。7.5 .3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表格式应按本标准附录
38、L执行。8监测程序与成果要求8.1 监测程序8.1.1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按照监测时段分施工准备期、施工期、设计水平年三个阶段开展。8.1.2 施工准备期应开展以下工作:1编制监测实施方案;2组建监测项目部;3监测人员进场。8.1.3 施工期应开展以下工作:1按照监测方法和频次要求,全面开展监测,做好记录并填写记录表;2整理监测记录表,分析扰动土地、取土(石、料)弃土(石、渣)、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表土剥离保护利用情况,向建设单位提出监测意见;3编制并报送水土保持监测季报。对施工期在3年以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应编制水土保持监测年报,监测年报宜与第四季度季报结合。8.1.4 设计水平年应
39、开展以下工作:1汇总、分析各阶段监测数据成果;2分析评价防治效果;3编制并报送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8.2成果要求8.2.1 监测成果应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监测意见书、监测报告、图件、数据表(册)、影像资料等。8.2.2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包括季度报告、年度报告、总结报告和专项报告;1每季度监测工作完成后,应填写季度报告、监测意见书;2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应编制总结报告;3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危害事件时,应于事件发生后一周内完成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8.2.3 对点型项目,图件应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扰动地表分布图、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分布图、土壤侵蚀强度图、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图等。对线型项目,
40、图件应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分布图,以及大型弃土(石、渣)场、大型取土(石、料)场和大型开挖(填筑)区的扰动地表分布图、土壤侵蚀强度图、水土保持措施分布图等。8.2.4 数据表(册)应包括原始记录表和汇总分析表。8.2.5 影像资料应包括监测过程中拍摄的反映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其治理措施实施情况的照片、录像等。8.2.6 监测成果应采用纸质和电子版形式保存,做好数据备份。8.2.7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应按本标准附录M执行;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应按本标准附录N执行,监测季度报告按本标准附录P执行;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专项报告按本标准附录Q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意见书按
41、本标准附录R执行。附录A地表组成物质监测记录表表A地表组成物质监测记录表项目名称监测分区名称监测地点经纬度E:。,N:。,地名地表组成物质类型说明(简要):土质()石质()砂砾质()土壤类型填表说明1 .“小地名”填写省、县、乡镇和自然村名;2 .“土质()”、“石质()”、“砂砾质()”填写面积百分比;3 .“说明“填写关于地表组成物质的描述性说明,或附近景照片。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B植被(扰动前)监测记录表表B植被(扰动前)监测记录表项目名称监测分区名称监测地点经纬度E:。,N:。,地名植被类型乔木层优势树种照片其他树种平均高度(m)每100m2株数(株)郁闭度灌木层优势树种其
42、他树种平均高度(m)盖度()草本优势草种其他草种平均高度(Cm)盖度()填表说明L调查时间应为施工准备期前一年内;2 .“植被类型”填写乔木林、灌木林、草地、乔灌混交、灌草混交、乔草混交、乔灌草混交的其中之一;3 .“照片”应能反映植被的整体状况。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C扰动土地情况监测记录表表C扰动地表、植被情况监测记录表项目名称监测分区名称扰动特征埋压开挖面施工平台建筑物扰动面积(hm2)扰动前土地利用类型填表说明本表中“扰动特征”列出了生产建设项E监测工作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后一致。的主要扰动类型。在实际的J补充,并保持扰动类型的前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年月日附录D取
43、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表D取土(石、料)场监测记录表名称编号位置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乡(镇)经纬度E:。,N:。,桩号/里程相对主体工程口左侧口右侧距项目区m表土剥离利用剥离万m3利用万Irf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水土保持措施类型监测日期扰动面积/hn?方量/万m3类型(土、石、土石混合等)水土流失情况范围外堆积物体积/万m3不意图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填表人年月日年月日附录E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表E弃土(石、渣)场监测记录表名称编号位置行政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乡(镇)经纬度E:。,N:。,桩号/里程相对主体工程口左侧口右侧距项目区m弃渣场类型
44、沟道坡面口平地填洼(塘)其他表土剥离利用口剥离万m3口利用万m3水土保持措施类型监测日期占地面Rhm2方量/万m3类型(土、石、土石混合等)水土流失情况范围外堆积物体积/万m3示意图问题及水土流失隐患填表人年月日年月日附录F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计算方法F.1.1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可从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分析,这三个尺度分别对应于监测点、监测分区和整个监测范围。F.1.2监测点的土壤流失量应通过监测数据计算得到。F.L3监测分区的土壤流失量可在分析本监测分区内各监测点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通过监测点土壤流失量拟合得到;可采用简单平均数加和法、面积加权加和法,分别按下列规定执行:1简单平
45、均数加和法可采用式(Fo3-1)计算:KAi=l(F.0.3-1)式中:Sj第J个监测分区的土壤流失量(t);Aj第j个监测分区的面积(km2);n第/个监测分区内监测点数量(个);Si由第i个监测点观测数据计算的单位面积土壤流失量(tk1112);j一监测项目划分的监测分区数量(个),j=l,2,3,-,m;i某监测分区内土壤流失量监测点数量(个),i=l,2,3,;n;2面积加权加和法公式可采用式(F,0.3-2)计算:nSj=WASi1=1(F.0.3-2)式中:n第/个监测分区的监测点数量(个);Ai第7个监测点的控制面积(km2),监测分区内所有监测点的控制面积总和为第/个监测分区的面积(W);F.1.4监测范围的土壤流失量可由各监测分区的土壤流失量加和得到,采用式(F.0.4)计算:mST=WSj;=1(F.0.4)式中:ST监测范围的总土壤流失量(t);m监测分区数量(个)。附录G水土流失监测记录表表G-I水力侵蚀测钎监测记录表项目名称监测分区名称监测地点经纬度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