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医学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第一章 绪论w人类行为及其基本特征w行为主义及其基本理论w行为医学概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及其基本特征w 一、行为的概念:(一)三种观点精神分析:人类的各种行为主要受内在本能活动的驱使,与一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矛盾冲突、冲动、欲望等有关。行为是行为是内在心里活动的外部表现(行为内因说)内在心里活动的外部表现(行为内因说)方法:自由联想、析梦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某些 失误。目的:侧重探讨本能、需要、动机、情感、无意 识及人格等深层心理问题;强调童年早期 的经历和心理创伤对成年后行为的影响。观点:行为问题仅仅只是无意识内心冲突的表 征,揭示冲突能解决问题
2、行为主义:行为主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 环境中各种刺激所引起的针对性 反应。(行为外因说)(行为外因说)方法:倡导用精心设计的实验方法来定量观察动 物和人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并把研究结论 建立在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目的:关注外显的行为表现,侧重探讨人的各种行 为模式并努力在现实环境中寻找答案;强调 行为以种系发生所提供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的。观点:认为各种病态行为问题是不良环境影响下所 形成的适应不良性反应固定下来的结果,是 学习获得的产物,也能通过学习来消除。人本主义:行为是自身内在的需要与周围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在、固有 的决定因素,也包括外
3、在的、环境 的决定因素。观点:人类行为虽然受自身基本需要的驱动,但具有 惩恶扬善、自我实现的潜能,能通过自身调 节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各种病态行为都是 自我实现的潜能受到压抑的结果。方法:在平等气氛下,启发和推动病人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恢复自我实现的能力,就可使心 理需要与外部环境重新达到和谐统一,从而 消除病态行为。(二)、行为的定义行为的定义:一切源于内在愿望、动机和需要的行为总是要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激发的行为也要受到内在愿望、动机和需要的修饰人类行为还有其复杂的物质基础 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观点看,人类行为是脑功能活动的宏观表现,是内在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与外部的自然
4、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系列指向外部的活动,是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做出的全部反应。简言之,行为是脑的功能,是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行为是脑的功能,是内在心理需要的外部表现,也是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现,也是针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w二、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动物行为的基本特征:动物行为的基本特征:遗传性:遗传性:不少行为是与生俱来、天生就会的。不少行为是与生俱来、天生就会的。获得性获得性:许多行为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育基础:许多行为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育基础 上可通过学习来获得。上可通过学习来获得。适应性:适应性:适应的定义(广义)生物在
5、新的生长生活环境中所发生的伴随性变化。反复接受同一强度的刺激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理功能从而与变化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动态过程。(狭义)表现:根据现实环境的需要产生新的行为;在种系进 化的过程中决定某些行为被传递下去;在执行 某一行为的过程中,根据现实所能提供的条 件,调整或终止原有的行动计划等。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除动物行为的共有特征外:除动物行为的共有特征外:能动性:能动性:人类能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赖以生存人类能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赖以生存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社会性:社会性:人类人类能通过交往、模仿、劳动、教 育等方
6、式,接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 响、经历社会文化的熏陶,使自身 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社会价值。w三、三、人类行为的分类:人类行为的分类:按行为的发生分为:按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定型行为先天性定型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后天性习得行为按行为的起源分为:按行为的起源分为:生物性行为生物性行为社会性行为社会性行为按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按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分为:性分为:适应性行为适应性行为适应不良行为适应不良行为 其实任何一种人类行为,几乎都有其,先天和后天的、生物和社会的、适应和不适应的成分!w四、行为障碍的分类:四、行为障碍的分类:本能行为障碍:摄食行为障碍性行为障碍睡眠障碍其他:生活方式与习
7、惯障碍等社会行为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指向客体的指向自我的其他:与文化相关的行为障碍精神或躯体疾病相关的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行为障碍精神病性行为障碍神经症性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其他:医源性疾病中的行为障碍、应激反应与适应障碍 第二节 行为主义及其基本理论w行为主义和行为科学行为主义:Watson(美国,Hopkins大学)所创立的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易于观察的外显行为上,而不是主观的深层心理活动。行为科学:以行为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涉及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法学、以及研究行为有
8、关的学科知识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及进化过程;探讨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发生机制;并尝试用各种手段来预防和矫正异常行为,从而调控人类行为w行为主义理论包括的学说行为主义理论包括的学说WatsonWatson的学习理论的学习理论Pavlov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SkinnerSkinner操作条件化理论操作条件化理论WolpeWolpe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Bandura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基本理论(一)-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理论w刺激:无条件刺激: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能自然引起 反射的刺激。条件刺激:必
9、须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才可能 单独引发反射活动的刺激。w反射非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反射。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射。条件反射的特点:消退作用与自然恢复作用泛化作用与辨别作用行为主义基本理论(二)Watson的学习理论w反射运动的规律频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作用下发生某一反应的次数越多,则再遇到该刺激时发生该反应的可能性越大。近因律:如果在某一刺激作用下发生某一反应的时间上越接近,则再遇到该刺激时就越有可能发生该反应。小白鼠跑迷津,Albert男孩(动物或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生来具有的简单反射构成了行为的遗传特征,而一些复杂行为则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条件
10、反射运动行为主义基本理论(三)Skinner操作条件化理论w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w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 的行为。即无条件刺激引发的行为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 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 发的。按自我意志控制操作的行为受到强化的自由操作行为往往会重复发生行为主义基本理论(三)Skinner操作条件化理论w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强化在这种行 为的形成过程中不起作用。操作性行为:没有明确的刺激物,代表着有机体对环 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受到强化后往往会重复发生。w两种学习形式:-经典式条件
11、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w例:迷信行为的产生 厌恶疗法 阳性强化疗法行为主义基本理论(四)-Wolpe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w交互抑制原理交互抑制原理:实验笼环境电击猫的焦虑反应实验笼环境下猫拒绝进食 认为焦虑反应的强度超过了食物激发的进食反应。如果使用原来能引起适应不良行为(焦虑)的刺激(实验笼环境)设法(如给予食物)诱导出与适应不良行为互不相容的正常的适应性行为(进食),就可以消弱或消除原刺激与适应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缓解或消除原刺激所诱发的适应不良行为。w系统脱敏系统脱敏:一种通过循序渐进的增加刺激强度,使个体逐步耐受和习惯
12、原先引发不应反应的刺激,从而来消除不适应反应的方法。行为主义基本理论(五)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w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内在因素:先天 后天 -自身生理状况 -认知评价w观察学习(无尝试学习、社会学习)的两种形式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w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然后再进行模仿而获得的,这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为人们所采用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形式,称为社会学习。殴打布娃娃实验 几种行为主义理论的比较w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conditioning)是被动的,由于事件的发生而使我们
13、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它可以解释一些具体的可识别的事件。但是在组织中,个体的行为都是主动的自发的,而不是被诱导的。w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conditioning)认为,行为不是先天的或由发射物激发所致,而是后天习得。在具体的行为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会激发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w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它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扩展,它为操作性条件发射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即榜样的力量和模仿。榜样的影响过程有4步: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力复制过程;4、强化过程(个体受到鼓励后会得到强化)。第三节 行为医学概论w发展简史:Birk(
14、美国,1973)首先使用行为医学术语Pomerleau和Brady(1979)合著行为医学一书1977年召开第一次国际行为医学年会(美国耶鲁)1980年美国成立行为医学研究会1985年我国成立第一个行为医学研究会(天津)1988年我国首建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业(湖南医科大)1989年8月我国正式批准成立行为医学学会行为医学概论w定义:定义:是一门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是一门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科学技术 和生物医学技术(人类学、社会学、流行病和生物医学技术(人类学、社会学、流行病 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健康教学、心理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健康教 育学、精神医学、神经生
15、物学等)整合起育学、精神医学、神经生物学等)整合起 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 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w行为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应激理论心身相关理论生物反馈原理综合医学模式与健康的新概念行为医学概论w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医学的对象是人,把人视为一种生物体,从人的生物性质如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出发,去探讨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这种医学理论框架及实践体系称为生物医学模式。但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还具有社会性;人不仅是一种生物体,而且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社会环
16、境中的人。w综合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因此人类的健康就不仅仅是身体没病,而且还要求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状态良好。这正是我们目前所倡导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医学概论wWHO健康新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做的事情;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行为医
17、学概论w意义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躯体医学向整体医学发展中,行为医学的形成和出现为人类健康、防治疾病增加了一条新途径,她发现的理论和内容丰富了整体医学体系。为此,研究行为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模式的转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据资料统计,在现在疾病谱中约70%与不良行为有关。其次,行为因素不仅是致病条件,同时,通过调整人的行为,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另外,利用行为手段,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行为疗法取得的效果是任何药物不能取代的。行为医学概论w研究对象:人(出现行为问题的人 健康人)动物w研究方法:观察法:按观察手段分:直接观察 间接
18、观察 按观察背景分:自然观察法 控制观察法 按观察的方式分:客观观察 主观观察测量法:借助仪器、量表等工具对行为进行定量研究实验法:动物实验、临床试验、自然人群实验等文献法: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展开研究复习题复习题1、行为的定义是什么?2、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人类行为分哪几类?4、行为主义包括哪些理论?5、行为医学的概念是什么?第二章 人类行为的起源和发展w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w人类行为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第一节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研究理论w进化论w行为学w社会达尔文主义w社会生物学w行为生物学(二)行为类型行为类型w先天性定型行为先天性定型行为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控制的某些行为生来
19、就有的,由遗传控制的某些行为 趋性趋性反射反射本能本能个体生存个体生存种族保存种族保存自我防御自我防御w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 由遗传决定的只能在动物个体发育的一定时限内习得的行为由遗传决定的只能在动物个体发育的一定时限内习得的行为w后天性的习得行为后天性的习得行为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新行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新行为习惯习惯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推理推理w本能行为特点通过遗传获得,是先天的不因经验和学习的改变而改变是以一定时序出现的一套“事件”同种动物的所有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完成所有的“事件”其出现不完全由外界刺激决定,也
20、取决于体内生理状况部分本能行为是简单的,但总体比反射复杂得多不是一出生就能表现的,而是必须等到个体发育到一定阶段,体内遗传基因程序激活后才会表现具有本能色彩的几种行为摄食与觅食行为性行为抚幼行为攻击和自我防御行为探究与追求刺激的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社会化与社 会控制w一、人类行为的社会化一般概念:社会化是个体向群体学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反应方式、行为方式等的过程。内容: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政治观点、社会生活目的与世界观的形成机构:家庭、学校、传媒、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心理机制:观察与模仿认同、自居或角色扮演对自身行为的客观奖罚与自我奖罚人类
21、行为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w二、人类行为的社会控制风俗习惯的制约规章制度与纪律的制约道德与宗教教规的制约法律的制约复习题复习题1 1、简述人类行为的类型。、简述人类行为的类型。2 2、人类行为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人类行为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3 3、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内容有哪些?4 4、简述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简述人类行为社会化的心理机制。5 5、人类行为受哪些社会控制因素的制约?、人类行为受哪些社会控制因素的制约?第三章第三章 生理与心理或精神应激生理与心理或精神应激刺激与反应刺激与反应生理应激生理应激心理应激心理应激心理应对机制与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机制与社会支
22、持应激与心身疾病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第一节 刺激与反应刺激与反应刺激刺激一一系系列列的的中中间间环环节节反应反应刺激w刺激:概念:作用于生物体的各种因素刺激的发展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与做出反应的能力。随着生物进化,专门的感觉细胞、特殊感觉器官与感觉神经系统的形成与分化,接受刺激的能力(包括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加,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生存条件的需要,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个别感觉器官可以达到很高的发展水平。同时,在进化过程中反应的方式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w刺激:分类具体刺激:是人和动物均可感受到的刺激,如理化、生物、声音图像等等刺激,其与反应的关系是原始的。具体刺激
23、对机体的意义被理解之后,就会构成精神刺激。抽象刺激:以语言、文字等声像形式为载体的只有人类能感受其意义的刺激。只有人类能感受其意义,其内容广泛并引起多种形式的反应。具体刺激和抽象刺激都能引起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w中间环节:在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中间,存在一系列对刺激进行分析综合的中间环节一种刺激可以引起多种形式的反应一种反应往往是当时和既往的多种刺激与刺激痕迹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脑是接受刺激之后到做出反应之前的一个信息处理的加工厂w反应:只有具备相应感觉器官的生物,才能对相应的刺激做出反应。对语言刺激,只有理解了,才出现相应的心理反应。所有刺激都既可引起生理反应,也可引起心理反应。但心理反应不决定于刺激
24、本身的客观性质,而决定于刺激与机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刺激与机体需要或利害关系被人理解后,才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关系发生改变,情绪及其他心理反应亦随之改变。语言刺激的作用可以超过物理刺激的作用,而且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生理反应。刺激与反应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反应刺激阈下刺激超强刺激刺激特异性反应:刺激作用于不同个体引起相同的反应个体特异性反应:个体对多种刺激出现固定的反应形式w应激和应激源应激的概念HSelye(1936年)根据机体在寒冷条件下的反应提出: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应以抵抗有害刺激,这种由于应激因子(stressor)对动
25、物体的有害作用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的一切紧张状态,就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可以是局部的(如炎症),也可以是全身的(如适应性反应)Mason(1975年)根据内稳态原则(机体为保持内部环境的平衡,由需要决定反应)提出:不需要的刺激出现或需要的刺激不出现导致的反应。应激的意义不论是局部性的或全身性的,都与作用因子的种类无关,通常是机体的统一反应,因此认为具有适应性的意义但也有其破坏作用的一面,即导致所谓的适应性疾病。应激源的概念:较强烈的,足以引起机体内稳态变化的刺激 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源,除了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外,还取决于个体的适应和应付能力以及个体对这两者关系的认识估价。尽管应激源的性质不同,但
26、只要应激达到相当的强度,对其所作出的反应便同时涉及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应激源的分类:(四种分类方法)w应激源的分类根据其属性,可将应激源分为:全身性或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刺激和疾病等。心理性应激源: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身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社会性应激源:包括客观的社会学指标(如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的变迁;社会地位的不合适;个人的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文化性应激源:即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改变造成的刺激或情境。w应激源的分类根据社会生活情况,将应
27、激源分为:生活事件(life event)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工作相关的应激源环境应激源根据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将应激源分为: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s),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指对个体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w应激源的分类根据事件的主客观性,可将应激源分为:客观事件(objective events),即不以人们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他人也能明显体验到 的事件,包括生老病死和天灾人祸等。这些事件能引起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或 是延缓应激反应,即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观事件(subjective events),以个体主观因 素为
28、主的事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很多事件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w刺激与反应的强度:刺激强度的评定刺激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反应的强度来评定。物理刺激本身的强度可以客观测定。精神刺激的强度无法客观测定,只能根据心理应激强度或造成精神紧张的程度来推定。反应强度的评定:心理应激反应的强度一方面与外界刺激的强度有关,另外也与机体内部情况(如反应者的个性、躯体素质、以往生活经验、当时功能状态等)和其他外界环境因素(如社会支持等)有关。反应强度的指标不容易确定生理反应虽能测量但个体差异很大心理反应的指标难以具体化,情绪反应为一个公认的指标,但内心体验的情绪强度和外部表露的情绪强度有时并不完全一致,通过
29、语言表达情绪体验的能力也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目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强度,是根据个人主观体验综合评分,包括自身情绪反应的大小、刺激对睡眠饮食和日常工作干扰的程度、刺激是否占据了注意记忆思维活动、重新作好社会适应所需努力的大小等 第二节 生理应激w应激研究:应激研究:19世纪里法国伯尔纳(Bernard)提出了以循环系统起核心作用的“内环境”学说,20世纪初美国坎农(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中心的“稳态”学说。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学教授赛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应激”学说。这种应激被认为是机体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并具有保护性和适应性的功
30、能防卫反应。所以,这种应激学说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w生理应激的过程:生理应激的过程:警觉期(alarmstage)抵抗期(resistancestage)衰竭期(exhaustionstage)警觉期特点机体防御机制加速动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并伴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 表现: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血压 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 等休克症状。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意义:警觉反应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有利于机体增 强抵抗或逃避损伤的能力。此期较短。抵抗期特点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对特定应激
31、原的抵抗程度增强表现:机体代谢率升高,炎症、免疫反应减弱。机体表现 出适应,抵抗能力的增强,但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意义:此期间人体出现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 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衰竭期特点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糖皮质激素(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出现病理性应激表现表现:警觉期的症状可再次出现,机体内环境明显失 衡,应激反应的负效应陆续出现,应激相关的疾 病,器官功能衰退甚至休克、死亡。意义:此期间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 出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 起作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导致死 亡。w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应激的
32、神经内分泌反应大脑是形成应激的源头,可以调控应激反应,同时也是应激激素的靶器官神经内分泌代谢内分泌应激与自主神经系统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LC)-去甲肾上原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蓝斑(脑干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大脑边缘系统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中枢效应与应激时的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有关下行主要至脊髓侧角,行使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外周效应表现为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迅速升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的心血管反应,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下丘脑-垂体
33、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室旁核(PVN)为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等有广泛联系,中枢效应与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可能是应激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效应)和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密切相关,可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等下行主要通过CRH和肾上腺皮质(通过ACTH)进行密切往返联系,外周效应表现为糖皮质激素(GC)分泌的增加。GC促进糖异生,对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的脂肪动员有允许作用,可升高血糖和抑制炎性介质,提高心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还有稳定溶酶体膜等作用;GC分泌增多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但持续增加可产生不利影响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
34、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引起的其它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变动抗利尿激素(ADH)升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胰岛素降低T3降低、T4降低等-内啡肽升高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抑制ACTH和GC的分泌应激镇痛 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重新生成或生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其特点是多种应激原都可以诱导其产生HSP合成没有器官特异性进化保守HSP的基本组成:诱导性HSP70、结构性HSP70HSP的基本功能:作为分子伴娘维持细胞蛋白自稳结构性HSP70能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
35、维持,形成正确的结构和正确定位诱导性HSP70与应激时受损的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有关。可提高细胞的耐热能力和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AP):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原因引起应激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增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反应期蛋白。主要来源于肝细胞,主要构成包括:急性反应期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A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补体、1-酸性糖蛋白、1-蛋白酶抑制剂等负急性反应期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等生物学功能:快速启动的机体防御机制抑制蛋白酶除异物和坏死组织抗感染、抗损伤结合、运输功能
36、 在各种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疾病中可有C反应蛋白的迅速升高,临床上常用其作为炎症类疾病活动性指标生理应激的基本表现w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是应激反应的调控中心,机体会出现紧张、专注程度升高、焦虑、害怕、抑郁、厌食等免疫系统:应激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但是持久过强的应激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心血管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会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增强、外周总阻力升高、血液重分布,有利于提高心输出量、提高血压、保证心脑骨骼肌的血液供应,但也使皮肤、内脏产生缺血缺氧消化系统:主要为食欲减退,但也有出现进食增加的病例。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胃肠缺血,是胃肠粘膜糜烂、溃疡、出
37、血的基本原因血液系统: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目增多、核左移,血小板数增多、粘附力增强、部分凝血因子浓度升高等,表现出抗感染能力和凝血能力增强。慢性应激时,病人可出现贫血,血清铁降低,似缺铁性贫血,但与之不同,补铁治疗无效泌尿生殖系统: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ADH分泌增加,出现尿少等。应激对生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如过强应激原作用后妇女出现的月经紊乱、哺乳期妇女的泌乳停止等。第三节 心理应激w一、心理应激源一、心理应激源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源于恋爱婚姻的重大精神刺激源于家庭内部问题学校与职业场所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各种学习和工作中的挫折对职业的不满等等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与个人特殊遭遇自
38、然与人为灾害个体急性或长期的精神创伤或压抑(如社会歧视)w二、心理应激源的群体评估二、心理应激源的群体评估生活事件量表(Holmes和Rahe,1967)生活变化计量单位(LCU)配偶死亡100,离婚73一年内总分累加超过300,为高度心理应激状态争论引起阳性或阴性情绪的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是否相同。同一生活事件对不同的人是否引起相同性质和强度的心理反应。有些事件是独立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关联的。有些事件是急性一过性的、而有些是慢性持续性的、有些是间歇重复发生的。有些事件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个性或心理障碍的结果。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同一个人,前后填写不一(遗忘)。改进w三、心理应激源的个体
39、认知与评估三、心理应激源的个体认知与评估 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对有利刺激出现阳性情绪和趋向反应对有害刺激出现阴性情绪和回避反应利害关系越大,情绪与行为反应越强烈有少数例外的情况w四、心理应激发生的机制四、心理应激发生的机制 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w(一)(一)需要的分类与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社交互爱归属尊重的需要:社会公认、名誉、权利、地位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价值和理想需要受挫需要受挫马斯洛认为马斯洛认为低级需要是个体生存必需的条件,因而具有个低级需要是个体生存必需的条件,因而具有个体性、本能性,需要受挫或不能满足,就会导体性、本能性,需要受挫或不能满足,就会导致疾病与死亡
40、这种需要难以压抑,受挫时心致疾病与死亡,这种需要难以压抑,受挫时心理治疗无效;低级需要的满足,是相继实现高理治疗无效;低级需要的满足,是相继实现高级需要的前提。级需要的前提。越是高级的需要,越容易受到压抑,高级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越容易受到压抑,高级需要受挫时心理治疗有效;高级需要的满足,可导受挫时心理治疗有效;高级需要的满足,可导致更长、更深刻的快乐与幸福体验。致更长、更深刻的快乐与幸福体验。w(二)动机与动机冲突(二)动机与动机冲突动机:动机:人的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在心人的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在心 理上表现为对满足物的期望和趋向,理上表现为对满足物的期望和趋向,成为唤起、推动或使人
41、们维持某种有成为唤起、推动或使人们维持某种有 目标的活动的内部刺激和动力,即行目标的活动的内部刺激和动力,即行 为的动机。为的动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双趋式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w五、心理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估五、心理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估w初级评估:符合需要的产生正性情绪与趋向行为;不符合需要的产生负性情绪与回避行为包含对事件本身的认知,以及个体根据本身需求与目的或价值系统去认知与评估当前环境事件的意义w二级评估与应付方法的选择和事件结果的预计相关连,个体按认知思维程序或全部情况综合考虑后,作出环境与个体关系的认知-动机-相关关系评估,根
42、据利害关系的轻重程度而产生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反应。包含对自身个性特征、价值观、应对方式与个体应付能力与资源、预计结局的认知与评估w六、心理应激状态六、心理应激状态w原因个体对现实环境条件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不希望发生的发生了)现实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个体提出的需求不能获得满足(希望发生的没有发生)w表现生理心理w影响因素应激源的性质和强度机体内部条件身体素质:疲劳状态、饥饿、老年等心理素质:既往经验、个性特征等 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应对机制与社会支持心理应对机制与社会支持w常见的心理应对方式:常见的心理应对方式:选择性忽视:压抑、否认、回避、麻醉、逃避选择性重视:升华、自我激励、幽默改变原有价
43、值系统:投射、合理化、反向形成改变愿望满足方式:抵消、摄入作用、幻想降低需求和自我贬低:退行、躯体化、倾诉、自我伤害冲动w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 的主观体验,不包括物质的提供。支 持的强度以主观感受为标准,不一定 与客观真实相一致。社会支持的来源(社会联系)家庭朋友和同事社会组织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中的作用:缓冲和保护 第五节第五节 应激与心身疾病应激与心身疾病w应激相关疾病应激相关疾病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急性与延迟性应激障碍酒精与药物依赖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人格异常发展和人格障碍w应激与疾病的实验和临床
44、观察应激与疾病的实验和临床观察w实验室研究性格与疾病应激与免疫功能w临床研究神经症心理生理障碍物质滥用心身疾病复习题复习题1、需要的层次有哪些?2、何为动机?3、动机冲突有哪些?4、常见的应对方式有哪些?5、什么是社会支持?第四章第四章 个性与行为方式个性与行为方式第一节 个性w人:躯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人格:w一、个性的含义一、个性的含义(Personality Personality):):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人类个体认知周围世界(感知、体验与思维的方式),以及适应与反作用于周围世界(情感、行为的方式),即一个人的稳定的、持续的、独
45、特的感知、体验、思维、应对与行为方式,构成一个人的个性。表现为:外显的情感与行为方式决定于:内隐的感知方式、态度与思维(归因)方式包括性格:性格: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生活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气质:气质:与人的先天神经生理特点有关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指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w二、个性的构成二、个性的构成w自我(自我意识):自我(自我意识):个性的核心,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自觉因素,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认知形式,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外界 关系的认
46、识,包涵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表现为自我感受、自尊 感、自卑感等。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以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是个体为达成 自我的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监控和调节,表现为自立、自律、自强、自信、自主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凝结成一个整体,调节和控制人的诸种心理成分构成一个有组织、稳定的系统,自我发生问题,就会导致人格障碍w个体倾向性:个体倾向性: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人进 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代表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成为有机体活动源泉的各种需要需要。建立在需要之上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的的动机动机。人用
47、作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价值观价值观等。w三、人格的基本特征三、人格的基本特征稳定性:稳定性:人格在形成、发展、成熟等过程中的各 个具体阶段,呈现出相对稳定性。整体性:整体性:人格在具体个体上的整合。独特性:独特性:个性是个体特有的,没有相同和重复。倾向性:倾向性:主要体现在个人的需要、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信念等心理活动,以及情感活动 的倾向性。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坚强或懦 弱、外向或孤僻等。认知能力特征:认知能力特征:感知的敏锐与迟钝、观察的细 致与粗糙、想象力的丰富与贫 乏、形象或抽象思维突出等。w人格的测量:EPQ、MMPI、16PF等第二节 心理过
48、程w一、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一、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大脑的特殊运动形态心理活动认知活动:认知活动:感知(映象)、记忆(表象、想象等)、思 维(概括、判断、推理等)。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意志活动知情意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调节注意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对心理活动有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功能。w二、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二、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理想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各不相同的倾向、指向与选择性。需要与动机:需要与动机:需要: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力。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动机:个体和社会的客观
49、需求在人脑中反映出来,以缺乏感体验 着,以模糊的意向或清晰的愿望形式表现出来,并为实现 需要而驱动人的活动,成为活动的动机。是一种内在推动力。兴趣与爱好兴趣与爱好兴趣:人积极探究某种具体事物的认识倾向。对未来活动有准备作用或引导作用对正在从事的活动有推动作用,有支持的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或取得成就,有促进作用爱好:兴趣超越观赏或欣赏方式,发展为与个体活动相结合,成 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性,即为爱好。理想与价值观理想与价值观理想:与长期活动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想象。价值观: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推动人采取决定或行为的原则或 标准。w三、心理活动的特征三、心理活动的特征 一个人的能力(包
50、括智力)、性格和与它密切相关的气质,组成全部心理活动的特性,或特征。内容: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情感反应方式情感反应方式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区别:心理活动的特征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在各个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心理活动的特征与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必须区别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能力定义:顺利完成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如观察的精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思维的敏捷性、想象的创造性、运 动反应的灵活性和可塑性等。能力总是与活动联系 并直接影响活动的频率。分类:可分为:认识能力认识能力 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也可分为: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力,注意力)信息编码与储存能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