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首府凯里市。全州辖凯里1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县,凯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炉碧、金钟、洛贯、黔东、台江、三穗、岑巩、锦屏、黎平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7个街道办事处,94个镇,110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截止2012年,黔东南州户籍人口459.2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黔东南
2、总面积3.0337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
3、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等。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别称。苗族的飞歌和游方歌,还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侗族的歌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民族舞蹈主要有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踩鼓舞,有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凯里市一、概况凯里市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抵台江县,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县,南抵丹寨县,东南抵雷山县,北抵黄平县。凯里市原为炉山县,是一个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
4、州首府,是我国主要的民族风情旅游城市、贵州东线旅游中心、贵州东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黔中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人流、科技、教育、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二、民俗文化1、祭鼓节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2、苗族爬山节又称“爬坡节”,居住在凯里地区的
5、苗族人每年此时欢聚在香炉山上,对歌联欢,男女青年唱着歌沿着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最先达到山顶的被称为“爬山英雄”。3、 苗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年节是苗族祭祀祖宗和庆祝丰收的最隆重的节日。苗族以十月为“岁首”,“苗年”也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苗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过,分三次,第一次称“小年”,第二次称“大年”,第三次称“尾巴年”。大年是苗年最热闹的节日,集会也集中在“大年”进行。“大年”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来天。过苗年的前几天,苗民就杀猪烤酒,着手准备过年。“大年”这天,家家户户在祖先牌位、花树、岩妈等“神坛”面前摆上桌子,放上酒菜及糯米粑等物敬供,然后宾主举杯
6、欢饮共度佳节。入夜,合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吟唱古歌、酒歌,谓之“守年”。第二天,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苗年”里,有许多禁忌和礼仪,如杀年猪时已婚妇女不能在场;除夕日祭祖时用鱼肉、牛肉盛于木皮、牛皮、树叶上,祭师念古歌迎送祖先,曰“掐地下”;新年早上不扫地、不吹气、不煮生、不倒水出门,以求吉利;新年凌晨抢放鞭炮,示意开始准备饭菜;抢最早到井边挑水以示勤劳;同姓男女间不能唱情歌等。除夕日凌晨便开始杀鸡、杀鸭、杀鱼,准备年饭,一些苗寨在凌晨开始祭祖,而一些苗寨到下午才开始祭祖。年饭从天刚亮即开始。在家中畅饮之后,妇女们留在家中接待客人,而成年男子则开始到别家登门“踩年”(拜年),喝串寨酒。对寨
7、外的客人,各户会主动邀请吃“串寨饭”。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寨内叔伯兄弟也吃“转转酒”,互叙亲情。宴中女主人及妯娌等唱歌敬酒,客人以歌作答,酒宴一直持续到半夜甚至次日天亮。苗年期间,各村寨均举行芦笙会,开展吹笙跳鼓、斗牛等活动。4、吃新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新节苗语称“努嘎西”,意为吃新米或“努莫”(意为吃卯),是苗族集祭祀和娱乐为一体的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卯日,谓“吃卯”;有的在农历七月、八月的“丑”“亥”日,谓“努嘎西”。“努莫”以孕穗的秧苞为祭品,“努嘎西”以新产香糯为祭品。过节之前,姑娘们加紧绣制衣裙,小伙们修整和添置芦笙,男女老少都在为过节而
8、忙碌。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们穿上盛装,肩挑糯米饭、肉、鱼、鸡、鸭等礼品,赶着斗牛来到主人村寨过节。过节当天,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次日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家家包粽粑,几户联合杀一头猪或全寨宰一头牛分食,鸡鸭鱼各户自备。进餐前要用的祭品是从稻田中扯来7至9个秧苞(孕穗),置于饭上祭祀“花树”“岩妈”及祖宗神灵。对歌、赛歌、赛马,纪念苗族始祖“引否飞”和“莫否飞”,感谢天公赐福,预祝是年丰收。挂丁、排乐、凯棠还在这时赶热闹场,节日连续两夜三天,彻夜吹笙对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三、旅游景点(特色村寨)1、香炉山香炉山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15公里,四面石崖绝壁,形如香炉,故名。仅一线
9、小道盘旋而上,海拔1233.8米,方圆15公里,众山环列,若剑戟刺天,明清两代,苗族人民多次起义均以此为根据地。香炉山因其山形酷似香炉而得名,位于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是农历六月间苗汉各族举办“爬坡节”的地方。节日期间,香炉山镇边的大小山坡上,经常举办各种跳芦笙、对歌、斗牛等活动。香炉山一座苗民的风水山,一块一层不染的净土,自古以来苗族人民就把她作为苗家的圣山,山上的生物仍其自然循环,也没有人敢上山砍柴割草,山上有天赐千吨巨大神香炉、七仙池、石海螺,还有仙女违犯天条受惩台,满山的巨石、怪石,怪石中长满了成林的百年古树,奇怪的是百岁老人也不知何年长出的树,自从有树那时起,年年岁岁如此,不见高、不
10、见大,不见矮,而且整座山形也象一个插满香火的神香炉,确是一奇。2、舟溪甘囊香芦笙堂“甘囊香”是苗语的音译,意思是河流下游神往之地。甘囊香芦笙堂就位于舟溪苗寨的河滩坝子上,距离凯里城约18公里,芦笙堂建于明代,长500余米,宽100余米,是苗族每年举办芦笙节的地方,也是是黔东南最大的芦笙堂之,这里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民间都会举行一个盛大芦笙会,就叫“甘囊香”芦笙会。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甘囊香”芦笙会现已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3、季刀苗寨位于巴拉河畔的季刀苗寨,村寨沿山而居,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景宜人,民族风俗淳朴、动人、浓郁。主要景点有百年粮仓、神仙洞、埋坛山、
11、牛马腌脚印、鼓藏场、风水树等。(1)百年粮仓季刀苗寨的百年粮仓,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当时,寨子人口少,住房分散,粮仓也随各户修建,由于社会治安差,盗贼抢劫和火灾时有发生,粮食遭受严重损失,人们为之惶恐不安。因山谷溪水从这里顺流而下,这里又是寨子的心脏地带,在村寨长老的建议下,人们都把粮仓搬到此地集中修建,在粮仓四周修建住房防守,并安了寨门。这样,既防火又防盗,粮食不再遭受损失,人们安居乐业,百年粮仓从此世世代代保存下来。(2)牛马脚印的来历关于牛马脚印的来历。传说在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着整个天地。大地上,岩石都被烧烤熔了,树木枯焦、水源绝继,天河也干涸了,人畜
12、都找不到水喝,人们艰难地在烈日和缺水下生活。这里还幸存一股小水源、长年不断。人们都从四面八方到这里取水喝。天上的仙人也拉着神牛神马到这里来饮水。由此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牛马脚印。(3)埋坛山的传说关于埋坛山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寨子经常发生火灾。人们经过大火洗劫后,都很重视防火工作,但火灾也还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长老们便请巫师来看,巫师看后说,寨子对面的山是个火把,对着寨子烧,您们必须在村背后大山顶上安放一个大坛,并择吉日良辰请巫师念佛咒经,请天上神灵保佑。从此,这座山就叫埋坛山,几百年来,寨子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尽管这段故事有迷信色彩不可信,但却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平安的愿望。(4)鼓藏场的
13、故事关于鼓藏场的故事。相传本寨祖先,喜爱铜鼓和芦笙,逢年过节,吹芦笙、跳铜鼓,热闹非凡。后来,铜鼓场架鼓的木柱朽了,需要更换,寨老们上山反复挑选,最后选中了一根笔直较好的树子,在择好吉日上山去砍树时,发现有一人被老虎咬死在树脚下,长老们觉得不吉利,若要这根树子来架鼓,等于引狼入室,树也不砍了,回来后便把铜鼓埋了,并立下遗嘱:后代不得再搞铜鼓,从此,寨子的铜鼓便销声匿迹了。4、南花苗寨南花苗寨位于贵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掩映在苍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闻名。南花村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全村共四个
14、村民小组,187户,824人,其中田300亩,土地150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45亩,有林地面积2000亩,森林蓄积量为700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 四、农副产品(特色饮食)1、凯里酸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黔东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音lo cun,方言,意为走路不稳,东偏西倒)。酸汤类菜肴,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凯里市区最为典型。酸汤分白酸汤和红酸汤两类;白酸汤一般是用米汤或淘米水加无叶蔬菜存于水桶、竹筒、瓷缸或坛内放置在火塘边,每天煮饭时把米汤或淘米水放入其中,以后便自然发酵而成。红酸汤与苗族白酸汤的制作不同,酸汤以山地番茄、红辣椒为主
15、佐以花椒、木姜籽、薄荷叶等多种配料配制而成,盛于土坛瓦罐中待用。2、凯里水晶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凯里市大风洞镇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适合水晶葡萄生长,且具有晚熟优势。据有关部门检测,“凯里水晶葡萄”具有糖度适中,酸度较低,风味独特,维生素C和铁元素等营养价值高的特点。 台江县一、概况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辖4个镇、3个乡、2个街道、67个行政村(居、社区),385个自然寨。总人口16.8万,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
16、作重点县,2010年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二、民俗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1、苗族姊妹节台江苗族姊妹节是一个爱情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姊妹节是以年轻女子为主体的传统婚恋的一种节日聚会方式,世人誉称为情人节。姊妹节在节日期间有以下几个独特环节:节前为姑娘准备的银饰盛装,节中的采摘姊妹花、蒸煮五彩糯米饭、捉鱼捞虾、讨姊妹饭,集体踩鼓等活动。苗族姊妹节有其历史价值,人类学研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学价值和人类审美学价值,是最值得保护的民族文化遗产。2、反排木鼓舞反排木鼓舞是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
17、的传统祭祀性舞蹈,源于祭鼓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蹈的特点是踏二、四拍,用手、脚、胯于同一节拍空间进行,两手右高左低,右低左高反复交替摆动,要求头、肩、腰、臀各部间达到高度和谐和统一。头、手、脚开合度和摆动幅度较大。整个舞蹈粗犷、奔放、豪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积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苗族先民力尽千辛万苦,踏遍万水千山,披荆斩棘,战胜大自然的痕迹。该舞蹈于五十年代经发掘后,被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外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有“东方迪斯科”之称。3、施洞独木龙舟每年农历5月24日5月27日,台江施洞一带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独木龙舟竞渡。独木龙舟的龙头用水柳木精雕彩绘而成,形态鲜
18、明。龙身是由三根整木刳制绑扎一起的子母舟。施洞苗族每届龙舟赛事都必须在鼓主的主持下进行,舟上,三四十个桡手统一身着民族新装,头戴马尾丝编制的斗笠,斗笠后缀燕尾银片。划龙船时轮浆点水,口唱飞歌。是日,鼓头亲友都来鸣炮敬酒献牲礼,节日期间,当地苗族家家准备了待客的鸡鸭鹅和几百斤米,家家盛情接待八方来客,表现了苗族朴实善良、热情好客的风尚。该民俗是一项集苗族的竞技体育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歌舞文化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和节日集会,具有特定的仪式和程序,是属于清水江中游苗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极具保护价值。4、苗族多声部民歌:苗族多声部民歌是台江县方召乡方召村、反排村、巫梭村,南宫乡白帮村以及革
19、一乡的苗族村寨青年男女传唱的一种苗族原生态民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节拍相对自由,曲调优美动听,情感细腻感人,音乐和声跨度大,地方文化音乐语言中调的风格,根据歌手气息运转,旋律不变,唱词内容不断变化,唱腔风格难度十分巧妙,音色音质独具一绝,下滑音多用颤音。5、苗族古歌苗族古歌是全靠口传心记的苗族五言体押调苗歌,又称苗族史诗,叙述了从开天辟地到铸日造月,从万物繁衍到洪水滔天,从兄妹结婚到溯河西迁的自然世界与苗族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全歌分为“开天辟地”、“枫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迁”五大组二十多首,有15000多行。集苗族宇宙观、宗教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和编
20、年史为一体,故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古代苗族人民瑰丽的生活画卷”之称。6、台江苗族服饰台江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啊娜多姿,有方你、方秀、方白、方南、方纠等九种类型。苗家妇女根据传统的理念主题和少量蓝本,将自已的审美意向,表现在绣品的纹理图案中,用她们的想像与表现能力,以红、绿、青为主色,写实与写意,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大胆夸张变异,用独特的手法表现她们对于心灵艺术的追求和写照。7、台江苗族银饰台江苗族银饰工艺精湛,富丽堂皇。主要采取镂,刻,锤,缠等基本制银技艺,主要有银角、银冠、银花、项圈等。通身银妆重达二十余斤,在世界上诸民族实属罕见。台江苗族银饰造型在纹样和题材上不仅具有形式的美感
21、展示着基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了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展现了苗族人民在服饰上的特殊造诣。银饰现成为装饰品,美的标致、富有象征,她映照出台江苗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风、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8、台江苗族刺绣台江苗族刺绣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美术韵味,传统工艺和纹样,是多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苗族妇女们高超的美术创造才能。刺绣最具代表性的分属三个支系的三个类型,即施洞型、巴拉河型、革一型。刺绣纹样以动物和人物为中心,辅以植物花草、果实等等。其纹样突破单纯的图案化装饰,具有较强的绘画性表现特征。人物、动物都有很生动的神态。所有动物形象都是超现实的塑造,其除一般常见的变形、夸张
22、简化、程式化等变体方式外,尚有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等特殊变体形式。9、台江苗族剪纸苗族剪纸是苗族刺绣的孪生姊妹,是刺绣的花纹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刺绣加工后,其艺术性就在刺绣上表现出来。因此剪纸艺术是台江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剪纸因地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类型。台江苗族剪纸图案丰富多彩,大自然的动植物以及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在剪纸图案中都有体现。图案结构大方,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古朴典雅,独具特色。三、农副产品1、金秋梨金秋梨种植面积3万多亩,年产果品2000万多公斤,取得了A级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证书和省优质果品称号。2、苦丁茶苦丁茶基地1
23、万多亩,并以年均增种500-700亩的速度递增。3、中药材主产天麻、人参、银耳、杜仲、灵芝、黄柏等。四、特色饮食1、糯米饭2、炒香虫3、台江其他特色饮食:酸汤鱼、腌鱼、腌肉、冻鱼、酸菜等。五、著名旅游景点(特色村寨)1、红阳万亩草场红阳万亩草场,红阳万亩草场位于省级南宫森林公园红阳景区西南部,距台江县城17公里,台江至雷山西江旅游公路横穿而过,红阳草场旅游公路路基建设已经完成。草场面积近6万亩,最高海拔1760m,东西长10余公里。其集旅游观光、风力发电、养殖于一体。2、九摆苗寨九摆村位于排羊乡西南部5公里,距台江县城24公里,距320国道6公里,坐落在雷公山脚下,翁你河上游,排西公路穿寨而过
24、交通较为便利。1999年九摆村被省民委列为省级民族保护村寨;2002年九摆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银饰艺术之乡”。3、翁密河漂流翁密河景区位于南宫省级森林公园境内,发源于“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深箐,流经台江县境内的河道全长50余公里。目前开发的翁密河漂流河段,全长8公里,海拔由680米降至640米,落差40米,23个滩,流水时急、时缓,深潭浪花追逐,静美之中增添动趣。整个流域为原始森林覆盖,沿河两岸古树成荫,藤木相缠牵挂,密密匝匝,林中各种树种应有尽有,河水清澈见底,洁净无染,奇石美景如诗如画,河谷两岸的险峰奇景,好似仙家居境。逢春回夏至,山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秋来冬
25、归,满山红叶,美不胜收,享有“森林之漂”之美誉。黎平县一、概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南部,东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西连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北接黔东南州锦屏县、剑河县,是贵州东进两湖、南下两广的桥头堡。黎平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其中侗族约占全县总人口71%,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侗乡之都的美称。黎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政府驻德凤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粮仓油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黎平县是中国28
26、个重点林区县和国家11个退耕还林示范县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二、民俗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黎平侗乡”是全国首个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侗族文化传承广、保护好、最集中的传统社区,有中国传统村落93个,是全国传统村落最多的县,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侗族“三宝”鼓楼、花桥、侗族大歌闻名遐迩,现存鼓楼328座、花桥290座,均占全国侗族地区总数的50以上;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享誉海内外,堪称文化瑰宝,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是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琵琶歌、侗戏、“月也”、侗族“祭萨”文
27、化(侗族萨玛节)、侗族款约、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鼓楼风雨桥建造技艺)等6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摔跤、侗族哆耶(踩堂歌)、侗族抬官人、侗族蓝靛靛染技艺(侗族蓝靛靛染工艺)、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侗族服饰制作技艺)、侗族河边腔、侗族婚俗、求雨祭典(喊天节)、记间节、金汉列美、六洞侗族芦笙会、侗族笛子歌、君琵琶、牛腿琴歌、珠郎娘美等15项,还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1、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
28、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2、 侗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3、月也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乡
29、的一种社交习俗。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以春节期间的“月也”(也称“也哼年”)最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队、芦笙队、侗戏班组成。芦笙队在走村串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过寨曲、通报曲、进寨曲、拦路歌、开路歌、祝福歌、告别曲等。4、侗布侗布,是一种将收获的棉花纺成纱线再织成土布,用一种叫靛蓝草叶的植物反复浸染把布料染成深蓝色,然后将上色的布料放到盛满鸡蛋清的钵体内浸泡数日,使蛋清充分渗透布料表里面,再置于避风处风干,放在平整的石头上,用木锤一次次捶打去皱,直到布料透亮平直。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有差
30、异,表面越亮的侗布常常要经过上万次的“锤打”,因此格外珍贵。侗族群众除了自己用外,还把侗布作为礼品馈赠客人。5、侗族刺绣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侗族的刺绣品上,还有些独特的起点缀作用的附属物。这些附属物大多为圆形,也间有方形和三角形的。绣在图案上,可以填充空间,组成线条,还可利用它的色泽增加服饰品的光彩。当姑娘们在节日里穿戴上这些服饰翻翻起舞时,人们很远就可看到衣服上的摺摺光彩。6、竹编制品7、蜡染三、农副产品、特色饮食1、腌鱼、腌肉腌鱼是侗族家庭少不了的特殊食物,其制作的时节多
31、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2、茶(黎平雀舌)黎平县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0多万亩。其中以黎平雀舌最为著名,其以形如雀舌而得名,属扁形炒青绿茶,成品条索匀整,状如雀舌,干茶色泽绿润,扁平挺直;冲泡后香气清高,色泽绿润,滋味鲜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朵明亮。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高。3、黎平香糯米黎平香糯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注册商标“古笆丹”。黎平香禾糯作为一种宝贵的中国本土农作物品种遗传资源,是黎平县侗族人民在特殊气候、土壤环境条件下选育栽培出来的优良品种,具有气味香醇、营养丰富、口感极好等特点,在民间素有“一家蒸饭满寨飘香”的美誉。现有种植面
32、积5万多公顷,总产量达3万多吨。4、牛、羊瘪牛瘪,又被称为百草汤,是侗族独特的一种食品,深受侗族人民喜爱,被视为待客上品。四、著名旅游景点(特色村寨)1、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县城南1.5公里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载:“南泉叠嶂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南泉山行道,皆以鹅卵石铺就,纵横曲折,从山脚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竖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顺道直至大佛殿,殿前侧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长流。2、黎平会议会址1934年12月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
33、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黎平会议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黎平会议会址原为“胡荣顺商号”,是一座四周建有风火墙,内套木结构,分三进,前底后高的明清建筑四合院。这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建筑物于80年代初为陈列馆;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对外开放的窗口。3、两湖会馆黎平原隶湖广,后属贵州,星聚虽属黔人,云游尤多楚客,为使云游的楚客“辄思促膝谈心欣旧”之念,遂于嘉庆二年(1791年)冬月,有识之士倡修会馆,作为湖南湖北客商栖身之所。会馆内有禹王宫、佛殿、庑厅、阁楼、洞庭宫、水榭等建筑物。占地面积3479平方米,建筑面
34、积741.9平方米。1984年县政府立即于当天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4、高屯天生桥位于城东北12公里的湾寨右侧处,这座由地下伏流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历来为游客之游览胜地。此桥在清朝黎平府志中就有记载:“天生桥崇严直跨两岸,中有一硐,双江口诸水径此,达高屯可以行舟。上则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筑之力故名。”对于这种石灰岩地貌自然形成的 天生桥,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赋予了它十分正确的科学名称 “石梁”。被收录于吉利斯世界记录中(世界最大的天生桥)。5、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桥长57.61米,宽5
35、2米,该桥横跨南江河之上,桥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桥墩支撑木梁结构的桥身,其下部有两排各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架通两岸。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肇兴侗寨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戏楼、歌坪点缀其间,全寨共1100余户,4500余人,是全国最大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美称。肇兴最出名的是五座鼓楼、五戏台和五座风雨桥。7、岩洞侗寨距黎平县城28公里,着有优越、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距县城较近,交通便利。东接肇兴鼓楼群和地坪风雨桥景区,南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鼓楼景点,西邻茅贡乡高近、地扪、腊洞等“侗戏之乡”,北与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桥风景名胜区相通
36、岩洞是侗族风情、侗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清代侗歌宗师吴朝向就出生于岩洞宰拱,悠久的侗族文化遗产,要数“述洞独柱鼓楼”、“竹坪青石桥”、“竹坪款禁碑”、宰拱“万麻墓”,各村寨的青石板水井和青石凿成的瓢井。民间工艺品有用楠竹制成的蒸笼、饭笼、提篮等别具一格,民间刺绣十分美观、艳丽,特别是岩洞侗族服饰已成为侗族地区服饰的代表之一。8、翘街古城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及东门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俗称翘街。这里保存有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墙,鳞林栉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城内72口古井星罗其间,给古城以灵气。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德凤镇为首批省级历
37、史文化名城。9、少寨溶洞群少寨溶洞群位于贵州黎平县高屯镇少寨山,共有3 个洞,在少寨山脊右边叫绾凤洞,在左侧绾鸾洞,两洞相通,故称“姊妹洞”。绾凤洞洞口椭圆宏阔,入洞 20 米处又分东西两洞。洞内溪水潺潺,多钟乳石,形态各异,似柱、似笋、似观音、似菩萨,更有梯田层层等,可谓奇绝,故又名“仙人洞”。绾鸾洞洞口狭小,深里许,洞内钟乳石似宝塔、似鼓楼、似猕猴、似雄狮,惟妙惟肖,整个溶洞群,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内地形复杂,是游玩历险的好去处。麻江县一、概况麻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位于东经1071810753、北纬26172637之间。麻江
38、县城西距省会贵阳109公里,北距亚洲最大的瓮福磷矿肥基地65公里,东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市23公里。截至2014年,麻江县内共有河流228条,总长712.9公里,流域面积1201.4平方公里。麻江县素有“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美称。麻江县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麻江县已发现矿产煤、铀、金属矿产铁、铅等24种。麻江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有老山河峡谷景区、水落潭瀑布、斗蓬山景区、摆仰村等。麻江酸汤鱼曾获得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特金奖和中国名宴金鼎奖。二、民俗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1、铜鼓农民画铜鼓村,苗语称“哩哥
39、DCTBGHOB) 是当地苗族“哩家”和“哥家”两大族的合称。现有532户人家,2364人。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擅挑花、刺绣、绘画,铜鼓农民画被誉为“民间奇花”、“本源艺术”,作者被称之为“民间艺术大师”。全村现有省、州美术协会会员28人,省、州现代民间绘画研究会会员46人。到目前为止,铜鼓苗族农民画参加出国交流展览216幅,国家级展览210幅,外国友人及港、台同胞购买323幅,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35幅;获奖300个,其中国际奖28个,国家级奖76个,省级奖103个。该村苗族农民女画家多次应邀赴日本、北京等地现场表演。铜鼓村199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
40、2年该村就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2、四月八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们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在四月八这一天苗族子孙们都要穿着盛装,背着芦笙,带着各色糯米饭和其他食品,唱歌跳舞,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是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也成为其他民族踊跃参加的节日。1987年5月3日,国家民委认定“四月八”为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的花米饭3、斗牛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三、农副产品1、蓝莓麻江蓝莓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的特产,“麻江
41、蓝莓”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技术审查。2016年4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在贵阳市对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申报的“麻江蓝莓”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技术审查。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江朝伦,州质监局、州蓝莓产业办公室、麻江县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技术审查会。专家委员会听取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的陈述报告,审议了申报资料,经充分质询与讨论,专家委员会认为:麻江蓝莓保护形态为鲜果,名称使用比较规范,产品质量特色鲜明,与产地环境关联性较强,产品名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产品历史渊源考据较充分。一致同意通过“麻江蓝莓”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麻江蓝莓鲜果中花青苷色素含量高达300 mg/100g,属高氨基酸、高锌、
42、高钙、高铁、高铜、高维生素的营养保健果品,被誉为“水果皇后”、“美瞳之果”。麻江蓝莓自1999年在麻江县人工栽培试验成功后,麻江蓝莓基地发展到16个县市,育苗企业10家,年出苗1000万株以上,蓝莓种植企业55户、合作社14个、种植户800余户,种植面积13万亩,鲜果产量达8000吨以上,成为中国最大蓝莓鲜果产区。四、著名旅游景点(特色村寨)1、摆仰村苗语称这幽雅的地方为“变仰”,摆仰系“变仰”的译音,现有254户人家,1110人。这里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妇女擅长挑花、刺绣,他们能织出精美的花带和绚丽多彩的锦缎。这里飘逸的芦笙舞、余音袅袅的苗箫、圆润婉转的木叶歌,还有动人心扉的情歌、酒歌以及惊
43、心动魄的斗牛场面。农历正月十五日、十六日是摆仰芦笙节。每逢节日,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银铃叮当,翩翩起舞;精神焕发的小伙子欢快地吹起了芦笙,呈现一片欢乐的景象。亲朋好友进寨时,要唱迎客歌,喝迎客酒,送别时要喝送客酒。每逢这一时刻,场上欢歌不断,让人流连忘返。1992年该村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2、河坝河坝瑶族原称绕家,现有 1157户,近5000人口,村寨依山傍水,枫树、银杏、松柏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古木屋独具特色,瑶族妇女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服饰仍保留着清代遗风。每年从正月算起,满11个月后,逢第一个“寅(虎)”日是河坝瑶族大年。每逢节日瑶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迎接客人到家过年。正
44、月十八至二十日,方圆数十里的各族青年云集河沙坝,举行芦笙节集会,盛况空前。3、老山河峡谷老山河峡谷景区位于下司镇西北面角,距下司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分两段,即上游景区和下游景区。上游景区长约4公里,奇峰秀岭,悬崖陡壁,树木葱绿,河水清澈,虾鱼竞现。高约70米的壁岩上,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灌大水沟,深1.5米,宽2米,人行沟坎,时而细瀑点点,时而鹤鹭横飞,仰望不见天,俯瞰不见底,毛骨竖立,惬意极了。下游景区长约3公里,有月牙潭、鹰嘴岩、盘龙洞、九曲银河、象山、和尚赏月、骆驼峰、顽猴戏虎等景点。沿河两边,冉冉竹林,柔柔垂柳,点点仡寨,灿灿农田,水车水磨,袅袅炊烟,一派仿“桂林”风光。4、水落潭瀑
45、布水落潭瀑布位于麻江县城北12公里处,高70米,顶宽15米,底宽30米,瀑布由上而下分成两股垂落,气势滂泼,在方圆1公里内可听到哗哗的落水声,常有人慕名到此游玩。5、斗蓬山景区斗蓬山景区地跨都匀、麻江、贵定三县境,面积约 100多平方公里。麻江有2个村,l0多个自然村寨的面积,斗蓬山是麻江县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内有植物300多种和动物100多种,主要珍稀树种有马尾树、红花木莲、檫木、黄柏、三尖杉、红豆杉、香果树等。珍稀动物有大鲵、苏门羚、黑熊、木麝、大君猫、穿山甲、花面猩、红腹锦鸡、狐、野山羊等。剑河县一、概况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中部,东邻天柱、锦屏县,南连黎平、榕
46、江县,西接雷山、台江县,北靠施秉、镇远、三穗县。距省城贵阳294公里,距州府凯里98公里。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7乡5镇308个村(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3.87万人,其中以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6%。县人民政府原驻柳川镇,2005年迁移至革东镇。二、民俗文化1、敬桥节农历二月初二,是剑河县久仰乡苗族人家传统的敬桥节,这一当地最隆重的节日据传有3000多年历史。过节时以家族为单位,分别到村寨外的桥边敬桥祭祖,吃酒欢娱,祈盼子嗣绵绵,族群兴旺。2、苗族招龙招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隆重的一种民俗活动,当地百姓笃信:龙是一种能兴风降雨、消灾灭难的神灵。招龙节以村寨为单位,每隔十三年举
47、行一次,活动为期三天,时间为农历正月或二、三月的辰(龙)日开始举办。遇灾年,由当地寨老商议可提前举行。祭品有水牛、白羊、白鹅、酒及香、纸、鞭炮等。活动对拉牛人、宰牛人、祭师的挑选十分严格,祭祀活动隆重庄严。招龙前,临村亲友身着盛装咸来庆贺,并与村民吃“引龙宴”。3、苗族水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水鼓舞”是我国最为独特的在水中跳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已有600余年。当地苗族群众以此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舞者打扮夸张,舞姿古朴奔放,动作大胆狂野,场面壮观,实为疯狂的苗族“水鼓舞”。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参加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荣获群文组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4、抬狗节“抬狗节”是流传于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交榜村独有的苗族民俗,旨在感谢狗为他们的祖辈找到生命的水源,学会感恩,提倡万物平等。“抬狗节”一般在每年农历七月辰日这天举办,节日期间,村民们给狗戴上小虎帽、穿上人衣,用特制的木凳抬上狗走村串寨,以示对狗的尊重,学会感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农副产品、特色饮食1、剑白香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