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专题训练-传习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答毛宪副书王守仁昨承遣人喻以锅福利害,且令勉赴大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扶势撞威,非大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幅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木尝辱某,某亦木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某之居此
2、盖瘴病蛊毒之与处,艇魅胭胭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大府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病而已尔,蛊毒而已尔,膻魅胭胭而已尔,吾岂以是动吾心哉!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照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材料二:先生曰:至于天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天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摘编自传习录)【注】毛宪副即毛伯温,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在明代以前称为御史台,也
3、称宪台,故称毛伯温为宪副。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然而A居之B泰然C未尝以动D其中者E诚知生死之F有命G不以一朝之H患I而忘其终身之忧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OA.喻字在文中的用法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中的用法不同。B.其为取辱一也与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两句中,一的意思不相同。C.虽禄之万钟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万钟意思相同。D
4、爵以侯王之贵的爵指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OA.王守仁与巡抚发生矛盾之后,毛伯温来信调和两者的矛盾,作者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复,表明态度并申说原因。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因此,自己并没有对不起巡抚的地方。C.作者认为,对于一个被贬官的读书人来说,礼义忠信重于官爵利禄,故自己绝不会无缘无故去向巡抚下跪。D.对可能来临的报复作者已有所预料,但他并不畏缩:若自己犯错被罚那是罪有应得;若巡抚无故陷害,则视之如遭蛊毒瘴病。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1)然则大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大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2)执事之喻,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照堕。5 .材料二谈到了“不可以穷通天寿之故而动为善之心,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答顾东桥书(节选)王阳明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
6、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搜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
7、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狭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儿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锭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日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
8、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选自传习录,有删节)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学晦而邪说横晦:衰落B.若管、商、苏、张之属者属:类C.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矜:夸耀D.适以长其敖也适:适合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因人之力而敝之8 .莫自知其所谓以通其狂惑C.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醉则更相枕以卧D.以若是之心志以为莫己若者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
9、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B.世上儒者意图恢复先王仁道,但是霸术的广泛流传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无法让圣学重新发扬光大。C.作者认为,虽然当时功利的时事学风,已经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但是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D.文章不仅思想蕴涵深刻,而且重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交融相生,做到了意义与形式相浑融。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2)
10、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答案1、CEG句意: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而没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我绝不会因为一时外在的祸患而忘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然而居之泰然语意完整,泰然是陈述居之的,中间不能断开,故C处断;“者,为判断句式,故E处断;有命做生死的谓语,其后断开,故G处断。2. DA正确。喻,使人知道。/明白、知道。句意: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B.正确。一,一样、相同。/全。句意:这两种都是自取其辱,没什么区别。/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C.正确,万钟,厚禄。句意:即便给我万钟
11、的俸禄。/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D”爵以侯王之贵,的帝指爵位错,爵这里是封爵,作动词。3. B作者在信中强调,是巡抚先派人来凌辱自己,龙场的土著才出手援助错,作者说差人凌辱自己并不是受巡抚的指使,土著殴打差人也不是自己指使的。4. (1)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了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2)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5. 王阳明认为生死与穷通都是天命,不能因此而动心。他虽被放逐,但仍恪守君子之道,以忠信为利
12、礼义为福。参考译文:材料一:答毛宪副书王守仁昨日承蒙您派人对我晓以福祸利害,让我忍一忍就去给大府(在明清特指总督或者巡抚)请个罪,如果不是您对我情深意厚,绝不会为了我这么做的,我实在是感激不尽,无法言表了!但是这些差人到龙场来欺辱我,肯定是这些差人自己狐假虎威,并不是巡抚所指使的。而龙场的诸位当地人跟差人发生争斗,也是因为他们愤怒不平,并不是我所指使的。这样的话,那么巡抚本来并没有凌辱我,我也并没有傲视巡抚,我又在什么地方犯罪(我又有什么错误)而要急切地向他(巡抚)请罪呢?跪拜之礼,本来作为我这样的小官来说,是做小官的本分,不算什么侮辱,但是也不能随意就跪拜别人。如果不该跪拜而跪拜,该跪拜而
13、不跪拜,这两种都是自取其辱,没什么区别。我一个被放逐的小官,所坚守以等待死亡的,不过是忠信礼义而已,如果连这个都放弃不去坚守,那才真的是大祸!这些福祸利害的东西,我也曾经讲过。君子应该是以忠信为利,以礼义为福。如果忠信礼义都不存了,即便给我万钟的俸禄和侯王的爵位,君子仍然认为这是祸害;如果忠信礼义还在,即便挖心断头,君子也会认为有利而做这样的事(有利而前往),并把它当成自己的福分,更何况是我这样流转离散的被贬逐的卑微之人呢?我现在居住在龙场这个地方,每天与瘴气毒虫相处,和嬷魅胭胭打交道,我每天都要死好几次。但是我能够处之泰然而没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我知道生死有命,我绝不会因为一时外在的祸患而忘
14、记我终身应该担忧的东西。(忠信礼义,良知才是我们应该担心失去的。)巡抚如果想要加害于我,如果在我这里真是有罪责招致,那应该说我是有遗憾的(自己不争气,罪有应得);如果不是我的错而非要强行施加在我身上,那不过跟瘴气、毒虫、憾魅胭胭一样(都是我控制不了的外在的东西),我怎么会因此而动心!您的教诲,我虽然没能全部听取,然而我也因此而更加清楚用什么来勉励自己,不能得过且过、懒惰懈怠,那么我确实受教颇多,怎敢不叩首以谢!材料二:王阳明说:至于说,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变心(或,夭折或长寿不能使人产生二心力是教导为学者一心行善,不能因为生活困厄或通达和寿命的长短就动摇行善的心,而只顾着去修身以待天命;至于生活
15、好坏或寿命长短,有天命在,我们也不必为此动摇心志,这就是初学建立本心之时。6、D若译为适合,句意为记诵的广博,适合滋长了他的傲慢和文意不符,故适应译为恰好。7. B其均为代词,自己(的)。A项,之J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C项,以J连词,用来.(的);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D项,若J动词,像,如;动词,及,比得上。8. C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错误,根据原文“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可知,人们的功利之见并未消除。9. 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
16、可睹。10. (1)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天下的人响应并推崇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2)因此不能做那样的事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谋求那方面的名誉。【参考译文】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孔子、孟子去世后,圣学衰落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天下的人响应并推崇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人与人之间彼此效法,每天追求的只是用来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人人都
17、去追逐。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就这样人沦落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而霸术再也行不通了。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染。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
18、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圣人的学问,越来越衰落;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用来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虽也有人曾综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用来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时至今日,功利的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已达几千年之久。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此争夺,在技能上彼此攀比,在声誉上彼此竞取。那些从政为官的人,主管钱粮还想兼事军事刑法;主管礼乐还想兼事官员选拔。身为郡县长官,还想提升到藩
19、司和臬司;身为御史,又窥视着宰相这一要职。因此不能做那样的事就不能担任兼管那件事的官,不通晓那一方面的知识就不能谋求那方面的名誉。记诵的广博,恰好滋长了他的傲慢;知识的增多,恰好让他去为非作歹;见闻的广泛,恰好使他恣意狡辨;辞意的华丽,恰好掩饰了他的虚伪做作。因此,皋、夔、稷、契不能兼做的事情,现在,连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想通晓他们的主张,穷尽他们的方法。他们树的名义招牌,都是为了什么共同促进天下的事业,但真正的意图是,以此为幌子来满足他们的私欲,实现他们的私心。唉!凭如此的积习,凭如此的心志,而又讲如此的学术,当他们闻听圣人的教导,就把它当成累赘包袱,他们认为良知并不完美,认为圣人的学问是无用之术,这也是势所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