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doc

    • 资源ID:1830226       资源大小:18.8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doc

    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强,使教学效果在不同程度上被打折扣,构建适合高职生成长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及“形式与政策”、“高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等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治观念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解决由中学阶段后向社会职业人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以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问题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强,使实际的教学效果在不同程度上被打折扣,提高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工作刻不容缓。 1 目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 现在使用的“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并全部使用经过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的统编教材。但是,教材没有进行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划分,由于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学生和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本教材面向所有的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显然不妥,对本科学生和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相对于高职生来说,“基础”教材体例注重了道德法律教育的知识性和灌输性,重视社会需要。但现在的高职生面临的第一位是就业问题,生存需要。如果只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是不能把“基础”课程的理论力量完全内化到学生日常的实际行为中去,使理论教育与实际结果脱节。 1.2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生成长的需求 在“基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由于内容多,时间少,仍然不能脱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把知识激活,无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转智为德,学生便难以认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世界观中的各种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基础”课的育人功能和引导功能。这种只强调灌输,把学生当成单纯适应社会规范的造物,在教学中强调德育的知性内容,重于向学生解惑,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成为被动的被约束的对象,使不少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产生了逆反心理。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要么应付,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入心入脑;要么是一些学生独立人格弱化,循规蹈矩,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不利于高职生健康的成长。 1.3 目前,有些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目标定位不妥 一般来说,教材的编写具有一般性的内容和体系,是相对凝固的共性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社会现实的实际,构建具体的教学体系,将共性的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教学过程运行的逻辑流程”,再转化为学生个性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在这个转化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课程的目标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既能提高课程教学实效,又能反映国家的需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素养,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我们通过网络调查的111所院校近两年将本课程作为精品课上网的情况来看,一般都认为,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三大块,或者三个主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个院校的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对课程目标有不同理解和把握。如某职业技术学院,总学时量为52学时,绪论和结束语6学时,而法律部分占了22学时以上,仅第8章占了18学时,而这一章主要是各种实体法律知识,这从教学结构的安排上反映了对知识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面临的困难多,不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将课程的目标定位偏向知识传授;还有的高职院校将“基础”课程目标重点定位为能力;有的院校提出课程的情感目标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对道德和法律的敬仰;还有的将本课程的目标设定为政治性目标、思想性目标和实践性目标,从课程目标的特征进行描述。为了突出目标性,教学安排一定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有的院校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压缩到仅仅14学时,从定位上就决定了不可能完成课程的任务,因此,“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不言而喻。 2 “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形成对目标的追求 “基础”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行为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结合高职特点,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格目标作为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在追求具体目标中去达到课程教学总目标。 2.1 知识目标 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认清人生价值的标准,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认识人生目的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积极的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确立乐观向上、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践行者和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实践公德规范。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做合格的“职业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掌握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要求,解决好人生的重大问题;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领域中,帮组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律信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做守法的好公民;学生要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与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和创业的方法,明确作为一名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途径。 2.2 能力目标 使学生深刻认识高职生的历史使命,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和自主的要求,使之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提升参与国家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职业法规和职业理想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3 人格目标 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初步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生活中不断吸取道德营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在不断增进适应社会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内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职业人格;在掌握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等内容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促进健康政治人格的形成;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具有自我学习和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潜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确定好具体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章节内容,展开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的实效性主要取决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规划和践行,课程教学势必流于形式。即使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育目标缺乏认识或主题的偏离,往往出现贬低课程本身的现象,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只有在追求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过程中去实现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 构建适合高职生成长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3.1 让“基础”课变成高职生人生规划的导航仪 学生由中学阶段进入高职院校,开始独立生活,即将踏上社会,在政治思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方面正在迅速变化,以适应社会。而“基础”课程是以塑造学生主体人格、满足学生成才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让学生明确大学是人生新的起点,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明确高职生的历史使命,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有意识培养自己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在系统理解人的本质意义的基础上,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设计未来人生,并不断努力而为之奋斗。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深化学生对社会和自己的认识,培养他们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在掌握关于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形成人格健全的灵魂。在掌握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相关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育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分辨主流和支流,初步能够辨别各种社会思潮,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态度。 3.2 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应回归学生真实的德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实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到的是真情道德体验,所唤起的是真实的道德需要与情感。”“基础”课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教学情境,用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引导学生面对种种现实问题,激励学生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往、亲力亲为,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的事情,描绘生活现场,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时要注重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集成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图像、声响、视频等,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场景再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媒体的刺激下,使眼前见,心中想,文中情交辉映。 但是,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要充分研究学(下转第69页)(上接第67页)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程度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3 把高职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信念。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由于当代的高职生,普遍具有不迷信权威,不喜欢宏篇的大道理,他们崇尚张扬个性,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学习功利化强等特点。我国高职生的总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比普通院校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学习动力主要源于就业需要,他们非常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基础”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学习的最终效果不像专业课程一样立即有回报,不学的危害不会在短期内很快显现出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需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理论的强大力量去感染和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力量的伟大,让科学理论真正进学生脑、入学生心,使之内化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真正做到把理论转化为指导实际行动的指针,使知行统一。 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查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状况,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如在学习道德修养部分时,我院采用了我校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感人的先进事迹,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引导,揭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内涵,指出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由于谭之平就在身边,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理论内化渗透的效果非常明显,我院也涌现出大批具有奉献、感恩精神品质的优秀学生。在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校园和社会发生的不文明或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案例,在课堂上讨论道德、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发生了平等主体间财产和人身关系的调整,需要用什么法律解决;当权利被行政人员、被罪犯侵犯后,需要用那些法律来捍卫,通过课堂模拟法庭让学生知道维权的程序。学生在行动中学,把学与生活结合,使教材理论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有着力点,这有助于把学生的“知”转化为“行”。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撞击另一个灵魂。我们只有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抓住课内课外两条线,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基础”课程变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那么,该课程的实效性一定能够提高。 项目名称: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编号09JDSZK039)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伍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学探索(哲学),2009.2:14. http:/210.28.8.218:8080/ec2006/C24/kcms-1.htm http:/www.419.com.cn/department/zhengzhi/1/view.asp?id=207 高宝立,金东贤,许建争.尊重人 关心人 理解人 发展人N.中国教育报,2010-01-19(4).

    注意事项

    本文(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