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滇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研究.doc

    • 资源ID:1849674       资源大小:21.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滇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研究.doc

    滇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研究 内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滇西南的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五大主体民族的民间音乐是一直以来不断研究、传承的对象,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音乐元素和其特点的研究基础上,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探索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地方民族音乐研究,创新高校音乐教学方法、目的和意义,紧密同声乐、器乐、民族音乐概论、合唱、视唱练耳、歌曲作法等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繁荣发展地方民族文化,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探索新路径。 一、研究背景 滇西南辖区包括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澜沧江湄公河横穿而过,独特区位极具优势,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少数民族众多,占总人口的68%,有汉、哈尼、彝、拉祜、佤、傣、?v尼、布朗族等多个世居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其中的民族音乐独具魅力精彩纷呈。 为适转型发展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区域战略发展等重要机遇,牢牢把握应用型办学定位,创办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特色之路,立足滇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研究打好基础。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滇西南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地,在特色专业领域具备行业认证资质的地方性应用型技术机构,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新模式,以传承滇西南五大主体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结合音乐基础教学,实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C整体保护、传承和发展,探索新型的、接地气的、适应社会的、典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 在我国地方综合院校中,音乐专业教学绝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都引用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又把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又进行新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了不同的方向,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地域文化不同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西方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由于受地域、经济、教育资源、人口素质和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理念都远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但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跨境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具有区位优势和深远的意义。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多彩,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社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区域优势,明确特色发展方向和定位,把优势资源做为核心课程引进课堂,但是许多地方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涉及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并不多,即使有也是把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只做为选修课程,这样仅仅只能了解各民族民间音乐最为常识性的知识,不能掌握其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更是缺乏专业性研究,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专业的作用,同样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接地气,所学课程呆板无活力,缺乏灵活性,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符合地方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就必须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三、滇西南五大主体少数民族音乐特点 (一)傣族音乐特点 傣族主要分布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玉溪、德宏等州市,各地的傣族音乐略有不同,从音乐类型上主要分为原生态歌曲类、器乐打击乐类、戏曲三大类。音乐的基本特点是旋律悠扬、宁静、柔美,演唱小嗓弱唱独具特色,音域变化不大但声音委婉动听,其音律受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吟诵性,语音六声缠绵婉转,可追溯到到上千年的历史,在傣文典籍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就有记载。宫、商、羽、徵等调式较多见,在小三度和大二度间上下滑音更显其柔美特点,演唱节奏规整,节拍多为2/4、3/4、4/4拍,2/4拍和3/4拍之间也有相互交替变化的拍子出现,傣族山歌与情歌曲调基本相同,多为宫调式,在mi和sol音上拖长音,小三度反复应用较多。“梭、森、?J”流行于云南普洱市孟连县,“梭”的音乐节奏轻快有活力,常用商调式;“森”的音乐表现力强,旋律优美,常用羽调式,“?J”羽调式,音乐较舒缓悠长,节奏稍自由;伴奏乐器常用多络、玎。 而傣族的打击乐演奏与民歌演唱、乐器演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击乐器主要有象脚鼓、排?、镲等,其中象脚鼓演奏最具表现力,手法多种多样,有单手击、双手击、鼓心击、鼓边击、肘击、掌击、拳击、脚击、膝击等,使其在音色和力度变化上较为丰富,象脚鼓、排?、镲的组合演奏,常常伴随着傣族舞蹈和歌曲演唱,也可单独或群体演奏,边击鼓边舞蹈,形成了独特的象脚鼓舞。在傣族的鼓锣经记载,打击乐的记谱多用“?、蒙、撒、松”等字音记录,常用的打击乐组合打法如鼓语 ?撒 松撒撒 |?撒 松 蒙撒 蒙 | 蒙撒 蒙 | 蒙撒 蒙撒 | 蒙撒 蒙 蒙松 撒撒 | 蒙松 撒撒 傣族的打击乐还有很多种技法,这三种只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打法,这种以口诵鼓语的方式自古传承至今,成为傣族认可并流传的主要方式,象脚鼓等打击乐演奏被广泛用于傣族的各种节日中,鼓、乐、舞、唱为一体是其民族音乐特有的表现手法。 (二)佤族音乐特点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临沧市沧源县。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和器乐,音乐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旋律常用6-2、6-3或5-2四度、五度为主干音,大多数佤族歌曲中不断出现转位、反复四、五度音,6和5音偏低,大都音域不宽速度较慢,但旋律性较强委婉动听,略带有悲伤情绪,拍子多为2/4拍。民歌主要包括宗教歌、习俗歌、劳动歌、山歌、小调、情歌、儿童歌等。佤族的乐器主要有?N、拜、拜茵、陶笛、芦笙、三弦琴、独弦琴、口弦、木鼓、象脚鼓、?锣镲等。佤族音乐节奏较为规整,旋律结构简单,但在器乐演奏曲中,滑音、颤音、运用较多,一些乐器的演奏在四、五度和无调性之间辗转反复,曲调时而悠长,时而向下激进后快速向上滑音,比如佤族的?N、陶笛就是这样演奏的。器乐除了打击乐外大多为单独演奏,但在民歌演唱中独唱、男女对唱、群体演唱较为常见,男女间也有离调、转调演唱的现象。 (三)彝族音乐特点 云南彝族分布较为广泛,在普洱、玉溪、楚雄、大理、红河、曲靖、昭通等地区都有聚居。因为云南彝族的支系繁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因此受环境、民俗文化等因素影响,各地彝族音乐种类有所差异。以滇西南彝族音乐为例,其主要表演形式称为“打歌”,他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至今收集到的共有四十三种,表演方式大多与歌曲、乐器、舞蹈融为一体,内容多为描述生产劳动、叙事、爱情、祭祀、婚丧、生活情趣等。最具特色的例如大帮腔、羊皮鼓舞、三跺脚等。常用乐器为小三弦、葫芦笙、吹树叶、竹笛、小闷笛等。音乐特点是三、四度进行较多,sol、do、la、mi为主干音,徵调式和羽调式比较常见,演唱时真假声应用贯穿始终,高腔演唱时,声音嘹亮对比明显跳度起伏较大;节拍复杂多样,2/4、3/4、4/4、6/8、5/4等较多,自由散板也比较常见,典型节奏特点是××? ××? ××? ××? | 运用较为广泛,歌词也有一定的模式套用于旋律中,常用七字四句为一小段落或小乐句。 (四)哈尼族音?诽氐?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不同地域的哈尼族因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音乐也有较大不差异。以普洱、西双版纳片区哈尼族音乐为例,民歌类分为阿赤(山歌)、哈巴(叙事歌)、然古差(儿童歌)、然米比(婚俗歌)、阿尼托(摇篮曲)、莫丕差(祭祀歌)、迷煞威(叫魂歌)。器乐类分为小三弦、牛腿琴、口弦、树叶、竖笛、鼓、?、镲、锣、竹筒以及竹制体鸣类乐器等。歌曲大多为羽调式、徵调式和宫调式,la、do、re、mi、sol为主干音,例如得波搓、窝窝咧等歌曲是哈尼族支系?v尼人典型的音乐特征;另外二、三、四度音运用较多的,例如流传于思普地区的阿米车,sol、la、do、re反复出现,哈尼族音乐旋律大多向下行跳进,音乐结构为单乐句变化发展加以重复,节拍以2/4、4/4为主。 (五)拉祜族音乐特点 拉祜族聚居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州,分为拉祜拉(大拉祜族)、拉祜西(小拉祜族)两大支系。拉祜族音乐分为三个大类即民歌、器乐、舞蹈音乐。 1、民歌分类咕阔嘎阔(叙事古歌)、嘎门阔(山歌)、法达阔(情歌)、雅哀阔(儿歌)、雅喏阔(摇篮曲)、哈咧阔(酒歌)、尼滴阔(祭祀歌)、哈哭(叫魂歌)等八个种类。 2、器乐分类糯(葫芦笙)、噜(草巴乌)、咧嘎都(竖笛)、迪(小三弦)、祭祀牛皮大鼓、象脚鼓、?、镲、锣等。 3、舞蹈音乐类嘎糯阔(跳笙调)、阿根阔(三跺脚)。拉祜族音乐的曲式结构为单乐句结构,宫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最为常见,3/8、6/8、9/8拍运用较多,sol、la、do、mi、sol的音列为主干音反复出现,切分节奏较比较典型如 旋律以三、四、五度音跳进,音乐结尾常用do到降mi音小三度、sol到mi六度音、sol到do五度音结束。例如麻栗花开、雅喏阔嘎维哟等。 四、传承与创新教学 滇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非常丰富,在音乐院校大多采用西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怎样打破和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合理的把地方民族音乐的理论、技能通过科学的研究、实践、总结,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不断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出地方高校有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传承新模式和适应转型发展需求,须做好以下级个节点 (一)建立地方民族音乐研究室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团队,对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五大民族长期研究并有成果的教师组成,长期致力于音乐教学,熟悉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与民间艺人和当地文化馆站资深研究专家长期合作,为地方民族音乐传承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持续、研究、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地方民族音乐的背景及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对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和表演方式进行长期的传承模拟教学,掌握其演唱、演奏方法,提高民间传统音乐的鉴赏和表现能力,拓宽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认识,从而起到保护、传承、发展地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作用。 (二)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在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教育中融入地方民族音乐元素,把不同民族具有音乐特点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编写入教材中,在其他科目中,如歌曲作法、基础和声、曲式分析、合唱与指挥、舞蹈基础、声乐、器乐等课程中同样融入地方民族音乐元素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西方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科学教学方法,紧密同地方民族音乐相结合,授课团队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制定学期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或PPT。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穿插教学,把收集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视频或音频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结合教师的讲解更加直观的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定期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民族地区进行采风活动,聘请民间艺人或当地文化馆站的资深研究专家对师生进行讲座交流和指导。每一学年安排有艺术实践活动。 (三)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两手抓”。一是坚持抓好西方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把民族音乐的内容始终贯穿于课程当中。二是抓好特色课程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师资培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过程、总结等形成一系列的教学体系,始终把地方民族音乐传承创新教学的建设放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以民族舞蹈、民歌与民族乐器相结合形成一体,呈现完整民族歌舞乐作品。目标具强化了音乐基础又彰显了民族特色,其主要形成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1.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形成了思想统一、教学统一、目标统一,彰显了团队的作用和精神。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第 11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滇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教学研究.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