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

    • 资源ID:192739       资源大小:18.1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

    1、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中闪亮的瑰宝,这些民风民俗光靠生活中的口耳相传、老一辈的指导,现在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的原汁原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语文课程的要求之一,让孩子在实际生活和课堂上了解民俗风情,体会名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孩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

    2、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浮躁,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可喜的是,近几年,在习主席的大力提倡下,传统文化像蒙尘的明珠渐渐被擦亮,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语文课程自然是义无反顾的承担着重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是我们一线老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做好,我认为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家庭教育几者需要密切配合。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利用课本,课外家校配合,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传承民族文化。一

    3、课内精品风俗教材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手资料,把握好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小学阶段每个学段都安排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单元,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下册第二单元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下册第一单元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要素写的就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第一篇课文就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粘糖瓜、扫房、吃团圆饭、守岁,元宵节逛庙会赏花灯,展现了中国节日风俗的美好。孩子们对这些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过年也有这么多的花样,如此有趣。和现实对比,他们口中的过年年味很淡

    4、大部分孩子都是和手机相伴,相信课文中这些民风民俗的描写,给孩子们的心灵上了一节很震撼的课,熏陶了思想,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有了更多的期待与热爱。沈从文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在腊八粥一课中,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眼前,用孩子最喜欢的吃来学习感受传统风俗。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寒食节、七夕、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教学时,查阅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知道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等风俗。在学习这首古诗前,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还有寒食这样的风俗。这几年习主席大力提倡过我们自己的节日,对七夕

    5、节孩子们有所耳闻,教学前给他们布置了查阅七夕由来的任务,自己动手动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藏戏则给我们带来了介绍了神秘的藏戏由来和特色,这些课本上的民族文化打开孩子们的视角,记录了传承。单元习作安排了写家乡的风俗,介绍一种风俗,或者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民风民俗,孩子们早已蠢蠢欲动,也想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从输入到输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课本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又一次得到体现。二、课外诵读风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国学无疑是小学低年级一个最直接、最粗暴的接触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的方法。第一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学校一二年级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每个星期两次早读

    6、课读十五分钟三字经。在读三字经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欣喜的改变:学生前面的朗读不求甚解,随着读的句子越来越多,他们不仅限于读,还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他们想了解其中的意思,如五行、“时辰、三才、三光,什么是“礼乐射,御书数,孩子们从被动背诵渐渐转变,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意愿。孩子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三字经看着简单,里面的学问实在是太多太丰富了。还有许多学生被三字经里古人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所感染,头悬梁,锥刺股,“如囊萤,如映雪,一发奋,把三字经提前背完了。千字文是马鞍山市指定的经典诵读教材,内容涵盖自然、社会、历史、伦理、修身处世、教育、农艺等各领域,汇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格言谚语,内

    7、容丰富,知识面广,天文地理,民风民俗,无所不包。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简单的八个字,描写了四季转化,自然规律。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读经典,了解祖国优秀辉煌的历史,一点一点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诵读经典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善恶的分辨,对于亲情、友情等情感的认定,对孩子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孩子们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了语言的美。三、家校配合传风俗孩子们从课本中诵读中知道了解传统文化,过传统节日则是孩子们最爱的,从实际生活体验到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我也利用这个契机和家长配合,抓住传统节日中举行各种活动的机会,让孩子在节日中感受传统文

    8、化民风民俗。清明节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回乡祭祖扫墓是传统习俗。这一天我和同学们介绍的清明节的由来,学校举行了祭奠抗日烈士张智锦烈士的活动,学生带着自己亲手扎的花环,来到小山脚下的张智锦烈士墓前,聆听辅导员介绍烈士的事迹,了解战火纷飞的年代,烈士们为了中国解放作出的牺牲。农历三月初三,赶庙会的日子,一大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来到乌江霸王祠,听讲解员讲解西楚霸王的故事,听到他大战失败无颜过江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时,大家都发出了惋惜的感慨。摸着历史的雕像,听着他们的故事,孩子们沉浸在英雄的世界里。参观结束,在霸王祠门口,孩子们欣赏了家乡的老戏曲一一庐剧,咿咿呀呀,从英雄的激昂世界跨入烟花

    9、三月的人间美景,历史在短短的一上午转化的如此自然。教师节这一天,我和孩子们聊起孔子时起就有了“师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从师谈到教学方式的演变,从私塾演变到学校。孩子们还收集了一些关于教师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在班级传颂。有的孩子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送给我,还有两个孩子把自己写给老师的信在班里读出来。趁此机会,全班学生都做了一次感恩老师的活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感动着我。中秋节和“重阳是中国古代就有的节日,但孩子们对“中秋只停留在吃月饼的概念上,我搜集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小故事,又发动有条件的孩子搜集一些写中秋的古诗,孩子们晚上陪爸爸妈妈赏月,触

    10、景生情体会,感受传统文化的的同时,让亲情的弦跳动活跃。“重阳节学校为退休老师过了一个集体生日,我们班分到一块大蛋糕,我让每个孩子都尝了一口,告诉他们今天是重阳节,告诉他们蛋糕的来历,一部分孩子们猜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和他们一起了解了关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孩子们有了一个在蛋糕中体验传统文化的经历,很开心。泱泱大国,悠悠中华,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发展的思想基础。优秀传统文化如晶莹剔透的露珠,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在继续,中国民族的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着,身为中国人,我们为自己祖国有这么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骄傲,身为教师,我为自己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能出一份力而自豪。


    注意事项

    本文(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