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
《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传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中闪亮的瑰宝,这些民风民俗光靠生活中的口耳相传、老一辈的指导,现在已经失去了一部分的原汁原味。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语文课程的要求之一,让孩子在实际生活和课堂上了解民俗风情,体会名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孩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
2、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浮躁,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逐渐被人们遗忘。可喜的是,近几年,在习主席的大力提倡下,传统文化像蒙尘的明珠渐渐被擦亮,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语文课程自然是义无反顾的承担着重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初步形成时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是我们一线老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做好,我认为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延伸活动、家庭教育几者需要密切配合。我尝试了一些方法,利用课本,课外家校配合,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传承民族文化。一
3、课内精品风俗教材是孩子们接触的第一手资料,把握好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小学阶段每个学段都安排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单元,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下册第二单元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下册第一单元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要素写的就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第一篇课文就是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粘糖瓜、扫房、吃团圆饭、守岁,元宵节逛庙会赏花灯,展现了中国节日风俗的美好。孩子们对这些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过年也有这么多的花样,如此有趣。和现实对比,他们口中的过年年味很淡
4、大部分孩子都是和手机相伴,相信课文中这些民风民俗的描写,给孩子们的心灵上了一节很震撼的课,熏陶了思想,是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有了更多的期待与热爱。沈从文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在腊八粥一课中,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那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煮腊八粥吃腊八粥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孩子眼前,用孩子最喜欢的吃来学习感受传统风俗。古诗三首分别写了寒食节、七夕、中秋三个传统节日。教学时,查阅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知道寒食节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蹴鞠等风俗。在学习这首古诗前,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还有寒食这样的风俗。这几年习主席大力提倡过我们自己的节日,对七夕
5、节孩子们有所耳闻,教学前给他们布置了查阅七夕由来的任务,自己动手动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藏戏则给我们带来了介绍了神秘的藏戏由来和特色,这些课本上的民族文化打开孩子们的视角,记录了传承。单元习作安排了写家乡的风俗,介绍一种风俗,或者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民风民俗,孩子们早已蠢蠢欲动,也想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从输入到输出,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课本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又一次得到体现。二、课外诵读风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国学无疑是小学低年级一个最直接、最粗暴的接触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的方法。第一学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学校一二年级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每个星期两次早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习民风民俗传民族文化 论文 民风 民俗 民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