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情况汇报按照会议要求,现将近几年以来大善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如下:近几年以来,大善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创新、富裕、文明、绿色“四个大善”总目标,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高效发展新模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强化激励约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一)水污染防治方面。按照“全面清河、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的总体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类水污染防治工
2、程,推动水污染标本兼治。一是全面清河。2018年起,全面开展清河行动,力争将河床、河坡、河堤、堤外、沿河的所有垃圾、杂物全部清除,着力美化周边、改善水质、疏浚渠道。二是控源截污。规划建设了铁西北污水处理厂、东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确保污水应收尽收。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4座,处理规模为50万吨/日。在建、扩建污水处理厂2座,建成后市区建成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三是达标治理。对国家、省、市重点监控的涉水工业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实现自动、连续监测,做到污染物浓度和排污总量双达标。四是清淤疏浚。实施河道改造清淤工程,完成大士姜女河、北排水河、民生渠等河流清淤任
3、务,大善、东孟姜女河、大沙河等清淤工程正在加快施工。五是开源引水。以引黄口门改造为支撑,用足用好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地下水,增加河流自净能力,保持生态基流和水环境流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大金堤南、东大宫等4个引黄口门改造和大土节制闸、大善下游新建节制闸建设等正在加快推进。(二)国土绿化方面。近几年以来造林2.6815万亩,其中大金县造林L7015万亩,大木县造林0.98万亩。加强廊道绿化。近几年以来生态廊道绿化造林0.37万亩,其中大金县造林0.35万亩,大木县造林0.02万亩。做好公益林建设。近几年以来保护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L766万亩,其中大金县0.8万亩,大木县0.966万亩。退耕补偿
4、资金476.85万元,其中大金县216.03万元,大木县260.82万元。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水利工程方面。我市自筹资金实施完成了大善市大功引黄灌区东大宫提水泵站工程和大金县堤南引黄灌区水源工程改造项目,总投资5519万元,设计提水流量36立方米/秒。凤泉湖引黄调蓄工程,总投资66.9亿元,共产主义渠疏挖复堤工程已先行开工建设,20192020年,完成湖体开挖及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市区卫源湖、经开区平原湖(二期)、大火县榆东、大木县大功、大易县史庄、陈孝等引黄调蓄工程工程总投资23亿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计划2020年底完成建设。(二)重大交通工程方面。大善市既有黄河桥5座,分别是大水黄
5、河公路大桥(老GlO7)、郑新黄河大桥(G107公铁两用桥)、刘江黄河大桥(京港澳高速)、开封黄河大桥(大广高速)、开封黄河公路大桥(S220)o在建黄河桥2座,分别是郑济公铁特大桥、G107官渡黄河大桥。目前,开展前期的是G230黄河大桥。我市计划近几年期间谋划推进的黄河桥位是大水至大善高速黄河桥,目前由省交通厅进行前期研究。(三)能源工程方面。目前,全市发电总装机约485万千瓦,其中,统调燃煤发电装机共324万千瓦,占总装机量的66.8%,2017年均已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部分燃煤企业计划进行节能改造;抽水蓄能发电装机规模12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34.5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
6、装机占总装机量的31.8%o纳入省2017年和2018年风电开发方案的风电发电装机规模达61.4万千瓦,已取得核准的生物质热电装机规模达6.9万千瓦。2018年,大善电网基建项目完成计划投资14.8亿元,共完成架空线路长度1014.485千米,电缆线路长度2.39千米,新建改造配电台区1182台,配电容量324600千伏安,新建开关站1座,确保了电供暖用户稳定用电。大善供电公司“煤改电”工程单体工程竣工479项,竣工率100%。三、产业发展情况(一)农业方面。全市农业人口376.1万人,耕地面积608.3万亩。201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7亿元,同比增长4.5%;粮食种植面积647.7
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8千公顷,粮食产量421万吨,其中小麦种植面积361.4千公顷,增加4.3千公顷,产量2574万吨。2018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较2017年同期的降低L4个百分点。我市优质专用粮比重达90%,是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和种子基地,“大善小麦”成功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大火县45万亩小麦基地成为大水省首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茅台集团全国首个有机小麦原料生产基地落户大善。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在新均设有农业示范、试验基地,农业科技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先进行列,“矮抗58”小麦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工业方面。大善工
8、业门类齐全,拥有41个行业大类中的33个,192个工业中类中的134个,规上工业企业1116户。201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991亿元,增速为8.3%,较2015年的5.7%提高2.6个百分点,较2016年的8.1%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速为8.7%,较2015年的5%提高3.7个百分点,较2016年的8.5%提高0.2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492.8亿元,同比增长8.2%,较2016年、2017年同期(7.9%.8.0%)分别提高0.3、0.2个百分点。四大主导产业。截至2017年底,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34.3亿元,接近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1
9、是大水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省装备制造业4大产业集聚区之一。起重机械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培育了卫华起重、豫飞重工2家百亿级龙头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起重机械产业基地,被誉为“中国起重之乡振动机械占据全国30%以上市场份额,享有“中国振动之乡”美誉,过滤设备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过滤之乡、汽车转向、汽车制动、汽车空调、汽车后桥等系统总成配套于大型整车厂家,公路养护车、冷藏车、罐式车、房车优势突出。食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7.8%,集聚了百威英博、娃哈哈、华大基因、双汇发展、高金食品、克明面业、中粮粮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了区域性酒水饮品和方便食品产业集聚
10、地,形成了以面粉及面制品加工、饮料酒生产、油脂加工、方面食品加工、速冻食品加工、饲料、畜禽加工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体系。现代家居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10%,已发展成为制冷铜管生产基地、制冷两器生产基地,正在建设智能家电、金祥家具、中原家居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了科隆集团、新飞电器等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纺织服装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2.9%,是大水省规划的两个纺织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四大综合性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在拥有300万锭高等级纺纱的基础上,新引进中国通用(中纺院)、中国机械等中央企业,建设国内最大的绿色纤维生产基地和千亿级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粘胶长丝产能居国内第一位,棉纱
11、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正在打造从纺织到织布、印染、服装一条龙的现代服装产业集群。三大新兴产业。截至2017年底,生物新医药主营业务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9.8%,依托华兰生物、拓新生化、佐今明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出全球第一支上市的甲型HlNl流感疫苗,最早生产出核甘酸类系列医药中间体,产业规模占全省总量的1/6,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物核昔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国内领先的治疗性疫苗、单克隆抗体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大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电池电动车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4.1%,形成了涵盖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
12、电解液、电池及成组、电动汽车,以及电池研发、检测、回收等完整产业链,拥有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国家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中科科技、科隆新能源、新太行电源等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引进同济大学氢能燃料电池、平煤神马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受国务院表彰的“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地市”。电子信息是我市着力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33.7%的速度增长,在发展壮大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电科22所)的同时,积极引进中兵通信、芯睿电子、中融航电等企业,目前已逐步形成覆盖智能终端、通信设备、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北斗导航、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
13、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其中通信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三)服务业方面。2018年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99.64亿元(全省第5位),增速8.5%,高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和一季度服务业增速1.8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41.8%,较2017年提高0.3个百分点。部分重点服务业行业情况:旅游业。全市对外开放景区22家,其中4A级景区9家、3A级景区11家;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级特色旅游村28家;2018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52.2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2.34亿元,预计同比分别增长11.2%,13.1%o现代物流业。
14、2018年上半年全市货物运输量速齐增,邮政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现代物流业转型攻坚取得新成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上半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993.5%o受“中欧班列(大善号)”开通以及德邦、顺风等物流企业分支机构不断增多影响,上半年全市完成货运量6412万吨、货物周转量155.363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5.72%、10.33%,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增速位居全省第六位。全市快递企业业务量上半年累计完成2975.96万件,同比增长25.5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49亿元,同比增长30.69%(高于省平均水平L45个百分点)。金融业。实现平稳增长,信贷结构不断改善。2018年上半年,全市金融
15、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61.5亿元,增长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较一季度前移1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32.56亿元,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较一季度前移1位。电子商务。全市拥有4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8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4亿元,同比增长6.5%,共认定电子商务企业27家,我市省级电商示范园区达到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11家,市级电商示范企业15家。跨境电商快速发
16、展,2018年前5个月全市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约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四、城乡统筹发展情况(一)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人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主平台,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实施以县级中小城市为重点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坚持走符合我市特点的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路子,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96%,2018年预计增长L5个百分点,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坚持产业为
17、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机制,以加快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统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畅通大善工程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实践创新,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推进“人地”挂钩、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不断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瓶颈。(二)精准扶贫脱贫情况我市成立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负
18、责,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动态管理情况,2018年度标注脱贫5.39万人,超额完成5.13万人脱贫目标。大木县、大金县脱贫摘帽工作已通过市级初审,并按照程序报告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一是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建立产业扶贫示范点观摩评比制度,促进企业带贫,涌现出孟电集团、宏达集团、驼人集团等“三带”主体2152家。把培育产业项目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和增收措施实现全覆盖,叠加度达到2.89,累计叠加带动贫困户17.9万户,户均增收6837元。二是金融扶贫势头良好。强化督查通报,狠抓政银保、政融保、政银企等融资落实工作,并将扶贫小额信贷投放情况与财政性存款存放
19、挂钩,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三是扶贫政策有效落实。对扶贫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开展对标达标集中月活动,逐项排查逐项落实。对重点政策进行跟踪督导,紧盯不放,建立重点工作公示制度,在大善日报定期公示,确保扶贫政策及时兑现落实。创新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第四次商业保险。开展教育资助政策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及时落实到位。四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建立基础设施排查和周通报机制,逐村排查,逐项落实,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贫困村基础设施保障条件和居住环境。(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以实施“两县十乡(镇)百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是组织领导全面加强。成立以市委书记
20、张国伟同志为第一组长、市长王登喜同志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均建立党政一把手都任组长的“双组长”领导机制。二是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建立“1+3+1”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第一个“1”是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3”指大善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大善市乡村“五大振兴工作方案大善市乡村振兴“两县十乡(镇)百村”示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明确2018年至2022年阶段目标任务;最后一个T是乡村振兴工作评价体系,督促各地积极稳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三是示范引领效果明显。推进实施“两县十乡(镇)百村”示范工程,确定了2个示范县、17个示范乡镇、135
21、个示范村,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示范点基本实现产业兴、乡村美、生活富,初步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四是重点工作亮点纷呈。在产业振兴方面,持续推进“四优四化”,全市优质强筋小麦达到108万亩,优质花生118.2万亩。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在第21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获1个金奖、7个优质奖,总量居全省前列。在人才振兴方面,我市成立了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智库,聘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刚、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中金等8名专家、学者为首批智库专家,并设立首个乡村振兴智库冀屯专家工作站。在文化振兴方面,启动实施乡村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市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22、覆盖率达到100%,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到91%。在生态振兴方面,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近10亿元,96%的村庄建立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完成改厕27.7万户,建成768个示范村、1632个达标村。在组织振兴方面,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史来贺吴金印式好干部”评选活动,对33名“史来贺、吴金印式好干部”进行表彰,并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赵化录同志的活动,持续弘扬大善先进群体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五、区域合作情况以“三带三区两城十镇”为抓手,以郑新深度融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郑新一体化进程,统筹区域融合、城乡融合、
23、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打造郑新产业带。按照“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思路,推进交通互联、产业互融、功能互补、生态共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以郑济高铁、郑新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依托,加快郑新融合交通廊道建设。积极承接大水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绿色产业转移。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推进全方位融合。二是打造沿黄生态景观产业带。围绕扮靓母亲河,建设沿黄生态景观带,推进中部植物园、林业科创小镇等项目实施。以平原示范区、大金县产业集聚区、大木县产业集聚区、大易县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等为战略支点,建设沿黄产业带,加快与大水的产业协同,努力使景观与
24、产业共生共融、相得益彰。三是打造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立足妆点太行山,建设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做好太行山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形成大水组合型大都市地区的“后花园工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较高,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仍是主要能源构成,煤炭在我市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中心城区环城快速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国道107穿城而过,铁路运输仓储站点布局不合理,主要的集装箱站点位于市内,带来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二是水污染防治方面。雨污水管网混用现象
25、较为普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大善市每逢雨天河流水质污染加剧的特殊现象。大善市为缺水地区,河流没有清洁水源,河水几乎全部为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需要大量的生态引水才能实现河流水质达标,但生态引水有时会受到水资源不足、引水工程维修和农业灌溉的影响,保障率有限且耗资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逐年加重。三是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难度大,投入高。七、下步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六控”为抓手,着力实施“控煤、控排、控尘、控车、控烧、控油”六大措施。二是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按照“控源截污、达标治理、清淤疏浚、开源引水”的总体思路,加强企业的环境监管,完善水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逐步治理水污染问题。强化河道、排水管网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排查评估以及风险预警,全力保障饮用水安全。三是打响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