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孟青--孔子的“仁爱”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215616       资源大小:252.5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孟青--孔子的“仁爱”教学设计.doc

    “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活动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设计者孟青学校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学段初中课程名称地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孔子的“仁爱”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理论依据1.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背景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显得迫在眉睫。在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阶段,特别是强调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新要求下,传统文化教育需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2.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理念作为地方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前提。根据教育部2014年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可知,在初中阶段,应该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应首先对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主题进行分类,一般来说,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内容可分:思想价值类、文化意象类、礼仪风俗类、社会生活类等基本主题。其中每一类主题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活动设计等均有不同侧重。3.思想价值类传统文化课程目标的定位本课内容来源于京版地方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仁爱,属于“思想价值类”主题内容。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并践行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道德智慧,获得一种民族心理图式,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基于这种认识,我提出了如下理念:(1)以文言原典传承古人精神智慧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正是精神智慧的教育,教师要努力将中国几千年来的精神智慧传递给学生,而这种精神智慧却往往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似乎“一说便错”,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如果用大白话来讲,很难讲清楚,这时文言原典的学习就至关重要了。一方面,文言原典保证了学习材料的“可对话性”。文言原典总是以“我”的个体视角来阐释世界,它不会进行词典式的客观定义和教科书式的条分缕析,而是以“我”的体验来进行充分演绎。例如“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大部分都是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提及,是以“我”的体验和感受阐述的。另一方面,文言原典保存了传统精神智慧的原生话语体系,保证了学习材料的准确性。例如要想说明“忠恕”,用任何现代汉语都难以说清楚,而用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阐释才能更接近孔子原意。 (2)坚持“生活化经典”的教学原则学习思想价值类传统文化,必须要坚持“生活化经典”的基本原则。学生不是学问家,不是要考证研究经典,无需咬文嚼字;这也不是语文课,不是要在文言文教学上下功夫。强调“生活化经典”主要是为了将经典应用于生活。孔子并非高高在上,距离我们千里之外,他的思想应该有着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应用到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单纯诵读经典而不理解其意思已经不适用于中学生,中学生需要将经典内化于心,切记体察,应用于生活。论语等儒家经典的魅力正在于能够指导他们的人生,让他们的为人处世更有智慧,这才是他们学习经典的动力。(3)依据“从生活中来深入原典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的学习顺序逐层深入根据“生活化经典”的原则,我探索出一条“从生活中来深入原典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的学习顺序,也是教学路径,即先从生活中来,唤醒学生对于仁等思想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当然是基于经验的,不够深入,而这正是教学的起点,接下来带领学生走进原典,从对论语章句的学习中汲取古人的精神智慧,最后再将这种智慧应用于生活实例,在具体案例中切记体察,学以致用。教学背景分析1. 学情分析:本次课授课对象是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该校学生基础扎实,思维较为活跃,文言基本功较强。本学期开始语文教师计划讲授论语,并提前让学生购买了论语译注。因此学生对论语的基本知识并不陌生,也对阅读论语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及经典章句没有接触过,并不熟悉。2. 学习内容分析: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论语有关“仁”的章句中精选了五个句子,内容涉及到仁的本质爱人;仁的基础孝悌;仁的方法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以说,这五个句子是学习“仁”最经典的章句,有助于学生探究“仁”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 课前准备: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文言原典的学习,但本课并非语文课,不将文言文的学习作为重点,因此课前布置给学生自学的作业:自行查阅书籍,抄写、朗读并翻译五个句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解“仁”的思想内涵,诵读论语中“仁”的经典章句。2.能够用相关语句说明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并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德。3.了解学习论语等经典的基本方法: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循序渐进。教学重难点:通过绘制“仁爱”关系图,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京版地方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课仁爱以及杨伯峻论语译注等。教学内容: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补充材料: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一、理解“仁爱”章句1.开门见山,以“仁”的字形导入。出示“仁”的篆字,解释:二人成仁,仁是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道德准则。2.激活已有认知,联系生活思考“仁”有关的行为。在生活中你或你身边的人哪些行为是符合“仁”的?3.激发学习动机,进入论语章句的学习。仁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好像我们每一天都可以践行仁道,但距离古代的仁人志士我们还距离多远呢?在孔夫子那里,仁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仁”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到论语章句的学习中,看看孔夫子是怎么来谈论“仁”的。4.自学展示交流,解决五句话的诵读、翻译等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诵读和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点拨。5.出示第一个学习方法:熟读精思。古人讲读书要做到熟读精神,通过刚才的诵读、翻译,我们已经做到了“熟读”,接下来,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精思,探究仁爱的基本内涵。1.听老师解释并思考“仁”的含义。2.思考生活中有关“仁”的行为,与同学们分享。3.听老师介绍论语中“仁爱”思想的价值,产生对论语“仁爱”章句学习的兴趣。4.拿出自学作业,逐个诵读五个章句,到讲台展示预习成果,并为同学们翻译每个句子。疏通句意后齐读。5.听老师讲学习方法并做笔记。1.从字形看仁的内涵,抓住汉字本体理解传统文化2.本设计遵循“生活原典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习顺序,故在此先从生活中来,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仁”的认知,这是学习的起点。3. 揭示“仁”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仁”虽然离我们不远,但要真正做到仁人志士并不容易,引导学生深入经典文本进一步学习。4.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展示,自己解决文言文的字音、字义等问题,教师只是点拨。疏通文意不是重点,但却是学好本课的基础。5.本课的另一条逻辑线索是学习方法的逻辑,一边实践一边揭示方法。二、探究“仁爱”内涵1.探究思考“仁爱”的思想内涵。论语共有20篇,492个章句,其中有58个章句都直接谈到了仁,而其他章节中也有许多在讲仁。但今天我们只选择了这5个章句,就是因为这五句话代表了仁爱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的。请同学们尝试用一张图来表现“仁爱”思想的内涵。2.依据学生理解情况补充相关材料。当学生绘制图感到困难时,教师及时补充相关材料:补充材料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推及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王安石)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爱他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就是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就完全达到了仁的精神境界3.小组讨论出最佳方案,并展示交流。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理解情况,补充并完善学生的图,有必要时出示下面两则补充材料,如学生理解到位,则不必补充。补充材料二就仁的自身而言,它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自觉的精神状态,可以有许多层级,许多方面。为了使仁的自觉的精神状态能明白地表诠出来,应首先指出它必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再简单说一句,仁的自觉的精神状态,即是要求成己而同时即是成物的精神状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补充材料三: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它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众人、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4.教师总结提升。我们看到,在孔夫子那里,仁可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这些固然重要。但孔夫子心系天下,他的仁爱是一种大爱。先自尊自爱,爱亲人,再推己及人到爱众人,爱天地万物。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人人为仁,天下归仁的和谐美满的大同世界。1.思考如何绘制关于“仁爱”的关系图。2.根据老师补充的资料以及5个经典章句,在纸上绘制“仁爱”图3.小组交流个人绘制的图,并推选出最佳方案,选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4.听老师总结提升,进一步理解仁爱思想的内涵。1.绘制“仁爱”的关系图特别有助于学生厘清仁者爱己爱人、推己及人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出仁爱关系图,加之教师的点拨与提升,就可以说明他们理解了仁爱的思想内涵。2.单凭本课提供的五个章句恐怕难以理清孔子仁爱思想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补充了孟子、王安石和张载的相关论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仁爱的逻辑关系。3.本环节教师不设标准答案,完全根据学生自主创生的图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在此环节,教师准备补充材料二和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决定是否补充。4.在展示完学生绘制的图之后,教师最后总结,帮助学生认识“仁爱”思想“爱自己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的逻辑关系。三、应用“仁爱”思想于生活实例1.出示第二个学习方法:切记体察。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除了要熟读精思,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你的日常生活,所谓学以致用,这其实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即“切己体察”,就是通过自己切身生活来体察领悟书中的内容。2.在生活案例中应用仁爱思想,践行“切记体察”的学习方法。案例:小安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成绩虽名列前茅却一直没有能够得第一名,小安的妈妈对此耿耿于怀,不断给小安施加压力。期末考试快到了,妈妈弄来一份重要的复习资料,告诉小安要认真学习,并且不能告诉别人,以确保可以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可小安的同桌成绩也非常优秀的小海无意中发现了这份资料,并想要借去参考。小安不好意思拒绝,可想起了妈妈的话,又担心小海的成绩会超过自己。要求:学习了仁爱思想,你觉得小安应该怎么做?你能不能用孔夫子的话劝说小安和他的妈妈呢?我想对小安说:_。我想对小安的妈妈说:_。3.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写,教师总结。这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类似的事情可能就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爱自己开始,爱你的父母、亲人开始,推广开来爱其他的人,爱众人,再到爱天地万物,以忠恕之道关怀生命,利己利人,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周遭的一切,使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以获得内心的富足与平静,这样你与世界就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状态,而世界也因为众人都能够行仁而变得更加美好,距离孔子的大同世界也就不远了。4.全班集体大声诵读五个章句,回顾并深入理解。5.拓展延伸,出示第三种学习方法:循序渐进。 其实关于“仁”的学习,今天只是一个开端,论语谈及“仁”的章句有58章,里面还涉及到仁和礼的关系,怎么才能做到有智慧地行仁,孔夫子自己是如何行仁的等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循序渐进”,这也是古人学习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来,先抓住核心,再遍及其余,扎扎实实地,逐层深入。今天我们理解了仁的最核心内涵,以后可以进一步学习仁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束语:今天的这节课就是我们学习仁德的开始,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努力做一个仁者,践行仁道!1. 听老师讲学习方法并做笔记。2.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小安”,我该怎么去做?在纸上写出对小安和小安妈妈说的话,注意应用到孔夫子的话。3.给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写的话,并解释为什么这样说。4.集体带着理解大声朗诵五个章句。5.对第三种学习方法做笔记,并产生对进一步学习、探究“仁爱”思想,以及在生活中努力践行“仁爱”的愿望。1.揭示第二种学习方法,并引出第三个环节的学习,即学以致用,将论语应用于生活。2.这一案例的设计有如下几个目的:使学生切记体察,学以致用,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在学生思考“假如我是小安”的同时,他们就已经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了,已经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特别强调,一定要应用孔夫子的话来说服小安和他的妈妈,既是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也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章句深化学习和理解。3.通过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4.传统文化的学习离不开诵读,因此在学习后带着理解再次诵读十分有必要。5.作为拓展延伸,为学生指出本节课只是学了仁爱的核心内容,但还有很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学习。评价与反馈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本节课的三个环节(理解“仁爱”章句探究“仁爱”内涵应用“仁爱”思想于生活实例)都包含了评价的设计,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在环节一中,通过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可知学生对“与”字的读音、“忠恕”的内涵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进行点拨;而学生的诵读较为流畅,可不做进一步练习。通过对自学作业的了解,可以判断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五句话的意思。在环节二中,通过学生绘制的“仁爱”关系图,可以对其是否理解了仁爱“爱自己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的逻辑关系。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基本可以画出逻辑清晰的图(见下图),特别是其中一些同学画的超乎想象,足见他们对仁爱的理解到位。因此原本计划出示的补充材料二、三,就无需再出示了。在环节三种,通过学生在纸上写出的文字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尝试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说明问题,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课上教师追问“假如类似的事情真的发生,你会这样做吗?”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从学生的回答中,可见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并践行“仁”。总体来说,学习效果达到了预期。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我曾深入地做了关于语文素养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在我看来,传统文化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关于“中国人”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理解、认同与热爱,并在使其充分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使学生从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中国人的过程。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古人的精神智慧,建立基本的民族心理图式非常重要,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而“仁”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智慧,对指导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建立他们的民族心理图式。但这个课题其实较难把握,无论是教师对于“仁”本身的理解还是如何进行价值思想类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来说都十分困难。作为一名理论经验有余,实践经验匮乏的博士,我坚持理论先行的原则,努力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本次课我基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将“以文言原典传承古人精神智慧”“坚持“生活化经典”的教学原则” 以及依据“从生活中来深入原典汲取智慧应用于生活”的学习顺序逐层深入等基本理念践行到教学之中,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发现,设计出了理解“仁爱”章句探究“仁爱”内涵应用“仁爱”思想于生活实例三个环节,以论语中关于“仁”的五句经典章句以及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循序渐进)为教学内容。可能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对学生不熟悉等问题,影响到教学效果,但我仍然将坚持理论先行的原则,努力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继续开展行动研究。

    注意事项

    本文(孟青--孔子的“仁爱”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本田雅阁)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