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研究.doc

    • 资源ID:3941331       资源大小:16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研究.doc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研究1绪论1.1研究背景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的第一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激增。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和政策疏导,致使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无法转移,所以无法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问题日渐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十二五规划”把“三农”问题放到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的高度,证明国务院、党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中这样说道: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是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并分析成因,找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相关对策能够很好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就业或者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1.2.1理论意义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的研究,有利于总结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总结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引导广大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自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农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合起来研究,把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1.2.2实践意义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农村潜在着大量的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如果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这个效益的收益期间可能比较长。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研究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等,有利于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1.3概念界定 本文所述之“农民”是以户籍制度来界定的,因为传统意义上从农民居住地和所从事的农业工作方面划分的“农民”在当今国情下变得难以界定了。随着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统筹城乡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近年来,2亿多农民转变成“非农”;以及各地政府对农村大学生进行户籍改革也使得部分农村籍学生转变成“非农”。农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1.5数据来源 为了提高本文的可信度以及确保所研究对策的可行性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都是国家进行的大规模的普查公报上的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编著的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文中图表数据的来源作者都要标注数据来源。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2.1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关系2.1.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从中可以分析出两点:第一是,有劳动能力,这个能力包含了体能、技能和智能,体能是指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全程度;技能是指人从事劳动的技巧经验等;智能是指一种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用现在的话说是IQ。第二是,人口之和,这是数量的名词。把第一概括为质量,第二为数量,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源又可以表述为人力资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能、技能、智能健全的能够从事各种消耗体力脑力的劳动并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之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劳动适龄人口数(我国劳动年龄规定为:男子16-59岁,女子为16-54岁)总数减掉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质量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身体素质。2.1.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强调的是通过投资后形成并储存在劳动者身上的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智力、技能以及知识的总和。某种程度上说人力资本就是指人大脑中的知识存量,是一种潜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所表现出的质量水平,可以产生效益。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知识和技能在人的实践经验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可以增值。2.1.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下的定义,而且研究对象也一样都是人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的;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为避免二者概念的混淆给本文产生负面影响,作者在此对二者的区别作简单的说明。(1)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不同。人力资本强调是投资形成的是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这个代价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获得更大的回报。所以劳动者将自己获得的能力或技能投入到生产创造价值,并据此获取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这是一种因果关系;人力资源则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由果溯因的关系。(2)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点不一样。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所以它是以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关注点是收益问题;而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来看待的,是以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做的贡献,关注点是产出问题。(3)计量形式不同。人力资源是存量,人力资本既有存量也有流量。2.2农村人力资源 农村人力资源按就业结构分类包括5种: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村中的个体、乡镇企业经营者;从事科技、文化工作者(如教师、卫生室医生等),农村干部;兴办在农村的企业里的农村劳动力。(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凤 2008 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分类)。很明显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劳动力很多都选择流入城市打工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依然很巨大,耕地荒芜面积也逐年增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觉得在农村从事农业的收入远远没有在城市工作取得的收入多,虽然国家对种植水稻、油菜等一系列农作物和养殖母猪等一系列动物进行补贴,依然挽回不了农民不愿从事传统农业、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土地荒芜面积增加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呈放缓趋势。农村人力资源作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却不愿从事农业。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了。而更多的表现为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不在于劳动者的数量,而在于劳动者锁具备的知识、科学技术水平和有竞争力的工作质量。所以,数量上的农村人力资源依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了,农村人力资源必须经过开发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根本动力。2.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指对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知识和技能)层次差别把农村劳动力划分为不同质量类群,同时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努力把农民培养成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民现代化,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农村人力资源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高速健康持续地发展。从上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阐述可以得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两大内涵:一是对现有的及潜在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开发,对农村农业从业者和转移了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开发;二是不仅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并且要是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对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转化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的增加投入来实现的,而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主体农民的投入不够,这与发展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悖逆。所以舒尔茨得出人力资本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了,更多的是调整产业结构、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全覆盖的小康社会,切实解决好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这也是新形势下赋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内涵。2.4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不能自动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需要人们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我们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人力资本理论是在60年代由美国学者舒尔茨首先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源划分为量和质两个方面。量指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质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假如,人力资源表示人的存在属性;那么,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本身具有的潜力。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向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培训和教育。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估量,由果溯因,从现状来分析为什么出现问题的原因,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方向性、针对性的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和隐藏着的问题。最后找出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可行、合理的建设性措施来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一)从宏观上面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包括基数大、增长趋势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快、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人才资源短缺而且流失严重;结构不合理等:城乡人力资源差距大。3.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增长趋势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快、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以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公告、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6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为依据,按照5年为一个间距编制表(1)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由表(1)可知, 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 658 3万, 乡村人口为8 073 9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 78%, 这其中不包括处于城乡之间的人口; 2005年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推算, 我国总人口为130756 万, 而乡村人口为74544亿, 仍占全国总人口的57. 01% ; 2010年,我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乡村人口为6711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0.05%,可见,我国这15年来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逐年减少的但是,但截止2011年末我国农村人口仍然还有67113万,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0.05%,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人口、中国农村人口的主要发展趋势,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惯例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农村人口中,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多,为数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全部堆积在1889亿亩耕地上,造成大量的人力资源过剩和浪费。目前我国存在着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700万甚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表3.1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公告、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6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3.2我国农村人才资源非常短缺而且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人力资源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极度不平衡,表现为部分行业的人才资源出现了过剩和浪费,但是在一部分注重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行业人才资源是相当短缺的,特别是我国边远贫困的广大农村人才资源短缺现象相当严重,在现今的农村,能够掌握农业种植技术、合理开垦农业土地种植以及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土地进行种植的人才资源非常短缺。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和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编制了表3.2全国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指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或掌握某项农业专门技能并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且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农业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以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登记的为准。数量、表3.3全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是指在2006年从业人员中,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包括我国境内全部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表3.4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总量及构成,表3.2、表3.3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农技人员207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59%,中、高级农技人员奇缺,分别是46万人和12万人。由于农村生活及工作环境差,各方面待遇低,农村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1949-2006这57年间不同层次的农业院校培养了13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到2006年末只有40万人留在了农业领域,其中仅有15万人在农业第一线。高校毕业生即使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工作。同时,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由表3.4知,2006年全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2亿人,其中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而且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以20-40岁(劳动力的最佳黄金阶段)为数最多占到流出劳动力总量的66%。这直接导致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受教育程度很低,农业从业中51岁以上占3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50.6%,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同时存在:“人力过剩”和“人才短缺”的问题表3.2全国农业技术人员数量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表3.3全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表3.4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13181 3846 4918 4035 382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比例构成(%)男64.0 65.8 62.8 63.1 70.2 女36.0 34.2 37.2 36.9 29.8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20岁以下16.1 14.2 17.6 16.1 16.7 21-30岁36.5 36.1 36.6 36.7 35.4 31-40岁29.5 27.3 29.3 32.2 25.4 41-50岁12.8 15.4 11.9 11.1 15.3 51岁以上5.1 7.0 4.6 3.9 7.2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小学以下1.2 0.9 1.1 1.7 0.5 小学18.7 15.0 16.5 24.9 20.1 初中70.1 70.9 73.0 65.5 71.8 高中8.7 11.4 8.4 6.9 5.9 大专及以上1.3 1.8 1.0 1.0 1.7 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3.3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分布不合理、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供给结构不合理。 (1)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合理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格局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高西低。通过对表(5)分析和计算:从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例来看,东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小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了32.9%,而西部地区则明显低于全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却占到了51.7%;从初中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例来看,东部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了13.2%遥遥领先于西部地区的8.6%。当然还可以从劳动力资源性别、年龄两个方面来互相比较各地区的分布情况,这里不再赘述。表3.5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及构成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5310019828 14582 15142 3548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男性50.850.9 50.4 50.9 52.0 女性49.249.1 49.6 49.1 48.0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20岁以下 13.113.2 13.8 12.8 11.1 21-30岁17.318.8 15.4 16.9 18.4 31-40岁23.923.4 23.7 24.5 24.6 41-50岁20.721.4 20.9 19.1 23.5 51岁以上25.023.2 26.2 26.7 22.4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小学以下6.84.6 6.7 10.7 2.6 小学 32.728.3 29.8 41.0 33.2 初中49.553.9 52.0 39.7 56.7 高中9.811.8 10.4 7.5 6.4 大专及以上1.21.4 1.1 1.1 1.1 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行业产业分布不合理 先从表(6)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农村从业人员的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第一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何时极不合理的,从事种植业比重偏大。如表(6)所示,2006年末全国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到了70.8%,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别仅占15.6%、13、6%。 再从表(7)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2.8%,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6.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40.5%。两相对比,可以得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产业行业分布不合理。表3.6农村从业人员及构成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4785217652 13043 13927 3230 第一产业(%)70.852.4 76.8 86.3 80.1 第二产业(%)15.628.8 10.6 5.2 7.8 第三产业(%)13.618.8 12.6 8.5 12.1 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表3.7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乡外县内19.229.913.515.226.9县外市内13.818.49.912.431.5市外省内17.733.19.012.824.2省外49.318.667.659.617.4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第一产业2.82.52.23.64.2第二产业56.755.857.158.444.3第三产业40.541.740.738.051.5注: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3)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失衡 为了方便研究,本文根据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程度,将力资源划分为普通、技能型和经营型三类人力资源。其中,普通人力资源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技能型人力资源为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经营型人力资源为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劳动力。由表(五)可以明确得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失衡的结论,因为普通人力资源占的比例太高为88%;技能型人才资源非常短缺仅为9.8%;经营型人才更为短缺只有1.2%。3.4城乡人力资源差距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人口数量,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城市是农村的10多倍,初中受教育程度城乡基本接近,小学、小学以下受教育程度农村远远大于城市。从人力资本存量这个角度来分析,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是无法和城镇人力资本相比的,因为随着受教育程度差距的拉大,城乡人力资源的差距越拉越大。截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而我国农村人口在上文中提到过为11年。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2年(这只是理论差值实际上不止),我国城乡之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在人力资本存量上同城镇居民就业人口也存在巨大差距。我国城乡人力资源差距很大。(二)从微观上面来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是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3.5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低、文化素质低、科技素质低、适应市场能力低。(1) 身体素质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条件恶劣以及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的薄弱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边远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营养不养、饮水困难、住房条件差和医疗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长期的存在。这些原因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直接导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就农村劳动力自身而言,农村劳动力由于自身收入比较低、饮食观念陈旧、缺乏营养、卫生知识。所以很多农村人口的饮食不营养、饮食习惯不科学、饮食不卫生,以至于农村人口的发病率很高,不幸的是由于农村医疗卫生的条件差,发病人口的治愈率也比较低,绝大部分农村人口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也使得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偏低。(2)文化素质低 由表(1)可知,截止2011年末,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5%,在一些边远农村贫困地区,指标肯定更低,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达11年 此处引用山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郭绍芳2009年发表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发达国家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为11年,目前已达12年以上。相当于高一的水平(按幼稚园1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来计算),这个水平直到2010年我国才基本实现。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呈上升趋势的,但就总体而言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依然不容乐观,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依然长期存在。(3)科技素质低 因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农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薄弱再加上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低和接受能力比较低的原因,农村愿意看和能够看懂农业科技书刊的人数不多,懂得应用农业科技的人更少。 根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 .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 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转化。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4)适应市场能力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于受到封建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2002年中国加入WTO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缺乏竞争意识、经营能力差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大都没有和不愿接受农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熟悉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操作使用,不适应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农村人力资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4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思想上的、政策上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因上的,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两大投资主体农民和政府角度出发来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成因,以期待找出成因,各个击破。早日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从政府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体制障碍和政策失误、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没能完善农村的教育培训体系。4.1体制障碍和政策上失误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我国实行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现代化的大工业和农村小农经济为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过的工业飞速发展并建立了我国独立民族工业体系,但也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农村基础实施进行较大的投资。所以形成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就相当落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远远高于农村,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也是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2)人口政策失误由于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摧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家制定了鼓励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奖励多生多育。严格控制人工流产和给予手术。使我国人口激增且一度失控。1949年为54167万人,1978年为96259人,1949到19178年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这29年间人口增长了40292万人,增长了0.74倍,平均每年增长1389.74万人;2010年为134091万人,1978到2010年实行了计划生育的这32年间人口增长了37832万人,与1949年人口相比增长了0.69倍,平均每年增长1182.25万人。虽然计划生育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放缓了人口的增长趋势,但由于1978年的人口基数已经很大,再加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疾病率、治愈率的提高,部分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使得我国人口并没有得到完全控制,人口基数仍然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率,但是并没有控制住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人口政策失误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快的重要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趋势放缓的重要原因。4.2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追求GDP的增长上去了,他们大都忙于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圈地征地等能短期获得较大收益和辉煌政绩的事项上,无暇对投资大收益率低、收益期限长的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由于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待遇和政策没有宣传到位和落实到位、没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部分农业技术学校、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处于闲置状态,无用武之地;农村劳动力流动滞留在农民的自发状态。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农村“人才短缺”和“人才浪费”并存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2010年,我国GDP为401202亿元,财政总收入83101.51亿元,财政总支出89874.16亿元,用于教育财政支出为12550.02亿元占GDP的3.13%,占财政总支出的14%。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720.96亿元占教育财政支出的5.74%,地方财政教育支出11829.06亿元占教育财政支出的94.26%;卫生财政支出为5732.49亿元占GDP的1.43%,占财政总支出的6.38%。我国教育和卫生费用较往年都有所增加,但是这个增加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增加量严重不足。我国教育和卫生投入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明显较少的教育和卫生投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严重倾斜向城市和高等教育,只有极少部分真正投入到农村教育。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责任越来越下方到地方财政,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好有坏,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有限,基层乡镇财政困难,很难保证教育经费到位,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使我国农村地区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学楼成为危房或半危房急需改造、需要建设新的学生宿舍,但是资金不到位这些为题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由于农村生活工作环境差、和城镇教师工资差距巨大而且还可能拖欠工资,优秀人才、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 工作、任教。这是我国农村人才资源非常短缺而且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有效的开发。4.3政府没能完善好农村的教育培训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滞后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国只有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我国农村教育体系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注重普通升学教学,而忽视了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因为农村教育经费少、不到位的原因,农村基础国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但农村的成人和职业教育更为落后。各方面的原因使农村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困难,更值得主要的是农村内部的优秀人才也不愿意在农村工作而不断外流。所以农村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很难展开,全国有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但由于教育的非农业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多课程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不符,从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凋零,很难保证这10.8%乡镇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 农村劳动力在结束了基础教育之后,好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主要就是因为我国成人教育的严重滞后,很多成人学校对进城农民的培训都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也使很多农村劳动力对成人教育不感兴趣,不愿意在其上浪费时间。我国教育支出费用仅为GDP的3.13%,较少的财政性教育支出费用的绝大部分又投资在基础学历教育上,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大的问题。滞后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有限,没能广泛推广与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与此同时,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与城镇劳动力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就业上缺乏竞争能力,只能从事一些城镇劳动力不愿意从事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不稳定、低层次的工作。因而无力对自身进行深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转移到城市就业本身也是一种自发的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教育体系结构的不合理,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与城镇人力资源差距大的原因之一。(二)从农民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成因主要是农民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能力4.4农民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能力 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终受益者,但实际上农民对自人力资源开发是没有积极性,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受到我国封建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认为农村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读书就是为了识字的错误观念,农村一度盛行读书无用论。然而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大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意识到知识和技能是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二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都从事的劳动强度大、层次低、稳定性差、晋升机会少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发现他们的劳动报酬主要是与工龄长短和劳动强度大小,而与受教育程度没有较大关系;三是,大多数农民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他们认为自己农民的身份已经“定型” ,不愿意在自己身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是他们却省吃俭用的供养子女读书,想让他们上大学越过“农门“。但因为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城镇职工失业人口的增加、本科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影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三点原因都使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农民虽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投资主体,但是就其投资能力上来看,农民是不具备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能力的,例如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只大学4年的学杂费就差不多4-5万元,再加上生活费、通讯费、往返交通费等等,农民的低收入和教育的高收费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民人均收入低,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把大部分收入都用于食品消费支出和农业再生产了,他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力是不足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9年实际增长765.8元,增长了1.11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1.1,比城镇高5.4个百分点。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和能力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和与城市人力资源差距大的原因之一。4.5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和收益率低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从经济学的上而言,项目是否值得投资,需要对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估量,最后确定是否投资还要看自己的投资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论文-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开发研究.doc)为本站会员(韩长文)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