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docx

    • 资源ID:4013       资源大小:17.3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docx

    1、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1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 100 以内数的读法、 写法和数的组成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的第一课时,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主题图展示了学生在教室中学习、交流、活动的情境,有发书的、有写大字的、有剪五角星的, 为学习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整体概括:教师发书的情境是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素材,写大字的情境是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素材,剪五角星的情境是学习小括号的素材。例 1

    2、 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在编排中提供了 3种不同的直观模型:成包的书、整捆的小棒和计数器,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形成计数单位“十”的丰富表象,便于学生以“十” 为单位探索整十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从而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利于掌握算法。教材还通过学生的对话形式, 展现了学生多样化的计算方法: 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的方法、与10 以内的加法进行类比的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在整十数加整十数教学内容之后, 教材通过小精灵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整十数减整十数该怎么算, 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空间。“做一做”第 1 题以一图三式的形式呈现,直观图突出以“十”为计数单位。让学生借助

    3、直观图,进一步熟悉整十数加减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第 2 题通过 10 以内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法的类比,让学生体会整十数的加、减法与个位数加、减法的相同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 以内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 能正确口算 100 以内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的式题; 教学难点是感受整十数的加、 减法与个位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2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 100 以内数的读法、 写法和数的组成, 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 1

    4、0 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学生在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但主要运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缺乏算理的理解。 本节教学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 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例1在编排中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基本思维过程: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 教材从写字的情境图引出两个实际问题, 列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后, 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 探索算法。 教材采用左右对比的方式, 将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使学生“理清法明”。最后再通过比较两道题计算时的不同,使学生总结并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5、做一做”中安排的口算题,采用有联系的两题上下对比的方式:两位数加一位数与10 以内加法对比,两位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整十数对比。这样的对比既使学生感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又突出了口算时的步骤: 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 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 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100 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式题;教学难点是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3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 20 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

    6、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例 2 的编排层次与例 1 基本相同: 实际问题引入列式探索算法整理并呈现算法交流并理解算法, 由具体到抽象地使学生掌握算法, 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 2 在编排中呈现了两种算法。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凑十法”印象非常深刻,会很自然地迁移到这里,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算理很有帮助。 第二种算法是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再和两捆的合在一起,类似于竖式计算,既突出了“进位”的道理,又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每种算法的呈现仍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算式图相对照呈现, 突出了算理, 并且以“先算”突出了这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了每种算法的重点。小精

    7、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探索的成果(计算方法)。“做一做” 中的第 1 题, 提供了直观图让学生依据计算方法圈一圈, 并在算式下面以 “先算再算”的形式,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第2题让学生直接算出得数,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口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 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加法) 的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 “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4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8、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内容, 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 教材在编排时, 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例 1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 十数的编排体例与编排层次基本相同。 同样采用左右对比编排的方式, 按照提出问题列 出算式动手操作整理算法突出重点的层次进行编排。例 1 在编排中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的问题。 为了突出这一点,教但能更好地体现位值的思想。材将直

    9、观教具由小棒变为计数器。 计数器虽比小棒的抽象性强, 学生通过下面标注数位的计数器及计数器上不同颜色的珠子, 能清楚地看到 “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同时将直观图与表示口算过程35-2 和 35-20 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做一做”中安排的口算题是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采用有联系的两题上下对比的方式: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与10 以内减法对比,两位数减整十数与整十数减整十数对比。以此进一步强化两位数减一位数在个位上减、 两位数减整十数在十位上减的计算方法。 它可 以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 (不退位)

    10、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并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 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 (不退位) 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100 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式题;教学难点是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5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 20 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在编排上, 充分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 同时注重学生通

    11、过学具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 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 2 分为 3 个层次编排: 第一个层次是引入层次, 学生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层次是列式并计算的层次, 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是重点教学的层次。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算法,左边的算法是“破十减”,由前面的教学迁移而来,便于学生理解“退位”的道理;右边的算法是用数的组成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计算, 既突出了退位,又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第三个层次是对照小棒直观图,整理并交流口算方法的层次,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算出得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一做” 中

    12、的第 1 题, 提供了直观图让学生依据计算方法圈一圈, 并在算式下面以 “先算再算”的形式,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第2题不再出示直观图,只提供算式的分解式,并通过旁注“想”帮助学生通过抽象地思考,逐步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 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6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 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小括号的出

    13、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例 3 分为 3 个层次编排。 第一个层次是从连续剪五角星的情境引入, 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列式计算, 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引出小括号,学习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第三个层次是归纳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这些层次,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及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做一做”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 减混合运

    14、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7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加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 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 同时, 有了用连加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乘法时, 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乘法, 而是能将乘法与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于认识乘法

    15、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例 4 在编排上继续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并丰富了解题的策略: 教材除呈现了通过画图理解并以连加解决的策略外, 首次出现了列表的方式。 在教学时, 这些方式不一定全部出现, 如果学生想不到列表的策略, 可以由教师加以介绍或暂不出现; 当学生还有其他解题策略时, 教师应予以鼓励, 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清楚即可。“做一做” 中信息与问题的叙述方式与今后要学习的乘法问题完全一致。 在学习乘法之前, 让学生画图并用加法或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结构, 丰富用同数连

    16、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搭建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 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100 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 8 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以及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减去相同的数” 的实际问题对学 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

    17、复杂的问题, 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 有了用连减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今后再学习除法时, 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除法,而是能将除法与减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认识除法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例 5 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由于解题的步骤比较多, 学生不经过尝试和探索, 很难从给出的两个信息出发直接获得答案,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材编排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教材在编排上继续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 “怎样解答?” 环节除了呈现了画图圈一圈的策略外, 还呈现了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的策略, 如果学生写出减法算式应予以鼓励。

    18、 在教学时, 这些方式不一定全部出现, 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 圈 一圈、 减一减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提出了用加法进行检验的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 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六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介绍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基本口算: 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 (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 结合口算, 还

    19、安排了用数学的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 的问题)内容。二、教学目标1. 会口算 100 以内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 以及两位数加、 减一位数和整十数。2. 能够运用所学的口算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教材说明1 编排结构的变化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本单元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原通用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一一不退位减一一进位加-退 位减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一一进位加一一不退位减-退位 减2编排特点( 1)创设情境,提出计算问题。计算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 使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20、能力。2)有联系的计算对照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同时突出算法上的 相同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减少计算错误。( 3)结合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都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结合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解决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比较普遍,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 3、例 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

    21、问题,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四、具体编排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利用情景图提出计算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问题的提出非常自然,容易产生兴趣。( 2)加减法对照编排,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便于学生掌握。( 3)提供多样化的算法,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讨论空间。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两个例题都是从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 2)例1 中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照编排(35+3、 35+30),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例 2 中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但实 际教学中学生不必完全按照这两

    22、种算法,还可以用更多的算法。( 3)借助小棒操作来说明算理,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编排特点:与上一节基本相同。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1)利用相同的题材提出两个含意相同、表述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减少传统教材中强调算理的成分。因为对于这类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以前经常强调要把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数相同的部分, 另一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 要求两者相差多少, 就用大数减去和小数相同那部分, 现在学生只要知道要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就可以了,不必过分拘泥于这种严密的分析,教材为了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第一个例子中上下两排花是左对齐的, 第二个例子中两排花是右对齐的, 实际教学中还可以任意地对齐。五、教学建议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求。8


    注意事项

    本文(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