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底线思维研讨发言.docx

    • 资源ID:411529       资源大小:13.33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底线思维研讨发言.docx

    1、底线思维研讨发言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党100多年来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经验,面向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事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各级党政干部的执政思维提出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持续前进的重要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是我党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社会转型期下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学习运用的思维方式。学习运用底线思维的前提是深刻认知这一思维方式。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底线”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汇。它的本义是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

    2、地两端的边界线。球一旦越过底线,就会被裁判定为死球,把球踢出或打出底线的球队也将丧失球权。故此,底线被引申为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不可触碰的红线。一旦突破底线,将会丧失“球权”,对个人、社会或国家来说,则可能出现无法接受的后果。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可以从真理的尺度、价值的尺度和自由的尺度三个方面来说明底线及其意义。真理、价值和自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马克思曾经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注释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三种尺度,“真理的尺

    3、度”“价值的尺度”和“美的尺度二真理的尺度是一种客观的尺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动物所遵循的“种的尺度”和人所遵循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二价值的尺度是一种主观的尺度,即马克思所说的“内在的尺度工人既能够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按照真理的尺度进行生产;也能够按照“内在尺度”即美和善的价值尺度来建造世界。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分别关心世界的实然和应然,即世界本来什么样和应当变成什么样。人生天地之间,只有在对事实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过一种善良美好的生活。这是人的生活不同于神祇和动物的关键所在,是人的天命。神祇全知全善,不需要像人一样苦苦追求人世间的真理,就能过上一种善良的生活。动物只是在本能的驱使

    4、下活动,只要摸清身边的环境就足够了,压根不会关心其行为的善恶美丑。只有人才既需要真理的尺度”,又需要“价值的尺度人一方面需要运用“真理的尺度”,认识实然,把握住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底线,基于对客观世界中种种底线的真理性认识指导自身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需要运用“价值的尺度”规划应然,在尊重客观存在的底线的前提下,划定更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底线。立足于对世界的“实然”状况的理解和把握,规划自身存在所能达到的应然”状态,这是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马克思把这种实现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状态称为“美从真理的尺度看,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度的临界点。质变量变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

    5、认为,变化是事物的存在状态,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而变化又分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质变的飞跃。当质变条件尚未成熟,量的渐进性积累对事物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身的质不发生改变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在临界点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临界点,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二就是指

    6、超过或低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临界点都会带来不好的结局,因为它们都打破了事物维持自身质的底线。在现实生活中,底线就是事物质变的度的临界点,如法律底线、政策底线、利益底线、道德底线等都是事物质变的度的临界点。一旦突破这些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从可以接受变得不可接受。底线是质变与量变的临界点表明它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分化越来越深刻,计划经济时代千人一面的场景已经非常少见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味、审美、理念和追求。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每个人所理解的道德准绳和伦理标尺也越来越不同。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不禁会问,社会生活中还有一条值得每个人都坚守的底线吗?既然社会分化是现代化

    7、不可阻挡的结果,还有必要强调共同的底线吗?在底线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由此产生。如果用人们对底线的理解开始分化,甚至出现对立的现象来否定底线概念、否认底线存在的必要,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它没有认识到,底线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底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每时每处的底线条件都有其特殊性。不论社会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变化,总是有些东西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最低要求,否则人和动物就没有了差别;也总有些要素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一个社会和国家就不成为社会和国家,而是畜群。这些最低要求和必要条件就是底线,不能轻易践踏。一旦突破,将出现无法收拾的结果。同时,大千世

    8、界,芸芸众生,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都不相同。我们做不同的事、对不同的人,会坚持不同的底线标准;在不同的情况下,做相同的事、对相同的人,也会用不同的底线标准来评判。当然,不论我们每一个人的底线多么迥异,都不能低于人之为人的“最低要求”。掌握底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底线的普遍性告诫我们,一定要遵守社会共同的底线。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要想被这个社会关系接纳,就要融入其中。这首先要求我们遵守相同的社会准则,不能坏了“规矩在这里,规矩是特指的法律,它就是一个社会运转的“底线一旦有人突破了共同的底线,他就可能被录I夺在这个社会中继续生活的

    9、权利,甚至是个人的生命。底线的特殊性告诫我们,要想和别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首先了解他人的底线,并做到不轻易触碰别人的底线。在待人接物时,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的底线,对不同的人要坚持不同的底线要求,切不可以千篇一律的僵化标准来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当着痛子不说短话,失意人面前不提得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底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还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他人底线和自己底线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底线都不同,了解他人的底线固然重要,但是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底线也同样重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底线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改变,但是底线本身绝对不会消失。面对底线,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切不可有“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

    10、做人、从政皆是这个道理。做人的底线有很多,如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坚守家庭美德等。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不相同,对待人之为人的底线也各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论差异多大,都不能背离最基本的社会伦常,不能低于做人的起码要求。铁窗之中关着的每一个人,无不是因为践踏了社会的底线而受到惩罚的。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为政、为官更应对底线有清醒的认识。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做人从政的底线应该比普通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底线设置得更高一些。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老实人”、作风上的“干净人”、生活上的“健康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搞小团

    11、伙,杜绝山头主义,不触碰法律的红线,不践踏道德的底线,把好生活中的感情关、金钱关、兴趣爱好关,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党政干部一旦突破底线,必然带来腐化堕落,走向自我毁灭。周永康、徐才厚和令计划等“大老虎”,无不是因为践踏了为官从政的底线而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价值的尺度看,底线是罪恶的最后屏障。在日常用法中,底线有着鲜明的道德色彩。在很多时候,“没有底线”就是罪恶的同义语。在生活中,善恶意识和美丑观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人的价值理性或目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达,它指引着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向着一定的价值追求安排自己的生活。在人的生活中,价值系统至关重要,它表达的是人的理想追求。正是在理想的牵

    12、引下,人摆脱了单纯的肉欲的控制。在满足了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后,并没有停下来睡大觉,而是创造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产品;甚至在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也能从事崇高的事业。这种价值系统使人的生活具有了动物所不曾有过的意义,让人的生活具有动物所不曾有的尊严。善恶意识和美丑观念构成了人与动物的重要差别。一旦某个人善恶不分,美丑不辨,弃善从恶,舍美求丑,他就丧失了人本应具有的高贵和尊严,那么与动物并无二致。可见,能够按照价值尺度来规划自己的生活,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在我们的道德判断中,善良和丑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道德上的善良和美好是没有上限的,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

    13、德楷模,比这一层次更高的道德圣人也不是没有。对于社会的大多数而言,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人人都做道德上的楷模,以遥不可及的道德标尺来衡量芸芸众生的行为。但是,我们却必须警醒,每一个人都不能践踏道德的底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由低至高有四种不同层次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做人的境界不同,理解把握底线时的价值尺度亦有不同:对于自然境界的人来说,他的底线是,确保个人的本能正常运转;对于功利境界的人来说,他的底线是,凡有损于个人名利的都不能做;对于道德境界的人来说,他的底线是,为人处世要以利他为原则;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他的底线就是个人与天地相通融。一个人的

    14、境界不同,他在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底线也不同。相对于道德上让人景仰的圣洁与崇高,人之为人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底线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能否守得住道德底线是一个人的最低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践踏道德底线的人并非从一开始就无恶不作,他们往往是由于没能把握住行为的道德边界,今日在道德底线上放松一丝要求,明天再放松一丝要求,久而久之,量变的积累突破了质变的限度,这个人就可能变得无恶不作。底线的价值维度还有另一层含义,底线是一种行为对社会有无价值的标尺。守住底线、在底线的要求之上行动,我们的行为对于社会才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才能给社会带来福利,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回报。底线失守、在底线的要求之下行动,我们做出的行为对于社会就会只剩下负面的、消极的价值,会给社会带来创伤和破坏,最终将遭到社会的惩罚。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劝诫别人不要践踏底线,是因为底线是道德最后的屏障,是善恶和美丑的分界线。行为人一旦踏破底线,他的行为就会从善良转变为丑恶。作为社会的一员,一旦在生活中丢掉道德的高地,被贴上丑恶、罪恶的标签,留给行为人的必将是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


    注意事项

    本文(底线思维研讨发言.docx)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