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目录 1刖S一、基础背景(-)重大意义(二)发展基础(三)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二)战略定位(三)主要路径(四)发展目标三、构建科创空间新格局(-)一带串联塑造科创中轴(二)六城聚力打造科创引擎(三)多点支撑激发科创活力(四)带动三地推进全域创新四、提升战略产业竞争力(-)重点打造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二)助力打造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三)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提质增效(四)聚力构建创新型企业雁阵梯队五、提升技术创新策源力(-)打造高能级创新设施(二)培育创新型高等教育(三)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四)构筑全链条孵化体系(五)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六、提升高端人才集聚力(-
2、高水平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二)全方位推进人才管理改革(三)高标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七、提升开放创新支撑力(-)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创新环境 八、提升品质生活吸引力(-)建设现代智慧城市样板(二)绘就绿色生态美丽画卷(三)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九、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二)推进整体智治(三)统筹要素支持(四)优化创新环境(五)强化监测评估附图1科创走廊(六城)范围图附图2科创走廊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图 附图3科创走廊市域联动发展格局图 附图4科创走廊综合交通规划图前言规划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融入环杭 州湾
3、创新带的重大平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绍兴市实质性启动科创 走廊建设,致力于构建全市域协同创新空间格局,支撑和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三年 来,一个个重要创新平台启动建设,一批批优质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绍兴科创走廊正在 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区之一。202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绍兴科创走廊。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发 挥科创走廊在绍兴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中的支撑作用,特编 制绍兴科创走廊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任务是提出走廊建 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空间格局、
4、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引领科创走廊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按照科创走廊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人才汇集、新兴产业密集的要求,本轮绍兴科创 走廊规划范围主要集中在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科创资源要素较为集聚的区域 ,东至进港公路一滨富路一越兴路,南至钱陶公路一群贤路一云东路一中山路一鉴湖 大道,西至安华路一柯华路一越东路一中兴大道,北至安滨线一杭甬高铁一北塘河一 展望大道一滨海大道,总面积188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 年。一.基础背景(-)重大意义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 革命、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高质量推
5、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加 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融入环杭州湾创新带的需要。绍兴地处杭州湾金南翼,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地域相连、要素相通、功能相融。高标准 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有效形成环杭州湾创新带闭环,更好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助力 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联接杭甬双城记的需要。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有利于发挥绍兴深度融入杭甬 双城记的金扁担作用,加快推进绍兴与杭州、宁波都市区无缝对接,助力构建杭 绍甬湾区科创高地,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和创新节点。推动绍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绍兴科创走廊,是贯彻省委袁家军书记赋予
6、绍兴 五个率先使命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加强柯桥、越城、上虞三区创新资源统筹布局,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 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市域产业网络韧性,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 强市之路。(二)发展基础1 .绍兴市科创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绍兴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 八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 引领作用不断提升,主要指标位居全省第二方阵排头兵位置,部分指标进入第一方阵, 为新一轮科创走廊建设打下扎实基础。聚焦战略支撑,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在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指
7、引下 ,统筹推进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等重大科创平台建 设,先后启动建设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水木湾区科学园、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等 一批重点科创项目,集聚人才、科技等高端创新要素,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 生态系统。大力提升高新园区发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新园区区、县(市)全覆盖 ,全市80%省级以上高新园区综合评价进入全省前列,其中柯桥、上虞、新昌等3家高 新园区进入全省综合排名前10。聚焦创新生态,高端科创人才加速集聚。大力实施人才新政,深化绍兴海内外英才 计划,打造名士之乡人才峰会、招才引智专列、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 绍兴行等系列引才品牌,全市已引
8、进国家重点引进人才239名,省重点引进人才186 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9个,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885名,省市海外工程师148名。 建设以海智汇为代表的人才服务综合体,实行人才服务一卡通和服务人才专项例会 ,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加强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每年有超过10万名大 学毕业生到绍兴就业创业,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135万人,已成为浙江省最受青年 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聚焦产业升级,区域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出传统产业改 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等组合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水平指数居全省第一,现代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名单
9、新兴产业集群 蓬勃发展,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省万亩千亿新产业 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成纺织、环保化工等16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要求,引进高校院所共建30家产业研究院。超额完成科技 型企业双倍增计划,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42% ,每千家企 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54.54 )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3位。涌现出歌礼药业抗丙肝国 家Ll类新药ASCO8、晶盛机电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长晶炉及外延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 创新项目。聚焦改革活力,科技管理体制多点突破。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 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委员会
10、实行区、县(市)委书记抓人才科技述职评议制度,推动形 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创新工作格局。出台绍兴科技新政20条,更大力度支持高 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印发关于加快落实赋予科研机 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的通知,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O2 .科创走廊基础条件绍兴科创走廊地处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沿杭州湾核心区块,是绍兴市科创资源 最密集、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块,具有高水平建设科创走廊的基础条件。有众多高能级发展平台。走廊范围内有1家国家高新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和3家国家级开发区(袍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 济技
11、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新区(绍兴滨海新区)、3个省级万亩干 亿新产业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具有多重政策叠加优势,能够为高 水平创新发展提供优越的平台支撑。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走廊依托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以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21年,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总值分别达400亿元、356亿元、749亿元,拥有中芯国际、浙 江医药、浙江龙盛等一批头部企业。现代纺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升级成效显著,成 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试点示范名单。2021年,科创走廊范围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7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
12、业4276家,分别占绍兴市的32%和54%。专栏1: 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简介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越城区,由高新区块、袍江区块两个区块组成, 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设计基地杭州相毗邻,与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上海仅一桥之隔, 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明显。集成电路产业链完整,集聚中芯国际、浙江京东方、航芯科技 、欧柏斯光电、宏邦电子等规上企业98家,形成集成电路设计一制造一封装一测试 一设备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3000人。初步搭建以绍芯实验室、工程实 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双创示范基地为主体 的创新平台体系,在化合物半导体先导技术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封装
13、测试及应用研究、 数模混合特种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究、新型存储器研究、微纳芯片与微系统封装平台等 领域拥有一批由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绍兴滨海新区,拥有浙江医药昌海生物、亚 太药业、歌礼药业、德琪制药、福瑞喜药业、劲方药业、智达药业、普施康生物、海隆 生物、莱泽医疗等知名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40余家。初步形成以药品研发制造、基因疫 苗、医用敷料及耗材、医用美容等为主体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多个细分领域处 于行业领先地位,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享有较高占有率的特色产品。拥有浙江理工大 学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绍兴滨海新区现代医药中小企业生产基地、绍兴滨海新区医疗 器械
14、科技产业园等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检验检测基地、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药品安 全评价中心、绍兴质检院医药仪器检测中心、绍兴滨海新区现代医药创新中心、省药品 化妆品审评中心绍兴分中心等生物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落地国家、省级领军人 才和绍兴市海内外英才计划创新创业医药人才40名,医药高端人才引进培养走在全省前 列。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位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新材料 企业112家,其中新材料领域上市挂牌企业13家、三名企业1家、省市级隐形冠军 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初步形成以高分子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功能性金 属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新和成、中科恒泰
15、为代表的前端合成一改 性一应用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具有特色优势。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 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共计10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 站13个,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长 期的科研合作,产业创新实力强。有相对富集的科创资源。走廊集聚绍兴最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拥有绍兴市唯一的 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 国语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等9所本专科院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 中心)391个,集聚人才总量达到47.6万人,吸引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69人,分别
16、 占全市的46%、35%s 45%o有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走廊地处交通枢纽核心区,区域内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 综合交通网络,融入长三角核心城市小时交通圈,实现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之间交通互联互通。走廊范围内医疗、教育 、文化等城市配套不断完善,为科创资源集聚提供良好的环境。(三)存在问题对照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求,绍兴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创新链条 有短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衔接不够,产业 创新链条有待畅通;创新平台缺高度,产业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多而不强,标杆性、国 字号、高能级科创平台缺乏;科创布局难统
17、筹,各区、县(市)高度重视创新发展,争 相建设科创基地,存在碎片化现象,缺乏辐射带动力强劲的科创核心区,资源配置 效率有待提高。综上,绍兴市科技创新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 关键阶段。整合全市科创资源,高水平建设科创走廊已成为绍兴市打造新时代名士之 乡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特色优势领域创新为标志的产业 科技创新将成为浙江省打造科创高地的重要组成。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 设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互联网+、生
18、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新一轮制 造业攻坚行动,以推动科创资源要素高水平集聚整合为牵引,进一步提升战略产业竞争 力、技术创新策源力、高端人才集聚力、开放创新支撑力、品质生活吸引力,奋力形成 一批标志性硬核成果,建成生态优越、人才汇聚、创业密集、产业高端的区域科技创新 高地,为加快实现五个率先,奋力打造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 例提供强劲动力。(二)战略定位国内一流特色产业创新先行区。聚焦五个率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世界级现代纺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生 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国内传统产业改造
19、升级 示范区,打造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样板,成为国内一流、绍兴特色的产业创新高地 O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以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牵引 ,系统集成优化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全面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融入全球创 新网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重大装备产业化项目落地,成为长三角地 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杭绍甬一体化创新联动区。深入贯彻杭绍甬一体化战略,推进绍兴科创走廊与杭州 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联动发展,补齐环杭州湾创新链条,促进杭绍 甬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联建共享创新设施,协同共促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浙 江大湾区协同创新的重要引擎。(三
20、主要路径突出产业创新,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之路。依托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围绕产业链引导高端创新 资源集聚,依靠创新链促进产业链升级,不断增强走廊的创新能级和集聚辐射功能。突出创新生态,走出一条科产城人文协同发展之路。发挥山水美和名土多优势,加 快打造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圈,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 的创新创业生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突出开放合作,走出一条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之路。强化全球视野、区域联动、协同 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融杭联甬接沪力度,深度融入长三角 和一
21、带一路建设,加强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科技资源配置,加速嵌入全球创新 版图。突出统筹协调,走出一条跨区域协同开发之路。强化市级统筹和指导功能,全面规 划走廊开发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统一规划,分片推进;在项目引进上,统筹准入,分 区落实;在资源供给上,统筹调配,分别归口。(四)发展目标到2025年,绍兴科创走廊基本成型,创新平台、人才、资源集聚成效显著,产业 集群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成为浙江省打造创 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极。创新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在高层次创新载体培育上取得突破,力争新增1个国家级 科技创新机构和6个省级科技创新机构,累计建成6个国家级孵化器、6个国
22、家级众创空 间和10个省级孵化器、80个省级众创空间。科创资源集聚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更为完备,集聚各类基金资产管理规模 达1300亿元,2个学科进入ESl排名前1% ,累计引育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120人, 集聚各类人才总量达65万人。企业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40家,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800家,上市公司达到40家,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 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 ,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总数达到550个。产业集群素质显著提升。创新型经济效益显现,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规上工业企业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
23、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5% ,高新技术 产业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5%。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领域创新策源地引擎地位更为突出,在互联网 + 、生命健康、新材料领域产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每万人 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达到18件,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达到130亿元;累计获得国家/省科 学技术奖230项。到2035年,绍兴科创走廊全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汇聚一批全 球知名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关键技术, 在若干优势领域占据全球制高点,高水平建成世界级产业创新策源地。专栏2:绍兴科创走廊主要规划指标指标名称单位2021 年2025年
24、科创 设施1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个122省级科技创新机构个9153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个4 (3)6 (6)4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个5 (53)10 (80)科创 资源5创业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亿元91213006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个127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人691208人才总量万人47.665仓体 科主9高新技术企业家711104010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4276680011上市公司家314012规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营业 收入比重%2.423.013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个391550产业 集群14规上工业企业产业增加值亿元493.33800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25、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 重%69751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年均增长15%17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亿元40010001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亿元356100019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亿元7491500科创 效益20国家/省科学技术奖项17323021高价值专利拥有量件/万 人7.151822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亿元67.8130三.构建科创空间新格局根据绍兴市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分布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在市区凝聚科 创走廊核心发展动力,规划建设一条科创发展带,串联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 海科技城、金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东鉴湖科技城6个科技城,建设一批重大科 创基地,形成一带六城多
26、点的高效能科创空间新格局。(一)一带串联塑造科创中轴一带即以群贤路一越兴路一杭绍甬高速交通干线为主轴,建设集聚绍兴主要高 能级科创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的科创发展带。进一步强化科创发展带一体化 功能建设,统筹推动沿线6个科技城创新科研、产业开发、生活休闲、生态保护协同发 展,合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设施网、生态网,聚力推动科创资源集聚、 科创能级提升,完善生活服务配套,加强凸显绍兴水乡生态特质,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有 机衔接、基础设施网络覆盖、绿化生态有机融合的科创走廊空间,成为绍兴市具有核心 主导地位的科创中轴。(二)六城聚力打造科创引擎以镜湖科技城、越城智汇芯城、滨海科技城、金
27、柯桥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东鉴 湖科技城6个科技城为核心载体,总面积约188平方公里。在一体化发展指引下,因地 制宜确定6个科技城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形成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协同发展格局, 以鲜明的科创标识塑造绍兴新时代科创标杆。镜湖科技城规划范围:位于镜湖新区,规划范围北至杭甬高铁,南至群贤路一梅南路一群 贤路,西至大越路,东至中兴大道,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功能定位:发挥镜湖大城市核心区平台优势和高铁高速同城效应,构建创新 +枢纽+文化+商务+公共服务复合功能,重点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端人才集聚区 、人工智能试验场建设,打造协同开放、辐射全市的科创服务核心区。发展导向:抓住国内创新要素开
28、放流动和优化配置机遇,推动站城一体、文 旅辉映、三生融合,打造多元复合的现代化、智慧型TOD综合体,以高端金融、商业 、创意、居住、文化、教育与休闲功能构建为依托,聚焦信息光电、人工智能、生命健 康、时尚创意等四大重点产业领域,以新金融、新科技服务两大产业支撑,全面对接大 院名校、国家研发机构、知名企业,推进高端创研机构集聚区、企业总部基地、产业创 新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集聚为一体的一流创 新创业生态。突出高、精、尖、专导向,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化创业创 新环境,打造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镜湖升级版。越城智汇芯城规划范围:位于越城区曹娥江以南,规划范围北至
29、杭州湾环线高速,南至云东 路一中山路,西至越东路一杭甬高铁一中兴大道一洋江路一袍中南路一迪荡湖路,东 至越兴路一104国道一吼山路,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依托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聚高端科创资源,打造 国家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发应用高地、长三角先进集成电路产业制造基地、浙江集成电 路产业创新生态高地和绍兴产业转型、动能转换重要引擎。发展导向:立足集成电路产业优势,加快建设绍芯实验室,高水平推进省宽禁 带半导体特色工艺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 术,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向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迈进。聚焦 打造区域IDM产业模式,引进培育先进
30、的芯片设计、先进的特色工艺制造、先进的封装 测试等三个世界先进,加快形成涵盖设计一制造一封装一测试一设备及应用 的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高标准建设迪荡湖科技CBD ,规划范围东至杭甬运河、南至云 东路、西侧和北侧至环城河一皖里江。立足绍兴特色产业,举全市科创之力重塑创新格 局,以建设高端研发主阵地为导向,推动科创+头部企业 科创+上市企业 科 创+运营企业 科创+配套设施,推进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企业总部、产业学院、 城市文化体验中心、人才创新综合体、产业人才社区等功能建设,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 源,建设科创走廊创新策源枢纽。滨海科技城规划范围:位于越城区曹娥江以北,规划范围北至北塘河,南至海东路
31、西至 越东路,东至海华路,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依托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生物医药,完善 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杭州湾南翼产业创新策源地、G60 科创走廊要素融合桥头堡。发展导向:以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平台、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依托,聚焦 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产业集群、培育领军企业。着 力推动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完善滨海新区科创园、精准医学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 园等重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 务业集聚区、省级绍兴现代医药产业创新综合体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科技
32、创 新服务品质。金柯桥科技城规划范围:位于柯桥区东部,规划范围北至齐贤街道北侧镇界,南至钱陶公路 ,西至安华路一柯华路,东至镜水路一齐贤街道东侧镇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围绕现代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在打造更具绍兴标识全省一流的人 才创业园上再求突破,全面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发展导向:以民营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为特色,健全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引进 集聚*计划等顶尖人才、领军型团队和相关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项目+ 资本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转型发展研发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依托浙江省 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33、中科院西安光 机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电子信息、 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创新策源水平。完善城市配套,建 设宜居宜业的城市创新空间。曹娥江科技城空间范围:分两片,北片位于上虞区北部杭州湾区域,规划范围北至滨海大道 ,南至展望大道(杭绍甬高速复线)人民大道,西至嘉绍高速,东至进港公路,面积约 28平方公里;南片为e游小镇,北临滨江路,南至五星路,西至杭甬运河,东至鸿雁路, 面积约3平方公里。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依托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绿色智造先进区、绍兴市接轨
34、大上海桥头堡示范区。发展导向: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一转化一制造一检测一应用的全产 业链建设,以标志性项目引进、大院名校集聚、头部企业培育、领军型人才集聚、数字 绿色升级为突破口,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新材料 产业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效应,以制造业下游应用为牵引,整合产业链资源, 突破前沿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 心创新创业集成器功能,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招引高能级创新机构和平台,以项目孵 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模式,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 产业培育发展。东鉴湖科技城空间范围:位于越城区东部
35、临近上虞区,规划范围北至杭甬高铁,南至鉴湖 大道,西至水系一洋江路,东至滨富路,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作为科创走廊未来发展的战略预留空间,以集聚一流科研院所和大 科学装置为重点,积极谋划科学园区建设,致力于打造走廊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源 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弓I擎。发展导向:发挥优越的生态人文环境优势,主要面向走廊未来空间拓展需要和 高能级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明确东鉴湖科技城区块以科 技创新为核心功能。作为科创走廊战略留白用地,规划期内暂不进行产业开发。继续维 持好自然山水生态环境,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有序开展土地收储工作。(三)多点支撑激发科创活力按照
36、科创赋能、特色鲜明、实施可行建设原则,围绕研发孵化和科创服务,谋 划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创新企业不断孵化、创新生态持续 优化的创新基地。十四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两类十大科创基地。研发孵化类科创基地。加快迪荡湖科技CBD建设,树立片区开发理念,做好 科创+文章,构建高品质科创服务体系,打造高端科创平台。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以 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为核心,产业增值应用为导向,构建集成电路产学研创新生态圈。中 科院新材料创新基地聚焦新材料类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研究,推动新材料创新项目加速落 地转化;绍兴国际生命健康科技产业新城、精准医学产业园聚焦生命健康高端科研团队 和头部项目招引,加
37、快布局前沿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杭州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柯桥民 营科技园集群重点围绕高端企业和科研机构招引,推动产业项目研发和孵化,助力培育 优势产业集群。服务类科创基地。浙江绍兴人才创业园以高层次人才招引为特色,着力推动创新创 业,为科创走廊提供人才要素支撑。镜湖创研科技园、湖东金融创新基地聚焦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科技博览、人才公寓等服务供给,为科创走廊发展提供良好的科创公共服 务。专栏3 :十大重点科创基地序号基地名称开发主体范围面积发展导向1迪荡湖科技CBD越城区人民 政府、滨海 新区管委会位于越城智汇芯城, 东至杭甬运河,南至 云东路,西侧和北侧 至环城河一皖里江, 占地面积约1800亩
38、聚焦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等产业,布局科技研发、创业孵化、 企业总部、产业学院、城市文化体验 中心、人才创新综合体等,打造高端 设计研发主阵地。(集成电路、生物 医药)2精准医学 产业园浙江兴湾精 准医学产业 发展有限公 司等位于滨海科技城,浙 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南 滨东路8号,占地面积 约500亩。聚力突破基因测序、基因诊断、基因 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靶向药 物、精密医疗器械等医学、医药前沿 技术,建设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等科研机构,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 流的精准医学全产业链孵化科技园。(生物医药)3绍兴集成 电路产业 园滨海新区管 委会、绍兴 芯空间科技 新城发展有 限公
39、司位于越城智汇芯城, 东至漫池路,南至河 道,西至现状地块, 北至银山路,占地面 积约300亩。以TC产学研生态圈、融合创新中心 为定位,打造以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为 核心、产业增值应用为导向的特色产 业园区。(集成电路)4绍兴国际 生命健康 科技产业 新城(一期)滨海新区管委会位于滨海科技城,东 至越兴大道,南至开 元西路,北至北塘河, 占地面积约2070亩。重点发展生命科学、食药科学等健康 产业,聚焦头部项目招引,形成创新 药谷、细胞治疗谷、智能康复谷、营 养健康谷等四大特色产业谷,引进国 际知名人才,培育冠军企业,打造集 产业、科技、文化、金融、商务、旅 游为一体的国际化标杆生态智慧产业 新
40、城。(生物医药)5镜湖创研 科技园绍兴市镜湖 科技城开发 服务有限公 司位于镜湖科技城,绍 兴高铁北站,占地面 积约525亩。着力培育科技博览、研发孵化等业态, 吸引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入驻,打 造集聚绍兴、辐射周边、服务产业 的杭州湾重要创研基地和科创走廊核 心节点。(科创服务)6湖东金融 创新基地绍兴锋越置 业有限公司 、绍兴锋泽 置业有限公 司位于镜湖科技城,镜 湖湖东01单元,占地 面积约250亩。围绕金融服务、商务办公、星级酒店 等业态,集聚市级金融平台,吸引外 来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建设国 际人才社区,打造现代商服业态及科 创企业集聚区和辐射周边的公共性功能单元。(科创服务)7
41、浙江绍兴 人才创业 园浙江绍兴人 才创业园位于金柯桥科技城, 占地面积约300亩。提供创业孵化、人才培育等服务,打 造集管理办公、研发试验、人才住宿、 商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 园区,致力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区、 创新发展先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创服务)8柯桥民营 科技园集 群东盛实业集 团、绍兴柯 桥恒汇凤凰 数字科技有 限公司等位于金柯桥科技城, 北至水系,东至齐贤 路、规划双渎路,西 至金柯桥大道、南至 柯海大道、规划支路, 占地面积约800亩。依托民营经济腾笼换鸟,加快推 进恒生凤凰数字经济产业园、青瑞聚 信青鸟产业园等十大民营科技园建设 ,加快人才集聚,着力为传统产业提 供创
42、新动力,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时 尚创意、生命健康、数字创新经济等 产业。(民营经济创新孵化)9杭州湾产 业协同创 新中心杭州湾上虞 经济技术开 发区位于曹娥江科技城,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 开发区东二区,占地 面积约300亩。聚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 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科创中心、试 验基地、会展窗口和服务平台,打造 集项目孵化+产品研发+交流展示+ 检测检验+专业服务于一体的科技 创新综合体。(新材料、生物医药)10中科院新 材料创新 基地绍兴市上虞 杭州湾工业 园区投资发 展有限公司位于曹娥江科技城,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 开发区建成区,占地 面积约205亩。聚焦新材料产业创新,打造立
43、足杭州 湾、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国家级 新材料创新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创新 发展平台。(新材料)(四)带动三地推进全域创新发挥绍兴科创走廊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走廊与诸暨市、竦州市、新昌县三地之间产 业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一体化创新协同机制、开放共享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协力推 进成果转化、人才飞地等统筹建设,形成市域竞合共赢局面。诸暨G60创新港,构建以经济开发区、科技城为主要平台的互联互动创新发展格局 ;重点围绕数智制造、新一代半导体材料、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数智安防等领域,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产业科技人才合作, 深化与智汇芯城集成电路产业链协同发展;
44、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融杭接沪示范 区、数智创新集聚区、高智创新引领区。竦州冽溪创新带,构建以艇湖未来科创城为核心,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三界片区 、高铁新城为科创走廊两翼的协同创新空间格局,推动艇湖未来科创城建设成为百亿级 竦州首位度最高的数字化科技城;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 产业,加强与曹娥江科技城、滨海科技城在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合作;打造杭 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时尚产业新高地、智能厨具电器研发制造集聚区。新昌智造科创带,构建以企业总部、智能装备小镇、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为支撑的 协同创新格局;强化与绍兴科创走廊合作,重点推动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科技成
45、 果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争创万亩千亿新 产业平台;打造县域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样板区、数字化融合应用示范区、创新引领 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四、提升战略产业竞争力面向新一轮产业变革前沿,聚焦特色优势科创领域,高水平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持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世界级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科技服务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打造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挥集成电路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优势,以迪荡湖科 技CBD、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等科创基地为主要依托,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一封 装一测试一设备及应用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标
46、志性项目引进、领军型企业培育、创 新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 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打造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产值 规模突破IOOO亿元。晶圆制造。以特色工艺芯片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绍芯实验室,提升在外延、 晶圆检查、热氧化、溅射、光刻等环节工艺集成创新能力,推进8英寸、12英寸晶圆制 造代工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以微机电系统、功率器件为主的特种工艺晶圆制造。加强 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研发和应用,在碎化钱单晶片、磷化锢单晶片、碳化硅衬底、碳化硅 和氮化钱外延片等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生产上取得突破。封装测试。紧紧围绕智能终端、物联
47、网、汽车电子等应用市场要求,重点聚焦 晶圆凸块、晶圆级封装等先进技术,建立国内领先的先进封测生产线和封装技术研发中 心,研究和推动薄膜型探针卡技术产业化,重点实现A-eWLB量产及2.5D/3D封装等先 进技术开发和量产,推进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应用模组制造。芯片设计。依托芯片研发设计中心及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全流程EDA平台,引 导高校院所优秀人才、连续创业者、创客等群体投身芯片设计。重点开展面向通讯、物 联网、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家电等行业领域的芯片设计,在功率器件、MEMS传感 器、RFlD等感应器件、FPGAs IGBTs MCU等核心芯片设计领域实现突破。设备辅材。加大招引半导体设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