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我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于9月初启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区级医院、镇街相关医疗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详细了解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一、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全区共有中医类别医院3所,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所,社会办中医医院2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5所,镇(中心)卫生院23所;村卫生室558个,乡村医生575人;社会办医248个,其中中医诊所81家、中医备案诊
2、所8家;共有执业(助理)医师2110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22人,占医师总数的34.2%;全区共有全科医生(助理全科)298人,注册中医全科(助理全科)75人,占全科医师总数的32.2%。2020年全区总处方数840244张,中医药处方数376785张,占比44.84%;中药饮片总处方数62378张,占总处方数7.42%。(一)强化组织领导,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铜梁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年内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成
3、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等25个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铜梁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构,统筹全区中医药各项工作,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财政保障,2021年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19493万元,用于中医院迁建、促进中医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名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名医工作室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建设等项目。(二)强化基础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日益完善。充分发挥区中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4、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3个,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中医药重点专科3个;2020年运用中医技术75项,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60余项,应用病例32万余人次,中药饮片处方占比为30.38%,全院门诊中医治疗率71.23%,中药饮片、中成药辩证论治准确率100%。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不断加强,两家医院均建设中医药临床科室,设置了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具有浓厚中医文化氛围的中医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不断夯实。
5、全区28所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其中,市级精品中医馆4个,配备了中医设施设备,中医医师195人。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人员占比79.5%。三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主题数据库。认真做好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应用工作,全区28个基层医疗单位中医科或中医馆医生已全部注册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并开展远程会诊业务、书写中医电子病历、使用中医辩证诊治开具处方、使用知识库查询浏览名医名案等。(三)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重庆市铜梁区引进和培养优
6、秀卫生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发布铜梁区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人才的公告,加强对紧缺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引进工作。推进中医药师承培训和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中医师承人员27名,其中4名已通过出师考核;中医师带徒学生12名,指导老师8名。发挥区中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培养专科型、学术型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技术水平,截至目前,规培基地共招收学员172名,协同培训26名学员。做好1258名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考核工作,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临床合理化应用。二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传播。持续推进名中医培养和名医工作室建设,深化国医大师
7、李佃贵学术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传承工作室、汪克敏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及区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和推广工作,每季度加强对工作开展情况督查,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带教工作。定期举办中医经典竞赛,加强中医典型案例点评,将经典学习、案例整理作为中医药人才评选推荐的重要参考。支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推进中医药学术整理、融合。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医务人员中医药技能竞赛、中医“五进”等,提高百姓的认知度与参与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医国粹,提升自身中医药健康素养。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积极推动中医特色专科、重要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工作,
8、加强区中医院骨伤学、康复科、心病学的建设,并积极开展市级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和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共24个,其中中医类10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区中医院市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成功立项21项(含省部级8项),区级科研项目成功立项7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学术著作12部,“一种骨科髓内钉尾帽及改锥”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一种医疗用脊椎矫正设备”等国家发明专利2项,共有区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区级特色科室建设项目1个。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医药独特优势发挥不明显。一是医生运用中医学诊疗的主动性不够。由于中医药人员主动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开
9、展临床诊疗工作的主观意识不强、中医诊疗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由此造成中医药使用率不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显著,在当前情况下,做大做强中医药,突出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还任重而道远。二是重点专科建设不足。区中医院骨科、康复科、心病科虽为我区中医名科,但其影响力仍显不足、知名度不高。同时,在对外交流以及与高等院校合作方面缺乏实质性、深度性。三是基层中医馆建设仍需加强。虽然28个镇街卫生院均按要求建立了中医馆,市级精品中医馆有4个,但从诊疗方式来看,主要是以推拿、针灸为主的中医药服务,且多数镇街存在中医药人才匮乏、编制不足、人员难以留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镇街一级中医馆
10、的作用,为基层群众服务。(二)中医药技术传承还不够。一是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数量较少。全区仅有名中医工作室5个,不利于中医传承与发展。二是未有效建立“师带徒”制度,使中医药的精髓和火种传承受到一定局限。三是基层医生进行中医药培训仍不够。开展集中培训较多,顶岗培训、跟师实习机会较少,镇街卫生院医生进行中医诊疗的能力仍显不足。四是在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上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群众认为西医治疗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中医见效较慢,说明中医药文化传播不够到位,群众对中医药认知上有一定偏差。(三)配套政策还不够优化。一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引进困难。目前存在中医药人才缺乏问题,以区中医院为例,中医医生占比为57
11、88%,高级中医药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全区无国家级、市级名中医、高端中医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中医人才链出现断裂,老、中、青衔接不上,现有医药人才引进政策下,引进高级中医药人才更是难上加难,造成我区中医药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二是相应的医保报销政策未实现同步配套。目前中医药诊疗项目的医保报销范围受到诸多限制,中药颗粒、免煎颗粒不能报销,大部分中成药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仅有6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中医特色康复项目与现有医保政策相冲突。政策规定中医技术住院期间不超6项,但实际执行将非中医技术纳入中医技术(如:现代康复技术),传统的康复技术与现代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可加速患者的康复
12、减少复发的机率,若按目前医保政策执行,则减少了中医技术使用项目,使中医技术开展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中医健康发展。(四)中药材产业不够壮大。一是规模优势不突出。全区中药材种植虽然涉及18个镇街,种植总面积共计1.51万亩,但除艾草、枳壳、使君子、佛手外,其它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小,存在小、散、弱的情况。二是品牌优势不明显。全区中药材品牌薄弱,缺乏道地药材作为品牌支撑,现有品种也未形成营销合力,整体知名度不高,各自为战,市场推广力不强。三是加工能力不足。主要以原产品、初加工为主,未形成加工配套产业,没有精深加工产品,影响产品价值提升。比如,我区艾草种植面积约3500亩,但生产的艾灸产品品质不高,没
13、有市场竞争力。三、工作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区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把中医药文化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一)夯实工作基础,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一是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镇街中医馆为骨干、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
14、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名医、名科、名院的建设。坚持中医院姓“中”,加大中医名科、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中医重点学科申报和创建力度,做好骨伤学、康复科、心病学的建设,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等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我区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力争打造一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名科或特色专科。三是持续强化基层中医馆建设。持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抓实精品中医馆建设,加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使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四是建
15、立健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广泛使用中医药诊疗、护理技术,推进中医临床路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及培养中医药人才、应用中医药教学、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中医或中西结合诊疗技术方法经验等进行奖励,切实加强中医药临床运用,提高临床使用率和疗效。(二)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中医药传承发展高地。一是做好传统中医药理论、医术的传承与推广。深化区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在我区设立传承工作室,帮助培养了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人才。加强区中医院中医肛肠科、耳鼻喉科等名医工作室的创建,深入开展师带徒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区中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
16、化培训基地培训工作,培养我区中医住院医师实用型人才。发挥区中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适宜技术师资的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促进中医药传承。一方面要逐步赋予医院选人用人必要的自主权,打破人员编制禁锢,允许医院自主招聘招录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同时,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竞争机制和有效激励薪酬制度,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为中医传承夯实人员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市医保局建议,将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中药颗粒、免煎颗粒以及常见病所需的中成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扩大区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医保报销范围。同时,结合
17、中医特色康复诊疗实际,对中医技术与非中医技术进行鉴别,对现有医保政策进行合理调整,推动中医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让中医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形成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浓厚氛围。(三)强化品牌效应,打造中药材产业高地。一是优化中药材种植布局。把中药材种植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二是强化道地药材开发。加大与中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对现有中药材的研究,力争培育出1-2个道地药材,提升中药材产业影响力。三是持续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殖技术,强化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市场化营销、产业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形成精深加工产品,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起的特色中药材产品品牌。四是加强院内制剂开发研制。中医院的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要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引导下,将院内制剂开发应用与本区特色中药材相结合,研制出疗效显著、百姓信赖、特色鲜明的各种类型的中药特色制剂,并在院内临床应用取得好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让院内制剂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