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有效性的研究一、课题的概念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有效性是从教与学两方面讲,一方面是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学的有效性,而现在则是让学生在学的过
2、程中更多地讲究有效性。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有效性的研究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运用有效的教的方式,学生运用有效的学的方式,高效率地学好英语。二、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我省目前研究的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二)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末、90
3、年代初开始,我国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高效率学习的研究方面,沈德立的高效率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从脑机制、选择性注意、元认知、学习策略、非智力因素、内隐学习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高效率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何东涛的学习问道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视角运用了大量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故事和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大量案例,从中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元认知方面,解决了高效学习之谜。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三)我省目前研究现状:辽宁教育2011年06期中,张文
4、忠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数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三、选题意义和价值在英语学习中,由于单词量大,句型多,没有适当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作为教师,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思索怎样能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高效率地学好英语,在英语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我,而且能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社会品质。从长远意义讲,小组合作学习英语的研究对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和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
5、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探索优化课堂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树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探索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课题的研究也是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直面我校现状: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以“学”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促使师生间的课堂结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由“教”转变为“导”,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你学”转为“我想学”,“我会学”,让不
6、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成了我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实现他们高效率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成绩。四、本课题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一) 科学的组建学习小组。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合理划分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学习成绩、性别、性格、能力、智力差异等因素,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随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本着上述原则,将合作互动学习小组划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也是较常用的一种,同桌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时间耽搁少。一般用于小的问题、小的知识点的讨论和突破。 第二种:3人小组,一般
7、是前后3对同桌分两组, ABC为一组,DEF为一组,这种形式一般在角色表演、朗读等情况下使用。 第三种:4人小组,一般由前后位4人组成,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易操作的一种形式。对于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效果较好。 第四种:一般以桌子一竖行分为一大组,全班分为A、B、C、D四大组。这种形式一般在运用前一单元或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时采用。小组长一般有四人,以便分工合作。 教师一般在学期开始时就将这几种分组形式确定下来,并选出小组长,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各种分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二)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1.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利用
8、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教师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
9、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而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则做“壁上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
10、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上述这些状况都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什么是共同任务中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
11、分数。“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2.学生方面的因素: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研究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不均衡的。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
12、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1)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2)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3)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4)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还发现由于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因此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
13、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在研究中还发现: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干扰,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3.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
14、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了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
15、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
16、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三) 教师的有效的调控方法。1.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尽量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
17、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包括作业完成情况的汇报。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的锻炼,得到不同的成功感受。教师更像是一出戏的舞台设计,不管怎样分组,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起一个活动的空间,展示的舞台。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要科学设计教学一部好戏,离不开导演的“导”和演员的“演”。.同理可证,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尽情表演,大胆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从“舞台”的“主
18、角”位置退下来,进行幕后指导,对学生的“表演”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判,以防止教学活动变成“草台班子”.教师在实践中不妨品尝“导演”的滋味,从而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到底需不需要讲,需要讲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讲,不是由教师的愿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教服从于学”。高效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讲,而在于导,因势利导,适时适度点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
19、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组织,仔细的斟酌。3.教师是课堂上的主持人,要正确调控课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特别是已经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农村中学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课改中,在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和别人争吵。这时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让多次发言的同学把机会让给还没发言的同学;鼓励还没有发言的同学
20、大胆发言,积极与别人沟通;引导学生不仅自己会说,而且要学会倾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对于任务完成得较快的组,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让其他组分享他们的快乐。现在,我们每堂课学生参与面都在90以上。我们的经验是,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恰当的运用激励机制。恰当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整个小组合作的催化剂。如果全班在小组合作前达成一定共识,形成比较固定的奖罚条理,制度。不仅可以约束组员在活动中的行为,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各位组员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把每个小组都定一个名字,每个小组开展积分比赛,哪个小组积分最多,就可以得到适当的奖励。而这个积分又跟活动中组员的
21、表现息息相关。比如,哪个组回答的问题最多,讨论的最激烈,合作的最成功,后进生敢于回答问题等等,都可以列入评分细则中。一旦形成这些制度,将有助于教师开展小组活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目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然后老师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
22、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课堂,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 而应成为学生“快乐享受的地方,教师要精心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便是恰当合理的激励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很像电视节目中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不能唱独角戏。要着力营造一个平等语境,要学会倾听,不仅要发挥魅力充分调动激发参与者的谈话热情,使现场形成热烈的谈话气氛,又要有相当的能力控制节奏、语向,围绕中心、合理分配谈话者的发言时间。
23、从这些作用上而言,教师也正如一位课堂上的主持人。4.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学会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在教学上的进行适时调控,以保持教与学、讲与练的平衡。调控的基础当然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效果科学的分析后得出的正确的信息。课堂练习是进行当堂反馈的有效方法,也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中,教师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在当堂练习中,通过在学生练习时教师的观察巡视及参加讨论能够达到及时准确获取综合性反馈信息的目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
24、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要会调控,有灵敏度。在反馈练习的设计上,可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一是要注意前后的联系,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同时为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奠定基础。二是要注意难度的把握。练习的设计要面向大多数,内容的难度要能体现一定的梯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能力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引导者”、 “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
25、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
26、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总之,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起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合作精神也得以发挥,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课堂焕发出高效活泼的生命活力。(四)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
27、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
28、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们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经常性的最佳小组的评比,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五、 课题
29、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各种教育书籍,报刊杂志中介绍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二)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三) 行动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研究、提高、再实践、再发现,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学习;(四)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本课题从学生群体的特点
30、如何进行学生学习小组的分工,学习素材,教师如何指导等方面对英语学习有效性进行的研究。课题是在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给学生减负的环境下提出,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决,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以下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非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的成绩的一次实验数据对比实验班级学生序号九年一班九年二班九年四班非实验班级学生序号九年七班九年八班九年十班11301381381127128130213414013021201271263132134132311712112641321301304123119134512713812851141221296133
31、131109610510612171241341247101118123812313111989394969133134116910612511410124131116108411211011113124126118410710012113112103129290811311812610713628199141181368414627763151101178615807667161091241011669959117951229117766958181161349318711056719951229119668978209911812520516472219212381215142672259
32、13357222363752368123702324662624461269324254116257111674252444362630120652622271527491236627414624282612063282216272943125412917253930231282730251913总分288538132886总分207724142323平均分96.17127.1096.20平均分69.2380.4777.43通过以上数据证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班级明显好于非实验班级,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成绩是非常有效的。七、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分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对所
33、教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因素及影响学生团队合作的因素。(二)实施阶段:根据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总结出初中生小组合作高效率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三)效果验证阶段:我们利用前面所得出结论,来进行实践验证,发掘出需要改进的方面,以便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四)研究的总结阶段:我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汇总,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完成科研论文,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 八、课题的研究过程2012年9月-2013年1月(一)召开课题组成员大会,确定成员分工。(二)课题组成员采访老师,初步了解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三)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第一次问卷调查表
34、 (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实验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五)每周五下午集体教研,学习阅读相关书目,丰富理论知识。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六)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书刊文章等资料,撰写相关阶段性小论文。2013年1月-2013年6月 (一)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与分析。 (二) 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分析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 (三)对部分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深入分析。 (四)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2013年6月-2014年1月: (一) 组织班级活动,多方位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二) 针对第一次调查结果分析结合学生现状,设计第二次的问卷调查
35、表。 2014年1月-2014年6月: (一)在本校初中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 (二)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与总结。 (三)对课题所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四) 着手撰写结题报告。九、课题的研究成果及社会影响 (一)对初中生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有效性的研究,形成了英语教学新理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我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年来,我校教师在课题实验中进行了艰苦的
36、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实施新课改带来的一些变化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整体上呈现出新的喜人局面。学生好学会学。实验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新意识增强了,探究积极性提高了,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增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实验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提高,实验班的成绩都要高于普通班的成绩,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有了更大的进步,基本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创建高效课堂,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成为新英语课标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积极探究
37、课题实验使每位教师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使每位教师都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积极的人生体验过程。 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被实验教师掌握,较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的学生观发生改变。每位教师都知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教育宗旨和核心教育理念,努力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观念,努力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正在成长发
38、展的人确立起来。努力挖掘课程资源,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论教,正在化为大部分实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行动。 (四)教研组科研意识强烈,教学研讨气氛浓厚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要求全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我们还经常外出参加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促进我校的教学工作。十、 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和建议(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欠佳,尤其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学习的精神,导致学习成绩不高的现实局面。(二)少数学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个别学生在
39、互相争执及挑战中浪费太多的学习时间,导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小组合作管理不善,规则不明。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套路呆板,学生生缺少争论和质疑,特别是差生参与活动不够(三)小组合作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四)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加强。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意识不强,教师讲述、训练及开展教学活
40、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仍然存在。(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有的教师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参与率较低。(六)评价体系需健全。在评价过程中,除对小组进行评价外,还有注重对个体的评价,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要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1、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实践证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进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但目前, 这一教学方法还很不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不断探索,以求更大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