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医疗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全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市“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健康2030”规划纲要县“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十四五”以来,县大力推进健康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卫生人才培育、健康产业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
2、能力显著提升。全县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7.38岁提高到2025年78.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0/10万、4.19%。、6.O2%o,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同类地区平均水平。全县卫生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2.8亿元,建成并投用县精神卫生中心、县中医医院二期住院综合楼、新区医院和至诚镇、洪口镇、龙凤场镇等23个乡镇卫生院,新增医疗业务用房13.6万平方米。现有医疗卫生机构684个。全县医疗机构编制床位3820张,开放床位新增676张,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6.2张;卫生技术人员增加724人,达到3190人;执业(助理)医师新增212人,达到1238人;注册护
3、士增加468人,达到1360人;全科医生增加58人,达到151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49人,每万人全科医生数3.05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20.7%52.5%o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三级乙等中医机构、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三级乙等疾控机构各1个,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二级乙等专科医院各1个,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2个,建成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4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培育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5人。二、问题短板目前,我县医疗卫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优,特别是精品优质医疗卫生资
4、源短缺,县级公立医院“高精尖优”医疗技术发展不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办医整体水平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到位,综合监管和绩效考核管理有待加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尚需完善。三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与国家、省级、市级要求差距较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量少质弱,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形势依然严峻。四是卫生健康人才短缺,紧缺重点专科发展不够,重症医学科、妇产科、儿科、精神专科、肿瘤科、心血管科等专业人才短缺。五是基本建设负债较重,制约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发展。这些
5、问题,需要在“十五五”时期,继续抓住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抓住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协同发展、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等机遇,对标补短,攻坚破难,持续改进提升。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6、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聚焦”强县、活乡、稳村”,加快构建“一核五副七千多支”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省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县人民医院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完成国家“千县工程”建设;实施县中医医院“两专科两中心一基地”,打造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升级版”,持续优化县妇幼保健院“一院三区”空间布局,完成高明院区“大部制”改革,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成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突出“常态”和“应急”两条主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防、救治、应急防护网络;聚焦群众需求,构建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7、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发展。坚持党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突出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的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公共财政稳定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强化行业与属地管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扩能。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提升大病重病救治能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均衡布局,重心下沉。加快优质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区域
8、人群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和投入力度,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强化重大疾病早期防控。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扩充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防范化解,推进县级公立医院与国省“三甲”医院专科联盟,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
9、体,深化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编制人事等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信息等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依托县卫生健康局设置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整合重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疫情处置和公共卫生体系更加
10、完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持续强化。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满足公共安全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将县人民医院建设成县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建成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推进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乙”升“三甲”,通过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乙”复审;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成诺水河、至诚、永安、洪口、铁佛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一院一专科”推进乡镇卫生院错位发展,村卫生室基本能提供“能西会中”诊疗服务。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加快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努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争取将我县纳入创建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支点,依托
11、县中医医院建成两个省级重点专科、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大力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和治未病,中医馆或中医综合服务区和中医医联体覆盖县域中医机构、中医诊所,建成至少50个村级”中医阁个健康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大力发展托育、托管服务,以“两癌”“三病”为重点,提高农村妇女病综合防治能力,实施“银龄健康工程”,建立健全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职业健康、心理和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血站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5.226.12预期性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12、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全覆盖预期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100约束性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4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约束性床位和人力配置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26.5预期性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预期性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274.5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0.680.9预期性医院床位数(张)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52.7预期性8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3.494.5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250.34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053.93预期性11医
13、护比1:1.051:1.15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481:162预期性中医药服务体系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2.52.7预期性医师数(人)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比例(%)1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100约束性重点人群服务短板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61.1165预期性健康18人均预期寿命(岁)77.578.5预期性水平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注:医院床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床位第二章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
14、布局一、资源布局基本要求按照“规模合理、适度超前”的思路,以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全覆盖为目标。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条件、交通流向、疾病谱等因素合理布局。县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梯次建成“三甲”,辐射带动乡镇卫生院发展;中心卫生院整体向医养融合型机构转型,补齐城区及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短板,普通乡镇卫生院按照乡镇行政区划或辖区常住人口,优化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个合格村卫生室,配备至少1名合格村医。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
15、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培训、临床医学研究、重点专科建设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
16、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县中等卫生学校和县新华医院机构改革,增设县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中心。其它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戒毒医疗机构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通江熊制生四系三、推进卫生健康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三级卫生服务网”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整合县域内优质资源。以县人民医院为依托,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
17、五大中心;建设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依托县中医医院建成覆盖全县中医机构的中医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均衡发展,优质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医疗服务,实现协同发展,带动全县医疗水平迈上新的水平。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配置合理配置床位。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6.5张左右,其中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0.9张左右,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地
18、方因地制宜开展医养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床位,县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床位数量以600-1000张为宜;对超出规模标准的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优化床位结构。根据实际需求,科学测算、合理配置治疗性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应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中医等紧缺领域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0.2张,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达0.2张,每千人口精神床位数达0.2张,每千人口公立医院中医医院床位数达0.9张。提升使用效率。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30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62。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
19、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级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表2“十五五”期间医疗机构编制床位配置表机构名称现有编制床位数2030年编制床位配置目标县人民医院685750县中医医院450600县妇幼保健院300500新区医院500500茹氏骨科医院100100安康医院5050松明医院2020顺康医院2020圣立康现代医院2020楠山医院7070毛氏医院6060老区民生医院4545老城中西医结合医院60100康
20、兴医院3030东方医院6060大椿医院9999县民胜中心卫生院99109县大兴(分院)2020县火炬镇卫生院1830县杨柏镇卫生院1515县涪阳中心卫生院5050县草池(分院)1010县陈河乡卫生院1515县诺水河中心卫生院100100县铁厂(分院)2020县新场镇卫生院3030县青浴乡卫生院2020县板桥口镇卫生院1515县广纳中心卫生院7070县东山(分院)2020县三溪镇卫生院2020县铁佛中心卫生院100100县文峰(分院)2020县双泉(分院)1515县麻石中心卫生院4040县三合(分院)2020县云昙(分院)1515县春在镇卫生院3535县至诚中心卫生院IOl101县石林(分院)2
21、020县龙凤场镇卫生院3636县唱歌乡卫生院2020县洪口中心卫生院80100县九层(分院)2020县浙波(分院)2020县董溪(分院)1515县松溪乡卫生院2020县沙溪中心卫生院3080县文胜(分院)1818县板凳(分院)1212县胜利乡卫生院88县瓦室中心卫生院4070县毛浴镇卫生院1515县兴隆乡卫生院3030县永安中心卫生院50100县烟溪乡卫生院1515县泥溪镇卫生院2424县铁溪中心卫生院4040县朱元(分院)2020县长坪乡卫生院3030县两河口镇卫生院2525县空山镇卫生院1515县诺江镇卫生院4076县高明新区周子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30二、人力配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到2
22、03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增长到1200人。每万人口配备1T.5名卫生监督员、1.5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加强心理和精神卫生人才配置,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不低于8.68名,全县心理咨询师达到12名。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疗机构人员配置。提高医生配置水平,大幅度提高护土配置水平,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达到2.7人,每千人
23、口注册护士数(人)达到4.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达到3.93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不低于6.12人,床人(卫生人员)比不低于1:1.162o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重点发展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口腔、康复、精神、眼科、皮肤、老年病科专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建强中医骨科、中医妇科、针灸、康复、理疗等专科。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力争到2030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2个以上,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达到2个以上。三级公立医院50%出院患者、二级公立医院70%出院患者纳入
24、临床路径管理。四、设备配置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医学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等,坚持资源共享与阶梯配置。引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规划配置,甲类大型医用设备按照国家规划进行配置,省级统筹规划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0)、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配置。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
25、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强化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应用,推进全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库建设,稳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规范“上云”。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建成一批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系统,积极推动传染病信息报送、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慢病监测、死因监测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
26、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第三章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一节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强化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加强体系建设。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积极推动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搬迁项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到三级乙等标准,2023年通过复评。明确职责定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
27、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将麻风病防控职能调归县疾控中心,治疗职能调归县人民医院。二、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一是强化能力建设。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支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鼓励配备移动检测车。二是加强人才培植。按规定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合理增加职业健康等技术人员比例。三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建成一批预防接种数字化门诊系统,积极推动传染病信息报送、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慢病监测、死因监测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
28、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病防控、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责,接受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传染病防控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公共卫生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13%o二是加强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
29、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县域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单位提供相关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推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按规定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政策。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完善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优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
30、构信息系统,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逐步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构建全域监测、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二、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一是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升级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紧急事务跨部门共享,实现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
31、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动态修订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完善物资储备与保障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第三节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强化急救中心(站)、传染病救治机构以及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心、站点)建设。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患者转运和集中救治能力。一、优化急救体系合理、高效利
32、用县域内医疗急救资源,完整建立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县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平台,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提供及时的急救指导,提升医院救治能力和急救质量。完善医疗机构急诊科设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依托县人民医院设置相对独立的感染楼和感染病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哨点),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
33、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支持县级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站点),提升现场医学救援处置和患者接收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促进卫生应急队伍功能由单一向综合发展。第四章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第一节筑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一、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将医疗卫生服务融入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万一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规划设置东城、壁州、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
34、设备、床位、人员配置,着力加强信息化和设备建设,重点完善临床、公卫、医技等科室设置。对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2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社区医院。二、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诺水河、至诚、永安、洪口、铁佛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瓦室、铁溪、民胜、麻石、涪阳、沙溪、广纳、新场、火炬、龙凤场镇等骨干卫生院,建成至少1个基层特色专科,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理疗等适宜技术。原则上每个行政村办
35、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每个村配备至少1名合格村医。在常住人口较少、交通半径大的地区,通过加强巡回医疗、上级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乡镇卫生院定期或不定期后进村开展巡回医疗,提高群众就医可及性。三、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级医院牵头,以其他若干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成员单位,建设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后勤服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第二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
36、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规范推进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着力推动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一是做强县级综合医院。将县人民医院建设成县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快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推进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二是做优县级中医医院。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扶优补短”、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工程,积极争创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成针灸、骨
37、伤省级特色专科,建成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设立县级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广泛收集民间验方、经方、祖传秘方,推广应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收集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传统技艺,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拓展中医药传承价值。推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中医药服务,建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对基层医疗机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县域中医机构“龙头”。三是做大县级妇幼保健院。以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县级妇女儿童医院为目标,按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标准,优化县妇幼保健院“一院三区”功能布局,建成“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中心、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中心、全县危重儿童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
38、妇急救中心、婴幼儿托育中心”等五大中心。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一、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独立设置机构规范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妇产、儿科、精神、肿瘤、眼科、口腔、骨科、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体检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向高端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结合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特点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支持举办连锁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
39、设置机构。二、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综合力量或专科服务能力较强的
40、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也可牵头组建。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一、强化防治结合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等项目。优化服务内涵,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才。提升慢病医防融合能力,在有条件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高防治结合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二、完善平急结合完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平级结合方案。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
41、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等机制。健全应急状态下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机制。保障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面向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医院感染等风险警觉意识教育和临床救治培训制度,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三、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强化双向转诊机制,畅通绿色转诊通道,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和利益引导机制。积极推动二三级医院专科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支持
42、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四、促进学科协作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建立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持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专栏1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医疗服务体系项目:积极争取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支
43、持县中医医院启动创建三级甲等中医机构,建成“两专科两中心一基地”,支持县妇幼保健院建成“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中心、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中心、全县危重儿童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婴幼儿托育中心”等五大中心。加快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成诺水河、至诚、永安、洪口、铁佛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第五章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第一节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扶优补短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争创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成针灸、骨伤等省级特色专科,建成中医适
44、宜技术推广中心、县域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纵向整合广纳、涪阳、洪口、永安中心卫生院和县域内茹氏骨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辖区中医备案诊所等医疗机构,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协调性为核心,以实现分级诊疗为根本,建成医疗卫生服务各环节有序连接的医联体,形成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无缝衔接、高效运行的中医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辐射示范带头作用,力争到2023年底覆盖20%中医医疗资源,覆盖人口不低于30%,2030年实现乡镇全覆盖。第二节强化基层中医药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中医类别医师占本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不低于25%,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能够开展
45、4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支持1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中医馆内涵建设。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治未病科,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医馆、中药房和配备中医诊疗设备;IO0%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场地,并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的医师或“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第三节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医联体试点建设为抓手,以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充分利用县域内现有成熟的康养资源,引导扶持医疗机构介入养老服务业,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属地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合作,增设养老康复床位、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养生干预、家庭医生签
46、约服务、健康体检、会诊服务、安宁服务等中医特色服务,深入推进“三个融合”(医防融合、医养融合、康养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养老的独特优势。专栏2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县级:支持县中医医院扶优补短建设项目,通过县中医医院三级乙等中医机构复审,启动三级甲等中医机构创建。建成“两专科两中心一基地”(针灸、骨伤省级特色专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县域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乡镇(街道):补齐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缺口,支持12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档升级。村卫生室:推进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6项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第四节健全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更好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实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力量,建立县级中医药专家团队,扩充县级中医药疫病防治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骨干人才库。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设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