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 资源ID:466968       资源大小:258.1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1、ICS07.060CCSD14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XXXXX-XXXX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Technicalrequirementsforconstruction,operationandmaintenanceOfbenchmarkfixedondifferentstratumforlandsubsidencemonitoring(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

    2、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要求24. 1工作内容24 .2工作步骤25 .3分层标(组)的分类35调查与场址选择35. 1调查35. 2场址选择46分层标(组)设计46. 1一般规定47. 2地质勘查孔设计48. 3基岩标设计59. 4分层标设计610. 5地下水位监测孔设计76. 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设计87. 7地面标设计96.8附属设施设计97分层标(组)施工97. 1一般规定98. 2施工组织设计97.3设备选型97.4施工准备107.5钻探成孔107.6成标(孔)107.7施工期保护117.8施工期监测117.9常见事故预防及处理117.10质量控制128分层标(组)监测128.1一般

    3、规定128.2监测仪器设备138. 3分层标监测138.4 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监测138.5 分层标(组)监测数据录入整理汇总139设施维护139. 1一般规定139.4 设施保护139.5 分层标(组)设施维护139.6 自动监测设备维护149. 5监测信息系统维护1410资料与成果1410. 1一般规定1410.2设计成果要求1410.3施工成果要求1410.4监测成果要求14附录A(资料性)基岩标标型结构16附录B(资料性)扶正器17附录C(资料性)分层标标型结构18附录D(资料性)分层标标底结构19附录E(资料性)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20附录F(资料性)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结构21附录G(

    4、资料性)地面标结构22附录H(规范性)分层标(组)野外观测记录表23附录I(资料性)分层标(组)监测设施基本信息登记表25附录J(资料性)静力水准监测系统构成图26附录K(规范性)地面沉降监测仪器校验记录表27附录L(规范性)分层标监测成果表28附录M(规范性)分层标(组)监测数据汇总表29附录N(规范性)分层标(组)监测设施巡查维护表32附录0(规范性)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书编制提纲33附录P(规范性)分层标工程竣工报告编制大纲34附录Q(规范性)监测成果报告编制提纲44参考文献4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

    5、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质事务中心、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晋斌、齐波、王海刚、罗立红、吕潇文、牛文明、齐恭、郭海朋、黄猛、江剑、徐宏斌、吴建中、景龙、王云龙、张永伟、刘振辉、罗勇、顾立军、陈明忠

    6、雷坤超、杨忠彦、李兆楠、张姣姣、曾令海、郑飞、牛毅、柳玉洁、贾晓青、周长红、田勇、徐佳。分层标(组)是重要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通过获取不同深度地层变形量、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长期观测数据,系统掌握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和机理,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上海、天津、北京及河北等省(市)陆续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并进行持续监测,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多地面临地面沉降问题,需要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但尚无覆盖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及运维整个工作流程并适用于全国的技术标准。为了规范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工作,

    7、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文件,为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和成果验收提供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的调查选址、设计、施工、监测以及设施维护、资料与成果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地面沉降分层标组的建设、运行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

    8、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54地面沉降测量规范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307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面沉降Iandsubsidence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起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3.2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benchmarkforIandsubsidencemonitoringofdifferen

    9、tstratum为获取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而建设的综合性监测设施。注:包括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及其他配套监测设施。3.3基岩标bedrockbenchmark埋设在稳定基岩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4分层标benchmarkforaspesificIayer埋设在特定深度土层中测量其垂向变形量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5地下水位监测孔groundwaterIeveImonitoringweII用于监测地下含水层(组)水位动态变化的管井设施。3.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porewaterpressuremonitoringhoIe用于监测黏性土层渗流压力的管井设施。3.7地

    10、面标groundbenchmark埋设在冻土层以下稳定地层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8保护管protectortube隔离周围土层摩阻与水动力、水化学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使引测标杆不受干扰的保护装置。3.9标杆beaconpoIe从被监测地层引伸至地面的硬连接装置。3.10扶正器centraIizer用于扶正标孔内柱形连接设施并保证其垂直状态的装置。注:安设在保护管与标杆间隙内的标杆扶正器,用以扶正标杆,增加其稳定性。安设在保护管与钻孔壁间隙内的保护管扶正器,用以扶正保护管、增加其稳定性。3.11标底bottomPOIe与基岩或被监测土层固成一体的底部刚性组合装置。3. 12测量标志点survey

    11、markpoints与监测设施相连的、符合水准测量规范的地面测量点。注:基岩标测量标志点是标组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分层标测量标志点是监测某一土层沉降量的测点。4. 13地质勘查孔geologicalexpIorationbosehole以了解含水层的数目、厚度、埋深、结构以及地层岩性等地质情况,提供分层标组设计参数为目的的钻孔。5. 14分层标监测monitoringofbenchmarkfixedondifferentstratum测量各分层标获得不同土层压缩量和回弹量以及不同土层的变形量之和的工作过程。6. 15孔隙水压力监测monitoringofporewaterpressure获取黏性

    12、土层渗流压力变化及规律的过程。4总体要求7. 1工作内容地面沉降分层标建设及运行与维护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a)资料收集;b)补充调查;c)地面沉降监测的需求分析;d)分层标(组)选址;e) 设计;f) 施工;g)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正常运行;h)获取地层变形量、地下水位以及弱透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长序列指标;i)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数据。4.2工作步骤4.2.1调查选址分层标(组)建设应在调查及资料收集基础上,根据区域地面沉降发育条件、影响因素及建设工程需要等,结合地面沉降监测网形综合确定选址位置及控制深度。4.2.2设计设计阶段应根据目标任务,选择合理的标(孔)组合类型、数量、

    13、平面及垂向布设。分别对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等进行结构设计,并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同时对分层标(组)施工期及运营期监测、监测设备类型及设施保护提出合理方案。4.2.3施工分层标(组)施工应在分层标设计基础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设备选型、施工准备、钻探成孔、成标工艺、施工期保护、施工期监测、常见事故预防处理、质量控制、安全和绿色施工等内容。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出现特殊情况无法执行原施工组织设计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须审核通过后,按照变更设计进行施工。4.2.4运行与维护分层标(组)应进行周期性监测,获取监测数据。对监测设施定期巡查维护,保障监测设施正常

    14、运行。4.2.5建设或运维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明确分层标组建设成果要求及编制的相关文件应符合归档汇交要求。4.3分层标(组)的分类4.3.1按设施类型,分层标(组)分为5类,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和地面标。4. 3.2按埋设深度,分层标(组)分为下列4类:a)浅标(孔),深度小于等于100m;b)中深标(孔),深度大于100m且小于等于500m;c)深标(孔),深度大于500m且小于等于1000m;d)超深标(孔),深度大于1000mo5调查与场址选择5. 1调查5.1.1 在分层标(组)建设前,应详细收集目标场址及周边地区地质背景和测量勘查等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a)

    15、已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交通位置、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背景资料;b)水准点分布、高程测量资料;c)已有监测设施、地下水开采利用、监测资料;d)地面沉降调查与勘探资料;e)选址区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资料等;f)分析掌握区域地面沉降现状特征及选址区高程测量成果。5. 1.2应对已收集的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掌握选址区影响地面沉降发育的地质条件。5.1.3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地质背景调查:a)区域地质构造;b)岩土体的空间展布、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c)重点了解新近沉积土层和特殊类土层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

    16、5.1.4应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a)区域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b)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水位、流场等特征,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发育关系;c)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开采井情况、开采层位及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5.1.5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地面沉降调查与分析:a)按照DZ/T0283的规定调查地面沉降区的地质背景、灾害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及灾害防治情况等;b)收集水准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GNS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手段的监测资料,查明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空间展布

    17、特征;c)根据调查结果,识别多个漏斗结合空间范围;d)依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沉降速率、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5. 1.6应掌握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地面沉降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5.2场址选择1.1.1 1场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兼顾机场、线性工程、水利工程等长期运行需要。1.1.2 场址宜选在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多个漏斗的结合部、监测目标地层变化部位。1.1.3 选址应具备施工的机械设备条件、动力条件、环境保护条件,具备施工机械的进出场、现场储放、施工所需水电及材料供应等条件,并具有后期开展常规监测的便利性。6分层标(组)设计

    18、6. 1一般规定7. 1.1在地质资料欠缺或空白区,应布设地质勘查孔。8. 1.2布设地质勘查孔时,应明确钻孔结构、施工工艺、综合测井、样品采集及室内试验等要求。9. 1.3地质勘查孔应布设在场地边缘。10. 1.4地质勘查孔宜全孔取心。11. .5地质勘查孔终孔后应进行物探测井。6.1.6在明确监测标(孔)组合类型的基础上,对基岩标、分层标、地面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等标(孔)孔深、结构及材质等进行设计。6.1.7 分层标(组)的平面布设应均匀分布,各标(孔)间距不应小于4m。6.1.8 分层标(组)垂向布设宜深浅结合,交叉布设。6.1.9 基岩标可根据地质条件、水准测量网形等

    19、要求布设。6.2地质勘查孔设计6.2.1地质设计6.2. 1.1地质勘查孔深度应满足分层标(组)设计对深度的要求。6.2.1.2应查明场地的沉积地层结构、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含水层条件等。6.2.1.3应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分层标(组)埋设目标层位。6.2.1.4地质勘查孔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孔径、孔深、孔斜、样品采集、岩心采取率、岩心保存、室内试验等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6.2.1.5地质勘查孔终孔后应至少采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自然伽马、孔斜五类测井方法进行综合测井,并满足判别岩性、确定含(隔)水层位置和厚度的要求。6.2.1.6岩心采取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岩心采取率

    20、岩土层岩心采取率()黏土层大于等于90粉土、砂土层(地下水以上)大于等于80粉土、砂土层(地下水以下)大于等于70碎石土层大于等于50表1岩心采取率(续)岩土层岩心采取率()完整岩层大于等于80破碎岩层大于等于606.2.1.7地质编录应符合GB50021和DZ/T0078的相关规定。6.2.1.8应部署岩土体样品采集及测试工作。样品的采集、保存、测试应符合GB50021和GB/T50123的有关规定。6.2.2钻孔设计6.2.2.1钻孔直径应不小于110mm,且满足样品采集和测试的要求。6.2.2.2地质勘查孔深度应超过分层标(组)最深孔设计深度。如果遇松散地层,则超过深度应不小于20m;如

    21、果遇完整基岩,则超过深度应不小于2mo6.2.2.3钻孔深度偏差应不大于0.5%0o6.2.2.4钻孔顶角偏斜应每100m递增不大于1。,终孔不大于3。钻孔方位角宜避开分层标(组)建设场地所在方位范围。6.2.2.5钻孔设计的其他内容应符合DZ/T0227中的相关规定。6.2.2.6钻孔设计应包括地质勘查孔验收后的封孔质量要求,另作光纤监测孔的除外。6.3基岩标设计6.3.1结构设计6.3.1.1基岩标的主要部件应包括保护管、标杆、扶正器、标底、测量标志点等。附录A给出了基岩标结构示意图。6.3.1.2基岩标结构应按照下列要求选型:a)浅标、中深标保护管选用单层结构,标杆可采用“一径到底”结构

    22、b)深标保护管选用两层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c)超深标保护管选用三层及以上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6.3. 1.3基岩标的保护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保护管采用优于ZT380规格的专用管材;b)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保护管采用不低于J55规格的石油套管;c)保护管外径不小于139.7mmo6.4. 1.4基岩标的标杆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标杆采用优于ZT380规格的专用管材;b)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标杆采用不低于J55规格的无缝钢管;c)标杆外径不小于60.3mmo6.3.1.5基岩标的扶正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中深标、深标标杆扶正器间距不大于10m;b)保护管扶正

    23、器间距不大于30m;c)超深标应根据标杆反弯点变形位置计算扶正器间距。6.3. 1.6基岩标的标底可采用托盘式结构,外径应小于钻孔直径10mm,厚度大于20mmo6.3.2钻孔设计6.3.2.1基岩标宜优先布设在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基岩露头或基岩埋深较浅的地区。6.3.2.2 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6.3.2.3 钻孔孔径应满足保护管、标杆和标底安装需要,并符合构件之间间隙尺寸规定。6.3.2.4钻孔孔壁与保护管之间环状间隙宜控制在100mm200mmo6.3.2.5孔斜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孔口处顶角为O;b)每钻进50m,钻孔顶角累计递增不大于0.2。,终孔顶角不大

    24、于1。6.3.2.6钻孔深度偏差应不大于0.5%0o6.3.2.7 钻孔终孔前(或距离目的层顶面)4m应取心验证地层岩性。6.3.2.8 终孔孔径不宜小于130mm,孔深要求到达稳定基岩。6.3.2.9 终孔应符合下列要求:a)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5m;b)孔底岩体强度满足承载力要求。6.3.2.10保护管进入稳定基岩不小于2m,与标底垂向间距不小于3mo6.3.3成标设计6.3.3. 1与标杆扶正器接触的保护管应居中、垂直,底部应进入稳定基岩。6.3.3.2保护管应采用丝扣连接,其直径及壁厚应根据基岩标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按照下列要求确定:a)浅标保护管外径不小于139.7mm,壁厚不小

    25、于7.72mm;b)中深标保护管外径不小于177.8mm,壁厚不小于8.05mm;c)深标外层保护管外径不小于339.7mm,壁厚不小于9.65mm;d)深标内层保护管外径不小于177.8mm,壁厚不小于8.05mm;e)超深标最外层保护管外径不小于473.0mm,壁厚不小于11.05mmo6.3.3.3保护管底部宜安装钢质环状托盘。1.3.3.4 保护管扶正器宜与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钻孔结构及孔径相匹配,可采用弓形扶正器或灯笼式扶正器,使用扶正肋筋宜为3个,材质宜为钢质。1.3.3.5 保护管与钻孔之间的环空间隙应采用水泥浆固井。水泥标号不宜低于P.O42.5,水泥浆密度不宜小于1.70g/

    26、cm3o1.3.3.6 标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中深标选用“一径到底”结构,浅标直径为60.3mm,中深标直径为73.0mm;b)深标选用“两层宝塔型”结构,直径自下而上为73.Omm60.3mm,自下而上长度配比按1.0:0.8确定;c)超深标选用“三层宝塔型”结构,直径自下而上为88.9mm73.0mm60.3mm,自下而上长度配比按1.00:0.45:0.35确定。1.3.3.7 标底应采用水泥浆封固,水泥标号不宜低于P.O42.5或采用G级油井水泥,水泥浆密度不宜小于1.70gcm3o6. 3.3,8标杆扶正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与标杆、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匹配,采用滚轮式、滚

    27、珠式,扶正器滚轮或滚珠外缘与保护管内壁有2mm3mm间隙;b)浅标、中深标采用滚轮式或滚珠式,深标、超深标采用滚珠式,具体见附录B。7. 3.3.9测量标志点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标杆上安装主测量标志点,保护管上安装副测量标志点;b)按照DZ/T0283和GB/T12897的有关规定确定布设测量标志点;c)采用不锈钢或铜材料制作;d)顶端制成半球弧形。8. 4分层标设计6. 4.1结构设计6.4. 1.1分层标布设要素包含监测层位及个数,应依据地面沉降易发性、分布规律及监测目的、特定建设工程监测需要等确定。6.5. 1.2分层标标底应埋设在拟监测目标黏性土层。6.6. 1.3分层标主要部件应包

    28、括保护管、标杆、扶正器、测量标志点、标底。附录C给出了分层标结构示意图。6.4.1.4应按照6.3.1.2的规定进行分层标结构选型。6.4.1.5应按照下列要求确定分层标的主要技术参数:a)保护管符合6.3.1.3的规定;b)标杆符合6.3.1.4的规定;c)扶正器符合6.3.1.5的规定;d)标底底部插钎压入监测目的地层,达到标底托盘与监测目的地层紧密固连为一体。6.4.2钻孔设计6.4.2.1钻孔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6.4.2.2钻孔结构及孔径应根据地层结构、标孔深度及监测目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管、标杆和标底安装需要,并符合构件之间间隙尺寸规定。孔壁与保护管之间环状间

    29、隙宜控制在100mm200mmo6.4.2.3钻孔孔斜应符合6.3.2.5的规定。6.4.2.4钻孔深度偏差应符合6.3.2.6的规定。6.4.2.5目的层取心验证应符合6.3.2.7的规定。6.4.3成标设计6.4.3.1保护管应采用丝扣连接,其直径及壁厚应根据分层标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并符合6.3.3.2的规定。6.4.3.2保护管扶正器宜与保护管的结构及规格、钻孔结构及孔径相匹配,宜采用弓形扶正器或灯笼式扶正器,材质宜为钢质。6.4.3.3标杆结构应依据埋设深度确定并符合6.3.3.6的规定。6.4.3.4分层标标底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a)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盘、内标杆、滑筒、

    30、密封装置、对接接头等组成,相互连为一体,标底结构参见附录D;b)根据地层特征、地面沉降状况、分层标埋设深度确定标底与保护管滑动间距,标底量程为500mm100Omm;c)根据地面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保护管上提高度,其值不大于标底与外保护管的滑动间距。6.4.3.5扶正器及测量标志点的结构形式应与基岩标的相同并符合6.3.3.8和6.3.3.9的规定。6.5地下水位监测孔设计6. 5.1结构设计6.5. 1.1应结合分层标监测深度、含水层发育特征、地下水开采情况等,确定地下水位监测孔的深度和个数。6.6. 1.2地下水位监测孔应结合分层标布设,并设置在主要开采的含水层(组)。6.7. 1.3地

    31、下水位监测孔深度宜揭穿目的含水层(组)。6.8. 1.4地下水位监测孔的孔径应满足洗井维护的要求,井管外径宜不小于139.7mm。松散层孔壁与管壁的环状间隙不小于100mmo6.5.1,5地下水位监测孔主要部件包括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附录E给出了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示意图。6.5.1.6地下水位监测孔的结构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a)浅孔、中深孔井管采用“一径到底”结构;b)深孔、超深孔井管宜选用变径结构。6.5.1.7应根据监测孔类型及孔深,并按照下列要求选择井壁管、滤水管、沉淀管的管材材质和规格:a)管材材质性能不低于ZT380的专用管材;b)管材规格满足监测设备(或洗井设备)的安装与正常使

    32、用要求;c)根据监测孔性质、井管材质等因素综合选取;d)根据监测目的含水层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岩性确定滤水管的材质和规格。6.5.1.8与分层标合并建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井壁管、滤水管选用与分层标相同管径相同材质的管材;b)水位观测层位保护管采用圆孔缠丝滤水管;c)在滤水管与标底之间保护管内的标杆上安装止砂装置,以防止沉淀进入标底滑动部分。6.5.2钻孔设计6.5.2.1钻孔设计内容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6.5.2.2地下水监测孔钻孔孔径宜大于340mmo6.5.2.3钻孔的孔斜应符合6.3.2.5的规定。6.5.2.4钻孔的深度偏差应符合6.3.2.6的规定。6.5.3成井

    33、设计6. 5.3.1井管应全部采用丝扣连接并满足下列要求:a)在井壁管安装扶正器;b)当含水层厚度小于10m时,长度不小于含水层厚度的2/3;c)当含水层厚度大于10m时,根据监测目的设置长度;d)在多层含水层(组)中,滤水管安置在主要含水层部位;e)当含水层为松散层时,沉淀管长度不小于5m;f)当含水层为基岩时,沉淀管长度不小于3m;g)井管与接箍连接不使用有污染的润滑油(脂);h)地面以上预留0.5mL0m井管高度,以便井口保护。6.5.3.2填砾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与目的含水层砂颗粒级配相匹配的砾料,并根据监测目的层的颗粒粒度确定符合GB50027规定的围填砾料型号;b)应用清水或蒸

    34、汽清洗砾料;c)填砾高度高于含水层顶面并高出滤水管顶端2m5m,但不得超越隔水层顶面,遇特殊情况则根据现场情况确定;d)采用动态投砾方式填砾。6.5.3.3止水与封孔应符合下列要求:a)采用优质黏土球止水,止水层厚度不小于10m,黏土球粒径根据井管与钻孔孔壁之间的环状间隙尺寸确定,取值范围为20mm50mm;b)止水结束后进行止水效果检验,检验合格后,孔口至止水深度间采用黏土球围填,孔口采用优质黏土封闭。6.5.3.4成井后应进行洗井,洗井方法应根据含水层介质类型及监测深度确定。宜采用活塞及空压机交替洗井,抽出的地下水含砂量达到设计要求,且地下水的单位涌水量与该含水层附近供水井相近或二次活塞洗

    35、井单位涌水量不再增加时,可停止洗井。6.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设计6.6.1结构设计6.6.1.1应根据地质结构和监测目的确定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埋设深度。6. 6.1.2应将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埋设于分层标监测目的地层的黏性土层中。6.6. 1.3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部件应包括测管和网管,部件之间应采用丝扣连接。附录F给出了结构示意图。6.7. 1.4应根据监测孔深度确定所采用的测管的长度;测管下端安装网管,网管长度不宜小于200mm。6.8. 1.5测管和网管宜选用规格不低于ZT380的专用管材。6.6.2钻孔设计6.6.2.1钻孔设计内容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6.6.2.2钻孔的外径设计不宜

    36、大于245mmo6.6.2.3钻孔的孔斜应符合6.3.2.5的规定。6.6.2.4钻孔的深度偏差应符合6.3.2.6的规定。6.6.2.5目的层取心验证应符合6.3.2.7的规定。6.6.3成孔设计6.6.3.1应根据埋设深度、布设方式及土质类型等条件确定成孔工艺。6.6.3.2网管应准确安装在监测目的地层中。网管到达孔底后应将管内换成清水,清除管内泥浆及孔底沉渣,保证网管的畅通。6. 6.3.3网管上部应采取止水措施,以确保网管与监测目的层的上部地层水力隔绝。7. 7地面标设计7.1.1 地面标应设在地面稳定、具有地面高程代表性的地点,并利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的地点。7.1.2 地面标应包括混凝

    37、土基座、托盘、标杆及测量标志点组成。附录G给出了地面标的结构示意图。7.1.3 应按照GB/T12897的规定设置地面标。7.1.4 在冻土地区,地面标的埋设深度应在冻土层以下不小于0.5mo6. 8附属设施设计6.8. 1分层标(组)宜设计建造有自动监测功能的配套设施,具备相应自动监测功能。6.8.2分层标(组)建成后,宜建造标房或窖井等长期保护设施,分层标孔距标房外墙基础宜不小于2m,标房净高及窗户采光等应满足测量要求。6. 8.3附属设施、自动监测设备等不得影响临近标志点人工水准测量时的通视要求。7分层标(组)施工7. 1一般规定7.1.1 分层标施工应依据分层标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内

    38、容及施工质量应满足分层标设计要求。7.1.2 施工资料应包含施工组织设计、分层标设计文件。7. 1.3地质勘查孔可与分层标(组)施工同时进场,对隐蔽工程探查后开工,根据形成的勘查资料对分层标(组)设计进行优化后再施工其它标孔。8. 1.4地质勘查孔宜按照平整场地、设备安装及调试、钻探、地质编录、样品采集、测井、钻孔验收、封孔的顺序施工。9. 1.5分层标(组)宜按照平整场地、设备安装及调试、钻探、测井、终孔前验证地层、安装成标、孔口保护、验收的顺序施工。7.2 施工组织设计1. 2.1分层标(组)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设计书的要求,应选用适宜的施工方法与工艺,并在掌握施工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

    39、条件,及现场施工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2. 2.2分层标(组)施工组织设计应由施工单位组织编制、建设单位审批后实施。7. 2.3施工组织设计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a)前言主要包括编制依据,目的任务,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b)施工区概况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地面沉降发育现状和特征;c)工作部署主要包括工作内容,仪器设备,场地布置(包括生活区、工作区、材料区),相关图件编绘;d)施工工艺主要包含钻孔结构,设备选型,材料选型,施工及安装工艺,钻进冲洗液,资料记录,相关图件编绘;e)组织管理及人员安排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构成与安排,工程进度计划;f)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目标,质量保

    40、证措施,质量检查与验收;g)安全生产措施主要包括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7.3 设备选型7.3.1.1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钻孔类型、钻孔结构、钻探方法等因素,并结合设备状况,进行钻机的选择和配套。7.3.1.2钻机的选择应符合DZ/T0148的规定。7.3.2测井仪器7.3.2.1应根据钻孔类型、结构、精度要求、测井项目及钻孔是否有磁性干扰等因素进行测井仪器的选择。7.3.2.2应按照DZ/T0181的规定对测井仪器进行标定。7.4 施工准备7.4 .1施工前应由设计人员向施工项目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程目的、特点、技术质量要求、安全生产等。7.5 .2应做好场地三通一平、塔基修建、设

    41、备安装调试、安全防护等工作。7.5 钻探成孔7.5.1取心钻进7.5. 1.1应根据地区经验、孔径、孔深和场地地质条件选择钻进方式,宜采用回转正循环减压钻进。7.6. 1.2钻进回次进尺应符合下列要求:a)符合DZ/T0227的规定;b)在0m100m时,回次进尺不超过2m;c)超过100m时,根据需要调整。7.5.1.3取心应符合下列要求:a)岩心采取率符合6.2.2.3的规定;b)钻探过程中,逐回次计算岩心采取率;c)岩心采取率有三个回次低于表1中要求的一半,或两个回次采取率为零,或全孔岩心采取率小于60%,又无法补救时,勘查取心孔视为废孔,在周边重新开孔施工;d)取心编录符合GB5002

    42、1和DZ/T0078的规定。7.5.1.4取样应符合下列要求:a)0m20m采用薄壁取土器取样;b)原状土样规格直径不小于80mm,土样长度不小于300mm;c)其他碳十四、抱粉、古地磁等特殊样品按设计要求取样。7.5,1.5测井应符合下列要求:a)符合DZ/T0181的规定;b)测井深度达到设计要求;c)测井成果满足划分地层、含水层及相对隔水层位置和厚度、测定孔斜要求。7.5.2标组成孔钻进7.5.2.1应符合DZ/T0148的规定。7.5.2.2每钻进50m,钻孔顶角累计递增应不大于0.2,终孔顶角应不大于1。7.6成标(孔)7.6.1基岩标7.6.1.1安装保护管前应对钻孔进行洗孔,清除

    43、孔底沉渣及泥浆;同时应对保护管进行检查、丈量、编号,对下管设备及工具进行检查。7.6.1.2安装保护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编号安装保护管,依次下入并做好记录;b)保护管采用丝扣连接,拧紧力矩要达到规定扭矩值;c)扶正器安装满足设计要求,保证保护管位于井孔中心;d)下管期间保持孔内液面与孔口持平;e)保护管下到位置后按设计要求固井。7.6.1.3固井应符合下列要求:a)固井水泥标号不低于P.O42.5,水泥浆密度不小于1.70g/cm3;b)固井前进行水泥浆密度、稠化时间、失水量等试验检测,固井过程随时监控水泥浆密度;c)水泥注浆作业连续;d)固井候凝时间不低于72ho7.6.1.4标底及标杆

    44、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下标底前冲孔换浆,标底离孔底2m时,使用泥浆泵冲洗孔底,缓慢下放标底至基岩面并封固;b)标杆之间采用丝扣连接方式,连接牢固,且具有良好密封性能;c)扶正器安装满足设计要求,保证标杆位于保护管中心。7.6.2分层标7.6.2.1应按照7.6.1.2的要求安装保护管。7.6.2.2标杆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按照7.6.1.4b)的规定执行;b)标底插钎压入目的地层;c)保护管上提高度达到要求。7.6.2.3保护管外的止水、加固与补强应符合下列要求:a)深度不超过100m时,可全部用黏土球或黏土块回填和封孔;b)深度大于100m时,下部采用黏土球止水,顶部灌注水泥浆加固;c

    45、黏土球沿着保护管周围缓慢、并连续填入,防止中途堵塞。7.6.3地面标7.6.3.1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施工。7.6.3.2施工过程应符合GB/T12897的规定。7.6.4地下水位监测孔7.6.4. 1应按DZ/T0148的规定下管、填砾、止水、洗孔。1.1.1 .2孔口管周围宜采用黏土球进行止水,近地表应采用水泥砂浆封闭。7.6.5 孔隙水压力监测孔7.6.5. 1应按设计要求安装扶正器,保证测管位于钻孔中心。7.6.6. 6.5.2网管与测管应一同下入。7.6.7. 3下管完成后,管内应注入清水替浆。7.6.8. 4止水方式宜采用止水器及黏土球止水,应达到相对阻隔的目的。7.7 施工期保

    46、护7 .7.1基岩标、分层标、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应安装孔口保护装置。8 .7.2应设置监测标识牌与警示标志。7.8 施工期监测7.8 .1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自成标(孔)之后应开始施工期监测工作。7.9 .2基岩标、分层标、地面标施工期监测记录频率宜为每半月一次,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施工期监测记录频率宜为每天一次。7.8.3施工期监测记录应符合DZ/T0154的规定。7.9常见事故预防及处理7.9.1.1施工前,应掌握施工区地层、岩性、构造、稳定状况及以往钻孔发生事故的经验,制定应急预案。7. 9.1.2安装标杆前应做好孔口保护,以


    注意事项

    本文(《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