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07.060CCSD14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XXXXX-XXXX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Technicalrequirementsforconstruction,operationandmaintenanceOfbenchmarkfixedondifferentstratumforlandsubsidencemonitoring(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引言I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
2、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要求24. 1工作内容24 .2工作步骤25 .3分层标(组)的分类35调查与场址选择35. 1调查35. 2场址选择46分层标(组)设计46. 1一般规定47. 2地质勘查孔设计48. 3基岩标设计59. 4分层标设计610. 5地下水位监测孔设计76. 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设计87. 7地面标设计96.8附属设施设计97分层标(组)施工97. 1一般规定98. 2施工组织设计97.3设备选型97.4施工准备107.5钻探成孔107.6成标(孔)107.7施工期保护117.8施工期监测117.9常见事故预防及处理117.10质量控制128分层标(组)监测128.1一般
3、规定128.2监测仪器设备138. 3分层标监测138.4 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监测138.5 分层标(组)监测数据录入整理汇总139设施维护139. 1一般规定139.4 设施保护139.5 分层标(组)设施维护139.6 自动监测设备维护149. 5监测信息系统维护1410资料与成果1410. 1一般规定1410.2设计成果要求1410.3施工成果要求1410.4监测成果要求14附录A(资料性)基岩标标型结构16附录B(资料性)扶正器17附录C(资料性)分层标标型结构18附录D(资料性)分层标标底结构19附录E(资料性)地下水位监测孔结构20附录F(资料性)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结构21附录G(
4、资料性)地面标结构22附录H(规范性)分层标(组)野外观测记录表23附录I(资料性)分层标(组)监测设施基本信息登记表25附录J(资料性)静力水准监测系统构成图26附录K(规范性)地面沉降监测仪器校验记录表27附录L(规范性)分层标监测成果表28附录M(规范性)分层标(组)监测数据汇总表29附录N(规范性)分层标(组)监测设施巡查维护表32附录0(规范性)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书编制提纲33附录P(规范性)分层标工程竣工报告编制大纲34附录Q(规范性)监测成果报告编制提纲44参考文献4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
5、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市地质事务中心、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所、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晋斌、齐波、王海刚、罗立红、吕潇文、牛文明、齐恭、郭海朋、黄猛、江剑、徐宏斌、吴建中、景龙、王云龙、张永伟、刘振辉、罗勇、顾立军、陈明忠
6、雷坤超、杨忠彦、李兆楠、张姣姣、曾令海、郑飞、牛毅、柳玉洁、贾晓青、周长红、田勇、徐佳。分层标(组)是重要的地面沉降监测设施,通过获取不同深度地层变形量、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长期观测数据,系统掌握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和机理,为科学合理的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上海、天津、北京及河北等省(市)陆续建设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并进行持续监测,在此基础上积累了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多地面临地面沉降问题,需要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但尚无覆盖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及运维整个工作流程并适用于全国的技术标准。为了规范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工作,
7、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本文件,为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建设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和成果验收提供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的调查选址、设计、施工、监测以及设施维护、资料与成果编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地面沉降分层标组的建设、运行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
8、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Z/T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54地面沉降测量规范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227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307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面沉降Iandsubsidence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起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3.2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benchmarkforIandsubsidencemonitoringofdifferen
9、tstratum为获取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而建设的综合性监测设施。注:包括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及其他配套监测设施。3.3基岩标bedrockbenchmark埋设在稳定基岩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4分层标benchmarkforaspesificIayer埋设在特定深度土层中测量其垂向变形量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5地下水位监测孔groundwaterIeveImonitoringweII用于监测地下含水层(组)水位动态变化的管井设施。3.6孔隙水压力监测孔porewaterpressuremonitoringhoIe用于监测黏性土层渗流压力的管井设施。3.7地
10、面标groundbenchmark埋设在冻土层以下稳定地层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3.8保护管protectortube隔离周围土层摩阻与水动力、水化学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使引测标杆不受干扰的保护装置。3.9标杆beaconpoIe从被监测地层引伸至地面的硬连接装置。3.10扶正器centraIizer用于扶正标孔内柱形连接设施并保证其垂直状态的装置。注:安设在保护管与标杆间隙内的标杆扶正器,用以扶正标杆,增加其稳定性。安设在保护管与钻孔壁间隙内的保护管扶正器,用以扶正保护管、增加其稳定性。3.11标底bottomPOIe与基岩或被监测土层固成一体的底部刚性组合装置。3. 12测量标志点survey
11、markpoints与监测设施相连的、符合水准测量规范的地面测量点。注:基岩标测量标志点是标组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分层标测量标志点是监测某一土层沉降量的测点。4. 13地质勘查孔geologicalexpIorationbosehole以了解含水层的数目、厚度、埋深、结构以及地层岩性等地质情况,提供分层标组设计参数为目的的钻孔。5. 14分层标监测monitoringofbenchmarkfixedondifferentstratum测量各分层标获得不同土层压缩量和回弹量以及不同土层的变形量之和的工作过程。6. 15孔隙水压力监测monitoringofporewaterpressure获取黏性
12、土层渗流压力变化及规律的过程。4总体要求7. 1工作内容地面沉降分层标建设及运行与维护应包括下列工作内容:a)资料收集;b)补充调查;c)地面沉降监测的需求分析;d)分层标(组)选址;e) 设计;f) 施工;g)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组)正常运行;h)获取地层变形量、地下水位以及弱透水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长序列指标;i)为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数据。4.2工作步骤4.2.1调查选址分层标(组)建设应在调查及资料收集基础上,根据区域地面沉降发育条件、影响因素及建设工程需要等,结合地面沉降监测网形综合确定选址位置及控制深度。4.2.2设计设计阶段应根据目标任务,选择合理的标(孔)组合类型、数量、
13、平面及垂向布设。分别对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地面标等进行结构设计,并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同时对分层标(组)施工期及运营期监测、监测设备类型及设施保护提出合理方案。4.2.3施工分层标(组)施工应在分层标设计基础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明确设备选型、施工准备、钻探成孔、成标工艺、施工期保护、施工期监测、常见事故预防处理、质量控制、安全和绿色施工等内容。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出现特殊情况无法执行原施工组织设计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须审核通过后,按照变更设计进行施工。4.2.4运行与维护分层标(组)应进行周期性监测,获取监测数据。对监测设施定期巡查维护,保障监测设施正常
14、运行。4.2.5建设或运维成果提交与资料汇交明确分层标组建设成果要求及编制的相关文件应符合归档汇交要求。4.3分层标(组)的分类4.3.1按设施类型,分层标(组)分为5类,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和地面标。4. 3.2按埋设深度,分层标(组)分为下列4类:a)浅标(孔),深度小于等于100m;b)中深标(孔),深度大于100m且小于等于500m;c)深标(孔),深度大于500m且小于等于1000m;d)超深标(孔),深度大于1000mo5调查与场址选择5. 1调查5.1.1 在分层标(组)建设前,应详细收集目标场址及周边地区地质背景和测量勘查等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a)
15、已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交通位置、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背景资料;b)水准点分布、高程测量资料;c)已有监测设施、地下水开采利用、监测资料;d)地面沉降调查与勘探资料;e)选址区未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资料等;f)分析掌握区域地面沉降现状特征及选址区高程测量成果。5. 1.2应对已收集的地质背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掌握选址区影响地面沉降发育的地质条件。5.1.3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地质背景调查:a)区域地质构造;b)岩土体的空间展布、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c)重点了解新近沉积土层和特殊类土层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特征
16、5.1.4应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a)区域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b)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水位、流场等特征,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发育关系;c)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开采井情况、开采层位及开采量,分析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5.1.5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包括下列内容的地面沉降调查与分析:a)按照DZ/T0283的规定调查地面沉降区的地质背景、灾害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及灾害防治情况等;b)收集水准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GNS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手段的监测资料,查明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空间展布
17、特征;c)根据调查结果,识别多个漏斗结合空间范围;d)依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沉降速率、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5. 1.6应掌握地下水动态特征,结合地质条件,分析地面沉降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5.2场址选择1.1.1 1场址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兼顾机场、线性工程、水利工程等长期运行需要。1.1.2 场址宜选在地面沉降漏斗中心、漏斗边缘、多个漏斗的结合部、监测目标地层变化部位。1.1.3 选址应具备施工的机械设备条件、动力条件、环境保护条件,具备施工机械的进出场、现场储放、施工所需水电及材料供应等条件,并具有后期开展常规监测的便利性。6分层标(组)设计
18、6. 1一般规定7. 1.1在地质资料欠缺或空白区,应布设地质勘查孔。8. 1.2布设地质勘查孔时,应明确钻孔结构、施工工艺、综合测井、样品采集及室内试验等要求。9. 1.3地质勘查孔应布设在场地边缘。10. 1.4地质勘查孔宜全孔取心。11. .5地质勘查孔终孔后应进行物探测井。6.1.6在明确监测标(孔)组合类型的基础上,对基岩标、分层标、地面标、地下水位监测孔、孔隙水压力监测孔等标(孔)孔深、结构及材质等进行设计。6.1.7 分层标(组)的平面布设应均匀分布,各标(孔)间距不应小于4m。6.1.8 分层标(组)垂向布设宜深浅结合,交叉布设。6.1.9 基岩标可根据地质条件、水准测量网形等
19、要求布设。6.2地质勘查孔设计6.2.1地质设计6.2. 1.1地质勘查孔深度应满足分层标(组)设计对深度的要求。6.2.1.2应查明场地的沉积地层结构、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含水层条件等。6.2.1.3应提供满足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确定分层标(组)埋设目标层位。6.2.1.4地质勘查孔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孔径、孔深、孔斜、样品采集、岩心采取率、岩心保存、室内试验等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6.2.1.5地质勘查孔终孔后应至少采用自然电位、电阻率、声波、自然伽马、孔斜五类测井方法进行综合测井,并满足判别岩性、确定含(隔)水层位置和厚度的要求。6.2.1.6岩心采取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岩心采取率
20、岩土层岩心采取率()黏土层大于等于90粉土、砂土层(地下水以上)大于等于80粉土、砂土层(地下水以下)大于等于70碎石土层大于等于50表1岩心采取率(续)岩土层岩心采取率()完整岩层大于等于80破碎岩层大于等于606.2.1.7地质编录应符合GB50021和DZ/T0078的相关规定。6.2.1.8应部署岩土体样品采集及测试工作。样品的采集、保存、测试应符合GB50021和GB/T50123的有关规定。6.2.2钻孔设计6.2.2.1钻孔直径应不小于110mm,且满足样品采集和测试的要求。6.2.2.2地质勘查孔深度应超过分层标(组)最深孔设计深度。如果遇松散地层,则超过深度应不小于20m;如
21、果遇完整基岩,则超过深度应不小于2mo6.2.2.3钻孔深度偏差应不大于0.5%0o6.2.2.4钻孔顶角偏斜应每100m递增不大于1。,终孔不大于3。钻孔方位角宜避开分层标(组)建设场地所在方位范围。6.2.2.5钻孔设计的其他内容应符合DZ/T0227中的相关规定。6.2.2.6钻孔设计应包括地质勘查孔验收后的封孔质量要求,另作光纤监测孔的除外。6.3基岩标设计6.3.1结构设计6.3.1.1基岩标的主要部件应包括保护管、标杆、扶正器、标底、测量标志点等。附录A给出了基岩标结构示意图。6.3.1.2基岩标结构应按照下列要求选型:a)浅标、中深标保护管选用单层结构,标杆可采用“一径到底”结构
22、b)深标保护管选用两层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c)超深标保护管选用三层及以上结构,标杆应采用“宝塔型”结构。6.3. 1.3基岩标的保护管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保护管采用优于ZT380规格的专用管材;b)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保护管采用不低于J55规格的石油套管;c)保护管外径不小于139.7mmo6.4. 1.4基岩标的标杆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标杆采用优于ZT380规格的专用管材;b)中深标、深标和超深标标杆采用不低于J55规格的无缝钢管;c)标杆外径不小于60.3mmo6.3.1.5基岩标的扶正器应符合下列要求:a)浅标、中深标、深标标杆扶正器间距不大于10m;b)保护管扶正
23、器间距不大于30m;c)超深标应根据标杆反弯点变形位置计算扶正器间距。6.3. 1.6基岩标的标底可采用托盘式结构,外径应小于钻孔直径10mm,厚度大于20mmo6.3.2钻孔设计6.3.2.1基岩标宜优先布设在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基岩露头或基岩埋深较浅的地区。6.3.2.2 钻孔设计应包括孔深、孔径、孔斜和终孔要求。6.3.2.3 钻孔孔径应满足保护管、标杆和标底安装需要,并符合构件之间间隙尺寸规定。6.3.2.4钻孔孔壁与保护管之间环状间隙宜控制在100mm200mmo6.3.2.5孔斜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a)孔口处顶角为O;b)每钻进50m,钻孔顶角累计递增不大于0.2。,终孔顶角不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运维技术要求 地面沉降 分层 组建 技术 要求 报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