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

    • 资源ID:468215       资源大小:71.92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

    1、ICS07.060CCSP13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XXXXX-XXXX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forEcologyGeologicalSurvey(1:50000)(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1.1 1调查目的21.2 调查任务21.3 基本原则21.4 调查区划分与工作量35设计编制45.1 编写依据45.2 编制要求45.3 3资料收集分析45.4预研究4

    2、5.5野外踏勘45.6编写内容56调查内容56.1基础性调查5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57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67.1 询问调查与资料收集67.2 遥感调查67.3 3地面调查77.4 剖面测量77.5 物探77.6 钻探87.7 7测试分析87.8 动态监测88分析评价89野外验收与成果编制99. 1野外验收99.2 图件编制99.3 报告编制99.4 数据库建设9附录A(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1附录B(规范性)表B.1成土母岩(质)分类表12附录C(规范性)表C.1生态系统类型表15附录D(规范性)表D.1主要生态问题分类及评估方法表17附录E(规范性)表E.1生态地质调查点记

    3、录表18附录F(规范性)表F.1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记录表20附录G(规范性)表G.1生态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指标表23附录H(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24参考文献2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

    4、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色资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春蕾、聂洪峰、郭兆成、戴蒙、尚博考裳、刘建宇、卫晓锋、刘国伟、郝爱兵、赵奕然、姜琦刚、罗为群、马荣、张高强、胡秋韵、林良俊、黄国锐、许晨琪、杜子图、李文明、张春虎、尹立河、赵晓晴、张俊、李伟、刘绍华、成杭新、王宁涛、张策、史鹏会、徐宏根、李小磊。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制、调查内容、技术方法与要求、分析评价、野外验收与成果编制等方面

    5、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OOo比例尺的陆域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的陆域生态地质调查及专项调查工作亦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365O1土壤制图1:250001:500001:100000中国土壤图用色和图例规范GB/T43678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DZ/T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

    6、感技术规定(1:50000)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地质调查eco-geologicalinvestigation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综合利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条件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观测评价的工作。3.2生态地质条件eco-geologicalconditions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成土母岩(质)、风化壳、包气带、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影响生态状况的地质要素。3.3生态问题ecologicalprobIems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

    7、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3.4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整体。3.5生态地质要素eco-geologicalfactors与生态系统、生态问题和生态地质条件等相关的地貌、岩石、地层、构造、土壤、植被、水文、气象、地下水等因子。3.6生态地质单元eco-geologicalunit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具有相似性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系统格局以及生态问题的区域。3.7生态地质评价eco-geologicalevaluation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状况、生态问题状况进行评估的工作。3.8成土母质pa

    8、rentmaterials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原地残积或经搬运堆积而成的松散碎屑物质。3.9成土母岩pedogenicrock基岩分布区形成土壤的岩石风化物所应对的岩石。3.10包气带vadosezone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3.11风化壳weatheredcrust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在原地形成的由弱风化基岩、成土母质及土壤构成的物质组合。4总则4.1调查目的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作为整体进行调查研究,获取完整的岩石-风化壳-土壤-水-生态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评价区域生态地质状况,全面认识

    9、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4.2调查任务1.1.1 2.1调查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地质条件的现状及变化,分析生态与地质要素相互作用关系。1.1.2 调查生态问题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其地质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预测发展趋势。1.1.3 评价区域生态地质状况,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1.1.4 建立生态地质调查数据库,形成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生态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4.3基本原则1 .3.1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关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重要

    10、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脆弱区、重要生态问题区和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区的调查研究。4 .3.21:50O(X)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部署在生态问题、生态特征具有典型性的地区,并注重与区域生态地质工作的相互衔接。5 .3.3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根据生态地质要素特点和实际需要,综合利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剖面测量、钻探、物探、测试分析、动态监测等技术手段,并合理安排各技术手段工作量的投入。4,4调查区划分与工作量6 .4.1依据调查区的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地区,分类原则如下:a)简单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简单;地貌类型少,生态地质条件简单;生态问题类型单一,程度较轻;b

    11、中等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多样;地貌类型较多,地势起伏相对高差较大,生态地质条件中等,生态问题类型较多,程度较重;c)复杂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复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地质条件复杂;生态问题类型多,程度严重。4. 4.2调查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石山区、青藏高原区等。5. 4.3主要工作量定额按照表1执行。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布设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工作量,针对重大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工作量投入。b)生态地质路线调查应全面控制调查区生态地质单元,生态地质

    12、垂直剖面测量部署重点用于重大生态问题、典型生态特征与生态地质作用机理揭示。c)调查区遥感地质解译能取得预期调查结果时,野外调查点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15%30%cd)调查区已有的浅钻和天然剖面等资料,不能满足生态地质条件调查要求时,开展物探、浅钻等工作,工作量定额根据调查区的特征来确定。e)测试分析指标见7.70f)根据揭示生态地质作用机理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动态监测,监测内容、频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内容见7.8。表1生态地质调查(1:50000)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调查区类型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必做选做调查点(个)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处)遥感调查(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

    13、个)水文地质钻孔数(个)丘陵山地区复杂30-4010-1510025-350-1100-1003中等24-305-1010015-250900702简单15-24151005150-750501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复杂30-4010-1510025-350-800-1503中等20-305-1010015-250600-1002简单15-20151005150-500801黄土高原区复杂30-405-1010020-300-800-1803中等20-303510010-200600-1502简单15-20131005-100-500-1201复杂406010-1510030-400-150080

    14、3西南岩溶石山区中等30-405-1010020-300-1200502简单20-301510010-200-80030-1注:样品测试(组)指同一调查点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植物的一组样品表1生态地质调查(1:50000)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续)调查区类型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必做选做调查点(个)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处)遥感调查(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个)水文地质钻孔数(个)青藏高原区复杂20-305-1010015-250800803中等15-203510010-150600502简单10-1513100490-500301注:样品测试(组)指同一调查点成土母岩-成土母

    15、质-土壤-植物的一组样品5设计编制5.1 编写依据编制设计应依据下列文件资料:a)任务书、审批意见书或合同等;b)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质等相关材料;c)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5.2 编制要求设计编制基本要求如下:a)应在资料收集与预研究、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写工作,设计编制阶段应完成预编图;b)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c)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工作,应单独编制单项工作方案。5.3 资料收集分析充分收集调查区地质、地形地貌、土壤、生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

    16、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对收集的各类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具体如下:a)地质资料: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质、物探、地球化学、遥感等基础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b)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资料;c)土壤资料: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侵蚀等调查监测数据;d)生态资料:植被类型、生态类型、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问题等调查监测数据,以及生态系统观测站观测研究数据资料等;e)水文气象资料:降水、蒸发、温度,河流水系径流量及特征值,湖泊面积、水位、水质,地下水水位、水质等观测评价资料;0经

    17、济社会发展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工程、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资料。5.4 预研究1 .4.1系统梳理国家与区域生态治理需求,分析区域生态地质条件、生态问题,明确1:50000生态地质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5 .4.2充分分析已有各类资料,掌握区域生态地质、水文地质等概况,划分生态地质单元草图,初步研判生态问题及控制因素,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5 野外踏勘5.5.1重点对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问题及初步识别的生态问题影响因素进行野外踏勘。5.5.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穿越初步划分的生态地质单元,掌握调查区生态地质要素特征,

    18、形成调查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思路。5.6编写内容5.6.1编制的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以往工作程度、自然条件、工作部署、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设计书编写提纲参照附录A执行。5.6.2设计书附图包括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生态地质单元草图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6调查内容61基础性调查6.1.1 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根据调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包括以下内容:a)成土母岩的类型、岩性、分布、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抗风化能力等,成土母岩(质)分类见附录B;b)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及垂直结构等;c)包气带的厚度、结构、渗透性等;d)成土母质

    19、的类型、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有机质、PH等;e)土壤的类型、厚度、分层结构、质地、阻隔层、粒度、组分、含水量、有机质、PH值,以及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等;f)冻土类型及分布特征、土壤温度和水分、活动层厚度等;g)浅层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等;h)地形地貌包括地貌单元及分布、微地貌类型及特征、沙丘形态、冻融地貌类型等;i)气象要素包括系列降水特征值、年均地表蒸散量、大于或者等于IOC的活动积温、风速等。6.1.2 生态系统调查包括以下内容:a)森林、草原、湿地等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见附录C)类型、面积、结构以及其土地利用类型等;b)植被类型

    20、植被覆盖度、优势植物物种、乡土适生种、引进适生种,植被根系分布和深度等。6.1.3 生态问题调查包括以下内容:a)主要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分类见附录E)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特征;b)主要生态问题的变化特征,识别生态问题发生和变化的关键区域;c)主要生态问题的地质控制影响因素;d)主要生态问题的自然恢复条件及修复状况。6.1.4 生态地质作用机理分析以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手段为主,结合监测站点建设、路线调查和样方调查,调查分析植被、土壤、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地下水等生态地质要素及耦合关系,识别影响生态问题、植被分布的生态地质条件,分析元素、水分等在植被生长、风化成壤等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揭示生态

    21、地质条件对植被的影响机制以及重大生态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6.2不同类型区专项调查6.2.1丘陵山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森林退化、水土流失(包括崩岗)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岩石风化程度、风化壳特征、地表蒸散发量、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地形地貌特征、降水量、土壤机械组成、林下水土流失情况等;c)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6.2.2 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 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湿地萎缩、林草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地表蒸散发量、降水量、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地下水位、地表径流、沙丘地貌

    22、形态、风化壳特征、成土母岩(质)、水文地质结构等;c)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d)依赖地下水型生态系统分布及地下水依赖程度;e)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水源补给类型、补给量,以及其分布区水文地质条件;f) 区域生态系统水平衡状况;g)植被主要类型和覆盖度,适生植物种。6.2.3 黄土高原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水土流失、林草退化、土壤层干旱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地表蒸散发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黄土地貌类型等;c)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6.2.4 西南岩溶石山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石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

    23、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表层岩溶带发育特征、岩土组构关系、岩溶生态水文过程、土被覆盖率等;c)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以及干热河谷适生植物物种。6.2.5 青藏高原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冻融土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冻土类型、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层结构与活动层厚度,土壤厚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地表蒸散发量、降水量,冻融土地退化地貌类型,地下水位埋深等;c)冰川、永久积雪、湖泊分布及变化特征;d)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水源补给类型、补给量;e)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植

    24、被覆盖度等。7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7. 1询问调查与资料收集7.1.1 询问调查可采用面谈、电话访问、邮递访问及问卷调查等手段。询问调查应确定调查内容与调查方式,并应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问卷设计应体现普遍性和代表性。7.1.2 收集的资料数据应具有可靠性、完整性和代表性,应对收集的资料分类编目汇总,在分析的基础上删除不可靠的资料数据。7.2遥感调查1.1.1 2.1根据调查内容和所选用的遥感图像的可解译性以及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遥感解译和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内容。遥感解译内容应包括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植被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生态问题类型、程度、分布,生态地质

    25、条件类型、分布;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主要包括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土壤水分、地表蒸散等内容。1.1.2 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确定数据源,应选择云雾覆盖少(云量小于10%)、多时相、可解译性强的遥感数据。具体要求如下:a)生态地质调查(1:50000)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m的遥感数据;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高光谱波段的陆地卫星、高级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等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b)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遥感数据源,优先使用国产卫星影像数据;c)生态地质调查数据源应具有较强的现势性。1.

    26、1.3 生态地质遥感调查流程与方法、精度要求,参照DZ/T0190(相关部分)的规定执行。7. 3地面调查7.1.1 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调查成果,加强地面调查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成果质量和效率。7.1.2 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采用实测、修(编)测的方式开展调查。7.1.3 应在调查区或邻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植被-土壤-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剖面,建立典型的标志,统一工作方法。7.1.4 3.4调查路线的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路线穿越应垂直于植被类型、生态问题类型、地貌类型、成土母岩类型最大变化方向,尽量控制不同的生态地质要素。根据调查区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异性规律以

    27、及要素的遥感可解译程度,对调查路线进行优化部署。完成路线调查后,对每条路线编写路线小结。路线点调查表见附表E.1。7.1.5 观测点的布设要求:a)观测点类型包括地下水点、地表水点、成土母岩(质)分界点及典型点、土壤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植被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应采用统一标准编号。b)观测点布置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应控制主要的生态地质单元,并统一编号。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复杂程度,每百平方千米观测点数量为1060个,调查点数量可根据遥感解译效果适当减少,但最高不应超过30%Oc)选择不少于30%的观测点进行样品采集,系统采集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物等样品。土壤-成土母岩(

    28、质)的取样应按照自然分层布置,不应跨层混合。7,4剖面测量1.1.1 选取代表性的地段开展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系统进行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水-植被的观测和采样,重要的生态地质单元应有12条垂直测量剖面予以控制,每百平方千米垂直剖面点数量为115个,垂向测绘精度应为1:51:100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记录表见附表FL1.1.2 在开展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时,选择典型部位,进行植被样方调查(详见附表F.2),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等不同类型,设置相应的样地尺度,分层调查植被物种组成、结构、数量、高度、盖度及生长状况等。1.1.3 生态地质要素变化差异性明显的地区,须布设连续生态地质垂直剖面,

    29、以控制调查区主要生态地质单元,并绘制生态地质剖面图,揭示不同地质、地貌、生态、土壤等生态地质条件特征。7.5 物探7.5.1 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问题特征,采用电阻率测深、高密度电阻率等物探方法,重点用于揭示重要生态问题区或典型生态特征区地层结构、构造特征,布设在钻探等工作困难地段。7.5.2 物探技术工作需符合下列要求:a)在地下物质结构与组成不明的情况下,实施物探工作之前,先开展适用性试验工作;b)物探剖面应沿生态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c)物探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控制深度;d)当发生难解、多解或解释成果有争议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或其它钻探手段综合判定。7.5.3 物探成果与其它地

    30、质成果要进行综合编录、综合解释。物探仪器检测、技术参数选择、资料处理解释等其他技术要求参照DZ/T0173、DZT0170DZ/T0072等有关物探规范执行。7.6 钻探7.6.1根据区域生态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调查需要,针对性部署浅钻、水文地质钻探等钻探工作。浅钻主要用于观测风化壳、包气带的结构特征,一般不深于5m;水文地质钻探主要布置在西南岩溶石山区、其他区域的湿地分布区等,用于调查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总体特征与水流条件,湿地区水文地质条件、沉积物结构和组分等。7.6.2根据实际需要,西南岩溶石山区水文地质钻探应揭露浅部岩溶发育厚度,应达到浅层岩溶含水层的底板;湿地地区钻探深度最小需超过

    31、已知区域历史最大地下水位埋深以下2m,尽量揭穿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潜水含水层,穿过目标含水层底板3m5mo7.6.3水文地质钻探参照DZ/T0148,需符合下列要求:a)钻探要求全取芯,取芯过程中应尽量确保岩心扰动较小。b)钻孔总体岩心采取率应大于80%,局部构造破碎带、岩溶带不少于40%O粘性土和完整基岩平均采取率应大于70%,单层应不少于60%;砂性土、疏松砂砾岩、基岩强烈风化带、破碎带平均采取率应大于40%,单层应不少于30%;无岩心间隔不超过3m;采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m)卵砾石层、流砂层、溶洞充填物和基岩强烈风化带、破碎带,无岩心间隔应不超过5m。c)每钻进50m及

    32、终孔时,都要进行孔深、孔斜校正,终孔时孔深误差不得大于1%。,孔斜误差不得大于2。d)钻探过程中采取土样、岩样应按地层分层取样,客观反映原有地层的粒径组成;样品采集应重点布置在不同岩性、构造填充处;采取鉴别地层的岩样、土样,非含水层取样间隔宜3m5m,含水层取样间隔宜2m3m,变层时应加取一个。e)钻探过程中,应对水位、水温、岩层变层深度、含水构造和溶洞的起止深度等进行观测和记录。f)钻探结束时,应对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准确分层,并根据含水层的水位、水质情况分别进行回填或隔离封孔;g)需要最终成井的钻孔应洗井,并开展及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等参数。7.7 测试分析根据生态地质条件、生态问题调查需要和

    33、样品组成特点,根据必测项和选测项,相关测试分析内容,见附录G。7.8 动态监测7. 8.1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生态监测台站资料,根据生态地质作用机理研究等实际需要在典型地段布设动态监测工作。7.2.2 气象监测可选择设立全自动小型气象站点,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光合辐射、蒸发、Co2/水汽通量、冰川气象等多种气象参数,亦可根据需要增加观测要素。7.2.3 植物生态监测可选择设立简易植物生理生态监测仪,参照植物生长周期,连续监测植物物候、树干径流、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等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参数和所处的环境参数。7.2.4 土壤与成土母质监测可选择设立自动化仪器,连续监测土

    34、壤和成土母质水分、湿度、温度、电导率,土壤碳通量、土壤侵蚀量等参数,亦可根据需要增加盐度、负压等监测参数。7.2.5 水文监测可选择设立自动化仪器,开展河流水文、湖泊水文、冰川、地下水、冻土等理化特征参数。8. 1生态地质分析评价包括生态地质单元评价、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8.2 生态地质单元分析评价宜综合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貌、成土母岩(质)、土壤、植被类型、生态问题等生态地质要素,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分析每个单元生态地质特征与主要生态问题影响因素;评价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及主要生态问题程度,形成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其中,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参照GB/T423

    35、40、GB/T43678规定执行。8.3 针对调查区生态问题,结合典型地段多圈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识别影响生态问题/潜在生态问题的生态地质条件与主控因子,确定参与评价的因子和权重,建立定量评价模型,开展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脆弱性等级宜分为四级,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级。9野外验收与成果编制9. 1野外验收1.1.1 野外验收的依据:审批意见书或合同、实施方案、工作设计、有关规范和技术要求。1.1.2 野外验收应具备的条件:a)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b)原始资料齐全、准确;c)原始资料应进行整理,并编目造册;d)进行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项目野外工作总结。1.1.3 野外检查验收应提供

    36、的资料:a)野外实际资料:野外原始资料数据或图件,内容包括:野外原始图件、野外记录、相册、表格,采用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时,提交实际材料图、野外采集数据、记录等数据库资料;b)钻孔施工记录报表,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样品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解释成果资料和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成果资料,其它相关资料等;c)质量检查记录;d)野外工作总结。1.1.4 应对野外调查点、验证点、取样测试点等进行不少于2%的随机抽样检查,分析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形成野外验收意见。9.2 图件编制9.2.1 2.1实际材料图:反映野外调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调查路线、调查点、取样点、监测点、生态地质垂直

    37、剖面等。9.2.2 生态地质单要素图:反映生态地质相关要素的分布,主要包括成土母岩(质)图、地下水位埋深、风化壳厚度、土壤厚度等生态地质条件图,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图,生态问题分布图等。9.2.3 生态地质分析评价图:反映生态地质状况、生态问题程度等级与主控因素分布,以及生态地质脆弱性等级等,主要包括生态地质单元图、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图、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图、生态问题程度图、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图、生态地质图谱、生态保护修复区划图等。9.2.4 1:50O(X)生态地质调查图件编制上图图斑不小于4mi#(参照DZ/T0190),图示图例按照GB/T958、GB/T36501规定执行,同时可

    38、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做出调整。9.3 报告编制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按照附录H执行。94数据库建设9.4.1 数据库建设应贯穿生态地质调查全过程,数据库建库流程与具体业务流程相一致,不同业务工作阶段的数据库建设应在相应阶段完成,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继承性。9.4.2 数据库建设内容:a)工作底图数据,涉及遥感图像、数字高程模型、地形图,道路、水系、地名等地理要素等;b)调查数据,涉及遥感、地面调查、剖面测量、物探等在野外采集的相关数据,应包括各类调查点、采样点、物探、钻探、动态监测等数据;c)测试数据,包括各类测试数据及分析数据等;d)成果数据,包括生态地质单要素图、生态地质单元图、生态地质

    39、脆弱性评价图、生态地质图谱等成果图件,专题研究报告、元数据等。附录A(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前言主要包括目的任务;工作内容;调查区范围等概况。第二章以往工作程度主要包括以往区域生态地质工作、水文地质工作及生态调查监测工作情况,已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和进一步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必要性等。附工作程度图。第三章自然条件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土壤;成土母岩(质);水文地质;生态系统类型;生态问题。第四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总体工作部署(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工作布置、工作量);年度工作安排。第五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与各自的技术要求

    40、专题研究的任务与方法。第六章实物工作量总体及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第七章预期成果简述拟提交的报告、图件、数据库及其他附件,分总体预期成果和年度预期成果。第八章组织管理包括项目负责人概况,项目成员,协作单位分工及协作关系等内容。第九章经费预算按相关概算要求编写。第十章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全面质量管理措施;技术保证措施;设备配置;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附件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等。附录B(规范性)成土母岩(质)分类表表B.1给出了成土母岩(质)分类表。表B.1成土母岩(质)分类表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难风化型硅质岩类草甸土硅质岩组暗棕壤硅质岩组沼泽土硅质岩组石英岩类粗骨工/英岩组新积土石英岩

    41、组石质土石英岩组硅(钙)质砂-砾岩类草甸土硅(钙)质砂砾岩组粗骨土硅(钙)质砂-砾岩组风沙土硅(钙)质砂-砾岩组碳酸盐岩类草甸土碳酸盐岩组草毡土碳酸盐岩组风沙土碳酸盐岩组大理岩类风沙壬石!岩组寒冻土大理岩组寒钙土大理岩组中等风化型中-酸性火山岩类草甸土中.-酸荏及山岩组灰钙土中-酸性火山岩组灰褐土中-酸性火山岩组中-酸性侵入岩类棕钙土中-酸稀侵入岩组石质土中-酸性侵入岩组新积土中-酸性侵入岩组火山碎屑岩类黑钙工仄山碎山岩组黑毡土火山碎屑岩组石质土火山碎屑岩组块状变质岩黑毡二短!犬菱庙岩组灰褐土块状变质岩组灰棕漠块状变质岩组混合岩类棕房工混合岩组灰棕漠混合岩组石质土混合岩组易风化型基性(超基)火

    42、山岩类灰棕漠土基性()火山岩组栗钙土基性(超基)火山岩组泥炭土基性(超基)火山岩组表B.1成土母岩(质)分类表(续)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石质土基性(超基)火山岩组基性(超基)侵入岩类黑毡土基性()侵入岩组冷钙土基性(超基)侵入岩组石质土基性(超基)侵入岩组片麻岩-麻粒岩类泥炭土片岩-需粒岩组石质土片麻岩-麻粒岩组沼泽土片麻岩-麻粒岩组板岩-片岩类(含千枚岩)草甸工版岩-齐岩组泥炭土板岩-片岩组山地草甸土板岩-片岩组石质土板岩-片岩组泥质砂砾岩类灰钙工泥质砂-砾岩组灰褐土泥质砂-砾岩组灰棕漠土泥质砂-砾岩组泥页岩-粉砂岩类石质土泥页岩-粉砂岩组粗骨土泥页岩-粉砂岩组风沙土泥页岩-粉砂岩组其他生物化

    43、学沉积岩类赤红壤铝山岩组黄壤铝质岩组红壤铁质岩组松散堆积型冲一洪堆积类(含冰水沉积类)风沙上病-洪显积组黑钙土冲-洪堆积组湖泊、冲-洪堆积组风积砂类草R积砂草毡土风积砂黑毡土风积砂黄土类黄绵、簧二组新积土黄土组黑钙土黄土组残坡积类灰棕漠王积组栗钙土残坡积组棕钙土残坡积组滨海沉积类粗骨王滨海沉积组酸性硫酸盐土滨海沉积组滨海盐土滨海沉积组潮棕壤滨海沉积组湖沼堆积类草甸主加-沼雇积组草毡土湖-沼堆积组表B.1成土母岩(质)分类表(续)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风沙土湖-沼堆积组化学沉积物类冷钙了花学沉积物组栗钙土化学沉积物组盐土化学沉积物组附录c(规范性)生态系统类型表表C.1给出了生态系统类型表。表CI生

    44、态系统类型表生态系统类型一级类生态系统类型二级类生态系统类型三级类土地利用类型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二级类森林生态系统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林地乔木林地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竹林竹林竹林地灌木林落叶阔叶灌木林灌木林地常绿阔叶灌木林常绿针叶灌木林其他林地其他林地其他林地草地生态系统草甸低地草甸草地天然牧草地山地草甸高寒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天然牧草地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草原温性荒漠草原其他草地高寒荒漠草原草丛暖性草丛类天然牧草地热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高寒稀疏植被与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其他草地高山稀疏植被高山苔原植被人工(栽培)草地人工(栽培)草地人工牧草地表C.1生态系统类型表(续)生态系统类型一级类生态系统类型二级类生态系统类型三级类土地利用类型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二级类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森林沼泽湿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沼泽草地沼泽地沼泽地河流河流水面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河流滩涂湿地内陆滩涂沟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沟渠湖泊湖泊水面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湖泊水面湖泊滩涂湿地


    注意事项

    本文(《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