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07.060CCSP13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XXXXX-XXXX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SpecificationforEcologyGeologicalSurvey(1:50000)(报批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1.1 1调查目的21.2 调查任务21.3 基本原则21.4 调查区划分与工作量35设计编制45.1 编写依据45.2 编制要求45.3 3资料收集分析45.4预研究4
2、5.5野外踏勘45.6编写内容56调查内容56.1基础性调查5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57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67.1 询问调查与资料收集67.2 遥感调查67.3 3地面调查77.4 剖面测量77.5 物探77.6 钻探87.7 7测试分析87.8 动态监测88分析评价89野外验收与成果编制99. 1野外验收99.2 图件编制99.3 报告编制99.4 数据库建设9附录A(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11附录B(规范性)表B.1成土母岩(质)分类表12附录C(规范性)表C.1生态系统类型表15附录D(规范性)表D.1主要生态问题分类及评估方法表17附录E(规范性)表E.1生态地质调查点记
3、录表18附录F(规范性)表F.1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记录表20附录G(规范性)表G.1生态地质样品测试分析指标表23附录H(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24参考文献2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
4、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色资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春蕾、聂洪峰、郭兆成、戴蒙、尚博考裳、刘建宇、卫晓锋、刘国伟、郝爱兵、赵奕然、姜琦刚、罗为群、马荣、张高强、胡秋韵、林良俊、黄国锐、许晨琪、杜子图、李文明、张春虎、尹立河、赵晓晴、张俊、李伟、刘绍华、成杭新、王宁涛、张策、史鹏会、徐宏根、李小磊。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制、调查内容、技术方法与要求、分析评价、野外验收与成果编制等方面
5、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1:50OOo比例尺的陆域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的陆域生态地质调查及专项调查工作亦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958区域地质图图例GB/T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365O1土壤制图1:250001:500001:100000中国土壤图用色和图例规范GB/T43678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DZ/T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
6、感技术规定(1:50000)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地质调查eco-geologicalinvestigation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综合利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试分析等手段,对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地质条件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观测评价的工作。3.2生态地质条件eco-geologicalconditions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成土母岩(质)、风化壳、包气带、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影响生态状况的地质要素。3.3生态问题ecologicalprobIems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
7、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3.4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的整体。3.5生态地质要素eco-geologicalfactors与生态系统、生态问题和生态地质条件等相关的地貌、岩石、地层、构造、土壤、植被、水文、气象、地下水等因子。3.6生态地质单元eco-geologicalunit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具有相似性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系统格局以及生态问题的区域。3.7生态地质评价eco-geologicalevaluation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某一区域的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状况、生态问题状况进行评估的工作。3.8成土母质pa
8、rentmaterials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原地残积或经搬运堆积而成的松散碎屑物质。3.9成土母岩pedogenicrock基岩分布区形成土壤的岩石风化物所应对的岩石。3.10包气带vadosezone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3.11风化壳weatheredcrust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在原地形成的由弱风化基岩、成土母质及土壤构成的物质组合。4总则4.1调查目的将地质作用过程和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作为整体进行调查研究,获取完整的岩石-风化壳-土壤-水-生态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评价区域生态地质状况,全面认识
9、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4.2调查任务1.1.1 2.1调查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地质条件的现状及变化,分析生态与地质要素相互作用关系。1.1.2 调查生态问题分布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其地质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预测发展趋势。1.1.3 评价区域生态地质状况,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1.1.4 建立生态地质调查数据库,形成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的生态地质调查成果信息,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4.3基本原则1 .3.1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关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重要
10、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脆弱区、重要生态问题区和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区的调查研究。4 .3.21:50O(X)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部署在生态问题、生态特征具有典型性的地区,并注重与区域生态地质工作的相互衔接。5 .3.3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根据生态地质要素特点和实际需要,综合利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剖面测量、钻探、物探、测试分析、动态监测等技术手段,并合理安排各技术手段工作量的投入。4,4调查区划分与工作量6 .4.1依据调查区的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地区,分类原则如下:a)简单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简单;地貌类型少,生态地质条件简单;生态问题类型单一,程度较轻;b
11、中等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多样;地貌类型较多,地势起伏相对高差较大,生态地质条件中等,生态问题类型较多,程度较重;c)复杂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结构复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生态地质条件复杂;生态问题类型多,程度严重。4. 4.2调查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石山区、青藏高原区等。5. 4.3主要工作量定额按照表1执行。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a)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布设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工作量,针对重大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加大工作量投入。b)生态地质路线调查应全面控制调查区生态地质单元,生态地质
12、垂直剖面测量部署重点用于重大生态问题、典型生态特征与生态地质作用机理揭示。c)调查区遥感地质解译能取得预期调查结果时,野外调查点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15%30%cd)调查区已有的浅钻和天然剖面等资料,不能满足生态地质条件调查要求时,开展物探、浅钻等工作,工作量定额根据调查区的特征来确定。e)测试分析指标见7.70f)根据揭示生态地质作用机理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动态监测,监测内容、频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内容见7.8。表1生态地质调查(1:50000)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调查区类型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必做选做调查点(个)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处)遥感调查(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
13、个)水文地质钻孔数(个)丘陵山地区复杂30-4010-1510025-350-1100-1003中等24-305-1010015-250900702简单15-24151005150-750501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复杂30-4010-1510025-350-800-1503中等20-305-1010015-250600-1002简单15-20151005150-500801黄土高原区复杂30-405-1010020-300-800-1803中等20-303510010-200600-1502简单15-20131005-100-500-1201复杂406010-1510030-400-150080
14、3西南岩溶石山区中等30-405-1010020-300-1200502简单20-301510010-200-80030-1注:样品测试(组)指同一调查点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植物的一组样品表1生态地质调查(1:50000)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续)调查区类型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必做选做调查点(个)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处)遥感调查(km2)样品测试(组)物探(点)浅钻(个)水文地质钻孔数(个)青藏高原区复杂20-305-1010015-250800803中等15-203510010-150600502简单10-1513100490-500301注:样品测试(组)指同一调查点成土母岩-成土母
15、质-土壤-植物的一组样品5设计编制5.1 编写依据编制设计应依据下列文件资料:a)任务书、审批意见书或合同等;b)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质等相关材料;c)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5.2 编制要求设计编制基本要求如下:a)应在资料收集与预研究、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写工作,设计编制阶段应完成预编图;b)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c)专项调查和专题研究工作,应单独编制单项工作方案。5.3 资料收集分析充分收集调查区地质、地形地貌、土壤、生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
16、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对收集的各类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具体如下:a)地质资料: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区域地质、物探、地球化学、遥感等基础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b)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资料;c)土壤资料: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侵蚀等调查监测数据;d)生态资料:植被类型、生态类型、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生态问题等调查监测数据,以及生态系统观测站观测研究数据资料等;e)水文气象资料:降水、蒸发、温度,河流水系径流量及特征值,湖泊面积、水位、水质,地下水水位、水质等观测评价资料;0经
17、济社会发展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工程、国土空间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资料。5.4 预研究1 .4.1系统梳理国家与区域生态治理需求,分析区域生态地质条件、生态问题,明确1:50000生态地质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5 .4.2充分分析已有各类资料,掌握区域生态地质、水文地质等概况,划分生态地质单元草图,初步研判生态问题及控制因素,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5 野外踏勘5.5.1重点对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生态系统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问题及初步识别的生态问题影响因素进行野外踏勘。5.5.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穿越初步划分的生态地质单元,掌握调查区生态地质要素特征,
18、形成调查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部署思路。5.6编写内容5.6.1编制的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以往工作程度、自然条件、工作部署、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设计书编写提纲参照附录A执行。5.6.2设计书附图包括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生态地质单元草图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6调查内容61基础性调查6.1.1 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根据调查区自然地理条件,包括以下内容:a)成土母岩的类型、岩性、分布、节理裂隙发育情况、抗风化能力等,成土母岩(质)分类见附录B;b)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及垂直结构等;c)包气带的厚度、结构、渗透性等;d)成土母质
19、的类型、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有机质、PH等;e)土壤的类型、厚度、分层结构、质地、阻隔层、粒度、组分、含水量、有机质、PH值,以及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等;f)冻土类型及分布特征、土壤温度和水分、活动层厚度等;g)浅层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等;h)地形地貌包括地貌单元及分布、微地貌类型及特征、沙丘形态、冻融地貌类型等;i)气象要素包括系列降水特征值、年均地表蒸散量、大于或者等于IOC的活动积温、风速等。6.1.2 生态系统调查包括以下内容:a)森林、草原、湿地等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见附录C)类型、面积、结构以及其土地利用类型等;b)植被类型
20、植被覆盖度、优势植物物种、乡土适生种、引进适生种,植被根系分布和深度等。6.1.3 生态问题调查包括以下内容:a)主要生态问题(生态问题分类见附录E)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特征;b)主要生态问题的变化特征,识别生态问题发生和变化的关键区域;c)主要生态问题的地质控制影响因素;d)主要生态问题的自然恢复条件及修复状况。6.1.4 生态地质作用机理分析以生态地质垂直剖面测量手段为主,结合监测站点建设、路线调查和样方调查,调查分析植被、土壤、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地下水等生态地质要素及耦合关系,识别影响生态问题、植被分布的生态地质条件,分析元素、水分等在植被生长、风化成壤等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揭示生态
21、地质条件对植被的影响机制以及重大生态问题形成的内在机理。6.2不同类型区专项调查6.2.1丘陵山地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森林退化、水土流失(包括崩岗)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岩石风化程度、风化壳特征、地表蒸散发量、生态系统地表径流、地形地貌特征、降水量、土壤机械组成、林下水土流失情况等;c)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6.2.2 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 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湿地萎缩、林草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地表蒸散发量、降水量、土壤厚度、土壤水分、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地下水位、地表径流、沙丘地貌
22、形态、风化壳特征、成土母岩(质)、水文地质结构等;c)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d)依赖地下水型生态系统分布及地下水依赖程度;e)河流、湖泊等湿地生态系统水源补给类型、补给量,以及其分布区水文地质条件;f) 区域生态系统水平衡状况;g)植被主要类型和覆盖度,适生植物种。6.2.3 黄土高原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水土流失、林草退化、土壤层干旱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型、程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b)地表蒸散发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黄土地貌类型等;c)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等。6.2.4 西南岩溶石山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石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等主要生态问题的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生态 地质 调查 规范 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