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分层练习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秦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A.修筑长城,抵御匈奴B.设立西域都护府C.派张骞出使西域D.实行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立的机构是()A.西域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伊犁将军府3 .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宗D.唐玄宗4 .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的机构是()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C.北庭都元帅府D.安西都护府5 .明朝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立的机构是()A.奴儿干都司B.伊犁将军
2、府C.乌里雅苏台将军D.驻藏大臣6 .清朝时期,为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设立的机构是()A.伊犁将军府B.安西都护府C.北庭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7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以和平友好交流为主,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A.8 .C.D.8 .唐朝时期,与中国交往频繁的国家不包括()A.日本B.新罗C.天竺D.英国9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政府设立的机构是()A.市舶司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D.安西都护府10 .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中最著名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1 .秦朝统一后,派大将北击匈奴
3、并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2 .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即著名的“3 .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 .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一。5 .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6 .清朝时期,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7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他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8 .宋朝时期,的发明和应用,为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9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和
4、o10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能力提升(一)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材料三: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和睦,边疆各族纷纷归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在北方
5、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为了抗击这个少数民族,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至少举两例)。(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
6、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材料三:唐朝时期,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
7、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对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二)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演变趋势。2 .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及趋势形成的原因。拓展创新1 .从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2 .探究中国古代“朝贡体制”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双重影响。答案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A2.A3.B4.A5.A6.A7.D8.D9.A10.D(二)填空题1 .蒙恬;临洪;辽东2 .张骞;丝绸之路3 .文成公主4 .回族5 .倭寇6 .康熙7 .唐招提寺8 .指南针9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10 .广州能力提升(一)材料分析题1. (1)匈
8、奴。措施: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2)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加强。(3)唐太宗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武则天时期,设立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加强对回纥的管辖;唐玄宗时期,册封粟末秣羯首领为渤海郡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唐玄宗时期,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辖。(任举两例即可)(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和是主流;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 (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
9、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日本。意义:传播了唐朝的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3)目的:前往天竺取经。贡献: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特点:对外交往频繁,范围广泛;以和平友好交流为主;双向交流等。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我国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1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演变趋势:从秦汉时期的以军事防御为主,到隋唐时期的开明民族政策,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总体趋势是民族政策越来越开明,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统一
10、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壮大。2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从秦汉时期的开始对外交往,到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频繁,再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达,最后到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逐渐减少。趋势形成的原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为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吸引了众多国家前来交往;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进步,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拓展创新1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秦汉时期,通过统一六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初步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魏
11、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实现了全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和睦与对外交往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 .中国古代“朝贡体制”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维护了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力叫虽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联系,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消极影响:“朝贡体制”强调中国的中心地位,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和不平等性,限制了对外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中国往往给予朝贡国大量的赏赐,造成了国家财政的负担;随着时代的发展,“朝贡体制”逐渐僵化,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