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 资源ID:468649       资源大小:15.5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1、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如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1过程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序幕。高潮:189

    2、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百日维新。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如政治上允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1意义爱国救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资产阶级改良: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洋

    3、教活动猖獗,弓I发一系列冲突。1.口号:“扶清灭洋”,反映了义和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2意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过程: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内容及危害惩办“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以关税、

    4、盐税作抵押,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外国军队驻扎中国战略要地,破坏中国主权完整。二、学习难点(一)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L积极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对抗列强,同时也表明义和团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灭洋”体现了义和团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3 .局限性:“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清政府后来对义和团采取先

    5、抚后剿的策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性,义和团对西方的先进事物一概排斥,如近代科技、文化等,这不利于中国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二)认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历史局限性1.戊戌变法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使得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缺乏坚实的经济后盾和阶级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主要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策略失误:急于求成,在短短百日之内颁布了大量改革措施,且改革措施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如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也未充分考虑到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缺乏政治策略。1.义和团运动组

    6、织松散: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各地义和团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对抗中外反动势力。思想落后:义和团运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如“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和团的战斗力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其盲目排外的思想也不利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学习,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三、练习题(一)选择题L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新文化运动2.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其目的是()A.为变法减少阻力B.宣传传统儒家思想C,弘扬西方政治学说D.推

    7、动学术思想发展3.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A.允许臣民上书言事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4.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对这一口号理解正确的是()A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也存在盲目排外倾向B.完全正确,坚决拥护清政府抵抗外来侵略C错误,应该推翻清政府,反抗外来侵略D.具有反封建性质,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是因为()A.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的领土主权完全丧失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中国的军事力量完全被摧毁6 .辛丑条约中最

    8、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C.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D.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7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8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C.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8.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列关于这些斗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B.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这些斗争

    9、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材料三1900年7月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登载了题为没有开化的中国佬和中国就要崩溃了的漫画。同一时期,法国报纸也登载了题为中国蛋糕的绘画。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

    10、现状和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主张?其主张产生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3)材料三中西方人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简答题1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2 .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 .说明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四、答案(一)选择题1.C2.A3.B4.A5.C6.C7.C8.D(二)材料分析题(1)主张:进行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背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国内阶级矛盾尖锐。(2)口号:“扶清灭洋积极意义:反映了义和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

    11、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局限性:“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性,对西方先进事物一概排斥。(3)不完全正确。中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虽然民族危机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抗争,如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并没有崩溃。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不懈奋斗。()简答题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2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观上,组织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具有盲目排外性和浓厚的迷信色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 .辛丑条约的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划定使馆区、外国军队驻扎等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