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兴起,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如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1过程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御前,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序幕。高潮:189
2、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百日维新。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如政治上允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1意义爱国救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奔走呼号,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资产阶级改良: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原因: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洋
3、教活动猖獗,弓I发一系列冲突。1.口号:“扶清灭洋”,反映了义和团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2意义: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1900年。过程: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附近顽强阻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内容及危害惩办“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以关税、
4、盐税作抵押,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拆除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扎军队:外国军队驻扎中国战略要地,破坏中国主权完整。二、学习难点(一)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L积极性:“扶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希望借助清政府的力量来对抗列强,同时也表明义和团斗争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灭洋”体现了义和团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3 .局限性:“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清政府后来对义和团采取先
5、抚后剿的策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性,义和团对西方的先进事物一概排斥,如近代科技、文化等,这不利于中国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二)认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存在的历史局限性1.戊戌变法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使得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缺乏坚实的经济后盾和阶级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主要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策略失误:急于求成,在短短百日之内颁布了大量改革措施,且改革措施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如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也未充分考虑到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缺乏政治策略。1.义和团运动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重点、难点及练习 17 挽救 民族 危亡 斗争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