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随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作用是()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制定了“临时宪法”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措施,与1949年相比,1950年全国
2、物价基本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这些措施是()A,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B.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C.进行土地改革D.合理调整工商业4.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规定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农民土地所有制B.社会主义公有制C.集体土地所有制D.国家土地所有制5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工商业国有化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的部门是()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商业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
3、会议的重要成果是()A.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C.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A.8 .C.D.9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改造方式是()A.公私合营B.建立生产合作社C.直接没收D.实行租赁制I(II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值增长农业生产发展交通运输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B.C.D.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提出“一边倒
4、方针,其主要含义是()A.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C.支持民族解放运动D.坚持独立自主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A.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B.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C. 1955年万隆会议上D.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13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同”主要是指()A.相同的社会制度B.共同的发展目标C,相同的经济水平D.共同的民族文化14.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C,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D.使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5、1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A.先工业化后社会主义改造B.先社会主义改造后工业化C.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D.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分步进行二、材料解析题(共25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材料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
6、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材料二中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的性质是什么?(4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宪法的地位和作用。(8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产值大幅增长,交通运输业得到显著改善,一批工业基地初步形成。(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分
7、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9分)三、论述题供30分)1.结合史实,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要过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300字)(30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C3.B4.A5.C6.C7.C8.A9.A10.D11.A12.A13.B14.C15.C二、材料解析题16.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2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2)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4分)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根本的活动准则;维
8、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是各方面的职责;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4分,答出两点即可)17.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分)(2)意义:“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建立起一批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业得到显著改善,加强了地区间的联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农业、商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9分,答出三点即可)三、论述题
9、1.历史必然性:从经济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有一定比例。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才能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政治上看,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只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从思想文化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思想基础。主要过程: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一批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对农业采取弓I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通过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述合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