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孙中山先生曾自述:“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体现了孙中山()A.宽容坦荡的胸怀B.传统观念的继承C.与时俱进的精神D.民族意识的狭隘2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以庚子失败为界,“前后相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2、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D.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3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反对()A.夺取地主土地B.收买地主土地C.土地国有政策D.国家核定地价4.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鞍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
3、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6.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岳王会7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A.驱除鞍虏,恢复中华8 .平均地权C.创立民国D.实现共和8.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等人
4、在曰本东京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中国同盟会9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民主义10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政体B.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C.平均地权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1.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是()A.广州起义B.萍浏醴起义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12.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
5、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13.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满清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14.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A.都减少了社会
6、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15.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里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B.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C.“驱除勒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二、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7、一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材料二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上书遭到冷遇后,他采取了什么行动?(2)材料二中的“甘地主义”的思想核心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本国民族解放运动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
8、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中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主张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三、简答题1 .简述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包括哪些内容?其核
9、心是什么?有何意义?3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S选择题1C2.C3.A4.D5.D6.A7.A8.D9.D10.D11.A12.B13.B14.A15.A二、材料分析题1. (1)目的: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寻求救国道路。行动: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立兴中会,策划反清起义等。(2)非暴力不合作。(3)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2. (1)问题:专制之毒、异种残之、外邦逼之。主张: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即实行三民主义。(2)含义: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原因:清朝的腐朽统治和民族压迫,使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3
10、)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简答题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拒后,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才有可能建设起一个富强的新国家,从此他告别医生职业,成为职业政治家、革命家。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鞍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2 .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核心:民权主义。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3 .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和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