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把握诗歌意象1 .红烛意象的传统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烛常用于喜庆场合,如婚礼、寿宴等,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祝福。同时,从“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可知,它又有奉献、牺牲的意味。2 .闻一多赋予红烛的新意蕴:在本诗中,红烛是诗人的自况,代表着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它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还要烧沸世人的血,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体现出一种为了唤醒民众、拯救国家而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二)理解诗歌的抒情脉络1 .以问答形式展开: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
2、魂?”等,通过这些疑问,逐步深入地探讨红烛的意义和价值,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奉献的思考过程。2 .情感的起伏变化:诗人的情绪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对红烛颜色的赞美,到对其自焚行为的困惑与思考,再到理解后的赞美,以及对烛泪的同情、劝慰,最后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情感层层递进,富有感染力。(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1 .语言优美凝练:诗歌用词精准,如“红烛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中“吐”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急于表达内心炽热情感的状态。同时,诗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短短几句就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2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形象地
3、阐述了红烛燃烧的本质,也弓I发了关于自我牺牲与价值实现的思考。设问: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通过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思考觉悟的过程,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拟人:“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赋予红烛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红烛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能弓I发读者的共鸣。L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音乐美: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每节诗的行数相对整齐,且在关键位置有重复的语句,如每节开头的“红烛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建筑美: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各节篇幅大致相当,诗句排列整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二、学习难
4、点(一)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闻一多创作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面临着诸多困境。诗人留学归来,看到国家的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民众,为国家的振兴贡献力量。红烛的燃烧象征着诗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爱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2 .从诗歌细节体会:诗中“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等语句,深刻地体现了诗人不仅要奉献自己,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拯救民众的伟大抱负。然而,这种精神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感同身受,需要教师引导学
5、生深入分析诗歌细节,结合历史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二)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变化与矛盾心理L情感变化的梳理: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从对红烛的赞美,到对其自焚行为的困惑,再到理解后的赞美,以及对烛泪的同情、劝慰等,变化较为复杂。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诗歌,理清每一节中诗人情感的具体表现,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 .矛盾心理的剖析:诗人在思考红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心理,如对红烛自焚行为的最初不理解,认为是“一误再误”,但后来又认识到只有通过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转而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在探索人生真谛过程中的挣扎与成长,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思想转变角度进行深
6、入分析。三、练习题(一)选择题L下列对红烛一诗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这一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奉献、牺牲的含义,闻一多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它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即象征着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B.诗中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躯体和灵魂相互依存,而红烛却要烧蜡成灰才放光,这一矛盾弓I发了诗人的思考。C. “残风”这一意象象征着黑暗势力,它来侵红烛的光芒,使得红烛烧得不稳,急得流泪,表现出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红烛的同情。D. “泪”在诗中是一个重要意象,红烛流泪完全是因为它害怕自己燃烧殆尽,体现出红烛对生命消逝的恐惧。2 .下列对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
7、头弓I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既点出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设问、拟人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的层次不够清晰,影响了情感的表达。D.诗歌最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句,升华了主题,体现了诗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3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C
8、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D.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二)简答题1 .诗歌中说“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这里的“灰心”与“创造光明”看似矛盾,你如何理解?2 .闻一多在红烛中是如何体现“新诗格律化”主张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 .请简要分析红烛这首诗中抒情脉络是怎样展开的。()阅读拓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太阳吟(节选)闻一多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9、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修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一一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1 .请简要分析诗中“太阳”这一意象的内涵。2 .这首诗与红烛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四、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红烛流泪并非因为害怕燃烧殆尽和对生命消逝的恐惧,而是因为“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它是为不能更好地给世人带来光明而流泪,体现了红烛的奉献精神和对完成使命的急切心情。2C解析: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层次
10、清晰,有条不紊地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红烛精神的思考,有力地推动了情感的表达。3.A解析:B项,正确节奏应为“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C项,正确节奏应为慨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D项,正确节奏应为“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二)简答题1 .“灰心”指红烛在燃烧过程中逐渐化为灰烬,看似是一种消极的结果厂创造光明”则是红烛燃烧的目的和积极意义。红烛为了创造光明,不惜牺牲自己,哪怕最终化为灰烬,它也无怨无悔。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深刻地体现了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它不在乎自身的消逝,只在乎是
11、否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同时,也反映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追求光明和正义,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这种代价是值得的。2 .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主张主要体现在“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在红烛中:音乐美: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每节诗的行数相对整齐,且在关键位置有重复的语句,如每节开头的“红烛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建筑美: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各节篇幅大致相当,诗句排列整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例如,各节的诗句长短较为一致,整体呈现出一种整齐有序的结构。绘画美: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了鲜明的画面感。如“红烛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12、可是一般颜色?”“烧沸世人的血一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等语句,通过对红烛、血、监狱等意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1.红烛的抒情脉络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展开:开头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红烛,将红烛的红与自己赤诚的心相比,表达对红烛赤诚的赞美。接着,诗人对红烛为何要烧蜡成灰才放光产生疑问,经历了从困惑认为“一误再误”到理解后赞美其奉献精神“不误,不误”的思想转变。然后,诗人将注意力转到烛泪上,对红烛流泪的原因进行思考,先是同情、惊疑,最后明白是“残风”干扰,红烛是为不能更好地创造光明而流泪。最后,诗人劝勉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3、表达了自己甘愿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使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阅读拓展题1.诗中“太阳”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内涵:引发游子思乡之情:太阳逼走了游子的还乡梦,让游子更加思念家乡,它成为了弓I发游子思乡情感的触媒。象征希望与力量:太阳具有强大的力量,如“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但同时也让游子感到无力,它既象征着希望,又让游子在现实中感到无奈。代表时间的流逝:“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等语句表明,太阳的运行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游子在时间的煎熬中愈发思念家乡。L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红烛中,诗人以红烛自比,愿意为了拯救国家
14、和人民,无私奉献自己;在太阳吟中,诗人通过对太阳的倾诉,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以及渴望回到祖国怀抱,为祖国贡献力量的愿望。情感表达方式:红烛主要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层层剖析,以问答的形式,逐步深入地表达情感,情感较为深沉内敛;而太阳吟则是通过对太阳的直接呼喊、倾诉,情感更加直白热烈,如“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等语句,强烈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痛苦。意象运用:红烛围绕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展开,通过对红烛燃烧过程中色、光、泪、灰等方面的描写,来表达情感和哲理;太阳吟则以太阳为主要意象,借助太阳与游子的关系,以及太阳的各种特性,如光芒、运行等,来抒发情感,意象相对单一但运用得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