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
《《红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红烛学习重点、难点与练习一、学习重点(一)把握诗歌意象1 .红烛意象的传统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烛常用于喜庆场合,如婚礼、寿宴等,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祝福。同时,从“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可知,它又有奉献、牺牲的意味。2 .闻一多赋予红烛的新意蕴:在本诗中,红烛是诗人的自况,代表着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它不仅要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还要烧沸世人的血,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体现出一种为了唤醒民众、拯救国家而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二)理解诗歌的抒情脉络1 .以问答形式展开: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
2、魂?”等,通过这些疑问,逐步深入地探讨红烛的意义和价值,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对奉献的思考过程。2 .情感的起伏变化:诗人的情绪经历了多次变化,从对红烛颜色的赞美,到对其自焚行为的困惑与思考,再到理解后的赞美,以及对烛泪的同情、劝慰,最后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情感层层递进,富有感染力。(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1 .语言优美凝练:诗歌用词精准,如“红烛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中“吐”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急于表达内心炽热情感的状态。同时,诗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短短几句就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2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形象地
3、阐述了红烛燃烧的本质,也弓I发了关于自我牺牲与价值实现的思考。设问: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通过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思考觉悟的过程,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拟人:“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赋予红烛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红烛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能弓I发读者的共鸣。L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音乐美: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每节诗的行数相对整齐,且在关键位置有重复的语句,如每节开头的“红烛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建筑美: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各节篇幅大致相当,诗句排列整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二、学习难
4、点(一)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1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闻一多创作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面临着诸多困境。诗人留学归来,看到国家的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民众,为国家的振兴贡献力量。红烛的燃烧象征着诗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爱国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2 .从诗歌细节体会:诗中“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等语句,深刻地体现了诗人不仅要奉献自己,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拯救民众的伟大抱负。然而,这种精神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可能较难感同身受,需要教师引导学
5、生深入分析诗歌细节,结合历史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二)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情感变化与矛盾心理L情感变化的梳理: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从对红烛的赞美,到对其自焚行为的困惑,再到理解后的赞美,以及对烛泪的同情、劝慰等,变化较为复杂。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诗歌,理清每一节中诗人情感的具体表现,以及情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 .矛盾心理的剖析:诗人在思考红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矛盾心理,如对红烛自焚行为的最初不理解,认为是“一误再误”,但后来又认识到只有通过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转而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在探索人生真谛过程中的挣扎与成长,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思想转变角度进行深
6、入分析。三、练习题(一)选择题L下列对红烛一诗中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这一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奉献、牺牲的含义,闻一多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它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即象征着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B.诗中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躯体和灵魂相互依存,而红烛却要烧蜡成灰才放光,这一矛盾弓I发了诗人的思考。C. “残风”这一意象象征着黑暗势力,它来侵红烛的光芒,使得红烛烧得不稳,急得流泪,表现出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红烛的同情。D. “泪”在诗中是一个重要意象,红烛流泪完全是因为它害怕自己燃烧殆尽,体现出红烛对生命消逝的恐惧。2 .下列对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
7、头弓I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既点出了“红烛”这一意象的传统内涵,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设问、拟人等,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C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的层次不够清晰,影响了情感的表达。D.诗歌最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句,升华了主题,体现了诗人为了理想和信念,甘愿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精神。3 .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B,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烛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