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中等学校学生,无论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应该说是一个重大跳越,因此,在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时,必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的要求及我国高职校潜在的生源市场的特点,建立介于中、高等职业教育间的教育补习机构,这是架构中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关键。一、构筑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引桥”一一教育转换中心所谓“教育转换中心”是指介于中等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教育补习机构。它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附设在高等院校(相当于高等预科学校)或条件较好的地方职教中心、中专、职高。设置“教育转换中心”的目的主要是为高等
2、职业学校输送经过培训的合格生源,兼顾向广大学生及社会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教育转换中心”的招生程序大致为:首先由“教育转换中心”进行必要的招生考试,而后自行组织录取工作,总体上是实行“宽进”政策。招生对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其招生面向需要接受补习教育的中等学校毕业生,以及社会在职青年。“教育转换中心”的教学内容根据生源的不同而有区别,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侧重于文化基础课的补习教学,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以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基础知识补习为主,对社会青年主要是进行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补习。教育转换中心”的学制较具弹性,一般为1年左右。学生学习期满,参加考核,包括文
3、化课、专业理论基础及技能三方面考核。文化知识考试可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便于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威性。专业技能考核由政府劳动部门或行业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组织,以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公正性(有些学生如果其专业技能在入学前已获得政府劳动部门或各专业的行业权威性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社会承认的岗位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则可免考)。凡达到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标准的,择优录取或保送到相关高等职业院校。未被录取者,或直接进入劳动就业市场寻找就业岗位,或继续补习。设立“教育转换中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可能真正实现全面的衔接与沟通,使
4、中等职业教育为“终结教育”成为历史。其次,有利于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权。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等学校学生都可通过“教育转换中心”接受相关的补习教育,实现自己的教育意愿或教育需求,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在“教育转换中心”内,转换是双向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可在这里接受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为其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获取资格,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在这里接受基础文化理论的学习,为其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奠定基础。再次,“教育转换中心”的设立架起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向高等教育的桥梁,有利于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最后,“教育转换中心”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
5、生源,为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人才奠定基础。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模式(一)学制的衔接一一以学校为中心的衔接以学校为中心的衔接,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衔接,以及同一学校通过内部的衔接套办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根据“三改一补”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借鉴国内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经验,我们尝试构建了以下四种模式。1 .以职业学校生源为主体的对口直升型衔接模式直升型衔接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专业对口招生考试而升入相应的高等职业学校。这种模式是我们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主要形式,也应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较为理想,较为经济,较具效
6、益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真正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生源主体的情况下,这种衔接模式会显示出更大优越性。但这种衔接模式需要一定条件,这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较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较高,与高等职业学校入学标准相一致或相接近,否则,许多不合格的生源可能会大量流入高等职业学校,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困难。采用这种衔接模式的地区一方面宜将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生对象控制在中专及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毕业生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从发展来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也有层次之分,即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含硕士和博士层次),因此在近阶段宜将直
7、升控制在以专科层次为主,而对于本科及以上的高职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或通过“教育转换中心”,或通过专科高职一本科高职一研究生高职内部衔接来实现。由此,一方面能确保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确立,水平的提高,一个相对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将会真正形成。2 .由中专改制的内接贯通型衔接模式这一衔接模式是以条件较好的中专改制而建立的“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为基础。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如可减少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二是有利于缩短学程,可将原来的3+3、4+2学制缩短为3+2。三是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报考“五年一贯制”高职校的初中
8、毕业生大多出于自愿,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不大会有失落感;另一方面,在中考阶段招生,在录取次序上不至于会被人为地倒置。从我国目前中专校发展状况来看,这种模式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我国中专校办学条件较好,已经基本具备了实施高职教育的条件。另一方面,在中专基础上发展高职,有利于满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再一方面,也有利于为处于危机状态的中专教育开辟新的发展通道。国外高职发展的实践也证明由中专改制发展“五年一贯制”切实可行。在德国的两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有一种便是由中专改制建立的专科大学。法国于20世纪50年代应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技术高中(相当
9、于我国中专)所办的高级技术员班,发展迅速,生命力极其旺盛。该类班已成为法国实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力量。3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联合型衔接模式这一模式的做法是:让通过招生考试而选拔的初中毕业生,先在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校和部分职业高中学习至第二学年末,由联办高职校组织推荐性质的选拔考试,成绩合格者按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教学计划继续学习,第四年起进入有关高职校的对口大类专业学习;在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从第三学年起按中职教学计划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发给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这种衔接模式与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直升型衔接模式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它将中、高职教育阶段教学计划进行整体设计,中职校与
10、有关高职校具有很好的合作性,且它避免了“五年一贯制”模式存在的中专校办高职经验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发挥中职校和高职校各自独特的办学优势。因此,这种模式应有较好的发展前途。通过这种模式实施的高职教育可以是专科层次,也可以是本科层次。4 .以“教育转换中心”为“引桥”的开放型衔接模式这是为了满足中等学校毕业生及社会在职人员和非就业人员意欲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但又未达到高职校基本人学条件(主要是指基础学力)而创建的一种特殊衔接模式。构建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创设“教育转换中心”。各类学生、学员通过“教育转换中心”的转换教育,而成为合格的高职校生源。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生源“标准化”质量要求的逐步提
11、高,广大普通高中毕业生、技校毕业生、部分职高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等都将是“教育转换中心”的潜在生源,他们都希望以“教育转换中心”为“跳板”进入高职校。所以,“教育转换中心”的设立既有必要,而且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模式中有关“教育转换中心”的特点和功能可从下图中清晰地看出。(二)课程体系的衔接1 .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统合型衔接模式这一模式的涵义是,中、高等职业学校同类专业的教学计划由原来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各自独立设计,相对割裂,转变为按专业统一设计,分段实施,合理分工,从而提高衔接的有效性,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这种衔接模式的基本做法或基本要求是:(1)根据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12、要求,对实现该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设计。(2)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和认知特点,以及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相对独立性和任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阶段(主要指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应完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出既与整体目标相一致,又能体现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课程体系。其用意是既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又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所必须具有的相对完整的素质结构要求。(3)为使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有效衔接,必须强调中、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开发课程,即由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
13、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共同研究开发课程以及衔接的技术性问题,包括衔接的保障机制。这种衔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课程体系设计的一体化,其最大优点是可减少重复学习,节省教学时间,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同时,可减少衔接过程中的脱节、内耗现象,有利于调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考高职的积极性。这种衔接模式也存在一些难题:一是这种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规范化为前提;二是对实现这种一体化衔接的保障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对两个层次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教材建设也需.同步跟上;三是课程的开发、教学大纲的制定较为费时,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特点等等。2 .以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衔接模
14、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精神是根据大类专业分别确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而高等职业学校则结合此标准制定出大类专业统一的入学标准,进行对口招生。课程标准包括文化课课程标准以及专业课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前者基本上可按文、理、工类别分别确定,专业课课程标准应按大类专业分别确定。课程标准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制定。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服务的区域性和管理的地方性特点,因此,课程标准,尤其是专业课课程标准可以省统一制定为主。文化课课程标准可由国家统一制定,也可分成两块,由国家确定基本标准,另一部分由各地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本省统一的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毕业水准的基本要求以及进一步接受高职
15、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这种衔接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1)专业归类。一般是将几百个专业归并成几十个大类专业。国外采用这种方式的较多。如法国将技术高中(培养技术员)和职业高中(培养技术工人)的毕业会考划分为17个大类。而我国台湾则把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都归并成若干类别,专科分6类,技术学院分30类,每一类别制定各自的入学标准和考试科目,便于学生对口升学。(2)按大类专业制定分类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这个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标准及高等职业学校对新生基础学力的要求,因此,它既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标准为依据,整体上又高于它的要求。这一分类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对于准备进一步深造的中等职业学
16、校毕业生而言具有导向性,起“指挥棒”的作用。这一分类课程标准包括两大类:文化课课程标准和专业课课程标准(包括实践课课程标准)。(3)进一步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标准,即每门课的教学大纲。需要指出的是,每门课程标准应体现年级的层次性、专业的特殊性和发展性。这种衔接模式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能有效保证高职校新生的入学素质,便于教学与管理,教学效益较高,但制定具体课程标准极为耗时。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