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作流程会计实操文库企业管理-小学异常未成年人排查工作流程一、准备阶段(一)组建排查工作小组1 .人员构成: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校医、德育工作者等组成排查工作小组。其中,学校领导负责统筹协调,把控排查工作的整体方向与进度;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情况最为熟悉,承担主要的信息收集与初步判断任务;学科教师从课堂表现等方面提供线索;心理教师凭借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校医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及因身体问题引发的异常表现;德育工作者协助处理学生行为规范、品德等方面的异常情况。2 .职责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制定详细的职责说明书。例如,班主任负责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观察学生日常在校
2、行为,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信息;学科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在本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成绩波动、学习态度转变等;心理教师设计并组织心理健康筛查活动,法、访谈法、心理测评等。问卷调查设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问卷,涵盖学习、生活、家庭、情绪等方面,定期发放给学生填写;观察法要求教师在课堂、课间、活动课等场景中,持续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等;访谈法通过与学生本人、家长、同学、教师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心理测评由专业心理教师运用标准化心理测评工具,如儿童抑郁量表、儿童焦虑量表等,对疑似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测评。(三)开展培训与宣传1 .培训排查人员:组织排查工作小组成员参
3、加专业培训I,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法律专家等进行授课。培训I内容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异常行为的识别与判断、沟通技巧(如何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排查工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排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排查工作科学、规范进行。2 .宣传排查意义: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渠道,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异常未成年人排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强调排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消除家长和学生的顾虑,争取他们的理
4、解与支持。例如,在家长会上详细介绍排查工作的流程、方法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如实提供学生相关信息。二、排查实施阶段(一)信息收集1 .日常观察记录: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状态、学习情况等。利用专门的观察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的异常行为发生时间、地点、情境、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例如,记录某学生在课堂上频繁走神、小动作多,连续一周作业完成质量差等情况;某学生近期经常独自坐在角落,不愿与同学交流,情绪低落等表现。2 .问卷调查:定期(如每学期一次)组织学生填写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社交、心理等
5、方面设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适合小学生的答题形式(如选择题、图画题等)。问卷设计要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有效收集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例如,设置“你最近是否感到不开心,原因是什么你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在学校有没有和同学发生过矛盾”等问题。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存在异常倾向的学生名单。3 .心理测评:心理教师按照计划,运用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对于低年龄段学生,可采用绘画测验、沙盘游戏等非语言测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对于高年龄段学生,使用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测评,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学习适应性量表等。严格按照测评工具的使用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对测评结果进行专业解读,将存在心理问题风险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给排查工作小组。4 .家访与家长沟通: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情况。同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收集家长对学生的观察和看法。例如,了解到某学生在家中经常与父母顶嘴,沉迷电子游戏,作业拖拉等情况;某学生家庭近期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等信息。(二)初步筛查与分类1 .建立筛查标准:依据排查内容和相关专业知识,制定明确的筛查标准。将学生的异常表现分为不同等级,如轻度异常(如偶尔情绪低落、学习成绩小幅度
7、波动等中度异常(如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经常旷课、情绪明显不稳定等1重度异常(如出现严重的自伤或伤人行为、有明显的抑郁或焦虑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等)o对每个等级的异常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便于排查人员准确判断。2 .初步筛查流程:排查工作小组成员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照筛查标准,对学生进行初步筛查。首先由班主任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将疑似异常学生信息提交给排查工作小组。小组召开会议,共同讨论每个疑似异常学生的情况,依据筛查标准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例如,某学生经常在课间与同学打闹,经小组讨论,根据其行为的频率、严重程度等,初步判定为轻度行为异常;某学生近期出现多次逃学行为,且情绪低落,不与任何人交流
8、初步判定为中度异常。3 .分类建立台账:按照初步筛查结果,将异常学生分为不同类别,如心理问题类、行为问题类、学习问题类、家庭问题类、社交问题类等,并建立相应的台账。台账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班级等)、异常表现描述、初步判断等级、信息来源(如教师观察、问卷调查、家长反馈等)、排查时间等。对每个异常学生进行编号,以便后续跟踪管理。例如,建立心理问题类台账,记录某学生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出现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由班主任观察和心理测评发现,排查时间为具体日期等信息。(三)深入调查与评估1 .成立评估小组:针对初步筛查出的异常学生,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心理教师、班主任、相
9、关学科教师、校医以及家长代表(如有必要)组成。明确各成员在评估过程中的职责,心理教师负责从心理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班主任提供学生日常在校的综合情况;学科教师重点分析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校医排查是否存在身体疾病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家长代表介绍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家庭环境情况。2 .多渠道深入调查:评估小组通过多种渠道对异常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与学生本人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谈话,了解其内心想法、感受、经历以及遇到的困难等;与家长再次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近期家庭重大事件等对学生的影响;向同学了解该学生在班级中的社交情况、与同学的互动模式等;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包括学习
10、成绩、奖惩记录、以往的行为表现记录等。例如,对于一名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滑的学生,评估小组通过与学生谈话,发现其因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产生了厌学情绪;与家长沟通得知,近期家庭经济出现困难,家长无暇顾及学生学习;向同学了解到,该学生在班级中被部分同学孤立。3 .综合评估分析:评估小组根据深入调查收集到的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异常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判断学生异常表现的性质、严重程度、产生原因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异常表现概述、评估过程与方法、评估结论(如心理问题类型及程度、行为问题根源等)、建议措施(如心理辅导方案、行为矫正计划、家庭干预建议
11、等)o例如,对于一名被初步判定为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评估报告指出该学生因父母离异,产生了抑郁情绪,程度为轻度抑郁,建议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并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三、干预与处理阶段()制定干预方案1 .个性化方案设计:根据评估报告,为每个异常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应明确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实施步骤、责任人员以及时间安排等。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干预方法可能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疗法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对于行为问题学生,采用行为矫正训练(如正强化、负强化、惩罚等方法)、纪律教育、榜样示范等措施;对于学习问题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辅导计划、调整学习策
12、略、改善学习环境等;对于家庭问题学生,开展家庭辅导、亲子关系调解、家庭教育指导等;对于社交问题学生,组织社交技能训练、同伴互助活动、班级氛围营造等。例如,为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干预目标是在一个月内将其攻击行为频率降低50%,实施步骤包括每天记录攻击行为发生次数、当出现良好行为时给予及时奖励、每周进行一次行为总结与调整等,责任人员为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时间安排为为期三个月的持续干预。2 .多方协作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作的干预机制。学校内部,排查工作小组、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校医等密切配合,共同落实干预方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家访,向家长
13、反馈学生的干预进展情况,指导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进行干预。同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如与社区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保护组织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对于一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联合社区服务机构为其家庭提供经济援助,同时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二)实施干预措施1 .学校干预行动:学校各相关人员按照干预方案,认真履行职责,实施各项干预措施。心理教师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辅导方案;班主任加强对异常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学科教师针对学习问题学生,利用课余
14、时间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校医对因身体原因导致异常的学生进行跟踪治疗和健康指导。例如,心理教师每周为一名焦虑情绪严重的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通过放松训练、认知调整等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情绪;班主任每天与一名行为问题学生进行简短交流,鼓励其积极改变行为,同时关注班级同学对该学生的态度,引导班级同学友好相处。2 .家庭配合落实: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在家中落实干预方案。按照学校的指导,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例如,对于一名沉迷网络的学生,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限制学生上网时间,增加亲子互动活动,如一
15、起户外运动、阅读书籍等,帮助学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3 .社会资源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异常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邀请社区志愿者为学生开展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活动;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个别辅导;与青少年保护组织合作,为遭受欺凌或其他侵害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例如,社区志愿者每周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两次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青少年保护组织为一名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追究欺凌者的责任,同时安排专业心理人员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三)跟踪与调整1 .定期跟踪评估: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如每周、每月)对异常学生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方式包括教师观察、学生自我
16、报告、家长反馈、心理测评(如适用)等。通过多方面信息收集,了解学生在行为、情绪、学习、社交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判断干预措施是否有效。例如,每月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填写的自我感受问卷以及家长的反馈,评估一名行为矫正学生的进步情况,查看其攻击行为是否减少,与同学的关系是否改善等。2 .调整干预方案:根据跟踪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如果干预措施有效,继续按照原方案实施,并逐步巩固成果;如果干预效果不明显或出现新的问题,分析原因,对干预目标、方法、实施步骤等进行调整。例如,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发现一名心理问题学生的抑郁情绪没有明显改善,评估小组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是心理咨询方法不适合该学生,于是调整为
17、采用艺术治疗方法,并增加咨询频率,同时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共同促进学生的康复。四、总结与归档阶段()总结排查工作1 .工作成效分析:排查工作结束后,对整个排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排查工作的成效,包括发现的异常学生数量、类型分布、干预效果等。通过对比排查前后学生的情况,评估排查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例如,统计本次排查共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凶名、行为问题学生凶名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有X%的学生异常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分析改善的原因和成功经验。2 .经验教训总结:总结排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排查方法的局限性、信息收集的不全面、干预措施的针对性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提
18、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排查工作提供参考。例如,发现问卷调查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影响了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建议在今后设计问卷时,邀请教育专家和学生代表进行审核,确保问题表述清晰易懂。(二)建立档案与保密1 .档案建立与管理:为每个异常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排查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结果、心理测评报告、评估报告、干预方案、跟踪评估记录等。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管理采用信息化与纸质档案相结合的方式,便于查阅和保存。例如,将学生的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扫描,存储在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中,同时保留纸质档案,以备不时之需。
19、2 .保密措施落实:严格落实保密措施,保护学生的隐私。排查工作小组成员、参与干预的人员等都要签订保密协议,不得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排查结果。档案存放要设置专门的保密场所,限制查阅人员范围,只有经过授权的相关人员才能查阅学生档案。例如,规定只有排查工作小组组长、负责该学生干预的教师以及学校指定的领导等可以查阅学生档案,查阅时需进行登记,注明查阅时间、查阅人、查阅目的等信息。(三)持续关注与长效机制建设1 .后续关注与支持:对异常学生的关注不能因排查工作结束而停止,要建立长效的关注机制。在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关注其发展情况,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定期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现
20、状,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例如,对于一名曾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其升入更高年级后,仍定期与该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确保其心理健康状况稳定。2 .长效机制建设:根据本次排查工作的经验,完善学校的异常未成年人排查与干预长效机制。优化排查流程,改进排查方法,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排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常态化的排查机制,定期开展排查工作,及时发现新出现的异常学生;加强家校合作和社会资源整合,形成全方位的学生保护网络。例如,将异常未成年人排查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定期开展两次全面排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