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

    • 资源ID:493548       资源大小:375.29KB        全文页数:7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

    1、清朝与准嚼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李秀梅内容摘要清朝统一西北准喝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以往从民族关系史、战争史、国家统一历程、内地与周边关系等角度进行过大量研窕,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果。笔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在统一准喝尔问题上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拟或事先制定了统一的具体方针,而是主观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开展必然阶段的自然结果。清朝在统一准喝尔的过程中,和准喝尔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时好时差,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想法也屡次变化。清朝的强大必然要统一周边部落,但许多偶然事件或促进或延迟这个进程,使它历时了一个世纪(1662J762年),其中,武力对抗的时间只有断

    2、断续续的17年。早在入关以前,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就认为:“草昧之初,以一城旅敌中原,必先树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鲜人十,不假设得蒙古人一。I于是通过恩威并施等各种手段先后统一了满洲各部,降服了漠南蒙古。入关后,顺治帝又使据守东南海上的郑氏集团得到了安抚。康熙帝即位后,实行为政以宽,他认为“国家致治,首在崇尚宽大”,2在1690年之前康熙帝对准喝尔部开展状况的关注,还处于被动的得知信息状态,后来才主动去打探并采取一些安抚措施,希望能够保持双方已有的和平朝贡关系。即使在1688年喀尔喀部战败南涌给清朝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康熙帝依然通过清廷直接对喝尔丹劝和与通过西藏上层人士出面间接劝和的方式

    3、希望准喝尔和喀尔喀两部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以保持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定。这期间,台湾出现内江,清政府不得已出兵统一了台湾。之时,沙俄对东北的侵略又迫使清廷分兵黑龙江,而这时的准喝尔东进举措已经严重影响了中俄东北边界谈判。康熙帝下决心兵戎相见,先后用7年时间对喝尔丹进行了三次亲征,喝尔丹病死宣告战事结束。准喝尔部策妄阿喇布坦即汗位后,力图通过武力控制西藏黄教势力,号令蒙古。康熙帝认为:“西藏屏藩青海、滇、蜀”,倘为准部所据,“将边无宁日”。3已到暮年的康熙帝被迫用两年时间,动用30万大军与准喝尔周旋。雍正帝上台后,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祖先未竟的准喝尔问题以缓解内部矛盾,但是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不满清朝

    4、剥夺和硕特贵族对西藏的统治权起而对抗的事件,使雍正帝不得不先出兵青海。之后,雍正帝欲乘势统一准喝尔,由于军事指挥权过度集中于皇帝,信息不畅,此时的八旗兵已非昔日骁勇,而准喝尔又处于实力鼎盛时期,清廷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双方休战议和。乾隆帝即位初年并没有出兵的打算,双方议和划界,维持了18年的和平相持、友好往来关系。后来清廷得知准喝尔内江,部众溃散,纷纷来降,预料其已难以自存,才出兵。本以为捕获达瓦齐汗后,准喝尔也就完全归顺了,阿睦尔撒纳的复叛,准喝尔各部的起而对抗,使清军前功尽弃,由此引起的清廷上下的愤怒最终导致了对准喝尔的全面战争,使准喝尔遭受了历史性的灾难。笔者把清朝统一准喝尔的战争

    5、放到军事政治学的领域考察,放到中国古代军事史的进程中考察,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意义上研究这场战争,那么,这个统一过程就变成了清廷统治政治策略开展变化的一个组成局部。本书通过探讨清朝统一准喝尔过程中的这些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清王朝高层决策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分析此间各种势力的消长情况,以历史本来面目,重现清朝三代皇帝在统一准聪尔过程中的战略决策过程。目录内容摘要引子第一章安抚篇第一节“关注”策略魏源:圣武记卷1开国龙兴记一。2康熙政要卷2。3魏源:圣武记卷5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一、高层的初步接触二、清朝高层被动谦和的“姑息”政策三、清朝高层主动打探的“安抚”政策第二节“调解”策略

    6、一、准喀之战对清朝的影响二、清朝高层调解准喀关系三、军事准备第二章战争篇第一节“务期剿灭”策略二、四、喝尔丹“东行”康熙帝的“战中有和”乌尔会遭遇战清朝高层的主动化解工作第二节“武力解决”策略二、四、五、清朝高层被动的乌兰布通之战高层的隔膜与艰难谈判清朝高层主动的昭莫多之战喝尔丹暴病之因巧收喀尔喀第三章争夺篇第一节“和平相处”策略二、四、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交涉喝尔丹后事一一高层矛盾的伏笔康熙帝的贸易祛码与和平准喝尔与西藏的宗教关系第二节“防范”策略一、哈密冲突二、招降与打击策妄阿喇布坦三、防犯准喝尔染指西藏事务第三节“驱准保藏”策略二、四、喀喇乌苏河战役清军的失败再次出兵西藏清朝与准喝尔的决战

    7、休兵议和第四章决战篇第一节“速决”策略一、青海内江二、清廷劝和失败与出兵青海三、青海纳入清朝统辖范围第二节“备战”策略与出兵二、四、五、-Jl.八、暗流涌动的准唱尔与清朝和平局面出兵准备特磊事件和停兵喝尔丹策零出兵西路准喝尔军主力进攻北路准喝尔的四向出动第三节“议和之路”一、准喝尔的议和意向二、议界与贸易谈判第五章柔远篇第一节“维护和平”策略一、乾隆三年至乾隆十年的和平二、乾隆十年后准喝尔的内证与清朝的对策三、清朝高层对准喝尔内江的认识四、清廷不甚了解的准喝尔社会情况五、乾隆帝谕不能乘准喝尔内乱发兵第二节“抓机遇”决策一、清廷征讨达瓦齐决策确实定二、出兵准备工作三、清朝用兵达瓦齐之决策综述第六

    8、章统战篇第一节“政治分封”策略一、政治分封再起波澜二、战场外的争斗三、应对阿睦尔撒纳的决策第二节“统战”策略一、乾隆帝决心“擒治”的决策二、“擒治”决策的实施三、天山南路再起烽火第三节“追剿”策略一、乾隆帝武力讨伐阿睦尔撒纳二、阿睦尔撒纳避难哈萨克三、乾隆帝撤兵与阿睦尔撒纳之死四、准喝尔的灾难五、清朝统一准喝尔的意义结语引子本书所要研究的内容是清朝和准喝尔政治关系中的一个研究子项,其研究在学术界成果颇丰,涉及各个方面。本书从政治史的角度对清朝统一准喝尔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力图说明清朝高层在对待准喝尔问题上是怎样随着历史进程、随着形势和事态的开展,调整政策,一步步地解决了准喝尔问题的,以期为这个

    9、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根底。一、局势分析1718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从中世纪的封建状态走向近代开化文明的转轨时期。资本主义把世界各国连结为一体,使国际、人际、族际的交流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展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始了世界历史。这一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开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外侵略犷张。欧洲的政治格局大体上处于强国之间的均势中,军事力量和外交影响比拟均等地分配于法国、西班牙、俄国、瑞典、英国等主要国家之间。为争逐海上霸权和陆上嘉权,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注意力一时还不能顾及东方,更不可能联起手来对付中国。但是俄国从北方陆路对中国已构成潜在的威肋匕这种威胁不及时消除,将关乎中国封建政权

    10、的存亡和民族的危亡。这一时期,满族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它入主北京后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征服中国南方各族,以稳固中央政权的地位并依托汉族地区源源不尽的富厚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驾驭整个中原,从而夯实政权根底。这一时期,武力强劲的蒙古准喝尔部雄踞西北。其东有同种同族的喀尔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南有同信黄教的和硕特蒙古和西藏僧俗势力。准喝尔在全国战略地位特殊,其雄心、实力堪与清朝相抵。从地理位置上讲,准喝尔所在的西北地区,与沙皇俄国接壤。俄国正处于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时期。准喝尔毗邻的西藏又与印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与今天的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相连。西北、西藏的安危与整个中国的

    11、安危,与其他相邻省份的安危息息相关。所以,西北局势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就得赶紧采取措施。从康熙帝三次亲自出塞,远征朔漠,揭开与准喝尔的战争序幕,雍正帝在位13年几乎无时不处于对准喝尔紧张的备战、开战与和谈之中,乾隆帝更倾举国之力以完成统一准喝尔大业就可以体会到。总之,1718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国际多种政治力量的交汇和影响。二、地理重要性准喝尔部游牧的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历史上各个政权之间相互争夺的必争之地。准喝尔处地的地势呈现为“三山夹两盆”的态势,即自北向南,分布着阿尔泰山、准喝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这一-地区“东捍长

    12、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依葱岭,以为固居神州大陆之脊,势假设高屋之建甑,得之那么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那么关陇隘其封,河:皇失其险,一举足那么中原为之动摇。”4缘于这种地理优势,这块土地上注定多灾多难。沙俄侵略中国,总是要争夺西北。历代争中国者,必要争西北。后来,左宗棠总结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假设新疆不固那么蒙古不安,匪特陕甘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5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它在历史开展中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我们研究准喝尔历史不能不看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古代游牧民族多起源于

    13、蒙古高原,东为山岭大海,北为寒极地带,所以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的开展方向多是先征服阿尔泰山,向西进入中亚草原或向南进入中原。西北地区就成为遏中西交通、南北交通的战略要地,也是控制中原的必经之路。天山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游牧经济文化圈,天山以南是以定居民族为主的农业经济文化圈。两种经济方式造成了两种民族文化心态,这是我们研究准喝尔历史必须把握的根本点。三、逻辑起点研究清朝统一准喝尔过程的逻辑起点首先是要明确准喝尔政权在当时世界历史开展阶段中的地位。学术界有人提出,研究准喝尔历史要从准喝尔蒙古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点”作为我们研究它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出发点。“目前国内的历史

    14、学家们对清前期卫拉特蒙古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之所以在认识上不尽完全一致,原因即在于对卫拉特蒙古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点的判断存在歧异。”“清朝统一西北的合理性不能完全否认准喝尔雄踞西北的存在合理性,这种历史的二律背反正是我国清前期西北民族史得以展开的辩证逻辑。在清朝统一准喝尔部之前,作为割据地方势力的准喝尔部必然只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义务服从超级权威的控制,必然有积聚实力的自然倾向,其与清朝冲突的对抗意志必然表现为战争。”6其次,应该明确满族入关成为中央政权的时间。满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清朝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它对中国的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以乾隆统一西北、最终奠定了

    15、今天中国的幅员为止,应该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权与被统地区的关系的性质定位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最后,应该明确历史学范畴中的幅员、边疆、领土、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主体等的历史概念与现代概念。葛剑雄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一书和张世明的“边疆”一词在世界主要法系中的镜像:一个语源学角度的考察一文都对“幅员”“边疆”等概念进行了多角度探讨。笔者认为清朝统一准喝尔的4钟广生:新疆志稿(地方志),卷一,新疆建置志序。5(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O。6张世明:清前期卫拉特蒙古社会历史潮论,载清史研究,2000(3)。过程不是准喝尔在隶属了清朝以后又要从清朝幅员中分裂出去的行为,而是满族完成建

    16、立中央政权的过程。清朝幅员的最终形本钱身就是一个历史开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违背历史开展的客观事实,用今天的幅员模式提前冠在满族统一过程这个历史事实之前。清朝与准喝尔的关系在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前后的性质应该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主观地以人为先行选择来确定这些逻辑关系,而是要从当时世界历史的开展阶段和格局、中国历史所处的开展阶段和客观实际出发,去看待、分析清朝对准喝尔的统一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对于这个逻辑关系的探讨,涉及民族理论、法学、民族文化学、边疆学、民族政治学等,应该是一个新学科或者是边缘学科的研究范畴。本书是把统一过程限定在历史学的范畴中研究,所以对逻辑起点所涉及内容的判定将另文

    17、探讨。准喝尔(蒙古文为wJegunar,汉义“左翼”,是指卫拉特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强盛,统辖卫拉特四部,所以,也以准喝尔泛指卫拉特蒙古。在准喝尔汗国建立后,“准唱尔”一词还是准聪尔汗国政权的代称。卫拉特(蒙古文为“Oyirad”)一词始见于蒙古秘史,元朝的汉文史籍中译称“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代译称“瓦剌”,清代译称“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等。从17世纪开始,俄国等西方学者常以“卡尔梅克”泛称整个卫拉特。1771年,土尔扈特东归后,“卡尔梅克”一词又专指留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众。准喝尔部落初游牧在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崇德初年开始与后金有贸易往

    18、来。在哈喇忽剌及其后代巴图尔摩台吉统治时期开始强大。1653年,巴图尔理台吉逝世,其子僧格即位,不久发生内江。1670年,僧格为其同父异母弟车臣台吉等所杀。在西藏当喇嘛的僧格之弟喝尔丹(Gakian,16441697年)知道后,从西藏返回。喝尔丹在达赖喇嘛和僧格旧部的支持下,报仇平乱,康熙十六年(1677年)又灭和硕特鄂齐尔图汗,次年,五世达赖喇嘛赐号“博硕克图汗”。喝尔丹统治时期,准喝尔部以伊犁作为政治中心,控制着天山南北广阔地区,并向四周扩展,最终成为中亚东部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顺治时代的清代史籍中多有提及“厄鲁特”的情况。清朝入关之初无力顾及西北地区,在准喝尔政权建立后,清廷对它的关注逐

    19、渐增多。随着准喝尔汗国的实力扩张和危及清朝北部边防,清朝开始关注解决准喝尔问题。由于青海、西藏、蒙古的问题都与准喝尔息息相关。所以康熙帝始终以“和”、“服”的理念为主,稳妥地处理准喝尔事务,即使武力用兵也大多是在对方逼迫下或者有把握取胜的时机中进行的。康熙帝这种大策略意义上的用兵思路一直影响着他的继任者们,即对统一准喝尔问题更多地从政治思路上去解决。对清朝统一准喝尔的起讫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王思治先生认为:“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解决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喝尔部问题,前后历时一个世纪,其间经历了屡次大战。如假设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算起,至乾隆二十二年(175

    20、7年)阿睦尔撒纳走死俄国,也有70年,历康、雍、乾三帝,始告结束。”7“清朝政府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起,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最后平定了叛乱。”8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清朝用兵准喝尔的起讫时间,但在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对上限的说法,有1662年说,1683年说,1688年说等。对下限的说法,有1757年说,1759年说,1762年说等。本书中所研究的“高层”特指清朝皇帝、准喝尔部大汗这一层面,这个层面是对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拥有决策权的,大臣们虽然也有很多建议,但不是影响历史开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在本书中,笔者要讨论的是清朝统一准喝

    21、尔过程中的高层决策形成的远近背景、决策的具体形成、实施,这个决策包括了宏观和微观意义,所以把它的上限定在康熙帝即位,准喝尔的强大引起清廷的关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具体的军事行动,但从统一过程上讲,是一个大背景。下限那么定在乾隆帝彻底解决准喝尔问题,在准喝尔设立军府制实施有效管辖为止。故而,本书将要探讨的历史时间定为从1662年(康熙元年)康熙帝即位到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统一准喝尔各部为止。这个过程历时100年,按微观的具体作战时间说,计17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6901697年,共7年;17181720年,共2年;17291734年,共5年;17541757年,共3年。这个统一

    22、过程,按历史开展的事件线索,可分为六个问题:康熙帝对喝尔丹、策妄阿喇布坦的统一活动,雍正帝对罗卜藏丹津、喝尔丹策零的统一活动,乾隆帝对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统一活动。7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康熙朝上,2003。8王宏均,刘如仲:清代平定准喝尔贵族叛乱的历史画卷,见准喝尔史论文集讥清朝统内地用了20年,而最负盛名的三代君主执著地坚忍不拔地统一准喝尔竟用了一个世纪。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具体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分析事态开展中的高层决策变化,以求得一个历史的答案。第一章安抚篇第一节“关注”策略一、高层的初步接触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对中原以外的边地采取的政策是恩威并行,对于顺从者施以恩惠,对于对抗者那么兵戎相

    23、见,等到对方无力还击时,就立即使其降服。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继续执行以兵震慑之,以德怀柔之的政策。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在总结自己的辉煌业绩时说:“朕蒙皇天眷顾,昔时金国所属,尽为我有,沿海一带,自东北以迄西北至使犬、使鹿、产黑狐黑貂等国,及厄鲁特国,在在臣服,元裔朝鲜,悉入幅员。“9崇德八年(1643年),清军入关前就修书厄鲁特,询问顾实汗青海事宜,提出与顾实汗”自此以后,修好勿绝”。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北京,清朝政府成为中央政权。以顾实汗为首的厄鲁特各部首领向清朝奉表,声称对于大皇帝的诏令,“臣等无不奉命二,清朝方面自然也就把自己与周边各部的关系看成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顺治

    24、三年(1646年),准喝尔首领巴图尔摩台吉及其弟墨尔根岱青等人“附名以达9清太宗实录,卷五九,崇德七年三月乙酉条。清太宗实录,卷六四,崇德八年五月丙申条。清世祖实录瓦卷二二,顺治二年十二月壬辰条。(清)祁韵士纂,毛岳生编:皇朝藩部要略,卷九。顺治七年,巴图尔摩台吉“曾遣使入贡,其子僧格继之。(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缩微品),卷九,舆地。清朝入关后面临着征服中原、稳固统治、缓解满汉文化冲突等等问题,无力顾及周边各部。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载清史研窕,1996。天山南路是在清王朝建立后即奉表贡。可见,最初清朝并没有打算去占领准喝尔的游牧地,或直接管辖它,只要准喝尔表示了顺从,清朝也

    25、就自认为它臣服了。清初,由于复杂的周边形势和内部稳定的需要,M只要周边各部表示出自愿臣服的姿态,给予清朝的信号就是要与其保持和平、安定关系的信息。入关后,清廷当务之急是征服明朝剩余势力,不能分散力量、多线作战。但这些并不是说清朝自始至终不需要这些地方完整意义上的归属。关于史料中提到的“入贡”“纳贡”“通贡”“恭顺”与“臣服”等词汇,是否意味着完全臣属以及它的实质内涵问题,学术界多有讨论,也总结了多种说法,N本书不做深入研究。但在本书中的处理方法是,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政权以及清初的周边国家和政权、部族只要向清政府纳贡、称臣、有官方贸易往来等等,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示顺从的意义,都按清朝官方文献的政治

    26、态度与结论,看做是成认了清朝的中央政权地位。尽管对方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官方贸易形式或者是调整与中央大国的关系而实行的策略。可以说这种结果并不是统一者与被统一者双方共同认可为政治上的附属关系的,更没有法规上的约束。更何况这种关系在历史进程中还表现为波浪式的反复。清朝与西藏的关系是,早在满族入关之前,皇太极就与达赖、班禅有了联系。入关以后,顺治皇帝屡次敦请五世达赖入京会晤,促使达赖在顺治十年受封。西藏地处边陲,与今印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还与今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区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宗教信仰上看,以达赖、班禅为首的黄教势力地位突出,今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都视

    27、西藏为佛教圣地,漠北、漠南、漠西蒙古都尊崇黄教。所以,清王朝建国之初的几代皇帝无一不对西藏给予特殊的照顾,努力维护顺服关系,以稳定西部边陲。青海的情况是,清崇德二年(1637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顾实汗从伊犁一带出兵,击败了反对黄教的却图汗的四万人马,占领了青海。顾实汗首先派人与在蒙古地区影响力日益强大的后金通好,然后进藏谒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并提议派使者前往盛京(今沈阳)朝见清太宗皇太极。此时,皇太极已经先后兼并了漠南蒙古各部,气势正旺。受五世达赖、四世班禅和顾实汗的派遣,西藏使者于清崇德七年(1642年)到达盛京,正式与清王朝建立了顺服关系。二、清朝高层被动谦和的“姑息”政策康熙帝即位

    28、时,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朝,漠北蒙古表示恭顺,漠西蒙古与清廷的关系稍疏一些。也就是说准喝尔游牧的西北地区,还未对清廷表示顺从。康熙帝亲政后,忙于整顿朝政,康熙八年(1669年)擒权臣鳌拜,随后又发生了“三藩之乱”,接着吴三桂旧部陕西提督王辅臣又叛,西北局势动乱不安。当时,清朝的力量还不强,根基还不牢固,而准喝尔的势力已经开展起来。自喝尔丹称汗以来,清廷得知的漠西蒙古的情况,从清实录中记载的信息来看,我们能够知道这一时期清王朝眼中的准喝尔政权的情况,这种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姑且不去考究,但它是决定当时清廷对准喝尔态度与政策的一个基点。笔者在读清圣祖实录时,感觉到虽然准喝尔距离清廷很远,但清廷对准喝尔的

    29、情况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有一个从被动关注到主动关注的变化过程的。关于这个过程,已有学者进行了关注。16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喝尔丹与鄂尔齐图车臣汗相互攻战,“喝尔丹台吉攻鄂尔齐图车臣汗,以阵获弓矢等物来献”,7康熙帝”止收其常贡之物”。18这时的清廷,内有剧烈的朋党之争和后宫不稳的问题,外那么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事正剧烈进行,因而只是以柔和的方式警告喝尔丹不得进攻青海之和硕特部,表达了作为统治政权的清朝对喝尔丹之举的态度。十月,清廷得报,厄鲁特济农被喝尔丹击败后,闯入汛界,自称是鄂尔齐图汗之侄,“穷无所归,故至此。闻喝尔丹逞兵不已,或来迫我,或趋喀尔喀,俱未可知。”9鉴于此,甘肃提督张

    30、勇等认为应“严饬守汛官兵防护J2。假设喝尔丹逞兵于甘肃、青海,将会使刚趋于稳定的陕甘局面逆转,并将此建议上奏朝廷。由于距离太远,事实真相并不清楚,所以,康熙帝下旨:“厄鲁特、喀尔喀倘因细故交恶,至于散亡,朕心大为不忍。伊等向相和好,奉献本朝,往来不绝。假设交恶果实,当遣使评其曲直,以免生民于涂炭;如仰副朕一视同仁之意,仍前和好,相与优游太平,朕大嘉悦焉;但天寒路远,假设遣使往回,无饲马驰驿之所,或致有误。今厄鲁特、喀尔喀使至,其令理藩院,明白备檄,交发来使传谕之。”21这里,康熙帝分三种情况来处理:第一,如果准喝尔、喀尔喀不和,将深表同情。第二,如果准喝尔、喀尔喀不和是事实,将派使者前去追究责

    31、任。第三,如果看在清朝向来关心各部的情面上自动和好,那是最好的。并说,由于天寒路远,就不派使节了,把这些意见带给来使就可以了。这些勉强的态度,说明康熙帝虽然很关注准喝尔内部事务,但并没有出击攻打它的想法,即使在知道准喝尔、喀尔喀交战的情况下,仍以怀柔方式处理,奉劝其自行收兵,和平相处。从康熙帝对这一信息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康熙帝仁爱的个性特征、宽厚的领导素养和娴熟的领导艺术。康熙帝自幼年就得到品质淑惠的乳母的教育,5岁开始到书房读书,祖母孝庄文皇后严格要求他,从品行方面,教育他饮食、动履、言语方面都有矩度,即使平居独处,也教以罔敢越轨,稍有不对,即加督过。让他“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

    32、不融会贯穿,洞彻原委。”8岁即皇帝位后,康熙帝更是受到了宫廷斗争的历练和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令他禀赋仁善、果敢沉静而又宽厚容众,这些品行在康熙帝当政时表达为一种领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讲,“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仪备而君子归之。”22从领导学的角度讲,领导者的魅力表达着人类的文明程度,表达着社会各种矛盾的状况,所以,一旦由普通人层面上升到领导层面,人的价值就不再只是个体的,而应是群体的,是社会的。康熙帝在最初处理准喝尔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领导风范,表达着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周边部族内证的同情,绝对不是一种敷衍的策略,而是仁善的本意。他作出的派员调查的决策,是领导者社会权力的充分表达,是对在其位谋其政理念

    33、的实施,是对社会集团利益的责任感的表达。而希望他们自己主动和好、以天寒路远为由不派使的决策那么是一种纯粹的领导艺术。到十二月,肃州境内来了躲避喝尔丹战祸的蒙古各部庐帐万余,“甘凉近南山一带那么有西海墨尔根阿喇奈多尔济台吉等部庐帐数千余,肃州境内游牧番人头目那么有济农布第巴图尔罗卜臧卓思巴额尔德尼和硕齐寨桑吴巴什摆带麻木吴巴什额尔克格隆庐帐万余,假设辈皆为喝尔丹所败,自西套来奔,穷困16王思治,吕元聘:18世纪前夜西北边疆局势述论,载清史研究,1995 (I)0181920清圣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卷六七, 卷六七, 卷六七, 卷六七, 卷六七,康熙十六

    34、年十月甲午条; 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午条; 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条; 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条; 康熙十六年十月甲寅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W)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26清圣祖实录,卷七。,康熙十六年十二月辛未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27清圣祖实录,28清圣祖实录,29清圣祖实录,30清圣祖实录,31清圣祖实录,32清圣祖实录, 33清圣祖实录,34清圣祖实录,卷七二,康熙十七年三月壬申条;清) 卷七二,康熙十七年三月庚申条;(清) 卷七六

    35、康熙十七年八月庚午条。卷八三,康熙十八年八月己丑条;(清) 卷八三,康熙卜八年八月己丑条;(清) 卷七八,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丁亥条。卷七六,康熙十七年八月庚午条。卷八二,康熙十八年七月甲辰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异常。”23对他们,康熙帝指示,如假设“入塞,当婉谕退回,不得妄杀”。24康熙帝是不愿意有边衅出现。清廷当时认为他们是准喝尔部人,称“西套厄鲁特:其实,西套厄鲁特蒙古的来源很复杂,主要组成局部是原属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中的和硕特部和准喝尔部

    36、 (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 (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清圣祖实录,卷七二,康熙十七年三月庚申条。关于西套蒙古的情况,成崇德、赵云田西套厄鲁特部起源考辩, 黑龙喝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喝尔与清朝关系研究,梁丽霞西套厄鲁特蒙古归附清政府始末述略都做了详细考证。因 为本书旨在探讨康熙帝对准喝尔的态度,所以此处对其史实不再细考。西套厄鲁特蒙古的到来,使甘肃汛界驻军人心惶惶。对此,康熙帝命令大将军图海,要么率兵逐走,要么“严饬边汛官兵,各固守汛地。选干练人员至番人头目处,开诚晓谕,令彼退回。”26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只要他们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之后,康熙帝就令在西北加强戒备,命令张勇自

    37、兰州移驻甘州,固守沿边地方。可见,康熙帝是不愿意直接插手处理准喝尔部的具体事宜。为了预防准喝尔部在清朝西部边界冲突,康熙帝特别采用了间谍战术,命拉笃祜驰驿来京,面承密旨,然后“赴凉州,探喝尔丹消息,不时以报”。27从中可以看出拉笃祜当是康熙帝的亲信,也可看出康熙帝虽然无力顾及西北,但十分关注喝尔丹在西北的动向,并尽力缓和喝尔丹与蒙古各部之间、喝尔丹与清朝边汛官兵之间的关系。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抚远大将军图海报告了一个新情况:“厄鲁特喝尔丹,将攻西海。”“西套厄鲁特台吉等,闻喝尔丹有三月内举兵。”28康熙帝的对策是,喝尔丹“如远从达布素图瀚海而去,那么无庸置议;假设来至近边,欲经大草滩

    38、前往,那么将军侯张勇、提督孙思克等,务须令其坚立信誓,不许骚扰人民。仍整饬我军,严加防护。一面放喝尔丹过,一面奏闻。倘或肆横,强欲入边,将军提督等,固守地方,一面坚拒奏报。”可见,康熙帝的政策很明确,只要不进入清朝边界,大可不管,如假设进入边界,那么坚决迎击。至于喝尔丹是不是真要往青海方向开展,清廷只是听喇嘛万春说:“喝尔丹向有侵西海之意。因人心不一,西海路远,恐一动而本地有事不敢轻举。”29又探得“去岁(指I677年一一引者注)举兵欲侵西海,行十一日撤归。”3。关于喝尔丹带兵往西海进又撤走的原因,史载不一。一说:喝尔丹向张勇致书:“西海,向系我祖与伊祖同夺取者。今伊等独据之,欲往索取,因系将

    39、军所辖之地,不敢轻举。”31张勇报告了另外一个情况:喝尔丹与默得里蒙古“世为仇雕,恐争西海之地32康熙帝这时虽然没有更深入地去调查喝尔丹要往哪个方向出兵,但也没有轻视过喝尔丹,下旨:“喝尔丹虽无起兵声息,应仍缴该将军等,不时侦探,加意防守边境33并加派官员坐镇。关于这一局部蒙古人,实际上是喝尔丹统一和硕特部额齐尔图汗部时,剩余之人被喝尔丹追她J,逃至这里的。我们不去论康熙帝对漠西蒙古的具体情况了解多少,也不去追究传到清廷的消息源的意图和可信度,但是能够体会到的就是,康熙帝只是看来者是不是要进入清朝边界,并对来者软硬兼施进行劝退。这里虽然不乏康熙帝向来主张“仁政”的因素,但也是清朝实力没有到达一

    40、定程度所致。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张勇报告:“喝尔丹将侵吐鲁番,渐次内移,住居西套,前哨已至哈密,去肃州仅十数日。传闻虽未可尽信,然其情叵测。”M从清朝文献看,这一时期,甘肃守军对喝尔丹的点滴动态都上报清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正是因为康熙帝关注准喝尔的问题,所以下属官员才会不断搜集信息上报。同时也可看出康熙帝对准喝尔事情的处理非常谨慎,所以地方守军不敢擅自做主,每步行动都要请示。正如康熙帝自己所说:“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心窃谓不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详慎。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假设明

    41、日再务安闲,那么后日愈多壅积。万机至重,诚难稽延。故朕为政,无论巨细,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盖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余年,每多先事绸缪,四海兆人,亦皆载朕德意,岂可执不兼综细务之言乎?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末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张勇再奏:“喝尔丹,曾遣人调集甘州南山一带番目赴西套”,“今夏,又两次出兵,至缠头回子(指天山南路一一引者注)之地而还。见近边诸将军统兵驻扎,不敢轻犯:“臣查近者入边行劫,皆系喝尔丹击败来奔,

    42、贫无所依之人。详视喝尔丹情形,尚无兴兵之举。河西地方,似可无患。”35九月,喝尔丹以达赖喇嘛加封他为博硕克图汗之号而向清廷“遣使奉献锁子甲、鸟枪、马、驼、貂皮等物。”36清廷,准其纳贡,授以赦印,并加恩贲。从无以擅称汗号者,准其纳贡之例。但喝尔丹台吉,敬贡方物,特遣使人告,应准其献纳.”37喝尔丹得到了达赖喇嘛的册封,并告知清廷,意即自己是得到达赖喇嘛支持的,向清廷炫耀准喝尔与西藏的密切关系。而清廷迫于平定“三藩”战事正烈,希望西藏配合清朝攻打吴三桂,故对达赖喇嘛大力支持喝尔丹的举措只能暂且默许。照理,西藏此前已经向清朝表示过归顺之意了,然而,达赖喇嘛册封喝尔丹却没有事先让清廷知道。这一点,正

    43、如笔者前面谈到的,清廷自认为西藏早己经归顺了,重要事情应该让清廷知道,但是西藏方面把这种归顺的内涵理解为只要定期朝贡即可。由于清廷此时驾驭周边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不管清廷主观意图如何,最终是默认达赖喇嘛册封喝尔丹,默认达赖喇嘛与吴三桂的结好、互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准喝尔部丹津鄂木布的使者额尔克一行人,“因无喝尔丹博硕克图汗票文”,无法入关。理藩院令其返回归化城贸易。康熙帝的处理意见是:“丹津鄂木布来使,如不许进关,恐非柔远之道。著进关贸易。”38依之推理,准喝尔部小头领丹津鄂木布的使者可以破例,灵活执行政策,如果是平民,那么不会有这样的优惠政策了。清廷对准喝尔上层的这种优容,

    44、维护天朝尊严,可以说是大朝对边民的恩惠,从当时清廷的内外景况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压力下的无奈。还有,理藩院正式公文中对喝尔丹称以“喝尔丹博硕克图汗”,是对喝尔丹与达赖喇嘛密切关系的无奈的默认。同时“柔远之道”四个字也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清朝长期以来对准喝尔部的态度和政策,可见康熙帝对准喝尔问题是有自己的打算的,就是“柔远”,其意是安抚遥远地区,尽量不要发生冲突。这里的“柔远”绝不是语文意义上的一个词汇,“柔远”在清代以至古代官方文献中都是以政策的意义出现的。“柔远能迩,以定我王”,语出诗大雅。“柔远”的方式可以是教化,也可以是宣威,以前多是指中央王朝对周边民族的政策。民国王之春所述之清朝与遥远少数

    45、民族关系的史书,就命名为国朝柔远记(又称清朝柔远记)。“柔远”、“怀柔”通常是统治政权驭外、安抚四方狄夷之策的专用术语。清朝对准喝尔问题的决策,是在交通不兴旺的清代,依据边界将领报来的有限情报和信息来做出的。这些信息来自草原各部游牧民和途经的路人,且不管事件真实与否,中间还要经过语种的转译,加上地方官员上报时的解释和建议、朝臣上奏时的解释和建议,最后皇帝得到的信息与当时事件的真相的差距就无法预测了。这些史料也可能不限于保存至今的史籍和档案记载,即使保存下来了,历朝修史中的粉饰,要考证清楚是要大费周折的。皇帝的决断既然源自他本人所获得的信息,那么考证清楚皇帝当时情况下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信息,才能弄

    46、清他的决策依据。至于在决策前先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真相,再决策,那是康熙帝的事。今天,我们研究康熙帝的决策过程,只要弄清当时康熙帝本人得到确实凿信息与他据这些信息所作出的决策,就可以分析出哪些是康熙帝自己的本来决断,哪些是为政治统治需要而作出的策略性的决断。三、清朝高层主动打探的“安抚”政策康熙二十年(1681年),喝尔丹在西藏达赖喇嘛的授意和支持下,39兵锋西转,征服了天山南部及中亚局部地方。赖于天山南部自然资源的富饶和征收的赋税,喝尔丹的实力迅速增强。这时,平定“三藩之乱”战事即将告捷,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朝主动向外藩各部遣使宣扬武功,报捷的使团有10个,主观上讲,康熙帝是借机进行

    47、广泛地安抚活动。奇塔特使团奉命出使准喝尔部。康熙帝在由使团转给聪尔丹的赦令中说:“尔聪尔丹博硕克图汗,自尔父兄,历世相承,虔修礼好,敬贡有年。延及尔身,笃尽慨忱,往来35清圣祖实录,卷八三,康熙十八年八月己丑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36清圣祖实录,卷八四,康熙十八年九月戊戌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37清圣祖实录,卷八四,康熙十八年九月戊戌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38清圣祖实录,卷一。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戊中条。39史载,是达赖喇嘛授意嚼尔丹进攻回疆。见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不绝,殊为可嘉,朕久欲加恩贲,以示优恤至意,只以机务殷繁,是以未逮。兹海寓升平,惠泽宜溥。特遣大臣侍卫官员等,赍捧重赏,大沛恩施。尔承此宠锡,当益戴德意,弹心敬顺,以仰副朕柔远同仁,协和万邦之至意。”清圣祖实录,卷一。二,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乙卯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清圣祖实录瓦卷一。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乙卯条;(清)温达等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黑龙:喝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喝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收藏,2005。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五,康熙二十七年五月壬中朔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编,53页。而


    注意事项

    本文(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