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
《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与准噶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朝与准嚼尔百年角逐的高层较量李秀梅内容摘要清朝统一西北准喝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以往从民族关系史、战争史、国家统一历程、内地与周边关系等角度进行过大量研窕,取得了不菲的学术成果。笔者认为,清朝统治者在统一准喝尔问题上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拟或事先制定了统一的具体方针,而是主观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开展必然阶段的自然结果。清朝在统一准喝尔的过程中,和准喝尔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变化,时好时差,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想法也屡次变化。清朝的强大必然要统一周边部落,但许多偶然事件或促进或延迟这个进程,使它历时了一个世纪(1662J762年),其中,武力对抗的时间只有断
2、断续续的17年。早在入关以前,后金统治者努尔哈赤就认为:“草昧之初,以一城旅敌中原,必先树羽翼于同部,故得朝鲜人十,不假设得蒙古人一。I于是通过恩威并施等各种手段先后统一了满洲各部,降服了漠南蒙古。入关后,顺治帝又使据守东南海上的郑氏集团得到了安抚。康熙帝即位后,实行为政以宽,他认为“国家致治,首在崇尚宽大”,2在1690年之前康熙帝对准喝尔部开展状况的关注,还处于被动的得知信息状态,后来才主动去打探并采取一些安抚措施,希望能够保持双方已有的和平朝贡关系。即使在1688年喀尔喀部战败南涌给清朝带来巨大政治、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康熙帝依然通过清廷直接对喝尔丹劝和与通过西藏上层人士出面间接劝和的方式
3、希望准喝尔和喀尔喀两部之间的关系得以缓和,以保持清朝北部边疆的安定。这期间,台湾出现内江,清政府不得已出兵统一了台湾。之时,沙俄对东北的侵略又迫使清廷分兵黑龙江,而这时的准喝尔东进举措已经严重影响了中俄东北边界谈判。康熙帝下决心兵戎相见,先后用7年时间对喝尔丹进行了三次亲征,喝尔丹病死宣告战事结束。准喝尔部策妄阿喇布坦即汗位后,力图通过武力控制西藏黄教势力,号令蒙古。康熙帝认为:“西藏屏藩青海、滇、蜀”,倘为准部所据,“将边无宁日”。3已到暮年的康熙帝被迫用两年时间,动用30万大军与准喝尔周旋。雍正帝上台后,希望一劳永逸的解决祖先未竟的准喝尔问题以缓解内部矛盾,但是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不满清朝
4、剥夺和硕特贵族对西藏的统治权起而对抗的事件,使雍正帝不得不先出兵青海。之后,雍正帝欲乘势统一准喝尔,由于军事指挥权过度集中于皇帝,信息不畅,此时的八旗兵已非昔日骁勇,而准喝尔又处于实力鼎盛时期,清廷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于是双方休战议和。乾隆帝即位初年并没有出兵的打算,双方议和划界,维持了18年的和平相持、友好往来关系。后来清廷得知准喝尔内江,部众溃散,纷纷来降,预料其已难以自存,才出兵。本以为捕获达瓦齐汗后,准喝尔也就完全归顺了,阿睦尔撒纳的复叛,准喝尔各部的起而对抗,使清军前功尽弃,由此引起的清廷上下的愤怒最终导致了对准喝尔的全面战争,使准喝尔遭受了历史性的灾难。笔者把清朝统一准喝尔的战争
5、放到军事政治学的领域考察,放到中国古代军事史的进程中考察,从“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意义上研究这场战争,那么,这个统一过程就变成了清廷统治政治策略开展变化的一个组成局部。本书通过探讨清朝统一准喝尔过程中的这些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清王朝高层决策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分析此间各种势力的消长情况,以历史本来面目,重现清朝三代皇帝在统一准聪尔过程中的战略决策过程。目录内容摘要引子第一章安抚篇第一节“关注”策略魏源:圣武记卷1开国龙兴记一。2康熙政要卷2。3魏源:圣武记卷5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一、高层的初步接触二、清朝高层被动谦和的“姑息”政策三、清朝高层主动打探的“安抚”政策第二节“调解”策略
6、一、准喀之战对清朝的影响二、清朝高层调解准喀关系三、军事准备第二章战争篇第一节“务期剿灭”策略二、四、喝尔丹“东行”康熙帝的“战中有和”乌尔会遭遇战清朝高层的主动化解工作第二节“武力解决”策略二、四、五、清朝高层被动的乌兰布通之战高层的隔膜与艰难谈判清朝高层主动的昭莫多之战喝尔丹暴病之因巧收喀尔喀第三章争夺篇第一节“和平相处”策略二、四、策妄阿喇布坦的崛起交涉喝尔丹后事一一高层矛盾的伏笔康熙帝的贸易祛码与和平准喝尔与西藏的宗教关系第二节“防范”策略一、哈密冲突二、招降与打击策妄阿喇布坦三、防犯准喝尔染指西藏事务第三节“驱准保藏”策略二、四、喀喇乌苏河战役清军的失败再次出兵西藏清朝与准喝尔的决战
7、休兵议和第四章决战篇第一节“速决”策略一、青海内江二、清廷劝和失败与出兵青海三、青海纳入清朝统辖范围第二节“备战”策略与出兵二、四、五、-Jl.八、暗流涌动的准唱尔与清朝和平局面出兵准备特磊事件和停兵喝尔丹策零出兵西路准喝尔军主力进攻北路准喝尔的四向出动第三节“议和之路”一、准喝尔的议和意向二、议界与贸易谈判第五章柔远篇第一节“维护和平”策略一、乾隆三年至乾隆十年的和平二、乾隆十年后准喝尔的内证与清朝的对策三、清朝高层对准喝尔内江的认识四、清廷不甚了解的准喝尔社会情况五、乾隆帝谕不能乘准喝尔内乱发兵第二节“抓机遇”决策一、清廷征讨达瓦齐决策确实定二、出兵准备工作三、清朝用兵达瓦齐之决策综述第六
8、章统战篇第一节“政治分封”策略一、政治分封再起波澜二、战场外的争斗三、应对阿睦尔撒纳的决策第二节“统战”策略一、乾隆帝决心“擒治”的决策二、“擒治”决策的实施三、天山南路再起烽火第三节“追剿”策略一、乾隆帝武力讨伐阿睦尔撒纳二、阿睦尔撒纳避难哈萨克三、乾隆帝撤兵与阿睦尔撒纳之死四、准喝尔的灾难五、清朝统一准喝尔的意义结语引子本书所要研究的内容是清朝和准喝尔政治关系中的一个研究子项,其研究在学术界成果颇丰,涉及各个方面。本书从政治史的角度对清朝统一准喝尔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力图说明清朝高层在对待准喝尔问题上是怎样随着历史进程、随着形势和事态的开展,调整政策,一步步地解决了准喝尔问题的,以期为这个
9、课题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根底。一、局势分析1718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从中世纪的封建状态走向近代开化文明的转轨时期。资本主义把世界各国连结为一体,使国际、人际、族际的交流在更为广阔的意义上展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始了世界历史。这一时期,是世界资本主义蓬勃开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外侵略犷张。欧洲的政治格局大体上处于强国之间的均势中,军事力量和外交影响比拟均等地分配于法国、西班牙、俄国、瑞典、英国等主要国家之间。为争逐海上霸权和陆上嘉权,各国之间战争不断,注意力一时还不能顾及东方,更不可能联起手来对付中国。但是俄国从北方陆路对中国已构成潜在的威肋匕这种威胁不及时消除,将关乎中国封建政权
10、的存亡和民族的危亡。这一时期,满族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它入主北京后以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征服中国南方各族,以稳固中央政权的地位并依托汉族地区源源不尽的富厚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驾驭整个中原,从而夯实政权根底。这一时期,武力强劲的蒙古准喝尔部雄踞西北。其东有同种同族的喀尔喀蒙古和漠南蒙古,南有同信黄教的和硕特蒙古和西藏僧俗势力。准喝尔在全国战略地位特殊,其雄心、实力堪与清朝相抵。从地理位置上讲,准喝尔所在的西北地区,与沙皇俄国接壤。俄国正处于大肆对外侵略扩张的时期。准喝尔毗邻的西藏又与印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壤,与今天的青海、四川、云南等省份相连。西北、西藏的安危与整个中国的
11、安危,与其他相邻省份的安危息息相关。所以,西北局势一有风吹草动,清王朝就得赶紧采取措施。从康熙帝三次亲自出塞,远征朔漠,揭开与准喝尔的战争序幕,雍正帝在位13年几乎无时不处于对准喝尔紧张的备战、开战与和谈之中,乾隆帝更倾举国之力以完成统一准喝尔大业就可以体会到。总之,1718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国际多种政治力量的交汇和影响。二、地理重要性准喝尔部游牧的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是中西交通的必由之路,因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历史上各个政权之间相互争夺的必争之地。准喝尔处地的地势呈现为“三山夹两盆”的态势,即自北向南,分布着阿尔泰山、准喝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这一-地区“东捍长
12、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依葱岭,以为固居神州大陆之脊,势假设高屋之建甑,得之那么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那么关陇隘其封,河:皇失其险,一举足那么中原为之动摇。”4缘于这种地理优势,这块土地上注定多灾多难。沙俄侵略中国,总是要争夺西北。历代争中国者,必要争西北。后来,左宗棠总结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假设新疆不固那么蒙古不安,匪特陕甘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5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可见一斑。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它在历史开展中的影响力密切相关。我们研究准喝尔历史不能不看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古代游牧民族多起源于
13、蒙古高原,东为山岭大海,北为寒极地带,所以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的开展方向多是先征服阿尔泰山,向西进入中亚草原或向南进入中原。西北地区就成为遏中西交通、南北交通的战略要地,也是控制中原的必经之路。天山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游牧经济文化圈,天山以南是以定居民族为主的农业经济文化圈。两种经济方式造成了两种民族文化心态,这是我们研究准喝尔历史必须把握的根本点。三、逻辑起点研究清朝统一准喝尔过程的逻辑起点首先是要明确准喝尔政权在当时世界历史开展阶段中的地位。学术界有人提出,研究准喝尔历史要从准喝尔蒙古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点”作为我们研究它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出发点。“目前国内的历史
14、学家们对清前期卫拉特蒙古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之所以在认识上不尽完全一致,原因即在于对卫拉特蒙古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空点的判断存在歧异。”“清朝统一西北的合理性不能完全否认准喝尔雄踞西北的存在合理性,这种历史的二律背反正是我国清前期西北民族史得以展开的辩证逻辑。在清朝统一准喝尔部之前,作为割据地方势力的准喝尔部必然只谋求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义务服从超级权威的控制,必然有积聚实力的自然倾向,其与清朝冲突的对抗意志必然表现为战争。”6其次,应该明确满族入关成为中央政权的时间。满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清朝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它对中国的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如果以乾隆统一西北、最终奠定了
15、今天中国的幅员为止,应该经历了一百多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权与被统地区的关系的性质定位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最后,应该明确历史学范畴中的幅员、边疆、领土、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主体等的历史概念与现代概念。葛剑雄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一书和张世明的“边疆”一词在世界主要法系中的镜像:一个语源学角度的考察一文都对“幅员”“边疆”等概念进行了多角度探讨。笔者认为清朝统一准喝尔的4钟广生:新疆志稿(地方志),卷一,新疆建置志序。5(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O。6张世明:清前期卫拉特蒙古社会历史潮论,载清史研究,2000(3)。过程不是准喝尔在隶属了清朝以后又要从清朝幅员中分裂出去的行为,而是满族完成建
16、立中央政权的过程。清朝幅员的最终形本钱身就是一个历史开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违背历史开展的客观事实,用今天的幅员模式提前冠在满族统一过程这个历史事实之前。清朝与准喝尔的关系在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前后的性质应该有所不同。我们不能主观地以人为先行选择来确定这些逻辑关系,而是要从当时世界历史的开展阶段和格局、中国历史所处的开展阶段和客观实际出发,去看待、分析清朝对准喝尔的统一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对于这个逻辑关系的探讨,涉及民族理论、法学、民族文化学、边疆学、民族政治学等,应该是一个新学科或者是边缘学科的研究范畴。本书是把统一过程限定在历史学的范畴中研究,所以对逻辑起点所涉及内容的判定将另文
17、探讨。准喝尔(蒙古文为wJegunar,汉义“左翼”,是指卫拉特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强盛,统辖卫拉特四部,所以,也以准喝尔泛指卫拉特蒙古。在准喝尔汗国建立后,“准唱尔”一词还是准聪尔汗国政权的代称。卫拉特(蒙古文为“Oyirad”)一词始见于蒙古秘史,元朝的汉文史籍中译称“斡亦剌”、“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代译称“瓦剌”,清代译称“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等。从17世纪开始,俄国等西方学者常以“卡尔梅克”泛称整个卫拉特。1771年,土尔扈特东归后,“卡尔梅克”一词又专指留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众。准喝尔部落初游牧在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崇德初年开始与后金有贸易往
18、来。在哈喇忽剌及其后代巴图尔摩台吉统治时期开始强大。1653年,巴图尔理台吉逝世,其子僧格即位,不久发生内江。1670年,僧格为其同父异母弟车臣台吉等所杀。在西藏当喇嘛的僧格之弟喝尔丹(Gakian,16441697年)知道后,从西藏返回。喝尔丹在达赖喇嘛和僧格旧部的支持下,报仇平乱,康熙十六年(1677年)又灭和硕特鄂齐尔图汗,次年,五世达赖喇嘛赐号“博硕克图汗”。喝尔丹统治时期,准喝尔部以伊犁作为政治中心,控制着天山南北广阔地区,并向四周扩展,最终成为中亚东部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顺治时代的清代史籍中多有提及“厄鲁特”的情况。清朝入关之初无力顾及西北地区,在准喝尔政权建立后,清廷对它的关注逐
19、渐增多。随着准喝尔汗国的实力扩张和危及清朝北部边防,清朝开始关注解决准喝尔问题。由于青海、西藏、蒙古的问题都与准喝尔息息相关。所以康熙帝始终以“和”、“服”的理念为主,稳妥地处理准喝尔事务,即使武力用兵也大多是在对方逼迫下或者有把握取胜的时机中进行的。康熙帝这种大策略意义上的用兵思路一直影响着他的继任者们,即对统一准喝尔问题更多地从政治思路上去解决。对清朝统一准喝尔的起讫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王思治先生认为:“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解决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喝尔部问题,前后历时一个世纪,其间经历了屡次大战。如假设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算起,至乾隆二十二年(175
20、7年)阿睦尔撒纳走死俄国,也有70年,历康、雍、乾三帝,始告结束。”7“清朝政府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起,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斗争,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最后平定了叛乱。”8还有一些学者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清朝用兵准喝尔的起讫时间,但在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对上限的说法,有1662年说,1683年说,1688年说等。对下限的说法,有1757年说,1759年说,1762年说等。本书中所研究的“高层”特指清朝皇帝、准喝尔部大汗这一层面,这个层面是对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拥有决策权的,大臣们虽然也有很多建议,但不是影响历史开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在本书中,笔者要讨论的是清朝统一准喝
21、尔过程中的高层决策形成的远近背景、决策的具体形成、实施,这个决策包括了宏观和微观意义,所以把它的上限定在康熙帝即位,准喝尔的强大引起清廷的关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具体的军事行动,但从统一过程上讲,是一个大背景。下限那么定在乾隆帝彻底解决准喝尔问题,在准喝尔设立军府制实施有效管辖为止。故而,本书将要探讨的历史时间定为从1662年(康熙元年)康熙帝即位到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统一准喝尔各部为止。这个过程历时100年,按微观的具体作战时间说,计17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6901697年,共7年;17181720年,共2年;17291734年,共5年;17541757年,共3年。这个统一
22、过程,按历史开展的事件线索,可分为六个问题:康熙帝对喝尔丹、策妄阿喇布坦的统一活动,雍正帝对罗卜藏丹津、喝尔丹策零的统一活动,乾隆帝对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统一活动。7朱诚如主编:清朝通史康熙朝上,2003。8王宏均,刘如仲:清代平定准喝尔贵族叛乱的历史画卷,见准喝尔史论文集讥清朝统内地用了20年,而最负盛名的三代君主执著地坚忍不拔地统一准喝尔竟用了一个世纪。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具体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分析事态开展中的高层决策变化,以求得一个历史的答案。第一章安抚篇第一节“关注”策略一、高层的初步接触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对中原以外的边地采取的政策是恩威并行,对于顺从者施以恩惠,对于对抗者那么兵戎相
23、见,等到对方无力还击时,就立即使其降服。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继续执行以兵震慑之,以德怀柔之的政策。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在总结自己的辉煌业绩时说:“朕蒙皇天眷顾,昔时金国所属,尽为我有,沿海一带,自东北以迄西北至使犬、使鹿、产黑狐黑貂等国,及厄鲁特国,在在臣服,元裔朝鲜,悉入幅员。“9崇德八年(1643年),清军入关前就修书厄鲁特,询问顾实汗青海事宜,提出与顾实汗”自此以后,修好勿绝”。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主北京,清朝政府成为中央政权。以顾实汗为首的厄鲁特各部首领向清朝奉表,声称对于大皇帝的诏令,“臣等无不奉命二,清朝方面自然也就把自己与周边各部的关系看成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顺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朝 准噶尔 百年 角逐 高层 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