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 资源ID:499707       资源大小:15.4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1、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S学习重点(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互会的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借此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经济的控制。2中苏关系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与中国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同时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在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借鉴苏联模式。(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内容:政治

    2、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崇拜氛围。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饲料生产并大规模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尝试对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改革过程中存在严重偏差,例如玉米种植计划因未充分考虑苏联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失败。1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强调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以推动经济发展。军事上,为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科技

    3、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评价: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军事工业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使苏联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航天技术可与美国抗衡,但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1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内容:前期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但效果不佳。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后果: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三)东欧剧变1.原因内部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

    4、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历史。1.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四)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策略。1 .八一九事件:19

    5、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宣告失败。此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2解体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二、学习难点(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1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外部势力等多方面因素,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理解。例如,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是经济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机制,使得政治体制

    6、僵化,官僚主义滋生,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剧变和解体。2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理解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本意是解决苏联面临的问题,但改革过程中一系列错误举措,如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时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多党制等,直接引发了社会混乱,加速了苏联解体进程,学生理解这一因果关系存在一定难度。(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就的独特价值。要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突破传统苏联模式束缚,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经济快速

    7、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例,这对于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具有一定难度。例如,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这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鲜明对比,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创新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教学难点之一。三、练习题(一)选择题1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A.促进了东欧国家经济的独立发展B.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C.推动了东欧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D.加强了东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2 .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不包括

    8、A.发动垦荒运动B.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C.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D.建立集体农庄3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其重心是()A.农业B.轻工业C.军事工业D.新兴产业4 .戈尔巴乔夫改革首先开始于()A.政治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思想文化改革D.外交政策改革5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各国政党发生变化B.各国国名发生变化C.各国领导人发生变化D.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D.民族矛盾激化7.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政局发生激烈动荡的直接原因

    9、是()A.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B.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C.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D.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8.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B.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C.改革存在严重偏差,没有取得任何成效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材料二: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

    10、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在军事上,为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材料三: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他先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苏联经济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4)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改革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三)简答题1 .简述社会主义阵营壮大的表现。2 .简要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3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

    11、样的影响?四、答案(一)选择题4 .B2.D3.C4.B5.D6.C7.A8,D(二)材料分析题(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3)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4)启示:改革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三)简答题1 .二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苏联通过建立经互会等方式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与联系,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 .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历史。3 .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为本站会员(极速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