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S学习重点(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经互会的建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借此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经济的控制。2中苏关系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与中国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举措极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同时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在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借鉴苏联模式。(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内容:政治
2、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崇拜氛围。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以增加耕地面积;发展饲料生产并大规模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尝试对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模式进行调整。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改革过程中存在严重偏差,例如玉米种植计划因未充分考虑苏联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失败。1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强调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以推动经济发展。军事上,为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科技
3、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评价:改革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军事工业等重工业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使苏联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航天技术可与美国抗衡,但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1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内容:前期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但效果不佳。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后果:改革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三)东欧剧变1.原因内部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
4、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历史。1.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四)苏联解体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策略。1 .八一九事件:19
5、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宣告失败。此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2解体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二、学习难点(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1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外部势力等多方面因素,较为复杂,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理解。例如,苏联模式在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是经济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机制,使得政治体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重点+难点+练习 18 社会主义 发展 挫折 学习 重点 难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