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ocx

    • 资源ID:500999       资源大小:241.91KB        全文页数:1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ocx

    1、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SJG47201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building2018-06-11发布2018-Io-Ol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buildingSJG4720182018深圳前言本标准是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委托,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的实施情况和实践经验,

    2、以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为基础,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 .将适用范围由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2 .将评价分为设计预评价、建成评价和运行评价。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

    3、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4 .调整评价方法。对各类评价指标评分,在每类评价指标评分项满足最低得分要求的前提下,以总得分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中的得分项每条分值1分,调整为根据评分项具体评分子项或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分值。将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的通过累积得分确定等级,调整为根据每类评价指标的评分项经加权计算后的得分与加分项的附加得分之和的总得分确定等级。5 .调整创新项。将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中的创新项分值均为1分和总分不超过5分,调整为加分项的具体得分值,加

    4、分项最高可得20分,实际得分累加在总得分中,进一步鼓励绿色建筑的提高和创新。6 .明确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7 .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并对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赋以评价分值。8 .体现绿色建筑的结果导向。将节能与能源利用章节、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章节、室内环境质量章节的部分技术措施性条文整合为能耗、水耗定量综合性指标,运行评价权重突出节能、节水的实际效果,以便与能效测评、能耗定额等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提出并业务归口,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发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

    5、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国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越众绿色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精鼎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深圳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华阳国际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中建海龙建筑制品有限公司深圳诺丁汉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叶青刘俊跃田智华陈文伟苏志刚庞观艺陈超张欣邓文敏王蕾廿生宇龙玉峰刘新伟王莉芸刘鹏牛润卓赵乐于克华李鑫张成绪钟炼亮陈诚朱

    6、岩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陈竹钟玮朱宝峰连建社赵宝森本标准业务归口单位主要指导人员:刘轶群、方军、戴运祥、龚爱云、张琴、杨虹、宋毅目次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3.1 一般规定43.2 评价与等级划分44节地与室外环境64.1 控制项64.2 评分项65节能与能源利用125. 1控制项126. 2评分项12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67. 1控制项168. 2评分项16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209. 1控制项207. 2评分项208室内环境质量238. 1控制项239. 2评分项239施工管理2710. 1控制项2711. 2评分项2710运营管理3112. 1控制项3113. 2评分项3111提高与创

    7、新3514. 1一般规定3515. 2加分项35本标准用词说明38引用标准名录39附:条文说明43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quirements43.1 GerneralRequirements43.2 AssessmentandRating44 LandSavingandOutdoorEnvironment64.1 PrerequisiteItems64.2 ScoringItems65 EnergySavingandEnergyUtilization125.1 PrerequisiteItems125.2 ScoringIte

    8、ms126 WaterSavingandWaterResourceUtilization166.1 PrerequisiteItems166.2 ScoringItems167 MaterialSavingandMaterialResourceUtilization207.1 PrerequisiteItems207.2 ScoringItems208 IndoorEnvironmentQuality238.1 PrerequisiteItems238.2 ScoringItems239 ConstructionManagement279.1 PrerequisiteItems279.2 Sc

    9、oringItems2710 OperationManagement3110.1 PrerequisiteItems3110.2 ScoringItems3111 PromotionandInnovation3511.1 GeneralRequirements3511.2 BonusItems35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38ListofQuotedStandards39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ons43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深圳市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

    10、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深圳地区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5本标准实行动态修订,以保障其与绿色建筑发展的适用性,管理部门可根据绿色建筑政策、目标、技术等的调整和变化,对标准的局部章节、条款进行修订。在下列情形下,由管理部门组织整体修订,批准后施行:1国家、省和市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修订;2国家和省的相关强制性规范已经修订;3深

    11、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形势和目标发生重大变化。2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4可再生能源renew

    12、able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再生水reclaimed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2.0.9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b

    13、uilding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等。2.0.10综合效能调适commissioning通过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调试验证、性能测试验证、季节性工况验证和综合效果验收,使系统满足不同负荷工况下正常运行和用户使用的需求。2.0.11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remotemonitoringsystemof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指通过对公共建筑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公共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称。2.0.12绿容率greencap

    14、acityrate指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总绿量。2.0.13绿视率greenlookingrate指人的视野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人对环境感知的一个动态衡量因素。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3.1.2 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预评价、建成评价和运行评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可进行设计预评价;建成评价应在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竣工验收,使用率或入住率达到50%以上且运行一年后进行。3

    15、1.3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3.1.4 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对申请建成评价和运行评价的建筑,尚应进行现场考察。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3.2.2 设计预评价时,不对

    16、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2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建成评价时,不对运营管理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3.2.3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3.2.4 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3.2.5 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7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l、Q2、Q3、Q4、Q5、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3.2.6 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8按本标准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3.2.7 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

    17、的权重wW7按表3.2.7取值。Q=WiQi+w2Q2+w3Q3+w4Q4+w5Q5+wQ+w7Q7+Q83.2.7)表3.2.7绿色建筑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Wl节能与能源利用W2节水与水资源利用W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W4室内环境质量W5施工管理W6运营管理W7设计预居住建筑0.250.250.150.150.20评价公共建筑0.200.300.130.170.20建成居住建筑0.220.230.140.150.160.10评价公共建筑0.160.280.130.160.170.10运行居住建筑0.150.250.150.120.180.070.08评价公共建筑0.120.

    18、300.130.100.180.070.10注:1表中“一一”表示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不参与设计预评价或者建成评价。2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各类评价指标权重取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所对应权重的平均值。3.2.8 绿色建筑分为铜级、银级、金级、伯金级4个等级。4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指标、施工管理指标、运营管理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3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88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铜级、银级、金级、伯金

    19、级。3.2.9 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4节地与室外环境4.1 控制项4.1.1 项目选址、规划与建设应符合深圳市规划要求,以及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4.1.2 应通过诊断分析,确定场地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威胁,且无电磁辐射、含氢土壤等危害。4.1.3 场地内建设项目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物。4.1.4 场地内无障碍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且场地内外人行通道的无障碍系统应有良好的衔接。4.1.5 场地应合理

    20、规划垃圾物流,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垃圾容器设置规范。4.2 评分项I土地利用(24分)4.2.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8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表4.2.1-1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m2)得分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4A35A23A22A20All8表4.2.1-2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公共建筑容积率R得分公共设施类其它类0.5R1.01.5R3.021.0R1.53.0R4.04

    21、1.5R2.04.0R5.06R2.0R5.084.2.2合理进行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混合用地的类别、使用功能和比例等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评价分值为6分。4.2.3 场地合理设置绿化用地,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感知度。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场地绿化覆盖率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居住建筑绿化覆盖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得2分;新区建设达到40%,旧区改建达到35%,得4分;2)公共建筑绿化覆盖率按表423-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4分;表4.2.3-1公共建筑绿化覆盖率评分规则绿化覆盖率Rg得分公共设施类其它类30%Rg35%20%Rg25%

    22、2Rg40%Rg230%42场地绿容率达到0.8,得2分;达到1.5,得3分。3场地绿视率达到15%,得2分;达到25%,得3分。II室外环境(19分)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得2分;2室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照明等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规定,得1分。4.2.5 通过优化选址、规划布局、总图布置和设备布局,采取适当的隔离和降噪措施,营造健康舒适的场地声环境,评价总分值为6分。4.2.6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有利于建筑冬季的

    23、防风和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内人行活动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1分;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1分。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D场地内人行活动区域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1.1.1 80%以上人行区域距地面1.5m高处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小于0.3,得1分;1.1.2 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1分。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评

    24、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实测或模拟计算证明场地室外夏季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L5C或夏季逐时湿球黑球温度不大于33,得4分。2或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热岛强度:1)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设有乔木、花架、遮阳棚等遮荫措施的面积比例,居住建筑达到30%,公共建筑达到10%,得1分;2)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大于0.4或设有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达到70%,得1分;3)达到70%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设有乔木、遮阳棚等遮荫措施,得1分;4)除绿化屋面和表面设有太阳能板的建筑屋面外,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不大于0.5的建筑屋面面积达

    25、到75%,得1分。III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29分)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1分;2场地出入口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1分;3场地周边人行道合理设置自行车道,并便捷连接到公共自行车道,得1分;4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500m范围内设有3条或3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1分;5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1分。4.2.9 场地内设置可遮荫避雨的步行走廊,居住建筑总长度不少于住区人行道总长度的10%,公共建筑总长度不少于场地内

    26、人行道总长度的20%,评价分值为2分。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停车位满足深圳市自行车停车配建标准或规划要求,得1分;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2项,得2分;达到3项及以上,得3分:1)采用地下停车库方式,停车比例不低于70%;2)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停车楼等方式;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场地内地面停车率不超过10%;4)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4.2.11 合理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

    27、则评分:1配置充电设备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小于30%,得2分;2配置充电设备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小于50%,得3分;3配置充电设备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不小于70%,得5分。4.2.12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2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5分:1)场地300m范围内设有幼儿园;2)场地500m范围内设有中小学校;3)场地500m范围内设有商业服务设施;4)场地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5)场地I(XX)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5分:

    28、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3)建筑内的体育活动、文化设施、游泳池等公共空间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4.2.13 在场地内开辟城市公共通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或建筑楼层架空作为绿化、休闲、健身及活动等,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在场地内开辟城市公共通道、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绿化休闲等功能,得2分;2建筑设置架空层。架空部分除入口、门厅、防噪隔声设施等必要的配套设施及构件外,设置为绿化、居民健身及活动等开放空间,得2分。4.2.14 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评价总

    29、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并累计:1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设计应采用方便服务人群、利于共享的原则,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得2分;2公共服务设施应相对独立设置和向社会开放,促进资源共享,得2分。IV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28分)4.2.15 对场地进行生态诊断,构建场地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土地资源综合优化利用,评价总分值为5分。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5分:1环境安全诊断;2土地开发适宜性诊断;3生态敏感性诊断;4土地利用价值诊断。4.2.16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5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

    30、累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2分;达到50%,得3分;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2分;3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50%,得2分。4.2.17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5分。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0%,得2分;达到55%,得3分;达到60%,得5分。4.2.18 根据深圳市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的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评价总分值为

    3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种植适应深圳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1分;2选用木本植物种类满足:场地面积W5000皿时不少于20种,5000JtfV场地面积Wl万皿时不少于30种,1万tfV场地面积W3万时不少于40种,3万V场地面积W8万皿时不少于50种,场地面积大于8万皿时不少于60种,得2分;3每100Itf绿地上乔木量不少于3株,灌木量不小于10株,得2分。4.2.19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架空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屋面绿化面积占屋面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

    32、小于30%,得2分,不小于50%,得3分;2垂直绿化种植面积不少于2%的屋面面积或垂直绿化种植长度不小于10%的屋面周长,得2分;不少于4%的屋面面积或垂直绿化种植长度不小于20%的屋面周长,得3分。5节能与能源利用5.1 控制项5.1.1 建筑节能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深圳市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规定。5.1.2 应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建筑的主要能耗进行分类分项独立计量。1低压配电系统应在空调系统、照明插座、电梯系统、信息中心及相关的出线回路上设置具有标准通讯接口的分项能耗数据计量仪表;2采用区域性冷源时,在每栋建筑的冷源入口处,应设置冷量计量装置;3其他能源如燃气、燃油等应进行

    33、分项分类独立计量。5.2评分项I建筑能耗指标(40分)5.2.1 建筑能耗指标优于现行国家和深圳市建筑能耗指标约束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40分,并按表521的规则评分。表5.2.1建筑能耗指标降低幅度评分规则建筑能耗指标降低幅度得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3%2%46%4%89%6%1212%8%1615%10%2018%12%2421%14%2824%16%3227%18%3630%20%40II建筑与围护结构(15分)5.2.2 采用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评价分值为5分。5.2.3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主要功能房间外窗有

    34、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外窗面积的30%;透光幕墙应具有不小于房间外墙透光面积10%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得4分;2厨房、卫生间外窗(包含阳台门)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得2分;3采用与外窗和透明幕墙部分可开启同等效果的通风器,可以按以上条款进行得分。5.2.4 当采用风冷空调向室外空气排热时,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应综合考虑确定空调室外机的位置,做到既不影响建筑立面外观,又有利于空调器(机组)排热,并应便于清洗和维护空调室外机。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空调室外机遮挡隔栅的通透率不应小于70%,得2分;2在高层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

    35、内设置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时,凹槽的宽度不小于2.5m,凹槽的深度不大于4.2m,得1分;3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应保证室外机排风不对吹,其水平间距大于4m,得1分。III通风与空调(15分)5.2.5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全空气空调系统能够实现全新风或变新风运行,且排风系统应与新风量的调节相适应,得2分;2过渡季节改变新风送风温度、优化冷却塔供冷的运行时数、处理负荷及调整供冷温度、冷却塔免费供冷等节能措施,得3分。5.2.6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36、计: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1分;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4的规定,得2分;3水系统、风系统合理采用变频控制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符合现行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44的相关要求,得2分。5.2.7 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合理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综合优化通风空调系统和降低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控制系统能够进行自动启停和基本优化调节,实现按时间表、分功能和区域进行自动控制;具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和算法,以及合理的控制策略和流程,得2分。2控制系统采用

    37、智能化算法和优化运行策略,综合优化运行通风空调系统,具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和算法,以及优化的控制策略和流程,得5分。IV照明与电气(15分)5.2.8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5.2.9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照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根据使用需求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电梯、扶梯的台数、载客量、速度等指标,得1分;2选择节能型电梯和自动扶梯,得1分;3合理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得1分。5.2.10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38、1三相配电变压器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2分;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得1分。5.2.11 合理设置建筑能耗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设置能耗远程监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并具有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得2分;2能耗远程监测系统与城市能耗数据中心进行联网共享,得1分。5.2.12 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配置要求,评价总分值为3分。智能化系统满足标准规定的基本配置要求,得2分;在基本配置要求

    39、的基础上合理增加配置要求,得3分。V能量综合利用(15)5.2.13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削减高峰用电需求,评价分值为5分。5.2.14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表5.2.14的规则评分。表5.2.14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标得分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Rhw20%Rhw40%240%Rhw60%4Rhw60%6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O.5%Rchl.O%21.0%Rch2.0%4RChRch2.0%6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比例Re20%Re30%230%Re40%4Re40%65.2.15合理制定能源规划

    40、方案,统筹利用各种能源资源,评价分值为4分。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1 控制项6.1.1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6.1.2 合理采用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总节水率不低于10%o6.2 评分项I建筑水耗指标(30分)6.2.1 建筑室内水耗指标优于现行国家和深圳市有关用水量限定值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30分,并按表621的规则评分。表6.2.1建筑室内水耗指标降低幅度评分规则建筑室内水耗指标降低幅度得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15%20%520%25%1025%30%1530%35%2035%40%2540%50%30II节水系统(21分)6.2.2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评价总分值

    41、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得2分;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得2分。6.2.3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评价总分值为5分。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得3分;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得5分。6.2.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6.2.5 途,对餐饮厨房、公共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3分;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得3分;3用水总量计量装置具有远

    42、程功能,与城市能耗数据中心进行联网共享,得3分。6.2.6 热水系统采取合理的节水及节能措施,评价总分值为3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热水系统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应大于0.02MPa,得1分;2热水系统配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时间,住宅不大于15s,医院和旅馆等公共建筑不大于IOs,得1分;3公共浴室淋浴热水系统采用定量或定时等节水措施,得1分。III节水器具与设备(25分)6.2.7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采用节水灌溉末端装置,得7分;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

    43、施,得3分;2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10分。6.2.8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得6分;2运行时,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得10分;3根据无蒸发耗水量的空调冷负荷占总冷负荷的比例,按表627的规则评分。表6.2.7无蒸发耗水量的空调冷却技术评分规则无蒸发耗水量的空调冷负荷占总冷负荷的比例得分30%Rcl50%350%Rcl70%670%Rcl90%9Rcl90%106.2.8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

    44、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用水量的比例大于等于50%、小于80%,得3分;2用水量的比例大于等于80%,得5分。IV非传统水源利用(24分)6.2.9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住宅、办公、商场、旅馆类建筑:根据其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或者其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按表6.2.9的规则评分。Ru=t100%(6.2.9-1)Wu=Wr+W+Wo(6.2.9-2)式中:Ru非传统水源利用率,%;Wu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3/a;Wr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

    45、mVa;Wr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o其他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3/a;Wt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3ao注: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水补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表6.2.9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评分规则建筑类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得分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无市政再生水供应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用水住宅8.0%4.0%O*5分8.0%OOO7分10.0%O10分30.0%30.0%OOOO15分办公10.0%


    注意事项

    本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