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250 000 1:500 000 1:1 000 000海底地貌分类和制图图式》(报批稿).docx

    • 资源ID:570127       资源大小:219.18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250 000 1:500 000 1:1 000 000海底地貌分类和制图图式》(报批稿).docx

    1、ICS07.040CCSA79CH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XXXX-XXXX1:2500001:5000001:1000000海底地貌分类和制图图式Submarinegeomorphologicalclassificationandcartographicsymbolsfor1:2500001:5000001:1000000geomorphicmaps(报批稿)XXXX-XX-XX实施XXXX-XX-XX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与定义14 海底地貌分类15 海底地貌制图内容与表达25.1制图内容25.2符号表达要求25.3图面整饰要求36

    2、海底地貌类型符号4附录A(规范性)海底地貌分类表26附录B(规范性)海底地貌图样图2932附录C(资料性)图廓整饰样式31参考文献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绘分技术委员会(SACTC230/SC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晓瑜、陈义兰、张志华、高珊、周洁琼、王燕红、樊妙、

    3、王玮、吴曜宏。CH/TXXXXX-XXXX1:2500001:5000001:1000000比例尺海底地貌分类和制图图式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1:2500001:5000001:1000000比例尺海底地貌类型划分和地貌图编绘的代码规则、内容表达、图例符号、注记和图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1:2500001:5000001:1000000比例尺海底地貌的分类和地貌图编绘,其他比例尺的海底地貌制图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4、文件。GB/T1819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20257.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4部分:1:2500001:5000001:1000000地形图图式3 术语与定义GB/T1819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海底地貌submarinegeomorphoIogy海洋覆盖区域下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3.2海底地貌类型submarinegeomorphologicaltype基于海底地貌成因和形态的差异性所划分成的若干不同类别。3.3地貌类型代码geomorphologicaltypecode海底地貌类型的图式代码。注:在图面上代替地貌类型的文字名称。代码由大写字母、小写字

    5、母、数字及其组合构成。4 海底地貌分类按照形态特征、地貌体规模及主从关系,海底地貌类型分为四级,分别为:a)一级地貌:分为陆壳地貌、过渡带地貌和大洋地貌三个基本地貌单元;b)二级地貌:在一级地貌基础上,根据大地构造性质、形态特征、水深变化划分为海岸带地貌、大陆架地貌、大陆坡地貌、岛弧地貌、边缘海盆地地貌、海沟地貌、大洋盆地地貌和中央海岭地貌等八类二级地貌单元;c)三级地貌:在二级地貌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外营力作用划分的更次一级地貌,共58类,其中22种类型进一步划分了三级亚类,具体按照附录A的规定;d)四级地貌:按照独立的地貌形态进行划分的地貌实体,共29类,具体按照附录A的规定。5 海底地貌

    6、制图内容与表达5.2 制图内容海底地貌图制图内容和要求如下:a)三级海底地貌:用图斑和图式代码表示,见表1;b)四级海底地貌:用形态符号(线形和图案)表示,见表1;c)地貌类型界限:用线形表示,见表1;d)主要地质构造:只表示控制区域地貌发育分布总体格局起主导作用和明显控制地貌形成的构造要素,用线形和注记表示;e)等深线:用线条和注记表示;f)底质类型:用注记表示,按照原位置注出;密度一般每100Cm2内510个,按照浅水密、深水稀的原则注出;底质特别复杂的区域可配合沉积物类型界限表示;g)名称:陆地地名、海名、洋名、岛、海峡等名称应采用公开出版的地图信息,注记样式按照GB/T20257.4执

    7、行。7 .2符号表达要求符号的定位、尺寸和表达方式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a)线状符号(侵蚀沟槽、海底峡谷、俯冲带等)定位线在主线;b)不依比例和半依比例表示的符号,定位点在其几何图形中心;c)符号尺寸:符号旁以数字标注的尺寸值,均以毫米(mm)为单位。线符号尺寸代表图面线宽,点符号尺寸代表图面上点符号的长宽高;d)符号线没有标明的符号均以本条规定符号为准:一般情况下,线宽为0.2mm,符号非主要线划长为0.3mm,间隔3mm,非垂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或60;e)三级地貌类型的主代码字体为粗宋体、字高为2.8mm,下标字高为2.1mm。图面上每个图斑对应一个代码,图斑形状较复杂时可在不同位置标注

    8、多个代码,以图面内容清楚易读为准;f)四级地貌用三级地貌类型上叠加形态符号表示,面状地貌依比例尺用面符号表示,图面尺寸小于2mm2mm的用点符号表示;长度依比例尺,图面宽度小于Imm的用线符号表示;g)地貌图颜色采用青、品红、黄、黑(CMYK四色),按照规定色值进行分色。h)符号的表示和配合示例见附录B。5.3图面整饰要求海底地貌图图面整饰应按照以下规定执行:a)地貌图分幅采用自由分幅,根据实际情况亦可参照GB/T13989规定执行;b)地貌图图廓整饰按照GB/T20257.4规定执行;c)地貌图图廓整饰样式见附录C0简要说明6.16.1.1类型说明:海岸线和零米等深线之间的区域,按照底质分为

    9、泥质潮滩、沙滩、砾石滩、红树林滩、珊瑚礁滩和贝壳滩。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代码下标乙0勒由分别表示泥质潮滩、沙滩、砾石滩、红树林滩、珊瑚礁滩、贝壳滩,如平坦的泥质潮滩。6.1.2类型说明:沿海分布的地势低平的海积冲积平原或海蚀平原,为海相沉积物组成。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表示海积平原、海蚀平原。6.1.3类型说明:海蚀平台、海滩等地貌被抬升或相对抬升至高潮面以上所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按照成因可分为海岸堆积阶地(海积阶地)和海岸侵蚀阶地(海蚀阶地或海蚀平台)。1 .海积阶地由于构造隆起或海平面下降,海积平原被改造形成的阶地。2 .海蚀阶地海蚀崖长期受携带泥沙的激浪磨蚀,不断后

    10、退.并在其前方形成一个微向海倾斜的近似平坦的基岩台地。其上有时覆有砂、砾等海积物,或残留有较坚硬岩石形成的海蚀柱或海蚀残丘等,低潮时部分出露海面,高潮没于海面之下*后期由于陆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海蚀平台被抬升后即形成海蚀阶地。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表示海积阶地和海蚀阶地。6.1.4类型说明:由沙坝、沙嘴或珊瑚礁与海洋分割的封闭或半封闭浅水海域。符号说明:轮廓依比例描绘。6.1.5类型说明: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堆积形成的、未露出水面的大型扇形堆积体。根据形成时代可分为现行河口水下三角洲和废弃河口水下三角洲。L现行河口水下三角洲分布于河流入海处,而且逐年向海推进,在海底地貌动

    11、态上为扇形的堆积体。2.废弃河口水下三角洲在河流改道或断流后,原河口在行水期间形成的水下三角洲因河流不再注入,泥沙来源断绝,三角洲不再生长而进入衰退,称为废弃水下三角洲。符号说明:使用面色、线条和代码表示,实线和虚线、下标a,b表示现行河口三角洲和废弃河口水下三角洲。6海底地貌类型符号海底地貌类型符号应符合表1规定。表1海底地貌类型符号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1海岸带地貌6.1.1潮滩CLlCLIe3诩质潮ab沙就C螺石谶d树林流e里潮”通I贝光湾面色:C8M9Y306.1.2海岸平原CL2CL2一一a海积平原b海蚀庠麻面色:C22M8Y326.1.3海岸阶地CL3CL3i

    12、ta海枳阶地1b海蚀防生面色:C23M15Y476.1.4漓湖CL4ClA面色C15,线色ClOO6.1.5河口水下三角洲ICL5CL5.Jo2现行河口水下三角洲面色:C25M40线色:C41M9Y53简要说明6.1.6类型说明:全新世时期因海面上升沉没在海面以下的海岸阶地。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表示水下堆积阶地和水下侵蚀阶地。617类型说明:指海岸带的水下斜坡部分,系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的下界(一般水深20m40m)之间的地带。常被海湾、河口三角洲和水下阶地等所间断而呈不连续分布,按堆积、侵蚀作用强弱,分为水下堆积岸坡、水下侵蚀岸坡和水下侵蚀堆积岸坡。1 .水下堆积岸坡分布

    13、于大河河口附近,岸坡坡度较小(0。03:0。04,),宽Iokm40km0沉积物较细,多为泥质粉砂和粘土,与大河悬移质泥沙大量入海和随沿岸流扩散、堆积相关。2 .水下侵蚀岸坡分布于浪强、入海陆源碎屑少的基岩海岸、黄土海岸、废河口三角洲海岸等下面,岸坡陡(3。)、窄,沉积物主要为砂、砾质沉积物组成。为海洋动力较强的高能侵烛作用形成的水下岸坡。3 .水下侵蚀堆积岸坡水下堆积岸坡与侵蚀岸坡之间的过渡型岸坡。沉积物主要来自近岸中、小河流和沿岸侵蚀物质。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c表示堆积的或侵蚀的,如水下侵蚀堆积岸坡。类型说明:分布在海湾内,受河流和海洋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堆积作用形成的平

    14、坦的海底堆积平原地貌。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2624类型说明:分布在内陆架,受河流和海洋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堆积作用形成的海底平原地貌。表层的现代沉积物较复杂,除岸边沉积物较粗外,绝大部分为粉砂粘土质沉积物。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2.2 类型说明:分布于陆架区,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期,河流和海洋等水动力甚至风力作用冲蚀和堆积形成的平原地貌,虽经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受现代水动力的改造,仍以残留沉积物为主体的地貌形态。沉积物以砂质沉积物为主体。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1,2,3表示平坦的陆架残留堆积平原、倾斜的陆架残留堆积平原、起伏的陆架残留堆积平原。6.2.3 类型说明:早期形

    15、成的堆积平原经冰后期海侵或现代海流、潮流、波浪作用长期改造而形成的陆架平原地貌,沉积物一般为砂泥质,其上常发育古三角洲I、古湖沼洼地、古河谷、水下阶地、古沙堤和现代冲刷槽、沙波等。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1.5河口水下三角洲ICL5CL5b*0y*o*I干不、0.82.0废弃河口水下三角洲面色:C25Y40线色:C64M9Y316.1.6水下阶地CL6CL6.地积的b侵蚀的面色:C22M8Y326.1.7水下岸坡CL7CL7堆枳的b侵蚀的c.侵蚀堆帙的面色:C19M11Y336.1.8海湾堆积平原CL8CLA面色:C10M5Y456.2大陆架地貌6.2.1陆架堆积平原SHl

    16、SIul1的23公伏俏面色:C10M2Y266.2.2陆架残留堆积平原SH2S2j半电的2健3由3起伏的面色:C15Y376.2.3陆架侵蚀堆积平原SH3SH31:平但第2修於晌3闻伏的面色:C16Y37简要说明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1,2,3表示平坦的陆架侵蚀堆积平原、倾斜的陆架侵蚀堆积平原和起伏的陆架侵蚀堆积平原。6.2.4 类型说明:由海流、潮流、波浪长期强烈冲蚀而成的陆架平原地貌。侵蚀平原上通常发育密集的侵蚀浅洼地和明显的古河道(沉溺谷)、沉溺的沿岸古沙堤或水下阶地。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1,2,3表示平坦的陆架侵蚀平原、倾斜的陆架侵蚀平原和起伏的陆架侵蚀平原。

    17、6.2.5 类型说明:晚更新世海平面下降或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导致古河口进退而形成的不同时期扇形堆积体。一般发育在水深数十米至陆架外缘,底质属残留沉积。有的几个三角洲扇形体相互叠置,并经过后期海洋水动力改造,常为厚、薄不等的现代沉积层掩埋,其形态不如现代水下三角洲典型。符号说明:使用面色、线条和代码表示。6.2.6 类型说明:陆架区高于周围海底数米或数十米的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堆积体。组成物质一般为砂质,较邻近地貌体的粗,滩面上可发育沙波、小型沙丘和小型沟槽等微地貌。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三类型说明:具有坡度平缓的台面和坡度较陡的台坡的水下正地形,台面水平投影一般大于台坡水平投影,其形

    18、成和发展与现代堆积作用和基底断块构造相关,按照成因分为陆架堆积台地和陆架构造台地。1 .陆架堆积台地通常分布在内陆架堆积作用强烈的现代沿岸地区,由大河及近源中、小河流入海泥沙堆积而成。沉积物以粉砂、粘土为主,顶部可形成活动的风暴沙丘和强潮流形成的脊、槽相间的次级线状地貌。2 .陆架构造台地成因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分布于长期处于构造隆升或阶状断裂发育区,四周为多组构造围限。台地上常覆现代沉积盖层,台面上多见裸露的基岩残丘。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表示陆架堆积台地和陆架构造台地。6.2.8 类型说明:内陆架由于强潮流的往复(往复流速大于05mslms)形成的脊状砂质堆积体,多个沙脊

    19、体和沙脊之间的槽沟成条带状相间分布形成陆架现代潮流沙脊群,沙脊体长度一般IOkm50km,宽2km5km,高5m20m0当潮流流速降至0.5m/s以下,往复流转为旋转流时,形成平缓的浅滩状砂质堆积体,也称潮流沙席。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上面叠加695潮流沙脊的形态符号。6.2.9 类型说明:陆架上呈阶梯状分布的水下平台,是沿岸浅海或滨海大陆的由于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才被海水淹没形成的。陆架阶地较宽阔,宽度不一,它的前、后缘陡坎转折极明显,阶地上的沉积物表层多为现代海洋沉积物,底层多为陆地河流冲积物(砂砾层)或是滨海相对较粗粒的碎屑沉积物,有时还分布有珊瑚礁或冰川堆积物。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

    20、示。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2.4陆架侵蚀平原SH4SH41平坦的2倾同的3起伏的面色:C28Y356.2.5陆架古三角洲SH5SH520-我2dhi陆架古三角洲面色:C41M9Y53线色:C64M9Y316.2.6陆架浅滩SH6SII6面色:C17M1Y346.2.7陆架台地SH7SH7,d堆积的b构造的面色:C17M1Y346.2.8陆架现代潮流沙脊群SH8底面色C21M3Y47符号面色C12M2Y43填充点色和边线色C66M57Y72K126.2.9陆架阶地SH9SH9:,增积的b构造的面色:C17M1Y34简要说明类型说明:大陆架上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比周围低洼的地

    21、形。根据其成因分为陆架侵蚀洼地、6.2.10陆架构造洼地和陆架古洼地。1 .陆架侵蚀洼地陆架区长期受潮流或海流侵蚀冲刷形成的低洼地形,沉积物多为全新世早期及之前形成的残留沉积。2.陆架构造洼地受持续下降的断陷盆地控制的低洼地形,周缘轮廓清晰,边缘坡度陡,底面平坦,偶有孤丘分布,第四系沉积最厚达数百米。3 .陆架古洼地晚更新世海平面下降时期发育的湖沼、泻湖盐沼、河谷等地带在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后演变形成的低洼地形,洼地内表层为全新世海相沉积,下层为晚更新世及以前的陆相沉积层。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代码a,b,c表示陆架侵蚀洼地、陆架构造洼地和陆架古洼地。6211类型说明:低海平面时期由于强潮

    22、流的往复作用形成的脊状堆积砂体,在海平面上升后仍保持沙脊的形态,同一区域内的多个古潮流沙脊构成古潮流沙脊群。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上面可叠加潮流沙脊的形态符号。6.2.12类型说明:陆架斜坡是陆架区坡度较陡的区域,其坡度比邻近陆架的平均坡度大2倍3倍。主要分布在滨岸附近或陆架外缘海域。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1,2表示陆架缓坡和陆架陡坡。6.36.3.1类型说明:大陆坡是大陆架与深海盆地的过渡地带,平均坡度36,宽度20km-100km,是陆架外缘波折线与陆坡坡脚之间的陡坡地带。陆坡分简单型陆坡斜坡、断褶型陆坡斜坡和浊积型陆坡缓坡三类,分布于陆坡的上部、中下部和下部。1 .简单型陆坡

    23、斜坡分布在陆坡上部,为大陆坡上坡面起伏较小的单斜坡,坡面宽而连续性好,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地形坡度一般在3。8。之间。2 .断褶型陆坡陡坡分布在陆坡的中下部,也有的分布于陆坡的上部,是陆坡中地形较陡、以断层作用为主的单斜坡,地形坡度在8。以上,地形变化复杂,常见顺坡延伸的海底峡谷。3 .浊积型陆坡缓坡分布于陆坡的下部,是断褶型陡坡向半深海盆地平原的过渡地貌,坡度明显较断阶型陡坡变缓,又明显陡于盆底平原,内部有断裂发育,且多有浊积扇,沉积物一般为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a,b,c表示三种不同类型6.3.2 类型说明:大陆坡坡底发育在海底峡谷前缘的扇形堆积体,又称海底

    24、浊积扇。面积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坡度平缓,有时发育大型沙波。表层沉积物为粉砂质粘土,粗屑物质以放射虫和陆缘砂为主,可夹有浅海生物和植物碎屑。其形成与海底峡谷密切相关,主要由重力浊流经海底峡谷搬运的大量沉积物在峡谷口外堆积而成。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叠加浊积扇的线形符号。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2.10陆架洼地SHlOSHlOia侵蚀的b构造的C.古洼地面色:C34M4Y216.2.11古潮流沙脊群SHllSHIl岗底面色C25M9Y37符号面色C12M2Y43填充点和边线色C66M57Y72K126.2.12陆架斜坡SH12SHUi1盘坡2面色:C34M4Y216.3大

    25、陆坡地貌6.3.1陆坡SLlSLla.a简单型斜坡Ib版插型随坡C浊积型缓坡面色:C37M3Y306.3.2浊积扇SL2/lx./板W),2/面色:C9M11Y15线色C49M51Y45简要说明6.3.3 类型说明:是大陆坡上单斜面毗邻的深水平坦面,一般呈阶梯状陆架外缘坡折线走向分布,可呈现为多级阶梯状,阶梯面相对平坦,坡度小于2。,多分布在水深2OOOm以浅的海域。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3.4 类型说明:陆坡上具有一定的平坦面、周边为斜坡的平台状大型地貌体。台面水深一般为数百米,台坡水深变化大,有的直落深海平原,最大高差可达4000m。海台基盘多为裂离的陆壳残块,上覆不同厚度的沉积层

    26、部分呈浅滩、暗礁、沙洲或出露海面的岛屿,热带海洋中常见珊瑚礁。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5类型说明:发育在陆坡上的、比海沟相对宽浅的舟状洼地,深度在2OOOm5OOOm之间。通常两侧槽壁陡峻,并有雁状张性断裂发育,槽底较平坦,横剖面为U型,槽底上覆较厚的新生代沉积。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3.6 类型说明:在较为宽阔、平缓的陆坡上发育的四周、高中部低的负地形,长、宽数百千米,一般盆底较为平坦,边坡地形较陡,相对高差数十到数百米,盆地中残存众多孤山、孤丘。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3.7 类型说明:发育在陆坡上的大型线状海底山脉。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3.8 类型说明:陆坡

    27、上由众多海山(相对高差大于100Om的海山为主体)和海丘(相对高差小于100Om)组成的地形起伏变化复杂的区域,有的成片状分布,有的成线状或链状分布。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根据实际情况叠加表示海山海丘的点符号。6.3.9 类型说明:分布在陆坡海岭或陆坡海山之间的,由两侧正地形夹峙的狭长的负地形。地形图上表现为一组向深水突出的形状近似的等深线。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46.4.1 类型说明:岛弧边缘的浅水平台,从地形剖面上看,岛架是从低潮线开始向深海方向缓缓倾斜到岛架外缘坡度变陡的转折地带(坡折线)。岛架外缘转折点较大陆架明显,宽度窄,一般在20km100km之间,平均坡度比陆架大2倍

    28、3倍。岛架上一般冲蚀切割强烈,地形也比大陆架复杂。地貌类型以堆积型和构造型为主。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下标a,b表示堆积堆积型岛架和构造型岛架。6.4.2 类型说明:分布在岛屿周围的坡度较大、崎岖不平的斜坡地形。水深20m200m,坡度较断褶型岛坡和海岭小。岛架斜坡是岛架中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段,一般比邻近的岛架平原平均坡度大2倍5倍,往往受海底谷切割。岛架斜坡主要分布在岛架外缘海区,也称为岛架外缘斜坡。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3.3陆坡深水阶地SL3SL3面色:C10M14Y136.3.4陆坡台地SL4SU面色:C48Y266.3.5陆坡海槽SL

    29、5SL5面色:C56M18Y256.3.6陆坡盆地SL6SL6面色:C53M11Y306.3.7陆坡海岭SL7SL7面色:C5M15Y156.3.8陆坡海山海丘群SL8SL8面色:C5M256.3.9陆坡海谷SL9SL9面色:C53M11Y306.4岛弧地貌6.4.1岛架IAlIAlar.a堆积型Ib构造型面色:C35M1Y126.4.2岛架斜坡IA2I2面色:C38M10Y12简要说明6.4.3 类型说明:分布在岛弧两侧岛架与深海盆地或巨型海槽、巨型海沟之间,即岛架外缘地形由缓变陡的坡折线和岛坡下部地形由陡变缓的坡脚线之间的地带。岛坡属过渡型地壳,地形起伏变化大,是岛弧中地形变化最复杂的海域

    30、宽度比大陆坡窄,但其平均坡度比大陆坡大,约为大陆坡平均坡度的两倍左右。地貌类型以构造型地貌为主,此外还发育堆积型、侵蚀型等外力地貌。岛坡分简单型岛坡斜坡、断褶型岛坡斜坡和浊积型岛坡斜坡三类,分布于岛坡的上部、中下部和下部。1 .简单型岛坡斜坡分布在岛坡上部,为岛坡上坡面起伏较小的单斜坡,坡面宽而连续性好,地形相对平缓的区域,地形坡度一般在3。8。之间。2 .断褶型岛坡斜坡分布在岛坡的中下部,也有的分布于岛坡的上部,是岛坡中地形较陡、以断层作用为主的单斜坡,地形坡度在8。以上,地形变化复杂,常见顺坡延伸的海底峡谷。3 .浊积型岛坡斜坡分布于岛坡的下部,是断阶型陡坡向半深海盆地平原的过渡地貌,坡

    31、度明显较断阶型陡坡变缓,又明显陡于盆底平原,内部有断裂发育,且多有浊积扇,沉积物一般为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4类型说明:是岛坡上单斜面毗邻的深水平坦面,一般呈阶梯状平行陆架外缘坡折线走向分布,可呈现为多级阶梯状,阶梯面相对平坦,坡度小于2。,多分布在水深2OOOm以浅的海域。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1.1.5 类型说明:岛坡上发育的长条状的、比海沟相对宽浅的舟状洼地,深度在2000m5OOOm之间,可分为封闭型和半封闭型两种。形态特征为两侧槽壁陡峻,并有雁状张性断裂发育,槽底较平坦,横剖面为型,槽底上覆较厚的新生代沉积。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A6类型说明:

    32、岛坡上发育的四周高中部低的负地形,一般盆底较为平坦,边坡地形较陡,相对高差数十到数百米,盆地中残存众多孤山、孤丘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1.1.7 类型说明:发育在岛坡上的大型线状海底山脉。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1.1.8 类型说明:岛坡上由众多海山(以相对高差大于100Om的海山为主体)和海丘(相对高差小于1000m)组成的地形起伏变化复杂的区域,有的成片状分布,有的成线状或链状分布。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往往是基性或超基性岩浆沿着张性断裂喷溢而成,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56.5.1 类型说明:水深在Io(X)m4000m,坡度小于Q(X)I的平坦海底,是边

    33、缘海海盆地地貌中地形最平坦部分,也是海盆的主体,平均坡度为0057)。15,沉积物一般为陆缘浊流堆积物或火山碎屑堆积物,新生代沉积厚度可达千米。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5.2 类型说明:水深在Io(X)m4000m,沿海底扩张轴发育的盆地,盆地内通常火山和热液活动活跃,伴有扩张裂谷洼地和火山脊、火山链等地貌形态发育。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4.3岛坡IA3IA3L-a.简单型斜坡I断褶型陡坡C浊枳里赛坡面色:C47M7Y276.4.4岛坡台地IA4I4面色:C48Y266.4.5岛坡海槽IA51A5面色:C56M18Y256.4.6岛坡盆地I

    34、A61A6面色:C53M11Y306.4.7岛坡海岭IA71A7面色:C5M15Y156.4.8岛坡海山海丘群IA8IA8面色:C5M256.5边缘海盆地6.5.1半深海平原MSlMSluL-a浊流堆积的Ib.火山碎属堆积的面色:C45M3Y226.5.2半深海扩张裂谷盆地MS2MS2面色:C51M9Y29简要说明6.5.3 类型说明:水深在Io(M)m4OOOm,海槽或边缘海盆地内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的负地形,是两侧受断层控制的洼地,洼地内部地形具有典型的断陷盆地充填构造特征。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5.4 类型说明:位于边缘海盆地内,宽阔、狭长且平坦的海底高地,两侧斜面平缓、延伸很长的

    35、海底隆起。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5.5 类型说明:位于边缘海盆地内,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地形。按照形态和成因可分为半深海断阶型斜坡和半深海浊积型斜坡。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6类型说明:海槽或边缘海盆地内发育的火山或火山链,一种是海槽扩张带上发育的火山链,其延伸方向一般与海底扩张方向基本一致;另一种是断块隆起带和沿穿越海槽的深大断裂带喷发的火山组成的火山链。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7类型说明:海槽或边缘海盆地内发育的海底微凸起长岗或微隆起的台状正地形,一种是海槽扩张带上发育的顶部较平坦的火山,另一种是受断裂活动控制形成的断块构造地貌,其上通常发育大量火山丘(海丘)、浅滩、前断裂洼

    36、地、沟槽等次一级地貌单元。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66.6.1 类型说明:水深超过6000m,沿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外侧延伸的、两侧坡面陡峭的狭长深海巨型凹地。发育于大陆(或大洋)边缘,多呈弧形或直线形展布,比周围洋底深2000m。海沟的横剖面为V“字形,两侧沟不对称,陆侧坡壁较陡,坡度一般大于10,洋侧坡壁较缓,坡度一般为3。8。海沟底部的现代沉积物很薄,最大厚度不超过Io(M)m,沉积物主要为深海软泥、陆源浊流沉积等,呈楔形体展布于海沟一端或两端。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2类型说明:位于海沟沟底的地形相对平坦的区域。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6.3 类型说明:海沟两侧的斜坡,通

    37、常在靠近陆壳一边地形非常陡峭,坡度大于10。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76.7.1 类型说明:大洋盆地地貌中地形最平坦部分,也是海盆的主体,平均坡度为0。057)。15,新生代沉积厚数百米至数千米,表层为粉砂质粘土、生物软泥和薄层浊流沉积,平原上可发育许多海山、海丘和浅洼地。根据海底的复杂程度可分为平坦的深海平原和起伏的深海平原。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7.2 类型说明:主体发育在深海区域的,由浊积物堆积形成的大型海底扇状地形。扇面坡度一般小于2%o,扇顶水深平均约2000m,扇缘水深可达5000m。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5.3半深海洼

    38、地MS3MS3a.-a断陷洼地b裂谷洼地面色:C51M9Y296.5.4半深海海隆(脊)MS4MS4面色:C30M12Y256.5.5半深海斜坡MS5MS5b-a新阶里Ib浊积型面色:C48M10Y206.5.6半深海海岭-火山链MS6MS6面色:M24Y126.5.7半深海台地MS7MS7a.L-a火山型b断块型面色:C34Y176.6海沟地貌6.6.1海沟TRlTRl面色:C70M22Y286.6.2海沟沟底平原TR2TR2面色:C64M13Y216.6.3边缘斜坡TR3TR3面色:C62M21Y216.7大洋盆地地貌6.7.1深海平原APlPU一-3平坦的b起伏的面色:C62M20Y26

    39、6.7.2深海扇AP2AP2面色:C47Y13简要说明6.7.3 类型说明:为大洋盆地中由若干大小不同、呈链状排列的海底火山组成的海岭。其延伸长度一般为数千千米,宽约100km200km,一般高出两侧洋盆2000m4000m。海岭往往有一隆起的基座,在基座上发育火山,高出水面的成为岛屿,没有高出海面的称为海山,断续的链状火山露出海面形成岛链。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7.4 类型说明:海盆中海山(相对高差大于1000m)和高丘(相对高差为500m1000m)大量分布的区域,并以海山为主体。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上覆海山符号和海丘符号6.7.5 类型说明:由海底波状起伏的诸多低海丘或小海

    40、脊组成,一般多为相对高差为50m200m的低海丘,相对高差200m500m的高海丘较少,有的成片状分布,也有的成线状或链状分布,其成因与深海海山海丘群相同。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类型说明:深海平原上宽浅的低洼部分,形态各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长条形,一般低于周围海底250m-300m,其周围为海山、海丘环绕的山间盆地或弧后扩张的构造裂谷形成的低洼地。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7.7 类型说明:大洋盆地中表面平坦或平缓倾斜的长而狭窄的海底区,通常一侧以陡峭的下降斜坡为界,另一侧则以陡峭的上升斜坡为界。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I7类型说明:分隔相邻海盆,或海盆与洋盆的海岭或隆起地形的鞍

    41、部。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861类型说明:贯穿全球范围的相互连接的主要大洋中央山脉系统,又叫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为热地幔物质上涌的地方,即海底扩张中心和新地壳产生的地带。大洋中脊体系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内连续延伸、首位相接,脊顶水深一般为2500m4OOOm,高于两侧洋盆约150Om左右,宽度不一,最宽可达Io(M)kml500km以上。大洋中脊由一系列和大洋中脊平行的纵向岭脊和谷地相间排列组成,这些岭脊和谷地被一系列横向转换断层切断呈不连续的段落,在谷地和横向转换断层交汇处形成深的横向凹槽。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2类型说明:沿大洋中脊轴部延伸的巨大的断裂

    42、谷,为长条形的负地形,一般宽15km50km,顶底高差100Om2000m,水深达3000m6000m,边坡地形稍陡,裂谷底不平坦,有海山、浅源地震和高热流分布。在中央裂谷和裂谷壁上分布有众多的高温热液喷口(黑烟囱),以及与热液喷口伴生的不依靠光合作用生存的深海生物群落。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6.8.3类型说明:由转换断层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呈线状相间排列的山脊和槽谷组成,与大洋中脊呈切割关系。一般长数百至数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槽脊相对高差为数百至数千米。符号说明:颜色加代码表示。编号地貌类型地貌类型代码图例详情制图参数6.7.3无震海岭(海脊)AP3AP3面色:M256.7.4深海

    43、海山海丘群AP4AP4面色:C15M256.7.5深海平原起伏地AP5AP5面色:C51M9Y166.7.6深海洼地AP6P6面色:C61M11Y166.7.7深海台地(阶地)AP7AP7面色:C38M5Y176.7.8海槛AP8AP8面色:C47Y136.8中央海岭地貌6.8.1大洋中脊ORlORl面色:C26M23Y286.8.2中央裂谷OR2OR2面色:C44M4Y106.8.3断块山脊带OR30R3面色:M20简要说明6.96.9.1类型说明:海底明显的连续线状凹陷地形,形态与陆地河流类似。发育在陆架上的通常为低海平面时期形成的河道,也称海底古河道。符号说明:图面宽度小于2mm的用线符号表示,图面宽度大于2mm的用面符号依比例表示6.9.2类型说明:在现行河口外堆积形成的三角洲1,分布于河流入海处,而且逐年向海推进,在海底地貌动态上为扇形的堆积体。符号说明:线条由河口向扇边缘呈放射形发散,条数根据实际形状,线间角度均匀。6.9.3类型说明:在河流改道后,原河口在行水期间形成的水下三角洲1,因河流不再注入,泥沙来源断绝,三角洲不再生长而进入衰退,称为废弃河口水下三角洲1。符号说明:线条由河口向扇边缘呈放射形发散,条数根据实际形状,线间角度均匀。6.9.4


    注意事项

    本文(《1:250 000 1:500 000 1:1 000 000海底地貌分类和制图图式》(报批稿).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