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L下列诗歌中属于七古的是(八)。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C.曹操蒿里行D.黄庭坚登快阁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庄子的是(D)。A.逍遥游B.齐物论C.盗跖D.五蠹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苏轼的是(D)。A.荔枝叹B.日喻C.江城子密州出猎D.游山西村4.今本诗经是汉代四家诗中的(八)。A.毛诗B.齐诗C鲁诗D.韩诗5 .宋代词人(B)的词以小令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又雍容华贵,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XA晏几道B晏殊C.欧阳修D.秦观6 .为律诗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的诗体是(
2、八)。A.永明体B.台阁体C.西昆体D.正始体7 .唐代诗人(八)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其代表作之一。A.王昌龄8 .刘禹锡C.王之涣D村牧8 .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X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C)作品。A吴文英B.张炎C.姜夔D.辛弃疾9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B)的散曲小令作品,其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体悟。A张可久B张养浩C.白朴D.关汉卿10 .下列句子中不符合律诗规则的句子是(0。A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二、填空题(每题1分
3、共10分)11著名的叙事诗陌上桑中用行人、少年、耕者等的反应渲染了采桑女的美貌,是乐府诗中烘托手法运用最成功的诗篇。罗敷12 .著名的抒情小赋归田赋的作者是他还擅长散体大赋,二京赋即是代表。张衡13 .宋代诗人晚年所作绝句被称为“王荆公体,风格雅丽精绝,书湖阴先生壁可为代表。王安石14 .著名作家的骈文著名一时,哀江南赋前的序即是其骈文代表作之一。庾信15 .宋代词人的慢词在章法结构上回环往复、跌宕多姿,著名的兰陵王柳可为代表。周邦彦1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著名散曲作家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马致远17 .秋兴八首是诗人最著名的七律代表作品。杜甫18 .唐代诗人的七古多以乐府古题抒写
4、自己的情怀,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借饮酒放歌的旧题写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李白19 .诗人描写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绝句多为五绝,如鹿柴、鸟鸣涧等。王维20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是作家追忆早年经历,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张岱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21 .以温庭筠和李煜为例,简析花间词和南唐词的不同。答:花间词和南唐词是中国古代词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流派,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是南唐词的杰出代表,以下是以他们的作品为例对花间词和南唐词不同点的简析:题材内容花间词:多写女性的美貌、情感以及男女之间的艳情。南唐词:虽然也有写男女情爰的作品,但题材有所拓展。李煜前期的
5、词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欢爰。情感基调花间词:情感多为闺怨、相思等,风格香软柔媚。南唐词:情感更为复杂深沉。表现手法花间词:常采用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场景,注重对细节的雕琢。南唐词: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抒发,语言相对自然流畅。风格特点花间词:整体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南唐词:风格则更为清新自然、沉郁悲壮。22 .举例说明辛弃疾的词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答: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辛弃疾的词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历史故事等多种元素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志向等,以下是一些例子: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片段:更能消、几番风雨,
6、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比兴分析:表面上是在写对春天的挽留与惜春之情,实际上是以春来比喻南宋朝廷的国势和自己的年华。风雨比喻对南宋朝廷和自己的各种不利因素与打击,如外敌入侵、主和派的阻挠等。落红”象征着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中不断失去的土地和人才等。“蛛网惹飞絮则暗示自己如同那蛛网,虽然殷勤地想要留住些什么,但力量微薄,难以阻挡局势的衰落,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青玉案元夕原文片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
7、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兴分析:词的上片极力渲染元夕之夜的热闹繁华景象,下片通过对比众人的热闹狂欢,突出那人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寂寞。这里的那人并非单纯指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作者自己的化身,象征着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的高尚品格。灯火阑珊处”则代表了一种远离喧嚣、孤独却又坚守自我的境界,与那些在热闹中追逐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辛弃疾在官场中孤独寂寞,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始终坚持抗金理想的情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片段: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鸽比兴分析:“
8、清江水与行人泪”相关联,以江水比喻泪水,暗示了当年在金兵侵略下,流离失所的百姓们的痛苦和悲哀。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长安”象征着国家的中心、政权,代表着北宋的故都和国家的正统,而无数山则比喻南宋朝廷与北方失地之间的重重障碍,以及抗金事业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阻力,如主和派的反对、朝廷的偏安政策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江水东流不可阻挡,暗示了抗金的正义事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而鹏鸽”的叫声在古代诗词中常与忧愁、离别等情感相关,这里作者以鹏鸽声来烘托自己的愁苦心情,暗示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23 .韩愈的古文创作是如何实践他的古文理论的?答:韩愈的
9、古文理论核心是文以载道,主张用儒家之道来充实文章内容,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强调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他在古文创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文道合一内容上:韩愈的许多文章都紧密围绕儒家之道展开。如在原道中,他大力倡导儒家的仁义道德,批判佛老思想,明确地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己任,通过文章阐述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将道作为文章的灵魂和核心内容,使文章承载起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在师说中,不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还蕴含着对儒家师道传统的弘扬,将教育与儒家之道相结合,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理念。形式上:摒弃了骈文的浮华形式,采用自然流畅、长短不拘的散体文形式来
10、表达思想,让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使道能够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得以顺畅传达,达到文与道的完美统一。气盛言宜养气方面:韩愈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和学识的积累,以培养内在的气他一生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秉持着坚定的儒家信念,这种深厚的道德底蕴和强烈的使命感为他的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言辞方面: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原毁中,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士大夫之间相互诋毁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犀利,气势磅礴,通过对比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行为,以强烈的语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11、充分体现了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特点。务去陈言创新词汇:韩愈在文章中创造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语句,如佶屈餐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蝇营狗苟刻画小人的丑恶行径等,这些新鲜的词汇为文章增添了活力和表现力,避免了陈词滥调。创新表达:在叙事、议论等方面都打破常规,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送董邵南序中,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篇简洁有力,而后文意曲折,表面上是送董邵南去河北,却又在字里行间暗示他不必去为藩镇效力,应坚守儒家的忠义之道,这种委婉而又独特的表达,体现了韩愈不拘一格、务去陈言的创作追求。文从字顺语言规范:韩愈的文章在语言上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用词准确、恰当,句子结构完整、合理。如在祭
12、十二郎文中,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语言平实自然,却又情感真挚,没有生僻晦涩或语序混乱的问题,符合语言的自然逻辑。节奏和谐:注重文章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在进学解中,以问答形式展开,句式错落有致,时而骈散相间,时而长句短句交错,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既便于诵读,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四、论述题供35分)24 .杜甫新题乐府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杜甫的新题乐府在艺术上具有多方
13、面的特点,以下结合其作品进行分析:深刻的现实性与批判性特点阐述:杜甫的新题乐府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与社会矛盾,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分析:在兵车行中,通过描写车麟麟,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出征场景,以及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送别惨状,深刻揭示了唐玄宗时期穷兵黑卖武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批判了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典型的人物塑造与细节描写特点阐述: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细致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作品分析
14、在石壕吏中,通过对老妇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安史之乱中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自请服役,展现了她为了保护家人的无奈和牺牲精神。杜甫通过这一典型人物和她的语言,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叙事与抒情的完美融合特点阐述:叙事诗中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民的同情,使叙事和抒情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作品分析: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叙述了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一家人在风雨中遭受寒冷的情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对
15、生活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天下苍生的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与抒情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灵活多变的诗歌形式特点阐述:在诗歌形式上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多种句式和韵律,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自由变化,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分析:哀江头全诗结构上,前十句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盛事,后八句写诗人在乱后重过曲江的哀恸。诗句长短错落,节奏上时而急促,时而舒缓,通过韵脚的转换,如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节奏明快,展现昔日的繁华热闹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节奏变得沉重缓慢,烘托出乱后的凄凉
16、和诗人的悲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高度表现力特点阐述:杜甫的诗歌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具有高度的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出鲜明的画面和形象,使读者能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作品分析: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写出了国家的衰败和城池的残破;一个深字,描绘出了草木丛生的荒芜景象,两个字就生动地展现了战乱后国家的凄凉景象。25 .司马迁史记的叙事成就表现在那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学和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叙事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结构:宏大完整且层次分明五体结构,系统全面: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例,由本纪、世家、
17、列传、书、表五种体例构成。本纪以帝王为中心,编年记载大事,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等,勾勒出历史的基本框架;世家记载诸侯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像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展现了重要人物和家族在历史中的地位;列传用于记述帝王诸侯以外的重要人物,如老子韩非列传刺客列传等,丰富了历史的细节;书则专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如历书河渠书等;表以表格形式梳理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使历史脉络更加清晰。这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全面地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篇章组织,详略得当:在具体篇章的组织上,司马迁根据人物和事件的重要程度合理安排篇幅。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往往浓墨
18、重彩,详细叙述。如在项羽本纪中,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重要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项羽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和事件,则简略叙述,起到补充和衬托的作用,使整部作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叙事视角:灵活多样且富有变化多种视角结合:史记采用了多种叙事视角,以全知视角为主,能够全面地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貌和各种人物的活动。同时,也经常运用限知视角,通过特定人物的视角来叙述事件,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例如在李将军列传中,主要从李广的角度来叙述他的生平事迹,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李广的英勇、坎坷以及他的悲愤无奈,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共鸣。视角转换自然:司马迁在叙事过程中
19、能够自然地转换叙事视角,根据情节和表达的需要,灵活地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切换到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如在鸿门宴中,先是从项羽的角度展现他接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后的愤怒和准备进攻的决策,接着又从刘邦的视角描写他得知项羽即将进攻的惊恐以及与张良商议对策的过程,然后再通过樊哙的视角来展现鸿门宴上的紧张气氛和激烈冲突,视角的转换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叙事语言:简洁生动且个性鲜明简洁凝练:司马迁的叙事语言简洁明了,用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如在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少时的志向: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短短十几个字,就将项羽的豪情壮志和非凡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善于运用生
20、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来增强叙事的感染力。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如项羽本纪中的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语言,将项羽的果敢和楚军的勇猛以及战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个性化语言:能够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地位,赋予他们个性化的语言。如在陈涉世家中,陈涉说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陈涉出身低微却胸怀大志的特点;而在高祖本纪中,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驾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则表现出刘邦的羡慕和不
21、甘平凡的心态,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叙事手法:丰富多样且运用巧妙互见法:这是史记中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即将一个人物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通过相互补充和印证,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例如项羽的形象,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他的英勇善战和豪爽直率,但也记载了他的刚愎自用和残暴等缺点;而在高祖本纪等篇章中,又通过与刘邦等人的对比和冲突,进一步丰富了项羽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项羽。细节描写: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更加生动。如在鸿门宴中,对樊哙闯帐时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樊哙的勇猛和忠诚;还有刘邦在鸿门宴上借口上厕所而逃走时,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对刘邦逃跑时的动作和随从人员的描写,也为整个事件增添了紧张和戏剧性的色彩。对比衬托: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将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项羽勇猛豪爽但刚愎自用,刘邦则善于用人、圆滑世故,通过两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最终的成败命运;此外,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廉颇的鲁莽和蔺相如的大度、机智的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