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以来,我市抢抓多重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十五五”是“强首府”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大势,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大做强现代工业,将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奋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
2、色社会主义壮美首善之地。依据中共市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实施意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准确研判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把工业作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机遇,坚持“二产补短板工作思路,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突出做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三篇文
3、章,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一发展基础(一)取得的成效。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特别是2018年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工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全市工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20162025年实现5.0%的年均增长。2025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7%,较2017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总税收收入比重逐年提高,20182025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税收年均增长9.6%,从118亿元增长至150亿元,工业税收占比从18.0%上升至21.8%,工业税源培育成效明显。2025年全市工业园
4、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4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比重持续提升,2025年达到38.8%o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连续三年成为全市产值最大的产业,2025年产值占全区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突破。2025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6%o此外,我市加快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重点产业链不断完善。“十四五”期间,我市按
5、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新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项目谋划和协调,梳理绘制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铝等10条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出台了市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主导战略新兴产业链初步形成。瑞声科技、歌尔股份、国人通信等50家手机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先后落户;重点引进了合众、申龙等项目,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依托南南铝等龙头企业,打造铝产业“科技研发一合金材料一精深加工一下游应用一成套装备”全产业链,重点引进产业链下游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器、绿色建材等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高端铝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截至2025年底
6、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151家,占全区的41.1%;瞪羚企业达37家,占全区的34.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53家,占全区的32.5%,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均居全区首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累计达32家,占全区33.3%。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相继揭牌运营,建成首个“飞地孵化器“市一中关村深圳协同创新中心。截至2025年底,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创新主体累计358家。成功引进和组建武汉大学节能环保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绿色功能分子研究院、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等12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其中,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型材辐底炉、板材辎底炉
7、气垫炉已投产运行,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和产业化应用。企业培育成绩突出。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96家,数量稳居全区首位。其中,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富士康、中烟、供电局),占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0%;产值超10亿元企业38家(包括南南铝、瑞声、博世科、双汇、华润水泥、浮法玻璃、德源冶金等),占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20182025年,全市新入规工业企业429家,占在库规上工业企业的39.1%。其中,2025年新入规工业企业185家,新建投产入规企业数量位居全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36家增加到2025年的223家。美斯达
8、工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全市大力推动“千企技改”,20182025年,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782个,撬动企业投资544.8亿元,博世科绿色智能制造项目、高端高精铝材首台套重大短板装备及配套建设项目、建工集团建筑材料智能生产项目3个项目获得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示范项目称号。全市重大项目-4-建设加速落地,三年来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489个。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项目83个、总投资542亿元;新能源汽车重点引进了合众、申龙等项目,总投资430亿元;华为鳏鹏、浪潮、海天调味品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2025年海天调
9、味品产业园等57个产业项目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计划,项目数量位居全区第一。绿色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十四五以来,全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果显著。深入实施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进“煤改气”燃煤锅炉改造,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目标,高能耗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推动高新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富联富桂精密、华润水泥O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2个机构获评国家级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绿色制造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不断显现,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添新动
10、力。(二)存在的问题。工业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我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不大,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仅为昆明的51.3%,长沙的26.2%,柳州的59.9%。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为12.4%,比昆明少7.3个百分点,比长沙少16.1个百分点,比全区少11.2个百分点,比全国少18.4个百分点。与区内城市比,市工业总量与排名第一的柳州市差距仍在不断扩大,而领先北海、贵港等地市的幅度却在逐渐缩小。我市工业经济实力与首府核心地位不匹配,工业发展面临“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2025年,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仅为77%,低于区
11、内北海(89.7%)、钦州(87%)等市,也低于区外贵阳(78.9%)、遵义(90%)等城市。2025年高新区、经开区、一东盟经开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仅为32%,对全市工业带动作用较弱。部分园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部分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投入缺口较大,标准厂房、水、电、路、网等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业承载能力较弱,园区产业特色不突出,园区同质化发展仍较为严重。工业用地空间和效率有待提高。2019年,我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仅为13.38%,工业用地占比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1个百分点,也低于合肥4.92个百分点,低于南昌5.76个百分点,低
12、于成都2.31个百分点。全市15个园区规划工业用地仅占园区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20.68%,制造业土地要素供给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全市产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地均税收和综合地均税收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远低于平均水平,工业用地效益有待提高。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较低,2025年,一6一研发(R&D)经费支出50.1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06%,不及全国平均水平(2.4%)的一半,也明显低于区内的柳州(1.79%)。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为11.3亿元,仅为贵阳的1/3,且远低于国内其他工业城市。2025年全市每万
13、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5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长沙和武汉的1/3O另外,我市开展经营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的四上企业占开展创新活动四上企业的比例为88.41%,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的四上企业占比仅为52.73%,创新活动科技含量不足。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机遇。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叠加RCEP协定达成,为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广阔空间。市毗邻东盟国家,拥有良好区位优势、通道条件和成本优势。2025年,东盟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经贸关系进入发展新阶段,加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迎来全方位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契机。中国
14、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等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叠加优势,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和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赶超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全球制造业呈现变革加速、频繁重组趋势,为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凭借在5G、大数据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制造强国
15、战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强国战略迈入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阶段。新技术加快推广和“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动力,也为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应用提供新机遇,有望在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为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历史机遇。近年来,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和优惠税收政策,加快承接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产业配套不足,东盟国家对我国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进口需求巨大,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转移,围绕计算
16、机和网络通信、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加快东盟(越南)珠三角供应链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高端制造和研发基地,构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滇黔及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实施强首府战略,为挺起硬脊梁提供强大动力。201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强首府”战略,未来将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将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强首府”首要是“强工业”,随着强首府战略的推进实施,在深化改革开放、强化财税金融保障、用地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为提升市经济首位度、创新首位度、开放首位度,推动工业加速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也为现有产业基础“
17、优中出新”、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提供强大支撑。(二)面临挑战。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为加快工业振兴带来较大难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久拖不决,对我国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造成直接冲击。部分企业为分散经营风险,越过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的中西部地区,加速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难度加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深远影响,我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要实现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难度较大。工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的要素约束,为新旧动能转换带
18、来较大制约。“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攻关期。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传统生产要素红利优势减弱,制造业占比出现过早、过快下降趋势。在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工业技术积累薄弱,高技能工人短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特别是自治区分配给“十五五”期间工业新增能源消费总量不足,不仅无法支撑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更难以实现强首府战略提出的发展目标。市迫切需要更加合理配置能源资源,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集聚更多人才、技术、数据等高端
19、生产要素,营造更加良好软硬环境,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为引培新产业新企业带来较大压力。近年来,城市间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东部发达城市加快发展,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城市加速崛起,成都、西安、贵阳等西部城市不断追赶,城市间发展呈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态势。与此同时,广州、深圳、苏州、合肥、武汉等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布局,优势明显,在新兴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方面难度进一步加大。“十五五”期间,需要理顺与北部湾城市群和都市圈其它城市的竞合关系,聚拢高端要素资源,互补优势,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为培育竞争新优势、
20、提升首府经济首位度提供强大动力。第二章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视察“427”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链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圈以及东盟地区的产业链协同,全力打好工业振兴攻坚战,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
21、牌、拓市场,壮大“工业树”、繁茂“产业林”,做大增量,做优存量,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等区位优势,推动重点产业向海发展,构建“大湾区东盟”和“欧盟一成渝东盟”为主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示范城市,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引领全区工业高质量的核心增长极,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首善之地提供强大产业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源链、资金链、政策链,围绕产业龙头引入,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建设科
22、技企业孵化平台,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进技术、产品、管理和业态模式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构建工业互联网体系,打造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示范项目,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抓好节能基础管理,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实
23、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有效降低工业排放,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坚持扩大开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开放合作,推动优势产业国际产能合作,强化与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对接,提升工业开放发展水平,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工业跨越提升。加快与北部湾城市群融合发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坚持安全发展。深化安全发展理念,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强化风险防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三、目标任务
24、到2030年,围绕“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更加深化,工业产品质量品牌显著提升,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基本完成,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工业规模再上台阶。到2030年,工业总量进一步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制造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速14%,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
25、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O集聚发展提质升级。到2030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5%,形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2个千亿元产业,重点培育3个千亿元园区(高新区、经开区、江南工业园),1个500亿元园区(一东盟经开区)。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到2030年,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企业2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200家以上,规上企业达到1800家以上。技术创新显著提升。到203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
26、比重超过1.3%,瞪羚企业达K)O家以上,创新型企业数量达800家。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到2030年,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达到自治区下达的能耗双控激励目标要求,二氧化碳和用水量下降幅度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数量达30家以上,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园区数量达4家。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以5G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5G基站建设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电信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均保持快速增长,形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快融合的发展态势,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智能制
27、造水平全面提升。表2-1“十五五”时期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序号类别指标单位2025年2030年年均增长()1规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000202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400143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618-4工业投资增速%8.1-255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11.625-6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630-7集聚发展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77.02858千亿元产业个02-9千亿元园区个03-10500亿园区个01-11企业培育超500亿元企业家02-12超100亿元企业家35-13超
28、亿元企业家3921200-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10961800-15技术创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471.3-16创新型企业家-800-17瞪羚企业家37100-18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510-19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家102120-20绿色发展规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达到自治区下达的能耗双控激励目标要求21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下降幅度%-均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指标范围内22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数量家1930-23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绿色园区数量家24-24信息发展5G基站数量万个-3.53025电信业务总量亿元-302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29、8722020注:L创新型企业包括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2.电信业务总量2025年数据按2015年统计口径计算,规划期内增长基数以2025年统计口径计算。表2-2市“十五五”开发区工业发展目标级开发区指标类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0001000500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233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53535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03020累计新增入规企业(户)130130130亩均产值(万元/亩)550500400增量空间中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40%40%40%到2
30、030年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例30%30%30%表2-3市“十五五”县(市、区)工业发展目标旨标类别县(市、沼Y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2030年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030年预计工业投资年均增速(%)横州市2196202325宾阳县1714001825上林县14281525马山县16301525隆安县672002425兴宁区371102425江南区45810001725青秀区483004525西乡塘区661101125良庆区752803025邕宁区943002625武鸣区882001825表2-4市“十五五”主要产业发展目标类别主要2025年规上工业
31、总产值(亿元)2030年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电子信息640200025先进装备26080025食品532100014生物医药3010027造纸4935048铝精深加工6120026绿色家居13035022现代建材26350014高端化工13930016纺织服装3920038展望2035年,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工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发展总体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等水平,建成面向中南西南、辐射东盟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
32、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章产业发展重点以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补短板,集中优势资源,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全产业链提升,构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电子信息产业抢抓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的机遇,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跨界融合、持续创新发展的趋势,发挥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通中国至越南北宁、北江跨境公路铁路电子信息快速通道,围绕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等四条产业链,做大瑞声科技、歌尔等重点企业,力争引进蓝思科技、京东方、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推动
33、龙头企业实现、越南双基地运营,着力构建“大湾区东盟”供应链,建设中越跨境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总部集聚区。到203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产业。发展路径:引进国内信创行业领军企业,推进计算机整机系统及上下游生态生产研发基地建设。抓住新一代移动通信从4G升级到5G的发展机遇,围绕IPv6的升级改造、5G网络建设和商用推广,加快完善5G相关产业配套,加强高端网络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发展重点:计算机领域,积极拓展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制造规模;网络通信设备领域,重点发展滤波器、基站天线、小基站等5G网络通讯设备以及网络安全设备、高端服务器、高端交换机、高端路由器、机顶
34、盒等产品;车联网与部件领域,重点发展车载4G和5G车规级通信模块、道路局域网模块等;NB-IoT(窄带物联网)领域,重点发展传感器、无线模组、读写器等产品。(二)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路径:聚焦手机及可穿戴设备,抓住电子信息制造服务(EMS)行业洗牌的机遇,重点引进和培植一批“组件一模组一终端”行业新势力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先的OEM和ODM龙头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加快建立从声学、光学等核心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打造中国一东盟智能终端产业配套基地。发展重点:智能终端产品领域,重点发展覆盖手机、平板、TWS耳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VR/AR等主流智能终端设备;核心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光学
35、模组、声学器件、电磁传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印制电路板、精密结构件、功能部件、锂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三)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路径:围绕电视、显示器、可穿戴设备和车载显示屏等终端产品的市场需求,紧跟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各类新型显示产品,积极引进新型显示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企业,力争引进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条。发展重点:新型显示产品领域,重点发展高清电竟显示器、大尺寸高端曲面液晶显示器、视频终端一体机、VR/AR头戴式显示产品、Mini和MiCrOLED产品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显示模组装配、光电子器件、液晶显示器驱动板、高压板、电源、背光源等关键
36、零部件。(四)集成电路产业(封装测试)。发展路径:抢抓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机遇,聚焦封装测试上下游配套关键环节,增强本地封装材料供应保障能力,提升企业封装和测试水平。谋划汽车MCU芯片设计和ECU模组制造。紧密追踪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实施错位发展,寻求功率器件和IC制造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发展重点:封装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封装基板、引线框架、键合丝、银浆、塑封材料、粘片胶、劈刀等辅助材料;封装产品领域,重点发展存储芯片和声学MEMS封装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BGA、MCM(MCP)、SiP、FC、TSV、MEMS、Bumping、Fan
37、Out、WLP等高端封装技术和产品;测试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晶圆测试、成品测试、测试设备等。专栏3-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工程。大力推进国人通信产业园、岑科电子基于5G应用高频电感器核心元器件扩建项目、蓝水星智能通讯产业链终端生产项目、诺仕达传音手机及智能穿戴OEM项目、(纳顷)智能手机模组和总成终端生产项目、赢拓Al智能创新终端生产项目、浪潮和宝德等计算机整机项目建设。重点针对在东盟国家布局或有布局可能性的企业以及在有布局意愿的企业,精准引进和培育带动作用明显的智能通讯、智能穿戴、智能显示等整机制造企业及通用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智能终端产品产业链。加
38、快瑞声科技产业园项目、瑞声科技高新区精密元器件生产基地项目、瑞声科技横州市精密制造项目建设,重点依托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企业,发展扬声器、受话器、TWS蓝牙耳机、智能影音系统、数字视听设备产品及声学解决方案、核心电声零部件等产品,突破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系统、新一代音频设备、数字家庭音视频等关键技术,提高本地一级配套率。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产业引进工程。加快世纪创新智慧显示器制造项目、顺广通大尺寸液晶电视显示屏模块生产项目、深圳市日行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品田智能)新型触控显示一体化产品生产线项目、拓见触控手写智能显示器生产项目、智能灯具、LED灯具和智能驱动集成
39、电源生产项目、LED显示屏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围绕显示模组发展上下游配套材料及关键元器件,扩大显示产业集聚规模。跟踪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引入液晶面板制造生产线。抢抓新一代半导体制发展机遇,依托桂芯、科林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和瑞声科技声学MEMS封测项目,实施特色存储芯片引进项目,突出特色,坚持不求大、不求最高工艺、务求实际可行的原则,在MEMS、MCU.MoSFET、IGBT及FRAM存储芯片等特色领域,引进一批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电子信息产业链补链强链工程。加快东创精密扩产项目、联纲光通讯类、声学信号类及电源传输类产品生产项目、深圳领骏现代智能产品制造生产基
40、地建设。开展电子元器件和关键材料配套项目招商,加快发展精密结构件、电镀、模具、注塑、电线电缆、印刷电路板以及包装等配套产业,强化配套能力建设,巩固和提升产业基础。支持各园区针对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建立配套产业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支持瑞声科技等重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建设研发中心,建立面向东盟的电声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积极与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华为研究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国内重点研究院所在设立分支机构,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智力支持。鼓励和支持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成立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二
4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主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理念,持续拉长做强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链纵向延展、横向协作的产业体系,重点构建新能源汽车、物料处理装备、环卫环保装备三条产业链,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建设面向西南、中南和东盟市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到203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一)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路径: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的理念,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实现合规化生产,重点引进电池、电机、电控及其他配套零部件,加快形成关键配套产业链条,推动合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年内投产。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内一流制造品牌,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发展重点:整车领域,坚持
42、引进和培育整车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零部件领域,依托整车加快形成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重点引进发展动力及储能电池,积极引进比亚迪等光伏电池及组件、电芯制造龙头企业,发展电解液、隔膜、铜箔、极耳等上游产业链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电芯、电池等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集电池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动力电池等为一体的生产和研发基地。顺应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支持重点企业开发汽车电子产品,重点发展车载智能影音系统、数字视听设备等汽车电子后装产品,引进培育汽车芯片、毫米波雷达、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高端汽车电子软硬件企业。汽车后市场领域,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
43、展汽车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展会、汽车金融等,打造全方位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支持企业通过散件(KD)出口降低成本,形成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中高端整车在国内,低附加值组装在东盟国家的跨境汽车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二)物料处理装备。发展路径:重点支持破碎筛分等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围绕物料开采、处理、转运领域,重点培育发展物料破碎筛分设备和物料转运设备,引进配套企业,加快补齐零部件本地配套短板,打造国内有竞争力的物料处理基地。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露天钻机、地下钻机、地上转运设备、拆楼机等物料开采设备;履带移动破碎筛分设备等物料破碎设备;装载机、挖掘机、移动式输送机等物
44、料转运设备;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成套装备、林产品加工装备、建筑垃圾再生设备等固废循环利用设备。(三)环卫环保装备。发展路径:面向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需求和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领域环保需求,围绕高效节能节电、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绿色制造水平,坚持自主研发创新,提供定向开发服务,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系统集成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综合能力,促进环卫环保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本地环卫环保品牌。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环卫专用车辆;高效节能节电装备;制浆造纸、淀粉、酿造、化工等工业废水以及养殖业废水处理净化成套装备;大气污染
45、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环保监测专用装备;餐厨弃物处理装备、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理设备。重点培育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广泛推行节能环保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管理服务,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型制造业融合发展。专栏3-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乘用车项目,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延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加快推动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项目、汽车KD件项目、阿瑞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套新能源动力电源和储能系统项目、多氟多20GWH锂电池项目、玉柴新能源动力系统项目、锂电池正负
46、极材料项目、电力新能源充电桩及配套设备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工程机械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实施美斯达数字化智能工厂、建机施工升降机全自动标准节生产及涂装线等项目建设,推动工程机械本体测控技术研发,实现工程机械的智能优化控制、遥控、特定工况自动作业。实施轨道交通产业补链强链工程。支持市轨道交通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动中车二期项目落地。积极拓展国内外轨道交通市场,延展全产业链条,不断向上游的制造业和下游的服务业布局,重点鼓励发展设计研发、实验验证、系统集成、认证咨询、运营调控、维修保养、工程承包等产业链前后端服务业。实施环卫环保装备重大项目。加快推动博世科环保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污泥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重点发展智慧环卫设备、新型消毒产品及装备、膜材料、环境智能监测仪器等板块产品。三、食品产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加大改造力度,依托甘蔗、茉莉花、水牛乳、亚热带水果等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打造肉制品加工、休闲健康食品、调味制品、乳制品、饮料和精制茶加工等产业链,重点发展肉制品、都市休闲食品、水牛乳制品、精制茶、粮油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向绿色型、都市型、功能型方向发展,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园,打造区域性先进食品加工基地,到2030年,食品产业产值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