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围绕所学,结合个人岗位,有几点体会想和大家分享:一、不要怕忽视。刚踏上工作岗位,通常都会从一些基础性强、事务性强的工作做起。“抛头露脸”的机会少,出彩的工作干得少,其实心里难免会有些打鼓,认为辛辛苦苦干了那么多,付出了领导也看不见”,“干再多”也容易被“忽视”,出现失落感、迷茫感和失衡感。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因此要去学会接受那些看似琐碎、不够露脸的工作,去磨练那些不容易立刻出成果的能力。“天下大事必作于易”,所有复杂的大事都是由一件件简单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如果都认为这些小
2、事不重要,都漠不关己高高挂起,那根就歪了,单位的风气就坏了,事情就干不好了。踏踏实实干几年小事,也自会干成几件像样的事来。二、不要怕折腾。有时候好不容易熟悉了手头的一亩三分地,正想按部就班、安稳度日,却又被安排新任务、新活动、参与临时工作,甚至被“哪里需要哪里搬”,这种“不稳定感”容易让人心生抗拒,觉得是“瞎折腾”“浪费时间”。然而,换个角度看,“折腾”恰恰是成长的加速器,它的本质是打破舒适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触不同领域,看似“不务正业”,实则在锻造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潜力。因此,要转变心态不要怕被折腾,要化被动为主动,将其视为稀缺的锻炼与展示平台。在折腾中学习,汲取知识、洞悉规律、融会
3、贯通;在折腾中淬炼,磨砺胆识、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在折腾中证明,彰显担当、赢得信任、积攒信誉。当我们能在一次次“折腾”中游刃有余、化挑战为亮点时,就能出彩、出圈。三、不要怕约束。工作中总会被人提醒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条条框框的约束太多,难免心生烦躁和胆怯。但要认识到约束不是枷锁,而是护身铠甲。年轻干部如同新苗初长,既需阳光雨露滋养,更需要修剪扶正。党章党规、国家法律、组织纪律、校纪校规,这些看似“条条框框”的约束,实则是标定了清晰的边界,划清了公与私、情与法、利与义的界限,确保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不偏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如同开车一样,如果没有交通规则,那看似自由的飞驰,实则危机四伏,随时可
4、能车毁人亡。红灯是约束,更是安全的保障;限速是要求,是为抵达远方的护航。正如我当时面试时的真题“灌木像人的欲望,没有修理杂乱无章,修理之后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在纪律规矩的轨道上奋力奔跑,在制度的框架内大胆作为,我们才能走得更正、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接下来我会继续奋斗,因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赠篇:【写材料用典】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例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子,曾多次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他还说:“得众人之力者
5、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能够把众人的力量和智慧集结起来,就可以无往而不胜。(中国纪检监察报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子通玄真书,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释义】意思是,得到众人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胜,使用众人的力量就连大力士乌获也不需要依靠了。比喻要重视并善于运用群体力量。【赏析】古人讲,“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是团结一心,众志成
6、城。北史吐谷浑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阿豺有子二十人,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日:“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日:“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日:“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黝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正所谓“一箭易断,十箭难折”,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坚不可摧。积力和众智,饱含朴素的民本思想。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和践行这种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就。淮海战役中,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解放区先后有543万人民群众奋勇支前,平均一名解放军战士身后就有9名普通百姓支援战斗。
7、男女老少齐上阵,给解放军送军粮、送衣被、送武器、运伤员,仅小推车就有88万多辆。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事实证明,只要军民同心、军政团结,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形势越是严峻,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用法】主要适用于动员部署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团结干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增强一盘棋意识,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写材料用典】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贝【例文】古人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要在“牢骚话”中找到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了解工作的得失,帮助群众疏通心中的“郁结”,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同时,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不断增强抓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声”变成“掌声”,最终让群众有更多“欢声笑语”。(中国纪检监察报善听群众“逆耳言”)【典故】出自论语子罕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释义】意思是,符合礼法原则的话,能够不听从吗?但只有按它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听了能够不高兴吗?但只有分析鉴别以后才是可贵的。【赏析】古人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
9、而能改,善莫大焉。”孟子公孙丑上中记载:“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别人对子路提出的批评意见、指出的缺点错误,子路持高兴和欢迎的态度。宋代陆九渊也曾讲,“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意在劝诫人们,听到别人说自己有过错时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时应当不隐讳,改正自己的错误时应当毫不害怕。“不闻其过,最患之大者。”听不到、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问题,就是最大的隐患。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曾讲:“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陈毅一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批评,他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写道:“一喜有错误,痛改便光明
10、一喜得帮助,周围是友情。难得是铮友,当面敢批评。”这种豁达的胸怀,树立起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涵养“闻过则喜”的胸怀格局,善于听真话、察实情,不断在改正错误、校正方向中干事创业。【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待缺点不足。【写材料用典】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例文】当前,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军队肩负的使命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只有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常以“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自警自励,把打仗当事业干、把打赢当专业钻,不怕辛苦劳累、无惧风霜雨雪,在流血流汗、掉皮掉肉中,把“手中活
11、练成“必杀技”,才能在哨位、战位、岗位上书写优异的强军答卷。(解放军报多些“过尔优逸,恐不堪事”的清醒)【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释义】意思是,过于安逸,恐怕无法胜任大事。【赏析】古人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谁不保持惶惶之忧,谁就可能在放松懈怠、忘乎所以中灭亡。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危难之时打败对手,建立后唐,却在成功之时宠信伶官,身死兵火之中。欧阳修有感于此,写下史论名篇伶官传序,其目的就是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要再犯庄宗之类的错误。其文写道
12、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李存勖的一生告诫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国共产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对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总是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在党的七大上,“十七条困难”郑重提醒全党“准备吃亏”、“准备困难”,“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毛泽东同志慨叹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深刻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履职尽责的工作底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用法】主要适用于防范化解风险类、作风建设类讲话,侧重强调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