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标本的采集(一)患者标本的采集。急性期血清:发病1周内,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至3周或以上,无菌静脉采集非抗凝血5mlo(二)伊蚊标本的采集。在本病暴发或流行期间,采集疫点的伊蚊成蚊和幼虫,用于病原学检测。二、标本的保存与运输血液标本采集后,在42条件下尽快运送至实验室进行血清分离并保存。血清标本可置于一2(rc冰箱短期保存,长期保存须置-7(rc以下。标本运输按照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执行。三、检测方法常用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一般情况下,病毒分离与核酸检测宜采用发病后1周内的血清;IgM抗体检
2、测宜采用发病4天后的血清,IgG抗体的检测宜采用发病1周后的血清。(一)血清学检测方法。1 .特异性IgM检测。采用的方法有:捕获ELISA法(MaCELISA)、间接ELI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2 .特异性IgG检测。采用的方法有:间接ELlSA法、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3 .意义IgM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CHlKV感染,用于基孔肯雅热早期诊断。IgG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CHlKV感染;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二)病原学检测方法。1 .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7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基孔
3、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R-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2 .病毒分离鉴定。常用Vero.C636等敏感细胞系开展病毒分离,分离物可以免疫荧光法或核酸检测进行鉴定。3 .意义。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法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原学检测: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7天内血液样本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常采用实时荧光RT-PCR基于核酸扩增的方法进行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对于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可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本地传播疫情样本选择应兼顾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样本,优先选取首
4、例本地病例样本。病毒培养分离:一般发病后5天内血液样本病毒培养分离率较高,通常将样本接种至哺乳动物细胞(Vero、bhk21)中进行分离与培养,待其出现病变特征后,采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手段鉴定病毒种类。抗原检测:常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或免疫层析法进行抗原检测,一般适用于发病后5天以内血液样本,检出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基因组序列分析:采用一代Sanger法或扩增子技术进行病毒E2和El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测序,测序技术经质控合格后,方可用于后续生物信息分析。二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IOx,三代测序平台覆盖深度应不低于50x,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度应不低于98%o血清学检测:特异性IgM抗
5、体:采用ELIS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是辅助诊断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lSA、免疫荧光(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实验、微量中和实验等方法检测,可用于分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学校预防基孔肯雅热实施方案近日,天气炎热、雨水增多,蚊子大军又开始倾巢而出,大家需重点防范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一、认识基孔肯雅热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俗称“
6、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二、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39。C以上);剧烈关节疼痛(常累及多个关节,可导致行动困难,是其显著特征);皮疹(通常在发热后2-5天出现);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危害性:虽然大多数患者可痊愈,但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影响生活质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也没有上市的有效疫苗进行预防。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老人、孕妇、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者是重症高危人群。核心关键:“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最根本、最有
7、效手段!三、成立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专班面对严峻形势,可园中学迅速响应,成立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专班”,统筹全校力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四、如何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需重点做好防蚊措施。以下是针对校园场景的防蚊指南,帮助学生科学规避蚊媒疾病风险。1 .宿舍防蚊:从源头切断蚊虫孳生宿舍是学生日常活动的核心区域,环境清理是防蚊第一步,积水清零行动:高频检查点:定期清理积水容器,不用的水桶、水盆倒扣放置,阳台角落的积水随时清理,阳台和厕所地漏确保畅通,让蚊子无处产卵;物理屏障搭建:睡前使用蚊帐,夜间安全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
8、垃圾及时清理,做好正确垃圾分类。2 .户外防护:出行场景防叮咬技巧校园内的操场、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区域及周边绿化带,是蚊虫活跃区,需针对性防护:时间规避:伊蚊在上午79时、傍晚46时活动频繁,尽量避免在此时段长时间逗留树荫、草丛、凉亭等区域;着装建议:外出时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选择透气面料,兼顾防暑与防蚊;驱蚊产品使用: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让蚊子无从下口;在蚊虫密集区域,可使用蚊香、电蚊拍等工具辅助灭蚊。3 .加强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全校师生员工需继续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前往境外或佛山等地旅行或探亲的师生员工,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出现基孔肯雅
9、热和登革热疑似症状(突起发热、皮疹、肌肉骨骼关节痛等等),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尤其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立即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4 .持续加强环境整治师生员工要持续做好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和积水清理等工作,定期对住所开展灭杀成蚊工作,灭杀时注意用药、用电、用火安全。住宿学生每周灭蚊不少于两次,如需灭蚊片,可到楼下宿管值班岗处领取(在室内燃点灭蚊片时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温馨提示:预防基孔肯雅热核心战术:防蚊!灭蚊!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病毒传给家人或朋友。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一、病原学特征基孔肯雅病毒对热敏感,56C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
10、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镂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和母婴传播。(三)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四)传染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五)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六)流行特征1952
11、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累及地区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近。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面临病毒血症期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传播风险。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H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七)临床特征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
12、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常见临床表现如下:L发热: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C以上,一般发热1天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天5天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2 .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3 .皮疹:发病后2天5天,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瘢,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
13、天后消退,可伴脱屑。三、流行风险地区分类贯彻多病同防策略,综合考虑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参照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地区。后续可视传播风险变化动态调整。I类地区(6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的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II类地区(11个):指媒介伊蚊活跃期相对较长或既往有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的省份,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III类地区(8
14、个):指有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存在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风险的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IV类地区(7个):指目前未监测到媒介伊蚊分布、既往未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疫情处置(一)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出现确诊病例(包括输入病例、本地病例)的I类、II类、m类地区,以及基孔肯雅热非流行季出现本地病例的地区,应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科学划分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3个风险区,落实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扩散。划分原则参考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二)分级
15、分类处置疫情遵循“早、小、严、实”原则,分级分类处置疫情。1 .输入疫情。采取“媒介应急控制,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管理”的防控策略,防止引发本地疫情。非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各地要做好病例救治和防蚊隔离工作。流行季出现输入疫情时,在病例救治和管理基础上,I类、II类和m类地区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发病起7天内)的活动地点,划分风险区域,开展成蚊杀灭工作。共同暴露者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2 .本地疫情。采取“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杀灭、5天内控制蚊媒密度”的防控策略,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严防疫情升级和外溢扩散J类、
16、II类和III类地区要快速划定核心区,核心区和警戒区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若疫情升级为局部暴发,要避免医疗挤兑,优先保证重症患者,孕妇、老年人及新生儿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住院,I类地区发生疫情的街道或乡镇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单位和群众,做好蚊媒孳生地清理和成蚊杀灭。(三)媒介伊蚊应急控制与监测媒介伊蚊活跃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时,I类、II类、IIl类地区开展媒介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1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核心区应在3天内将成蚊密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只/(顶小时),在5天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警戒区应在7天内将布雷
17、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超低容量喷雾是杀灭成蚊首选控制措施,要求雾滴大小为10-20微米,每天可多次喷雾;滞留喷洒可用于重点场所,2周喷雾一次;热烟雾机主要用于植物茂密的区域。2 .媒介伊蚊应急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伊蚊成蚊监测。鼓励各地结合本地特点采用诱蚊诱卵器、化学引诱剂以及其他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监测。核心区每天开展监测,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如双层叠帐法低于0.9只/(小时)后每周开展2次监测,直至疫情结束。警戒区每周开展1次监测,监控区每两周开展1次监测,直至媒介伊蚊密度达到安全水平。核心区的应急监测,每次监测应不少于5个监测点。持续出现病例的疫点,伊
18、蚊密度控制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四)疫情通报各级疾控部门应依法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疫情信息,科学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出现省内跨区域疫情传播时,涉及地区的疾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出现跨省份疫情传播时,病例输入省份的疾控部门应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病例输出省份的疾控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处置。(五)疫情终止条件当划定的核心区、警戒区连续22天内无续发本地病例,且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不高于0.9只/(小时),可终止核心区、警戒区伊蚊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五、预防措施(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常态
19、化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强化城市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公园、景点、花卉市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卫生治理,整治农村地区房前屋后垃圾,全面清理河塘、沟渠,最大限度消除卫生死角,减少病媒生物孳生地。(二)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1 .指导群众防蚊灭蚊。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群众了解本病传播的途径、主要危害和伊蚊媒介孳生特点以及防止蚊虫叮咬的知识和技能。引导群众配合社区做好入户防蚊灭蚊等工作,主动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2 .提示旅行者预防境外感染。各地卫生机构
20、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流行区的旅行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归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相关内容见基孔肯雅热科普核心信息。(三)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L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四)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
21、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五)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疾控部门与海关、旅游、住建、教育、商务、商会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时通报信息,联合开展风险评估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2025年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一、检测对象与适用场景1 .疑似病例发热(38。C)伴急性关节痛/关节炎,且发病前14天内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无典型关节痛症状的儿童或老年人,但出现发热、皮疹等非特异性症状。2 .聚集性疫情同一社区/单位短期内出现N2例发热伴关节痛病例,需启动应急检测。3 .入境筛查来自东南亚、非洲、南美等流行区的发热旅客。二、样本采集与
22、处理样本类型采集时间窗处理要求血清/血浆发病后1周内(急性期)4。C保存,24小时内送检;-70。C长期冻存全血发病后5天内(病毒血症期)EDTA抗凝,避免溶血恢复期血清发病后2-4周与急性期血清配对检测,确诊抗体转化注意:样本运输需符合生物安全三级包装标准,避免反复冻融。三、核心检测方法及流程(一)病原学检测1 .核酸检测(RFPCR)适用期:发病后1周内(病毒血症期)。O靶基因:EhnsPl等保守区基因,引物设计参考WHO推荐序歹上。阳性判定:检出特异性片段且Ct值335。2 .病毒分离适用Veto、C6/36细胞系,需BSL-3实验室操作。(二)血清学检测LIgM抗体检测窗口期:发病后5
23、天至3个月,阳性提示近期感染。假阳性处理:需经中和抗体试验确认(如PRNT)。2.1 gG抗体检测恢复期血清IgG滴度较急性期升高倍可确诊。优先策略:急性期首选核酸检测,发病5天后补充IgM检测。四、结果解读与报告检测结果临床意义行动建议核酸阳性/IgM阳性确诊感染立即上报并启动防蚊隔离核酸阴性+IgM阴性排除感染或窗口期未检出恢复期血清复测IgG单阳性(无急性期样本)提示既往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评估五、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1 .质控要求每批次检测需包含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灭活病毒或合成核酸)。商业化试剂需具备国家农药登记证号(驱蚊产品同理)。2 .生物安全病毒分离在BSL-3实验室进行,血清检测
24、需BSL-2防护。废弃物需高压灭菌(121tr,30分钟)。六、特殊场景应对L大规模筛查:采用核酸混检(5:1),阳性样本再拆分。3 .跨境输入防控:口岸配备快速IgM胶体金试剂(15分钟出结果)。4 .康复期监测:O关节痛持续者每月复查IgG,评估慢性炎症。七、检测网络建设要求1 .基层机构:具备血清学快速检测能力(IgM/IgG胶体金法)。2 .地市级CDC配备RT-PCR及核酸提取设备,覆盖核酸检测需求。3 .省级参比实验室:负责病毒分型、抗体确认及技术督导。中小学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及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为有效预防、控制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在我校的发生与传播,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
25、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教育、卫生健康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把预防工作作为防控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关键环节,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蚊虫孳生环境,提高师生防控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疾病传播。2 .科学防控:依据疾病的传播特点和流行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 .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开展防控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4 .分级负责: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确保防控工作
26、落到实处。5 .协同配合: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以及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做好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三)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登革热诊疗指南(2025年版)4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5 .当地政府及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关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的相关文件(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范围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预防、疫情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二、组织管理与职责分工(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校医等为成员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
27、组。L组长:全面负责学校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与上级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传达并执行相关防控要求。2 .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监督各部门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协调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3 .成员:学校办公室:负责防控工作的综合协调和信息报送,组织召开防控工作会议,起草相关文件和报告,做好与上级部门及校内各部门的沟通联络工作。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组织学生开展
28、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出勤情况,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追踪调查。教务处: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确保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协调教师做好因病缺课学生的学业辅导工作。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整治、物资保障和设施设备维护工作。组织人员定期对校园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重点清理易积水区域,消除蚊虫孳生地;采购和储备防控所需的物资,如杀虫剂、驱蚊用品、防护用品、消毒药品等;对校园内的排水系统、通风设施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O校医室:负责疫情监测、报告和初步诊断工作。设立发热门诊,对前来就诊的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排查,如发现疑似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
29、进行隔离观察,并按照规定上报相关部门;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师生的防控工作组织和落实,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等工作,及时了解本年级师生的健康状况,督促师生落实防控措施。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防控工作,通过班级群等渠道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防控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卫生清扫活动,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和午检,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详细登记和追踪调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二)防控工作小组1 .宣传教育组成员:由学校办公室、德育处相关人员组成。职责:制定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方案,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宣传手册、主题
30、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员工及家长广泛宣传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2 .疫情监测组成员:由校医室人员、各班级班主任组成。职责: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校医室负责对全校师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班主任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询问,做好记录,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缺勤原因和健康状况,如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校医室和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3 .环境卫生整治组成员:由总务处人员、保洁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组成。
31、职责:负责校园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和整治工作。制定环境卫生清扫和消毒制度,组织人员定期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清扫,重点清理校园内的卫生死角、积水区域、下水道等易滋生蚊虫的地方;定期对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加强对校园内绿化植被的养护和管理,及时修剪树枝,清理落叶,减少蚊虫栖息场所。4 .物资保障组成员:由总务处人员组成。职责:负责防控物资的采购、储备和管理工作。根据学校防控工作需要,及时采购足量的杀虫剂、驱蚊用品、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等防控物资,并建立物资管理台账,严格物资发放和使用登记制度,确保物资合理使用和充足供应。5 .应急处置组成员:由学校办
32、公室、校医室、安全保卫处相关人员组成。职责:制定疫情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如发现疑似或确诊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按照预案要求,及时采取隔离、送医、疫情报告、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环境消毒等应急处置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同时做好与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三、预防措施(一)加强宣传教育1 .将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师生系统传授防控知识,确保师生了解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2 .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防控信息和科
33、普知识,定期推送防控小贴士、健康提示等内容,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3 .向家长发放防控宣传手册或告知书,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家庭防控工作,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家校协同防控的良好局面。(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定期卫生清扫制度。每天组织师生对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清扫,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做到日产日清。2 .重点加强对校园内易积水区域的管理和整治。定期检查校园内的花坛、景观水池、下水道、沟渠、树洞、废旧容器等易积水场所,及时清理积水,疏通排水管道,
34、对无法清除的积水,投放杀虫剂,杀灭蚊幼虫。对校园内的盆栽植物,定期检查花盆托盘,避免积水。3 .组织师生开展“翻盆倒罐”行动,发动师生对校园内的各类容器进行全面清理,倒置闲置容器,防止积水滋生蚊虫。同时,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校园周边的垃圾和积水,减少蚊虫孳生环境。(三)落实疫情监测制度1 .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制度。每天早晨和中午,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询问,重点观察学生是否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症状,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校医室。2 .落实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制度。班主任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要及时了解缺勤原因和健康状况,如怀疑为登革热、基孔肯
35、雅热或其他传染病,要立即报告校医室,并跟踪了解学生的诊疗情况,做好记录。3 .校医室要加强对全校师生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分析,每天收集各班级上报的晨检、午检信息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现聚集性发热、皮疹等症状,要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上报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力组和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四)加强校园环境消杀1 .制定校园环境消杀制度,明确消杀范围、频次和方法。定期对校园内的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卫生间、电梯间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重点加强对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的消毒。2 .在蚊虫繁殖高峰期,增加对校园环境的消杀频次,特别是对易滋生蚊虫
36、的区域,如花坛、绿化带、下水道周边等,定期喷洒杀虫剂,杀灭成蚊和蚊幼虫。同时,合理使用驱蚊用品,如在教室、宿舍等场所安装纱窗、纱门,悬挂蚊帐,放置驱蚊植物等,减少蚊虫叮咬。3 .加强对消杀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消杀工作落实到位。安排专人负责对消杀工作进行记录,包括消杀时间、地点、使用的消毒剂种类和剂量等,定期对消杀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消杀方案。(五)强化物资保障1 .学校根据防控工作需要,提前采购储备足量的防控物资,包括杀虫剂、驱蚊用品、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消毒药品(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等,并建立物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
37、物资的采购、入库、出库和库存情况。2 .加强对防控物资的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发放和使用物资,确保物资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定期对防控物资的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及时补充短缺物资,确保物资供应充足。四、疫情监测与报告(一)监测内容1 .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包括体温、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2 .校园内的环境卫生状况,特别是易积水区域的清理和蚊虫孳生情况。3 .周边社区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动态。(二)监测方法1 .晨检、午检:班主任每天早晨和中午对本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和症状询问,使用体温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学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并报告校医室
38、2 .因病缺勤追踪登记:班主任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缺勤原因、就诊情况和健康状况,如怀疑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或其他传染病,及时报告校医室。3 .主动监测:校医室定期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健康巡查,主动询问师生员工的身体状况,收集相关信息。同时,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巡查,检查环境卫生和蚊虫防治情况。4 .信息收集: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周边社区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疫情信息,如关注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布的疫情通报,与周边学校、社区保持联系,了解疫情动态。(三)疫情报告1 .报告程序校内师生员工如发现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疑似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症状,应立即向班主任或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
39、班主任或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校医室。校医室医生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和排查,如怀疑为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例,应立即向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同时上报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部门。2 .报告内容疑似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班级(部门)、联系方式等。主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的具体情况。发病时间、就诊情况、流行病学史(如近期是否有外出旅行史、是否接触过患者等)。初步诊断结果和报告单位、报告人等。3 .报告时限学校在发现疑似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信息上报工作,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传递。五、应急处置(-)疫情响应学校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
40、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组织开展疫情处置工作。应急响应分为三级,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1 .一级响应:出现1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学校立即将病例隔离至校内临时隔离场所,并通知家长(家属),及时送医诊治。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工作小组迅速开展工作。疫情监测组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全面排查,追踪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环境卫生整治组对病例所在班级(部门)及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毒;物资保障组确保防控物资的充足供应;宣传教育组及时向师生员工及家长通报疫情情况,做好舆情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配合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置等工作。2 .二级响应:出现2-3例疑似或确诊病例,或出现聚集性疫情(同一班级、宿舍、办公室等场所,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疑似或确诊病例)。在一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加强防控力度。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对相关班级(部门)采取停课、封闭管理等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增加校园环境消杀频次,对全校范围内的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深度消毒。组织开展全校师生员工的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排查潜在感染人员。加强与家长(家属)的沟通联系,及时通报疫情进展情况,做好学生的生活保障和心理关怀工作。3 .三级响应:出现3例以上疑似或确诊病例,或疫情在校园内快速传播,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在二
42、级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学校全面停课,实施校园封闭管理,除必要的保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出校园。配合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实施社区管控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防止疫情向外扩散。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及家长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保障、生活服务、医疗救治等工作,确保师生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身体健康。(二)病例救治与隔离L对疑似或确诊病例,学校应立即安排专人陪同,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在送医过程中,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4 .病例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期间,学校要密切关注病例的病情变化,配合医疗机构做好相关工作。同时,按照医疗
43、机构的要求,做好病例的隔离管理和随访工作。5 .对于基孔肯雅热患者,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若病例不住院,医疗机构应告知其防蚊隔离要求,学校和辖区疾控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指导,确保患者自行做好居家健康监测管理。登革热患者应按照医疗机构的规范要求进行隔离治疗。(三)密切接触者管理1 .学校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2 .对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之日起14天。在观察期间,密切接触
44、者应居家或在学校指定的隔离场所进行隔离,不得外出活动。学校安排专人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询问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送医诊治。3 .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后,如密切接触者未出现相关症状,可解除隔离。(四)疫点消毒学校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疫点(病例所在的班级、宿舍、办公室、食堂、卫生间等活动场所及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范围涵盖地面、墙壁、门窗、桌椅、教具、玩具等所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及空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进行喷洒、擦拭或熏蒸消毒,确保消毒剂量和作用时间达到要求。1 .对病例使用过的衣物、被褥、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严格按照消毒规范
45、进行处理。耐热耐湿物品采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消毒;不耐热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进行清洗晾晒。2 .消毒工作完成后,由校医室联合总务处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消毒合格。同时,详细记录消毒时间、地点、消毒剂种类及浓度、操作人等信息,形成完整的消毒档案备查。(五)舆情应对与心理疏导1 .设立疫情信息发布专员,由学校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及时、准确、公开地向师生、家长及社会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回应各方关切,避免谣言传播。2 .密切关注校园内外舆情动态,如发现不实信息或负面言论,及时进行澄清和引导,必要时联系相关部门处理,维护学校声誉和正常秩序。3 .针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其他受疫
46、情影响的师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一对一或团体心理疏导,通过谈心谈话、心理辅导课等方式,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六、防控效果评估与总结改进(一)防控效果评估1 .每月由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一次防控效果评估,内容包括疫情发生情况、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师生防控知识知晓率、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2 .采用问卷调查、现场检查、数据统计等方式进行评估,邀请卫生健康部门专业人员指导,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3 .根据评估结果,梳理防控工作中的亮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二)总结改进1 .每学期末对防控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 .建
47、立防控工作档案,收集整理各类防控文件、记录、报告等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3 .根据总结结果和上级部门新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组织开展防控工作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升防控能力。七、附则1 .本预案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2 .本预案由学校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领导,组负责解释。3 .如遇国家或地方防控政策调整,按新政策执行。附加:防控制度(一)校园蚊虫孳生地清理制度1 .总务处每周组织一次校园环境巡查,重点检查花坛、下水道、排水沟、废旧轮胎、闲置容器等易积水区域,发现积水立即清理,无法清理的投放灭蚊幼药剂。2 .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场所的花盆托盘每周清理积水不少于2次,由使用者负责,班主任、部门负责人监督落实。3 .校园内的景观水体每半月更换一次水,或投放生态灭蚊剂,由总务处安排专人负责。(二)师生个人防护制度1 .师生在校园内活动时,尤其是清晨和傍晚蚊虫活跃时段,应穿着长袖衣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2 .学校为门卫、保洁等户外作业人员统一配备驱蚊液,每日上岗前由总务处发放,督促正确使用。3 .班主任每日晨检时检查学生个人防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