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生活所迫,不得不不得不不得不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黯 然 销 魂 者,唯 而 已 矣!古代送别诗词之意象赏析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明确诗歌中明确诗歌中“意象意象”的含义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渗透诗歌鉴赏方法,象描写,渗透诗歌鉴赏方法,开启解读诗歌的开启解读诗歌的“钥匙钥匙”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热爱祖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传承祖国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传承祖国文明的热忱。文明的热忱。学学习习目目标标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景、物)?面需要那些关键词(景、物)?送别李叔同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芳草长亭长亭柳柳酒夕阳夕阳离愁离愁 别恨恨 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古道古道笛声笛声山山总结:什么是意象?“意意”诗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心情)
3、诗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心情)“象象”诗词中的形象(人、事、景、物)诗词中的形象(人、事、景、物)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作者主观感情的客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学生展示学生展示长条故惹行客,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别情无极。周邦彦周邦彦六丑六丑 第一组展示别离意象之:第一组展示别离意象之:柳昔我往矣,昔我往矣,杨柳杨柳依依;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诗经小雅小雅今宵酒醒何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杨柳岸,岸,晓风残月。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永雨霖铃杨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4、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王之涣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折杨柳歌折杨柳歌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上马不捉鞭,上马不捉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
5、体有三: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柳柳”者,者,“留留”也,二者谐音,因而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依依不舍”之情。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荣之意。问人间,问人间,谁管别离愁?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辛弃疾辛弃疾满江红满江红酒第二组展示别离意象之:第二组展示别离意
6、象之:劝君更尽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今宵今宵酒酒醒何处,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日暮日暮酒酒醒人已远,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许浑谢亭送别谢亭送别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泪。范仲淹范仲淹苏幕遮苏幕遮长亭何处是归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更短亭。李白李白菩萨蛮菩萨蛮(南浦)第三组展示别离意象之:第三组展示别离意象之: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对长亭长亭晚,晚,骤雨初歇。骤雨初歇。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听得一声听得一声“去也去也”,松了金钏;,松了金钏;遥望见
7、十里遥望见十里长亭长亭,减了玉肌。,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此恨谁知?王实甫长亭送别王实甫长亭送别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别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屈原屈原九歌九歌 河伯河伯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
8、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日暮征帆何处泊?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送杜十四之江南夕阳第四组展示别离意象之:第四组展示别离意象之:山中相送罢,山中相送罢,日暮日暮掩柴扉。掩柴扉。春草
9、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王维山中送别山中送别 浮云游子意,浮云游子意,落日落日故人情。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李白送友人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暮霭沉沉楚天阔。沉沉楚天阔。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等时间意象。莫非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等时间意象。莫非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古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暮色朦胧中的苍
10、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送别诗常见意象送别诗常见意象vv地点:长亭、古道、渡口地点:长亭、古道、渡口vv时间:傍晚(夕阳、日暮)时间:傍晚(夕阳、日暮)vv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长亭长亭”、“南浦南浦”、“柳柳”、“酒酒”、“夕阳夕阳”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写照、象征 的使命。的使命。离愁别恨离愁别恨一一花花一一叶叶赏赏诗诗歌歌意意象象或或喜喜或或
11、悲悲品品诗诗人人情情怀怀缘景入情缘景入情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考题回顾(2002年全国17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过,“折柳折柳”二字是全诗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关键。诗中“折柳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说?为什么?很多学生不理解很多学生不理解折杨柳折杨柳为赠别、乡思名曲,为赠别、乡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可得分。在
12、这里,实际上考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可得分。在这里,实际上考的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蕴。答案:答案:“折柳折柳”这首曲子寓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到“折柳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见“折柳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全诗的关键。笛中闻折柳,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春色未曾看。李白李白塞下曲塞下曲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
13、结合具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答案: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答案: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柳”、“杨花杨花”、“风笛风笛”、“离亭离亭”。末。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别滁 欧阳修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练习:练习: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答案:答案: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实,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