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工作总结>
  • 合同范本>
  • 心得体会>
  • 工作报告>
  • 党团相关>
  • 幼儿/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经济/贸易/财会>
  • 建筑/环境>
  • 金融/证券>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03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 资源ID:907208       资源大小:169.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4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03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试题精选从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各地高三历史名题,按照广东省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考纲顺序分解而成,去除各地重复考试试题,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美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高考模拟题分解栏目 按考纲顺序分解整理分解整理维新思想1(2015·广东佛山一模·15)15近代以来不同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看法不一。以下文字来源于某一著作,“美国人来华者,皆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这一著作是()A孔子改制考 B张之洞劝学篇 C胡适文集 D孙中山全集【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1898年,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张之洞劝学篇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与材料“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以深考之谈耳”相符,故B项正确;胡适文集是胡适文章的合集,比较全面地反映胡适对社会和个人发展路径的理解,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胡适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民主和科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孙中山全集是其著作和言论等的合集,他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三民主义,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014·广东肇庆高三期末·16)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思想【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是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3(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7)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A、B、C不符合维新派思想主张。【答案】D4(2014·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6)“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维新思想【解析】依据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变化,可知选择C项,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A项为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B项为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D项的为中共二大的思想。【答案】C5(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20)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A。顽固派不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奠定的,排除D。【答案】B6(2015·广东潮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17)17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重庆史事史事解读A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B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C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D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考点】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1897年维新思想兴起,报刊渝报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工具,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11年11月22日,这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所以重庆革命党人这时夺取清廷政权,可以视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7年12月1日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所以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较为安全的大后方重庆,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于1953开始实施到1957年结束,成渝铁路通车时间为1952年不属于一五计划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7(2015·广东中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7)7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考点】维新思想严复思想主张;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主张 【解析】接受进化论的主要是进步知识分子,并非为社会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晚清到民国,社会运动较多,思想界变化相当剧烈,故B项错误;从严复和陈独秀等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均认识到通过变革来救亡图存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1916年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已经演进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答案】C8(2015·广东中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2)8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A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C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D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艰难曲折,发展并不迅速,故A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思想的多变反映社会变迁的剧烈,故B项正确;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问题的本质,故C项错误;“多变”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思想进步和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答案】B9(2015·广东中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3)13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以下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是()A“秦政”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儒家思想是秦朝制度的思想基础C“荀学”指儒家思想道德体系 D谭嗣同反对专制主义与儒家思想【考点】维新思想谭嗣同思想主张 【解析】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二千多年封建王朝政治的基础,与材料“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相吻合,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重用的是法家思想,对儒学采取高压措施,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学”应该代指儒家思想道德体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秦政也,皆大盗也”“ 荀学也,皆乡愿也”,可以看出谭嗣同反对专制主义和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10(2015·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文综历史·39)39(24分)历史认识是多元化的,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观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6分)【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2)答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材料二,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材料强调:“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在甲午战败之后,光绪帝进行百日维新,中国从洋务运动学技术,转变成戊戌变法学制度。在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革命派继之而起,宣传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学习欧美建立共和制。由此可概括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答案】(2)意义: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2分)康梁为首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2分)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2分)(要求结合史实、叙述完整,如只列史实,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各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如“预备立宪”等,也可得分)11(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5)25(26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8分)【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制度变革【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和遭到批判;第二小问要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考虑。【答案】(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其它表述也可)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8分,每点2分)12(201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39)39(26分)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3)试从材料二中“离异”这一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9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离异与回归”的认识。(3分)【考点】(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对文化“离异与回归”的认识【解析】(3)该问应扣紧“离异”这一角度,阐述“离异”的具体表现及影响。结合材料“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联系18401919年间,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4)该问属于认识类的题目,注意问题中要求认识的对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归纳。如从材料一二的对比中可以得出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从西欧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质以及材料二中“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信息,可以得出文化的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离异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回归也不等于全面复古等结论。【答案】(3)概述: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9分,每点3分。评分建议:应扣紧“离异”这一角度,阐述“离异”的具体表现及影响。每点3分,其中事件1分,具体内容1分,影响或意义1分)(4)认识:按以下两个层次给分,本问总分3分。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描述。(1分)(如:在东西方近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有过文化离异与回归的现象。)第二层次: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述。(2分)(如: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文化的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离异不等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回归也不等于全面复古。)13(2015·广东七校联合体高三12月联考·38)38(26分)知识分子在社会的转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结合维新变法思想,论述材料二中“全方位的变革姿态”的涵义。(6分)【考点】(2)维新思想【解析】(2)题干强调“全方位”,再结合所学知识,应对维新思想进行按照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答案】(2)涵义:政治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经济发展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思想文化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6分)14(2015·广东江门一模·39)39(26分)世界各国文明在相互碰撞中既有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融合,但也有冲突,甚至战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进步的因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考点】(2)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维新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可以看出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加重中国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先进文明,西学东渐;从“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可以看出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民族意识觉醒。第二小问,题目要求回答“对民主制度的欣慕”,也就是中国学习西方在制度方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新派、革命派以及中共主张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2)因素: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醒(3分);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3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2分)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分)先进中国人的推动(2分)(如答“民族意识的觉醒”可得1分)主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2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根据答到的派别和制度给分,表述不同可酌情给分,可以不写时间。)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15·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16)16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C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新文化运动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可以看出此时陈独秀已经相当重视劳动者,即工人的价值,转变为社会主义者,陈独秀的主张不止于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故A项错误;重视工人的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道德问题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本题主旨无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广东汕尾高三调研·16)16“盖共和帝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言论可能出自()A洋务派 B康、梁维新派C马克思主义者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所强调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可知题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民主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广东清远一模·17)17杨天石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中记录蒋介石日记的有关内容: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923年9月6日下午看马克思经济学说;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从以上日记内容可以看出()A蒋介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B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趣C蒋介石是马克思主义者D蒋介石想寻找证据屠杀共产党【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看新青年杂志不能说明蒋介石就是发动者,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故A项错误;19191923年间,蒋介石看了新青年、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学说概要,这是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思想,属于当时的新思潮,故B项正确;看这一类书之后,蒋介石并未接受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蒋介石开始屠杀共产党是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广东珠海一模·15)15“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材料推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它主要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B当时的社会现实主要是指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C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D它出现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指引的是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政府滥发纸币,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是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推翻君主专制,并没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广东惠州二模·38)38(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近代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现代中国第一阶段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现代中国第二阶段1978年底,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2)1862年前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什么改革?简要说明1904年后学习外语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联系。(9分)【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思潮(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日本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的“古代中国”中的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鸟之音”,可以看出态度为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原因结合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等来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表格“近代中国”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和“1904年,政府规定”,可以得出态度为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原因结合近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等来作答。(2)第一小问结合问题中的“1862年前后”可以得出当时进行的改革为洋务运动;第二小问结合1904年左右的历史如民族危机加重,日俄战争,清末新政,以及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完全西化等主张来作答。【答案】(1)古代态度: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2分)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2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近代态度: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2分)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2)改革:洋务运动(3分)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强盛;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清末新政,政府推动;邻近日本,方便留学。(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2015·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5)25(26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8分)【考点】(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制度变革【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即可得出,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冲击和遭到批判;第二小问要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可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考虑。【答案】(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2分,其它表述也可)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8分,每点2分)7(2015·广东汕头高三质量检测·38)38(26分)激进主义是指对现实怀有强烈不满,从而产生否定的观念,并迫切寻求对现状从根本上进行剧烈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从进化论传入中国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上,激进主义一直占据主流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可以成(视)为中国的“激进年代”。 吴丕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请回答:(2)试以中国20世纪前期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6分)(至少举两例)。20世纪50年代末,“激进主义”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8分)【考点】(2)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激进”的史实应符合思想上或实践上反封建的特征;第二小问,50年代被称为“激进年代”主要指1958年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不符合国情。【答案】(2)史实:辛亥革命(2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1分);新文化运动(2分)传播科学民主,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1分)。【其他答案如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表现:大跃进(2分),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2分);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学生如回答三面红旗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也可得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8分】8(2015·广东韶关一模·38)39(26分)国家形象取决于国家实力,又与内政外交相关联。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一律都是蓝布衫、宽袍长裤,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1)材料一马戛尔尼是从什么角度评价中国人的?请从材料一的某一角度,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历史开始发生的变化。(8分)【考点】(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找出材料一中马戛尔尼对中国人的评价:中国人像蚂蚁一样没有个性,也像蚂蚁一样繁忙,男女的服装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连面貌表情都没有什么差别,请注意材料的出处: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华通商失败后,角度的提炼主要有思想、生活、经济三个方面,答案来自于材料:无个性、忙碌、生活单调、经济落后等。第二小问变化注意近代前期指18401919,角度可以是思想、生活、经济。思想上的变化,需要回答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变化;生活上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变迁等;经济上的变化,如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等。【答案】(1)角度:思想麻木(无个性)、忙碌;(2分)生活(服饰)单调、经济落后。(2分)变化一: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到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3分)促进思想解放、个性自由。(1分)变化二:受西方工业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西服、中山装、旗袍等服饰、近代报刊等开始在中国出现,(3分)社会生活逐渐变得丰富起来。(1分)(若答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可酌情给3分,但此点只能二选一,不能重复给分)(以上两种变化任答一种变化即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给分)9(2015·广东四校高三期末联考·38)38(26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重要概念。历史概念既反映时代特征,又体现了对历史的认识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波斯、土耳其等半殖民国家和一切殖民地,总共达十亿人口。”列宁1916年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列宁1912年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及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1926 年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1)列宁是给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和“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人。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关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国际背景?(4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6分)【考点】(1)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的设问应从时间入手解答,由材料一列宁言论的时间可知1912年到1916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世界确立,中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辛丑条约为标志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国际背景如答案所示。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蔡和森言论的时间1926年,看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原因: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国际上共产国际的支持,都是原因。【答案】(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2分)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落后地区与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2分)(如答到: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列宁关注落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可得2分)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下,西方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2分)马克思主义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壮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有利于中共开展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2分)10(2015·广东惠州三模·14)39(24分)婚恋观的嬗变折射出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民国时期人们婚恋观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进步就是,青年人对于婚姻的目的已经由以前完全的传宗接代向追求两情相悦和两性的自然结合转变。 据刘超青年婚恋观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2)民国时期开始于哪一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婚恋观变革的原因。(8分)【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恋观变革;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解析】(2)第一小问,据教材,民国时期开始于1912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国初期政治、经济、思想等史实进行分析,政治上辛亥革命,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开展新文化运动。【答案】 (2)年份:1912年(2分)原因: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辛亥革命移风易俗;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中共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革命思潮影响;新式教育的兴办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西方婚恋观传入。(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1(2015·广东茂名一模·39)39(26分)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内容1912年11月5日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1916年7月6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l921年8月13日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的想象力。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10分)【考点】(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可答出;第二小问,1921年的材料表明,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具备判断力和想象力;第三小问,可以赞成也可反对,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答案】(2)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分)能力:科学严谨的判断力;大胆高远的想象力。(4分) 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即可。(2分)12(2015·广东中山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2)28(16分)社会风尚是指在全社会所推崇倡导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习惯,是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状况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四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谈谈你对 “民国范儿”的认识。(2分)【考点】(4)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新文化运动【解析】(4)第一小问,结合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以及上一小问的答案,简要总结即可。【答案】(4)背景:政治上,民国建立,临时约法的影响,君主专制的结束;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省各地高三名题按考纲分解03思想解放的潮流.doc)为本站会员(3d66)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