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版重读陶行知课程思想依旧焕发光彩汇编.docx

    • 资源ID:91884       资源大小:26.0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版重读陶行知课程思想依旧焕发光彩汇编.docx

    1、新版重读陶行知:课程思想依旧焕发光彩汇编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他在吸收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华与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念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读陶行知的经典教育著作,我们发现其课程思想部分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仍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课程思想概述 陶行知并非一个专门的课程理论专家,他没有非常集中系统的课程阐释,但这并不表明其课程思想不丰富,他的课程思想十分繁杂且广泛分布于其著作当中,如新教育教学做合一育才二十周

    2、岁前夜等。笔者认为其课程思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1.还原课程本质,明晰课程目标 在陶行知生活的时代,中国教育呈现出“守陈法而不革,拘故步而自封”的景象,教育系统内部杂乱无章,课程系统更是处于崩溃边缘,陶行知对此深有感触。他肯定了课程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改革课程是改革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指出:“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奠若利用教育学理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习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满足吾人之希望者,实以根本错误之故为小学校之课程。”他提出了自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经历和经验。”这一解释显

    3、然是受其“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观所影响的。陶行知认为“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因此,他将“全部的生活”都归结到课程中去,“我们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外的课”,课程就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来处理这全部的生活。”陶行知还给自己的课程设定了目标,即“提高民众的生活力”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他说:“编制课程的人,必须明了社会的种种需要,将它们分析起来设为目标。再根据儿童个人心理之时期,能力之高下分别编成最能活用之课程,使社会需要不致偏废,儿童能力不致虚耗。”可见,陶行知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着手设计的教育目标是十分全面的。

    4、2.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当时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会考”展开的,陶行知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由于当时学校课程内容相当死板,陶行知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课程内容观,即注重综合化、生活化与社会化的课程内容。他认为对于民众生活有用的东西都应该统合到课程中去,并且积极地运用到其教育实践中去,这些内容突破了传统只讲求书本知识的课程容量,使之与社会生活的沟通更为密切。陶行知在课程结构的优化上也下了工夫,他认为“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

    5、性”应“有适应不同情况的若干课程,”因此他根据不同的教育形式制定了不同的教育结构,如育才小学开设的“普修课”与“特修课”,文化,工具课设为普修课,“占三分之二”,生活,艺术课设为特修课,“占三分之一”“并给各组以伸缩机会,再依据各组进程需要逐年酌量增加特修课之时间。”工学团的课程则以实用知识为主。因为这样设置课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适度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校教育也可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3.整合课程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陶行知一开始就很重视课程资源与环境的整合,他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课程资源的选择视野极其广阔,自然、社会生活中的诸多

    6、内容都成为课程资源中的一部分。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全部生活。”因此,“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都是课堂,”“东西南北是他的围墙,大干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这种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现在的课程观很相近,陶行知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多少又有了活动课程资源的内涵。他的课程资源观在其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里体现得很突出:“以宇宙为教室,认自然为宗师”“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粮菽麦黍稷下功夫,”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课程,使教育变得更加鲜活多彩,更富有生命力。 4.重视教材编制。改革课程实践 课程与教材有着天然的联系,课程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教材的革新。

    7、陶行知重视教材的建设,他强调“书是一种工具”并提出了评价教科书的三条标准:“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分别从实践,思想与创造三个层面论述教材标准。他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中提出要编出活的、真的、动的、有用的教科书,于是他亲自主持编纂了教科书,这些课本因为符合儿童生活实际而广受欢迎。陶行知的教材观是一种大教材观,凡是对学习生活有用的知识都可以编人教材:“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在课程实施方面,陶行知提出了自己崭新的想法“教学做合一”。“做”是贯穿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线,“做中学,做中教”说明了教与学要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

    8、学中要始终贯穿“做”,“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事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在陶行知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将“做”贯穿其中,工学团中的“小先生制”,育才学校中“生活、学习、工作基本上打成一片”,中等教育中“教学做合一和艺友制兼用”都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做”即“学”,学问也是从“做”中获得的。 5.重视课程反馈,变革评价标准 陶行知对传统教育评价课程的优劣时光看学生会考成绩这一标准相当反感,认为那是片面畸形的评价标准。陶行知认为课程的考核不光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光要从学生方面考量,还要从教师一方考量。他主张用“创造的考成”来评价学生,

    9、要求“停止那些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创造的考成。”于是他在晓庄师范学校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分别从三方面来考查学生:“招生考试注重能力,形式多样”;“注重平时的考核成绩”;“毕业考试不以一卷定论,而要到毕业之后,服务了半年,有了好成就才算毕业”。他还提出评估教师的标准,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课程评价观是社会的、生活的。他将对学生的考核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将对教师的评估引入课程评价,又丰富了评价的内涵。 二、陶行知课程思想的特点 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影响下,其课程理念显得与众不同又充满生机,在当时的教

    10、育界刮起一阵新鲜的课程之风。笔者总结其课程思想的特点如下: 1.生活性 这是陶行知课程思想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就是“生活课程思想”。无论从其课程本质“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生活经历和经验”、课程目标“处理生活”到课程内容“生活的选择”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课程资源上都明显地体现出此特征。既然生活是教育,那么生活也必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的目标、主体、结果当然也是课程本身。 2.全面性 陶行知建构的生活课程体系是以“生活”为中心,将多种生活类型整合进课程中,建构起一系列的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尽管繁杂却并不松散,因为它们有共同的中心:生活,它们本身也是这个中心的一部分

    11、全面性还体现在课程目标设置突出个体与社会双重目标以及课程评价的三重评价标准与双重评价对象上,陶行知的课程观摆脱了传统课程死板单一的设置,相当全面。 3.实践性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就是对实践性最明确的阐释。这里的实践不仅是学生的实践,教师的实践、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实践。在他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性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学的不仅是书本上的死知识,更是生活中的活学问。学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一个:“做。”只有在不断探索、不断行动中,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生活的学问,学会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学问。 4.发展性 陶行知的课程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思想是在实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的,如“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方法概

    12、念不是最初就有的,而是经过“教授”到“教学”到“教学合一”最后才到“教学做合一”的演进,他的课程理论是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满的。陶行知一直反对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倡导开放的新型教育,即把整个社会化的活动作为课程内容,又把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这也是发展课程观的产物。 5.主体性 陶行知的课程理论所关注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思索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这个问题。后来他找到了答案,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课程,可以说他的“教学做”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规律的充分认识与理解之上的。他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不希望教育强压学生的身心,而应该听到学生自己的声

    13、音,并据此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造。 6.创造性 创造性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闪光点,其课程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这一点。没有创造性,陶行知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出现;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不断批判反思传统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将生活引入课程,提倡“教学做合一”等就是这种创造性思想的产物。 三、陶行知课程思想的启示 笔者认为其课程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十分契合: 1.陶行知的课程思想肯定了课程的重要地位。确定了既明确又可行的课程目标 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课程目标,其中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相联系,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

    14、价与考试制度都与陶行知的课程思想相契合。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因此新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三个面向,不仅要提出长远的目标,更要指出短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使改革有一个合理的起点,并从起点开始一步步向前发展。 2.陶行知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整合及优化课程结构的思想对新课程改革也有借鉴作用 当前需要的是既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课程的优化整合,必修课与选修课,文化课与活动课的整合可以大大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满足学生不同方面的需要,为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切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那些理论性太强的内容不适合中小学生

    15、学习,而那些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应该放在学校的日常课程中去,这样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对他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3.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很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发掘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很丰富的,不应该再把视野局限在学校传统的课程资源上,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和乡土资源都可以为教育服务;也别再以为教材是唯一固定的,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我们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任何能够利用的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4.陶行知提倡“从做中学”,给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16、改革提供了范式 当代教学应该突出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实现在对话交流与互动中学习,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建构起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5.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倡导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建构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改进评价手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不仅关注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关注对教师、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评价;应该在关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基础上更关注对个体的进步与多方面的发展潜能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

    17、改进功能。只有这样,课程评价的反馈才能真正为课程所利用,为教育所利用。 陶行知的课程思想以其创造性与独特的大课程观在教育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他的课程思想也影响着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迎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是如此。我们相信有了老一辈教育家依旧焕发光彩的教育思想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x年5月第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l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年6月第1版, 3邹尚智,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x年12月第1版, 4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年3月第1版, 5王清,论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M教育探索:202x年第1期:1416


    注意事项

    本文(新版重读陶行知课程思想依旧焕发光彩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peixunshi0)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