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文库! | 帮助中心 三一文库31doc.com 一个上传文档投稿赚钱的网站
三一文库
全部分类
  • 幼儿/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考试>
  • 外语学习>
  • 资格/认证考试>
  • 论文>
  • IT计算机>
  • 法律/法学>
  • 建筑/环境>
  • 通信/电子>
  • 医学/心理学>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

    • 资源ID:99646       资源大小:344.50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

    1、2013地下水调查评估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源地培训讲义(2013年)技术组二一三年五月目录1.总论11.1目的意义11.2工作任务和要求11.2.1 主要任务11.2.2 主要要求21.3技术路线21.4调查方法41.5相关标准与规范52.水源地清单完善52.1完善清单52.2水源地清单信息52.3成果要求62.4质量控制6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6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63.2成果要求73.3质量控制7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与整理84.1目的与步骤84.2成果要求104.3质量控制105.水源地调查区划定105.1划定方法105.2成果要求115.3质量控制

    2、116.监测井的布设116.1监测点布设原则116.2监测点数目126.3布设步骤126.3成果要求126.4质量控制137.采样分析137.1监测指标137.2成果要求147.3质量控制148.水质评价158.1地下水质量评价158.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158.3问题和成因分析169.典型案例评估1610.总报告编制1611.组织实施1711.1组织形式1711.2进度安排2012.预期成果2013.附件2013.1附表与填表要求2113.2饮用水水源地编码方法3345 / 491.总论1.1目的意义为贯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落实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

    3、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摸清我国地下水基础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紧紧围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整体部署,重点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调查工作与评估准备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地区开展评估和污染修复研究,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为全国地下水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1.2工作任务和要求1.2.1主要任务本次调查评估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所有省级、

    4、市级和县级管辖地区。2013年地下水水源地调查对象为1635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城镇与以上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其中几个重要定义如下:本方案中的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是指服务县与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含城关镇以外的中心镇、重点镇、建制镇等)的水源地。重点调查水源地是指根据筛选原则遴选出来作为本次调查评估的水源地,每个省市重点调查水源地的数目可为一个或多个。各省(市、区)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清单完善2、重点调查的水源地遴选与调查评价收集整理重点调查的水源地的相关资料,包括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状况、敏感点(或风险源)等;划定重点水源地的调查范围;布设

    5、监测井,开展水质监测;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评价;3典型案例评估选择地下水污染严重、风险较高的水源地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4、数据采集上报在2011-2012年初步建成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数据库、数据采集以与评估系统,改进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建成满足水源地地下水调查评估需求的信息平台。1.2.2 主要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

    6、要落实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省级、地市级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水源地专题技术组负责编制专题调查实施方案、培训讲义、技术指南等,指导省级技术组开展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为地方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各省(区、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本地区积极性,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配合总体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完善工作,汇总分析本省(区、市)的调查评估成果。1.3技术路线本次调查评估的技术路线见下图。水源地实施方案1水源地清单建立2

    7、重点调查水源地遴选4 水源地调查区划定7水质评价3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5监测井的布设6 采样分析试点经验反馈环境保护部编制水源地实施方案试点省开展调查评估完善实施方案专家组评审指导全国各省开展调查评估编制各省实施方案专家组评审形成各省实施方案实施各省实施方案技术培训 资料收集与整理 经费预算与保障 单位协同,人员组织 以县所辖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收集已有水源地信息; 现场核实、更新水源地信息,补充新的水源地信息; 填写水源地清单表,形成县级水源地清单; 以行政区图为底图,形成单个水源地信息图(图配文); 综合各地市成果,形成省级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 采集取水口水样,进行全分析,存在超标; 水源

    8、地与周边存在地下水污染 水源地保护区存在“七类污染源”;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水源地可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 编制重点调查水源地分布图 收集水源地的基础、水文地质、污染源信息; 通过踏勘、遥感等途径,核实、更新、补充信息; 填写水源地基本信息表; 收集水源地水文地质图(含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编制污染源分布图; 孔隙裂隙水以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大于300km2,以保护区以与以二级保护区为边界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d流程等值线为边界所圈定的区域为调查区;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优先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系统调查范围;水源地(地下河主管道长度大于5km时),调查区以水源地

    9、所在的地下河出口或泉点、天窗等为起点、沿地下河主管道上溯5000 m设定。 收集已有监测井的信息;确定监测井的数量、点位; 现场核定已有监测井的可用性; 从数量、点位与功能上确定是否需要新建监测井; 若需要,则按规范建井; 编制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点分布图。 确定监测井的监测指标、采样次数和具体采样时间; 按规范采集样品,并送制定单位进行样品分析; 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图,超标指标浓度分布图,有机指标检出点位分布图,超标指标点位分布图; 开展地下水污染评价,编制地下水污染评价分区图。 地下水污染评价报告与污染程度分区图;8典型水源地评估 典型水源地 评估技术组负责 脆

    10、弱性风险评价 污染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防治对策与建议9总报告编制图1-1 全国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1.4调查方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有选择的选择以下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TM和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在场地调查中,宜选用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规模、工业企业布局等的调查。(2)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要查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人为污染源包括点源

    11、线源和面源)的类型、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与特征),水的利用情况与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与其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污染源调查优先采用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调查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明地下管道,初步识别土壤或浅层地下水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为监测点布设方案提供依据。主要

    12、应用于加油站等有机污染调查对象。(4)水文地质钻探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对新打钻孔要保存相应的土样,如发现污染物质则可对土样进行与时补充分析。(5)分析测试承担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与其承担测试指标应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资质。(6)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在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过程中,应与时分析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状况,提出地下水水源、污染来源和区域环境监测网优化方案,开展地下水动态连续环境监测,建立环保、国土和水利的地下水动态长效联合监测机制。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部署

    13、方案应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1.5相关标准与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B5749-200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地下水污染地质污染调查标准(DD2008-0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水资源评价标准(SL/T 238 - 1999)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 454-2011)城镇与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 SL/Z

    14、 322-2005)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9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地下水监测规范(SL 183-200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2.水源地清单完善2.1完善清单水源地分布调查:以各省、市、县的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水源地数量调查与信息核对和更新;补充新的水源地信息;对于没有水源地的单元,应专门标出“无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 以2007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成果以与每年例行的城市水源地调查结果为基础,县区级环保部门以行政区为单元,对单

    15、元内水源地的数量与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和核定,建立县区级水源地清单、绘制水源地分布图;地市级环保部门对各县区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地市级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省级技术组对各地市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省级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国家总体技术组对各省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最后汇总,建立全国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2.2水源地清单信息核实和完善水源地清单应包括如下内容:水源地名称与编码;所属行政区单元,地理坐标,水文地质单元;日开采量、服务人口;常规监测指标数量、监测频次、确定水质类别、超标指标与超标倍数、超标原因等。重点核实水源地经纬度、服务人口

    16、主要污染指标、污染原因等信息,不属于城市水源地请在备注中说明。具体见附件表1-1。2.3成果要求县区、地市、省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清单信息上报工作(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信息系统);编制单个水源地信息图(图配文)、全省(市、区)水源地分布图为更好地体现水源地基本信息并为评估奠定基础,单个水源地信息图件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1:5万);行政区名称与边界,代表性地物与地标等基本信息;文字描述应包含水源地名称和编号,位置,规模 按日开采量,地下水水源地规模可分为:特大型(15万m3/d),大型(日开采量5-15万m3/d),中型(1-5万m3/d),小型(1万m3/d),类别

    17、依据水源地所开采的地下水的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类,保护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等基本信息。2.4质量控制环保部门会同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在完善清单时,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组与其负责人。省级技术小组应核实水源地清单中经纬度坐标信息、服务人口、供水规模、监测指标等基本信息,对表格填写、水源地分布图编制工作进行质量监督,以保障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切实保障提交的调查表、分布图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格式规范。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重点调查水源地遴选原则:(1)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源取水口水样,进行全指标分析,水质分析结果存在

    18、人为污染造成超标的水源地(2)全指标分析后取水口水质无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但水源地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的水源地;(3)若水源取水口和保护区内均不存在污染,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存在“七类污染源”的水源地。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供水水样,进行一次全指标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若存在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则该水源地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地下水供水水样的采集位置如下图所示。井群1井群2其他用户1用户2水 厂1#2#取水点图3-1水源地代表性地下水供水水样取样位置示意图收集水源地与周边(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地下水已有的监测资料(特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

    19、若水源地与周边(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则该水源地亦可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若不存在污染,则需要进行风险源排查。风险源排查以收集已有的污染源普查资料为主,结合各污染源专题提供的污染源资料,重点分析水源地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是否存在“七类污染源”。若存在“七类污染源”,则该水源地亦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3.2成果要求(1)以水源地清单为基础,按照筛选步骤,遴选重点调查的水源地,建立重点调查水源地清单;(2)编制重点调查水源地分布图,图件要素同上;同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3.3质量控制由省级环保、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组和负责人,组织、监督和实施重点水源地筛选工作,

    20、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保障提交的调查表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格式规范。主要强调以下两点:1、全指标分析时,采集的水样必须保证是水源地开采井开采的新鲜地下水;若从供水管网采集,则务必保证是新鲜的地下水混合样,且尽量靠近开采井(群);2、风险源排查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污染源普查资料,补充近几年新增的风险源信息,重点分析污染源是否属于七类污染源,是否位于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与整理4.1目的与步骤1、调查目的获取水源地基础信息、水源地所在区水文地质信息和污染源信息,为后续调查评估提供基础。水源地基础信息包括: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管理状况、辅助设施建设情况;水源地周边污染源

    21、分布状况、海水入侵状况;钻孔信息、水文地质信息;监测井信息等。水文地质信息包括: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空间分布等特征;地下水的水位埋深、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流向、流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排泄途径;水源地主开采层位、开采井、开采量,等等。特别地,暗河饮用水源地需调查水源地所在岩溶管道系统组成结构、岩溶管道系统中水的补给来源、径流方向与速度、排泄途径。污染源信息包括:污染源类型、位置、污染物与其排放规律、潜在污染途径、主要监控措施,等等。2、已有资料的收集省环保部门依据重点水源地清单,将资料收集任务下达至各个重点水源地所在县区、地市环保部门,并指派专门人员对资料收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的协调、帮助和

    22、监督;各级环保部门指派专业人员对其辖区内的各个重点水源地的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并将收集的资料归总,上报至省级环保部门。资料类型包括研究报告、图件、数据与其它。(1)研究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报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水源地供水勘查报告水源地所区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等。(2)图件水源地地形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平面图,剖面图)近几年的岩溶地下水和孔隙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不同岩性或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等厚度线图开采井、监测井井孔结构柱状图水源地区域范围内开采井、监测井分布图(3)数据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 长系列数据指数据时间至少为3年,枯平丰三个水期

    23、的连续监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等等。上述主要资料归口部门见下表,供参考。表4-1水源地资料分布信息参考表数据资料来源(参考)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环保、国土、水利相关部门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环保、国土、水利相关部门图件资料来源(参考)水源地地形图国土部门地勘单位区域水文地质图(平面图,剖面图)*国土部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近几年的岩溶地下水和孔隙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国土部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不同岩性或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等厚度线图*国土部门地勘单位开采井、监测井井孔结构柱状图国土部门水文地质勘察施工单位水源

    24、地区域范围内开采井、监测井分布图环保部门或水利部门报告资料来源(参考)区域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国土部门水文地质勘察单位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报告国土部门或环保部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划定保护区的环保部门或水利部门水源地供水勘查报告*国土部门水文地质勘察单位水源地所区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保部门3、信息可靠性的验证与补充省环保、国土相关部门将水源地所在行政区提交的资料进行整理后,指派专门人员到水源地所在地进行现场踏勘,验证已收集到水源地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补充水源地其他信息。现场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1)对场地基本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等的描述;(2)对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管理

    25、状况、辅助设施建设情况、污染源分布状况、海水入侵状况的调查;(3)对水源地监测井信息核实与周边地区的风险源的调查等。4.2成果要求1、水源地基础信息(1)填写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表,见附件表1-2。(2)编制目标水源地信息图,图件要素包括:- 图名、图例、比例尺(1:5万);- 行政区名称与边界,代表性地物与地标;- 水源地名称和编号;- 开采井位置、编号、日开采量;- 监测井位置与编号;- 保护区范围与边界;- 所属水文地质单元;2、水文地质信息- 收集水文地质平面图(1:5万)- 收集剖面图(1:5万)-收集暗河岩溶管道系统平面图和剖面图,等等。3、污染源信息- 收集七类污染源信息,编制污染

    26、源分布图(1:5万)。4.3质量控制省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信息收集整理的每个环节,并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质量。5.水源地调查区划定5.1划定方法1、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范围在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圈定各案例地区水源地调查区。1)对于孔隙裂隙水源地,优先以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区;若水文地质单元范围过大(面积大于300km2),水源地调查区包括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部所有区域)和扩展调查区,在核定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和范围的基础上,以二级保护区边界为基准,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d流程等值线为边界,将该边界圈定的范围作为扩展调查区。若

    27、所圈定的拓展调查区边界范围内存在如下情况,则需按如下方法对边界进行修订:存在另外一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则取两个水源地地下水分水岭作为该方向的边界;若存在目标含水层的天然边界,则以其为边界;若目标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则以该含水层补给区为边界;若边界附近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则应将其污染源纳入边界范围内。2)在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优先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系统为单元,确定为本次水源地调查范围;水源地地下河系统范围较大时,(地下河主管道长度大于5km时),调查区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出口或泉点、天窗等为起点、沿地下河主管道上溯5000 m设定,暗河如有支管道,则沿地下暗河支管道顺延上溯至5000m,宽度则

    28、沿地下河主管道和一级支流管道向两侧各延伸600 m水平距离,落水洞(消水洞、漏斗、竖井)等污染物极易进入地下的负地形区亦纳入调查区,范围为负地形所处第一地形分水岭或落水洞周边200 m水平距离(不足200m的,以第一地形分水岭为界)。5.2成果要求编制专门的水源地调查区污染源分布图(比例尺1:5万)。图中应标识出如下信息:- 水源地开采井井位;- 水源地保护区边界;- 关键地物和地标;- 地下水等水位线与地下水流向;- 关键地质构造;- 调查评估范围边界位置;- 污染源位置与类型;此外,还应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北向、编制单位和责任人等,详见制图规范要求。5.3质量控制本项工作由水源地所在区

    29、的环保部门安排专人完成,由省级环保部门审核认定。6.监测井的布设6.1监测点布设原则(1)对于孔隙裂隙水,监测点布设采用:网格布点,区域布点的方法,充分考虑工业、农业、矿山、城市等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潜在影响,优先在污染源区域下游布点,上游、中部稀疏。应可反映调查与评估范围内地下水总体水质状况,以地下水的补给区、主径流带与已识别的污染区为监测重点,监测点可适当加密;以开采层为监测重点,存在多个含水层时,应在与目标含水层存在水力联系的含水层中布设监测点;将与地下水存在水力联系的地表水监测纳入监测点;重点以已有监测网为基础,补充调查精度要求缺失的监测点,尽可能地从经常使用的民井、生产井与泉点中选择监

    30、测点;(2)岩溶水地区(特别是南方岩溶发育地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追踪地下暗河,按地下河系统径流网形状和规模布设采样点,沿暗河主管道布设至少3个监测点,在主管道与支管道间的补给径流区,适当布设采样点,在重大或潜在的污染源分布区适当加密。6.2监测点数目在上述原则基础上,本着尽可能地以最少的监测点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信息思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万1:25万)(征求意见稿),按下列要求确定监测点的基本数量与参考点位。(1)孔隙裂隙水:调查范围小于50km2时,水质监测点至少为7个;调查范围为50-100km2

    31、时,水质监测点至少为10个;调查范围大于100km2时,每增加2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2)岩溶水地区:原则上主管道上不得少于3个采样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大于2km布设2个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小于2km布设1个点;6.3布设步骤1、将可用的已有监测井标识在水源地调查区内(比例尺1:5万)上;2、核定调查区内监测井是否满足本方案中关于监测点点位和数量的要求;若不满足,则在图上确定要补充的监测井的点位;3、进行现场踏勘,核定要补充的监测井点位处是否有可利用的水井作为监测井;若无,则应新建监测井;4、将最终确定的所有监测井按照功能进行编号,并将其标识在水源地调查范围综合图(比例尺1:5

    32、万)上,形成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点分布图,同时附上监测井的信息。6.3成果要求(1)水源地监测点分布图(比例尺1:5万)(2)主要图件要素:- 水源地开采井井位;- 水源地保护区边界;- 关键地物和地标;- 地下水等水位线与地下水流向;- 调查评估范围边界位置;- 重点污染源位置与类型;- 监测井井位与功能,等(3)监测井信息- 建井时间、地理坐标、井口高程、井深、井孔结构图、监测层位;- 编号、功能、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等。明确水源地监测井布设方案,按照本方案关于监测井的要求逐条分析所涉设监测井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新建的监测井应论证其必要性与建设、运行和管理的费用。6.4质量控制本项工作由水源

    33、地所在区的环保和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安排专人完成,由省级技术组审核认定。省级技术组将建井作业转让给具有乙级与以上资质的专业钻井队完成,并按照地下水建井、采样分析技术组的技术指南严格控制钻井作业,保证质量完成,且尽量减少二次污染,在此过程中领导小组指派人员对全过程进行监督。具体的质量控制参照地下水建井、采样和分析技术项目组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试行)。7.采样分析7.1监测指标1、监测指标(1)水源开采井的监测指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B5749-2006)(扣除消毒剂副产物)中包含的指标。(2)除水源开采井以外的监测点监测指标划分为必测指标和

    34、特征污染物指标两类。必测指标包括:现场指标,即:水位, m;水温, ;色度, 铂钴色度;浑浊度, NTU;嗅和味, 无量纲;肉眼可见物, 无量纲;pH值, 无量纲;溶解氧, mg/L;Eh, mv;EC, s/cm;总碱度, mmol/L;等,共11项。常规化学指标,即:Na+、K+、Ca2+、Mg2+、硫酸盐(以SO42- 计)、氯化物(以Cl-计)、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氨氮(以N计)、总磷(以P计)、氟化物(以F-计)、碘、溴、TDS、总硬度(以CaCO3计)、高锰酸盐指数、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挥发酚(以苯酚计)、铝、铁、锰、铜、锌、硒、砷、汞、镉、铬(六价

    35、铅、氰化物、硫化物等,单位mg/L,共30项。常规微生物指标,即: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单位CFU/100ml或MPN/100ml,共2项。 放射性指标,即:总放射性(Bq/L)、总放射性(Bq/L),共2项。常规有机物,即:滴滴涕、六六六(g/L)、石油类、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共5项。除监测必测指标外,还应将调查范围内的所有特征污染物指标列为监测指标。特征污染物指标依据潜在污染源释放的特征污染物而定。2、监测频次必测指标3次/年,分别在丰、平、枯水期各监测1次;特征污染物指标1次/月7.2成果要求1、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案,包括:- 采样点位、采样时间、样品数量、分析指标;- 样品采集方

    36、法、样品保存方法;- 样品分析单位;- 质量保证措施等。2、样品分析结果,按照监测点的功能分类、逐个监测点汇总分析结果。7.3质量控制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案由水源地所在区的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安排专人完成,由省级技术组审核认定。样品采集与保存由省级技术组组织人员培训,形成专业的采样小组,进行水样的采集。采样小组按照地下水采样分析、建井技术组的技术指南中的要求采集和保存样品,送至具有省级与以上的资质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样品分析,保证监测指标完整、数据准确,以与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样品分析结果与时上报省级技术组。8.水质评价由省级技术组完成本项工作。8.1地下水质量评价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对

    37、地下水质量进行分层评价,评价方法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单项组分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对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之外的指标,微量有机污染物组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的内容进行评价,指明超标因子与超标倍数。对于未列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指标,需指明检出组分名称和检出值。成果要求:(1)评价报告,包括支撑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等等;(2)以水源地监测点分布图(比例尺1:5万)为底图,编

    38、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图,超标指标浓度分布图,有机指标检出点位分布图,超标指标点位分布图。8.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是反映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污染程度。评价过程中,在除去背景值的前提下,以地下水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对照,能直观反映人为影响,同时反映水化学指标超过国际公认危害标准的程度。采用污染指数法分层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其中:k水样第i个指标的污染指数;k水样第i个指标的测试结果;代表k水样无机组分i指标的对照值,对照值选取的主要来源为:背景值监测井结果;地区最早的分析资料或区域中无明显污染源部分补充调查资料的统计结果。优先考虑使用背景值监测结果。有机组分等原生地下

    39、水中含量微弱的组分背景值按零计算;地下水质量标准或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指标i的III类指标限值。污染指标分级标准为P0,污染级别为I级,污染分级为未污染;0P0.2,II级,轻污染;0.2P0.6,III级,中污染;0.6P1.0,IV级,较重污染;1.0P1.5,V级,严重污染;P1.5,VI级,极重污染。成果要求:(1)评价结论,包括支撑数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可靠性分析,等等;(2)以水源地监测点分布图(比例尺1:5万)为底图,编制地下水污染评价分区图。8.3问题和成因分析1、地下水污染问题根据调查对象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排除由地质成因造成的指标异常,

    40、针对重点污染源的特征污染指标,初步判断地下水污染类型、浓度分布、空间分布等特征。确定调查对象地下水污染主要问题,初步判断该调查对象是否对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2、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结合资料收集、现场踏勘整理的潜在污染源与地下水水文地质信息,分析重点调查对象的地下水污染途径和方式,对水源地调查区内地下水污染成因进行分析,初步判断污染源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9.典型案例评估典型案例评估工作主要由各省(区、市)技术组完成,由总体技术组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主要包括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方案评估。2013年选取地下水人为污染较重的水源地开

    41、展污染状况综合评估、脆弱性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以与修复(防控)方案评估。10.总报告编制省级水源地报告编制格式:0、前言1、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省地下水源地概况(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3、重点水源地遴选(重点水源地清单、重点水源地分布图)4、重点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4.1地市1 4.2地市24.3地市35、典型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综合评估6、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附件:实施方案调查表监测数据附图11.组织实施11.1组织形式为加强本次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成立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总

    42、体技术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负责组织调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以与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事项、监督调查质量等。总体技术组由环保、国土、水利、农业、建设、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主要对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培训资料编制和讲解、协助指导地方工作等提供技术支持。本次调查评估工作主要由地方各级环境环境保护部门牵头,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与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参与落实。组织形式如图11-1所示。图11-1 2013年全国地下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组织形式图1、技术层面(1)专家咨询组设置专家咨询组,成员为:环保、国土、水利等相关行业的院士专家,负责地下水基础环境状

    43、况调查评估技术咨询和成果把关。(2)技术组技术组为本调查的技术责任主体单位。组长单位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组长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华南所、环境保护部南京所、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水利部水文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南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调查评估工作中,组成多方参与的总体技术组,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等技术工

    44、作,负责总体质量控制,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试点示范和培训,负责调查评估成果的汇总集成和综合研究。另外,将按照需求设置分调查对象和领域的技术组。技术组主要负责有关技术指南制定、质量控制、技术把关。主要技术组可以分为如下两大类:1)调查技术类主要包括参水源地调查评价工作的技术组。水源地组主要任务包括编制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实施方案;遴选有代表性的城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开展示范性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并提交经验总结报告。2)技术支持类主要包括参与监测和质量控制、评估、信息化工作的技术组。工作当中以技术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同时注意各技术组之间的协调和工作衔接。监测和质量控

    45、制组主要任务包括总结国内外现有地下水监测规范指南,完善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监测布点、取样、分析和质量控制指南;依托现有地下水监测网络,选取案例地区进行调查,对指南进行验证。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估组完善地下水污染现状综合评估和污染模拟的相关技术规范;选取案例地区,综合评估地下水污染程度与变化趋势。信息化组开发数据处理与评估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库建设,绘制案例地区图集;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2、地方层面全国统一组织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地市负责水源地与区域的调查工作,其中监测井的建设可委托专业建井施工单位进行;相关技术组负责开展典型案例的评估工作。(1)省级各省(市)应加强领导,组织专门力

    46、量,成立省级领导小组和技术组,负责辖区内调查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编制省级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指导、协调和审核地市开展调查工作,综合评估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分析汇总全省调查评估成果。2012年选择市、山东省、海南省和贵州省为试点省,继续推动调查评估工作,各非试点省展开相应工作。试点省2013年工作主要有:在全省(市)范围内,根据已有水源地清单筛选出的重点调查水源地开展调查评估,继续进行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实证分析,组织编制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编制2014 年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地市级地级市应加强领导,组织专门人员编制市级调查评估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调查工作,布设监测点,明确布点、取样、监测、


    注意事项

    本文(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为本站会员(田海滨)主动上传,三一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ICP备18001539号-1

    三一文库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