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
《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实施计划方案.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3地下水调查评估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源地培训讲义(2013年)技术组二一三年五月目录1.总论11.1目的意义11.2工作任务和要求11.2.1 主要任务11.2.2 主要要求21.3技术路线21.4调查方法41.5相关标准与规范52.水源地清单完善52.1完善清单52.2水源地清单信息52.3成果要求62.4质量控制6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6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63.2成果要求73.3质量控制7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与整理84.1目的与步骤84.2成果要求104.3质量控制105.水源地调查区划定105.1划定方法105.2成果要求115.3质量控制
2、116.监测井的布设116.1监测点布设原则116.2监测点数目126.3布设步骤126.3成果要求126.4质量控制137.采样分析137.1监测指标137.2成果要求147.3质量控制148.水质评价158.1地下水质量评价158.2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158.3问题和成因分析169.典型案例评估1610.总报告编制1611.组织实施1711.1组织形式1711.2进度安排2012.预期成果2013.附件2013.1附表与填表要求2113.2饮用水水源地编码方法3345 / 491.总论1.1目的意义为贯彻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落实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
3、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的要求,积极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摸清我国地下水基础环境质量现状。2013年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紧紧围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和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102号)整体部署,重点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调查工作与评估准备工作,选择典型案例地区开展评估和污染修复研究,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为全国地下水污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1.2工作任务和要求1.2.1主要任务本次调查评估范围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XX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所有省级、
4、市级和县级管辖地区。2013年地下水水源地调查对象为1635个县级政府所在的城镇与以上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其中几个重要定义如下:本方案中的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是指服务县与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不含城关镇以外的中心镇、重点镇、建制镇等)的水源地。重点调查水源地是指根据筛选原则遴选出来作为本次调查评估的水源地,每个省市重点调查水源地的数目可为一个或多个。各省(市、区)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1、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清单完善2、重点调查的水源地遴选与调查评价收集整理重点调查的水源地的相关资料,包括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文地质条件、水质状况、敏感点(或风险源)等;划定重点水源地的调查范围;布设
5、监测井,开展水质监测;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评价;3典型案例评估选择地下水污染严重、风险较高的水源地作为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4、数据采集上报在2011-2012年初步建成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数据库、数据采集以与评估系统,改进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建成满足水源地地下水调查评估需求的信息平台。1.2.2 主要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财政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负责
6、要落实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省级、地市级工作重点,加强组织领导。(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水源地专题技术组负责编制专题调查实施方案、培训讲义、技术指南等,指导省级技术组开展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为地方开展调查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各省(区、市)要制定相应的调查评估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结合技术组共性要求,发挥本地区积极性,精心组织实施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工作,配合总体技术组开展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的完善工作,汇总分析本省(区、市)的调查评估成果。1.3技术路线本次调查评估的技术路线见下图。水源地实施方案1水源地清单建立2
7、重点调查水源地遴选4 水源地调查区划定7水质评价3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5监测井的布设6 采样分析试点经验反馈环境保护部编制水源地实施方案试点省开展调查评估完善实施方案专家组评审指导全国各省开展调查评估编制各省实施方案专家组评审形成各省实施方案实施各省实施方案技术培训 资料收集与整理 经费预算与保障 单位协同,人员组织 以县所辖行政区为基本单元,收集已有水源地信息; 现场核实、更新水源地信息,补充新的水源地信息; 填写水源地清单表,形成县级水源地清单; 以行政区图为底图,形成单个水源地信息图(图配文); 综合各地市成果,形成省级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 采集取水口水样,进行全分析,存在超标; 水源
8、地与周边存在地下水污染 水源地保护区存在“七类污染源”; 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水源地可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 编制重点调查水源地分布图 收集水源地的基础、水文地质、污染源信息; 通过踏勘、遥感等途径,核实、更新、补充信息; 填写水源地基本信息表; 收集水源地水文地质图(含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编制污染源分布图; 孔隙裂隙水以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范围,调查范围大于300km2,以保护区以与以二级保护区为边界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d流程等值线为边界所圈定的区域为调查区;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优先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系统调查范围;水源地(地下河主管道长度大于5km时),调查区以水源地
9、所在的地下河出口或泉点、天窗等为起点、沿地下河主管道上溯5000 m设定。 收集已有监测井的信息;确定监测井的数量、点位; 现场核定已有监测井的可用性; 从数量、点位与功能上确定是否需要新建监测井; 若需要,则按规范建井; 编制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点分布图。 确定监测井的监测指标、采样次数和具体采样时间; 按规范采集样品,并送制定单位进行样品分析; 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图,超标指标浓度分布图,有机指标检出点位分布图,超标指标点位分布图; 开展地下水污染评价,编制地下水污染评价分区图。 地下水污染评价报告与污染程度分区图;8典型水源地评估 典型水源地 评估技术组负责 脆
10、弱性风险评价 污染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防治对策与建议9总报告编制图1-1 全国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1.4调查方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以地面调查为主,根据任务需要,结合调查精度、工作目的等,有选择的选择以下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在区域调查中,宜选用TM和环境卫星遥感数据,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带、土地利用变化等。在场地调查中,宜选用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规模、工业企业布局等的调查。(2)污染源调查污染源调查要查明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发生源(人为污染源包括点源
11、线源和面源)的类型、污染物的特征和主要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污染物接纳场所的特征(包括废水排放去向、接纳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场所与特征),水的利用情况与废水处理状况等;了解与受污染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地表水污染情况,包括主要污染物与其分布、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等。污染源调查优先采用已有污染源普查资料、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资料,辅助开展实地取样检测工作。(3)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用于调查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调查。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探明地下管道,初步识别土壤或浅层地下水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为监测点布设方案提供依据。主要
12、应用于加油站等有机污染调查对象。(4)水文地质钻探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对新打钻孔要保存相应的土样,如发现污染物质则可对土样进行与时补充分析。(5)分析测试承担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价样品测试工作的实验室与其承担测试指标应具有国家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资质。(6)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在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过程中,应与时分析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全面掌握地下水环境状况,提出地下水水源、污染来源和区域环境监测网优化方案,开展地下水动态连续环境监测,建立环保、国土和水利的地下水动态长效联合监测机制。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点部署
13、方案应在充分分析掌握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结合污染源类型、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物特征、污染途径、污染影响等布设。1.5相关标准与规范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B5749-2006)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地下水污染地质污染调查标准(DD2008-0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水资源评价标准(SL/T 238 - 1999)地下水资源勘察规范(SL 454-2011)城镇与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 SL/Z
14、 322-2005)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 286-2003)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9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地下水监测规范(SL 183-200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2.水源地清单完善2.1完善清单水源地分布调查:以各省、市、县的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水源地数量调查与信息核对和更新;补充新的水源地信息;对于没有水源地的单元,应专门标出“无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 以2007年饮用水水源地调查成果以与每年例行的城市水源地调查结果为基础,县区级环保部门以行政区为单元,对单
15、元内水源地的数量与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和核定,建立县区级水源地清单、绘制水源地分布图;地市级环保部门对各县区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地市级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省级技术组对各地市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汇总整理,建立省级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国家总体技术组对各省级上报的水源地清单和分布图进行最后汇总,建立全国水源地清单、水源地分布图。2.2水源地清单信息核实和完善水源地清单应包括如下内容:水源地名称与编码;所属行政区单元,地理坐标,水文地质单元;日开采量、服务人口;常规监测指标数量、监测频次、确定水质类别、超标指标与超标倍数、超标原因等。重点核实水源地经纬度、服务人口
16、主要污染指标、污染原因等信息,不属于城市水源地请在备注中说明。具体见附件表1-1。2.3成果要求县区、地市、省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水源地清单信息上报工作(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信息系统);编制单个水源地信息图(图配文)、全省(市、区)水源地分布图为更好地体现水源地基本信息并为评估奠定基础,单个水源地信息图件要素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1:5万);行政区名称与边界,代表性地物与地标等基本信息;文字描述应包含水源地名称和编号,位置,规模 按日开采量,地下水水源地规模可分为:特大型(15万m3/d),大型(日开采量5-15万m3/d),中型(1-5万m3/d),小型(1万m3/d),类别
17、依据水源地所开采的地下水的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类,保护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等基本信息。2.4质量控制环保部门会同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在完善清单时,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组与其负责人。省级技术小组应核实水源地清单中经纬度坐标信息、服务人口、供水规模、监测指标等基本信息,对表格填写、水源地分布图编制工作进行质量监督,以保障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切实保障提交的调查表、分布图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格式规范。3.遴选重点调查水源地3.1重点调查水源地的遴选原则重点调查水源地遴选原则:(1)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源取水口水样,进行全指标分析,水质分析结果存在
18、人为污染造成超标的水源地(2)全指标分析后取水口水质无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但水源地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的水源地;(3)若水源取水口和保护区内均不存在污染,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存在“七类污染源”的水源地。对水源地清单中的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供水水样,进行一次全指标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若存在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则该水源地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地下水供水水样的采集位置如下图所示。井群1井群2其他用户1用户2水 厂1#2#取水点图3-1水源地代表性地下水供水水样取样位置示意图收集水源地与周边(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地下水已有的监测资料(特别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
19、若水源地与周边(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则该水源地亦可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若不存在污染,则需要进行风险源排查。风险源排查以收集已有的污染源普查资料为主,结合各污染源专题提供的污染源资料,重点分析水源地的一级和二级保护区是否存在“七类污染源”。若存在“七类污染源”,则该水源地亦被列为重点调查水源地。3.2成果要求(1)以水源地清单为基础,按照筛选步骤,遴选重点调查的水源地,建立重点调查水源地清单;(2)编制重点调查水源地分布图,图件要素同上;同时完成数据录入工作。3.3质量控制由省级环保、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技术组和负责人,组织、监督和实施重点水源地筛选工作,
20、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保障提交的调查表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格式规范。主要强调以下两点:1、全指标分析时,采集的水样必须保证是水源地开采井开采的新鲜地下水;若从供水管网采集,则务必保证是新鲜的地下水混合样,且尽量靠近开采井(群);2、风险源排查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污染源普查资料,补充近几年新增的风险源信息,重点分析污染源是否属于七类污染源,是否位于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4.重点调查水源地信息收集与整理4.1目的与步骤1、调查目的获取水源地基础信息、水源地所在区水文地质信息和污染源信息,为后续调查评估提供基础。水源地基础信息包括:水源地的基本情况、管理状况、辅助设施建设情况;水源地周边污染源
21、分布状况、海水入侵状况;钻孔信息、水文地质信息;监测井信息等。水文地质信息包括: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空间分布等特征;地下水的水位埋深、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流向、流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排泄途径;水源地主开采层位、开采井、开采量,等等。特别地,暗河饮用水源地需调查水源地所在岩溶管道系统组成结构、岩溶管道系统中水的补给来源、径流方向与速度、排泄途径。污染源信息包括:污染源类型、位置、污染物与其排放规律、潜在污染途径、主要监控措施,等等。2、已有资料的收集省环保部门依据重点水源地清单,将资料收集任务下达至各个重点水源地所在县区、地市环保部门,并指派专门人员对资料收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的协调、帮助和
22、监督;各级环保部门指派专业人员对其辖区内的各个重点水源地的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并将收集的资料归总,上报至省级环保部门。资料类型包括研究报告、图件、数据与其它。(1)研究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区域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环境问题调查与评价报告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水源地供水勘查报告水源地所区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等。(2)图件水源地地形图区域水文地质图(平面图,剖面图)近几年的岩溶地下水和孔隙地下水等水位线图不同岩性或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等厚度线图开采井、监测井井孔结构柱状图水源地区域范围内开采井、监测井分布图(3)数据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 长系列数据指数据时间至少为3年,枯平丰三个水期
23、的连续监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等等。上述主要资料归口部门见下表,供参考。表4-1水源地资料分布信息参考表数据资料来源(参考)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环保、国土、水利相关部门水源地所在调查区内已有长系列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环保、国土、水利相关部门图件资料来源(参考)水源地地形图国土部门地勘单位区域水文地质图(平面图,剖面图)*国土部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近几年的岩溶地下水和孔隙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国土部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不同岩性或不同地质年代岩层等厚度线图*国土部门地勘单位开采井、监测井井孔结构柱状图国土部门水文地质勘察施工单位水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源地 地下水 基础 环境 状况 调查 实施 计划 方案
